丹东地区及宽甸满族自治县满族人汉化现象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72.43 KB
- 文档页数:13
辽宁满族民间历史文化遗存调查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辽宁的民间满族民居建筑满族民居老建筑体现出其先民对自然的认知。
为了抗拒北方山区冬季暴雪压顶而引起塌顶的袭扰,祖先采用了人字顶,雪积攒到一定的厚度,在重力作用下,会顺斜而滑下,不会形成大量积雪。
同时雨天和雪化时,水能更顺利快捷的流到地面,流而不积,避免了顶漏。
再者,满族民居的烟囱独立于房子主体而单设,除了防止意外烟火燎着屋顶苫草外,更利于清洁烟道及拔烟助燃。
在最早也是出于对房屋整体结构考虑,而采用的最佳解决方案。
如今,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城里零散的老宅荡然无存。
而农村侥幸留存下的老宅,随着使用的停止,年代的悠长,已经弱不禁风,也将走向消亡。
辽宁满族近代居住房屋多建筑在依山傍水及相对平坦的地势。
普通人家多利用山上的毛石和林木为材料,住房以毛石砌墙,以木柱支撑房梁,房高八尺,屋顶起脊人字型。
庭院以毛石砌矮墙或以胡科植物夹成杖子。
由于这种建筑结构简单,为17至19世纪中期辽宁省满族聚居地区农村较普遍的建筑形式。
它的问题是不同材料间的结合较差,从而导致结构张力不稳,建筑保持年份短。
目前,已经很难见到。
砖结构与毛石结构的效果对比。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相对完整的老式满族民居建筑,多为大户人家的砖瓦式结构。
建筑年限都在百年以上。
结构表现为:房屋四角,把角均有立石,其上横卧三块拉石。
门口两边也有立石与门框交代,使断档处的承重由立石完成。
这种立石承千斤,拉石似圈梁的运用,使房屋结构更加牢固。
这也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结构方式。
建材采用了更加坚硬的花岗岩条石和硬杂木,有些民居在南北立石立面赋以雕刻,这些既提高了建筑质量又提升了建筑艺术的美观效果,经过对满族聚居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岫岩满族自治县现保存的民国前满族老宅子较多。
而这些老宅子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相对偏僻的乡下,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能存留下来,实属不易。
目录目录-----------------------------------------------------------------第 1 页任务书-----------------------------------------------------------------第 2 页中文摘要-----------------------------------------------------------------第 3 页英文摘要-----------------------------------------------------------------第 4 页论文提纲-----------------------------------------------------------------第 5 页论文正文-----------------------------------------------------------------第 6 页注释-----------------------------------------------------------------第25页参考文献-----------------------------------------------------------------第26页评阅意见-----------------------------------------------------------------第27页任务书姓名王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入学年度2008年9月题目宽甸满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内容:宽甸满族自治县隶属辽宁省管辖,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研究其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并寻求导致经济不够协调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宽甸满族自治县摆脱当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促使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隶属丹东市,位于丹东市的东北端,鸭绿江右岸。
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西南与丹东市的振安区交界,西与凤城市毗邻,北与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接壤。
地处东经124°20′至125°42′,北纬40°13′至41°09′之间。
全县下辖11个镇,11个乡。
面积约62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5万人。
有汉、满、蒙、回、朝鲜等民族。
该县境内群山环绕,丘陵起伏,江河纵横,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北部有千米以上的高山16座,林木繁茂。
主要山峰花脖山位于本县与桓仁满族自治县交界处,海拔1336米,为省内第一高山。
宽甸镇附近的黄椅山呈火山地貌。
东南沿江一带较为低平,有著名的宽甸、长甸、永甸等大甸子。
境内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及其支流浑江、蒲石河以及半拉江、小雅河等。
水质清澈,水量充沛。
该县处于中温带亚湿润区内季风气候。
境内气候温润,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 6.5℃。
一月平均气温-12.8℃,最低气温-38.3℃;七月平均气温22.4℃,最高气温34.7℃。
年平均降水量1136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暴雨,是省内降水最多的县。
无霜期140-160天。
该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水稻、谷子、大豆等。
特产板栗、山楂、柞蚕、人参、木耳及烟草,还有香菇、桑蚕、林蛙、绒山羊等。
山林总面积700多万亩,木材蓄积量居全省之首。
有红松、落叶松、柞、水曲柳等优良树种。
野果有山梨、山葡萄等。
中草红材有人参、党参、细辛等。
境内江河交错,形成了广阔的淡水水域,有淡水鱼70多种。
地下矿产有硼、滑石、铁、铅、锌、铜等,其中硼的储量与开采量最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
工业部门有化工、建材、造纸、采矿、食品、针织等。
有水丰、太平哨、太平湾等大型水电站和县、乡小型电站17座,年发电量40亿度。
境内有凤上线铁路穿越境西南部,国级干线鹤大路横贯东西,省级干线铁长路纵跨南北,与县、乡公路连接成网,交通发达。
辽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现状及其思考辽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了解辽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现状,对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教育领域,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能够系统地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民族语言文化,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满族聚居的地区,部分学校开设了满语课程,培养了学生对满族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在文化传承方面,辽宁积极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作品创作和传播。
出版了大量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撰写的书籍、杂志,拍摄了相关的影视作品,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艺形式,如满族的歌舞、蒙古族的长调等,在传承过程中也注重保留和运用本民族的语言,使其更具原汁原味。
然而,辽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一些地区,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研究和翻译的人员数量有限,且一些领域存在人才断层的现象。
这导致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文化传承和社会应用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数字化资源相对不足。
虽然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发展迅速,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网络平台上的应用和推广还不够广泛,相关的软件、输入法等开发相对滞后,影响了其传播和使用的便利性。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满族人汉化现象调查报告摘要:作为拥有一半人口为满族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其满族气息在整个县内却不够明显;满、汉民族在县内区分不够显著;满族人不会说满语、对满族文化不够了解等现象较为普遍。
所以本小组为了对宽甸满族自治县满族汉化现象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开展了本次实践活动。
关键词:满族汉化区分一、满族起源中国东北白山黑水的广袤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
“白山黑水”,白山指长白山地区,黑水指黑龙江流域。
长白山主干在吉林省,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绥芬河等皆发源于此山。
各江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富庶的山间盆地,茂密的原始森林,适于满族的捕鱼狩猎生活。
辽西丘陵地带多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适于农业耕种。
黑龙江流域山地平原交叉分布。
这里有大、小兴安岭,有松嫩平原,有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
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的松辽平原,平原上纵横着松花江、嫩江和辽河。
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属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和寒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
夏季短暂炎热,冬季漫长寒冷。
北部年降雨量不高,无霜期短;南部由于受海洋影响,年降雨量较高,无霜期较长。
白山黑水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盛产种类繁多的鱼类;矿藏丰富,有煤、钼、钨、铜、铅等;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小兴安岭盛产优质的木材,此外还盛产多种珍贵药材。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马鹿、犴、狍子、东北虎、貂、天鹅、大雁等。
这种自然环境为满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并塑造了满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二、汉化概念界定汉化与出于资源的借用不同,多是在外部压力下产生的,经常伴随着军事征服。
汉化与个别文化因素的借用不同,往往意味着许多文化因素的变化。
汉化接触的群体,总有一个是强大的,处于支配地位,另外的则处于从属地位。
从属的群体通常从支配的群体借用的文化因素较多。
但也存在相反的情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入住中原的情况,就是如此。
接触的群体有时也会各自丧失文化个性,而形成一种新文化。
辽宁省民族地区语言使用现状分析作者:辛志凤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4期辛志凤内容摘要:辽宁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随着族际交往的增多,人们的交际语言趋向一体,满族人民出现了语言转用现象。
选取满族聚居地辽宁省岫岩县进行概率抽样调查,调查当下四个年龄段的满族人民使用满语的情况以及对本民族语言发展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新时代社会生产环境和人们交际方式发生了改变,满人后代交际语言多为普通话和方言,本民族语言的发展面临危机。
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应为保护和发展满族语言作出贡献。
关键词:满族语言使用现状语言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一个族群能称之为“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语言承载着民族文化。
在经济发展转型和新媒体技术发展过程中,对民族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民族语言逐渐流失和消亡现象。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交通体系的完善,全国各地人民来往密切,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
在全国普通话普及活动中,社会和学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普通话。
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忽视对后代少数民族语言的教授和培养,这种现象给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笔者以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调查满语的使用现状。
本次调查针对满族聚居地辽宁省岫岩县,对不同年龄段的满族人对满族语言的掌握和熟悉程度、日常用语情况、对学习满语和其他语言的态度、对满语的传承和发展的态度展开调查。
岫岩满族自治县辖1个街道、18个镇、3个乡,人口52万,全县人口的90%以上是满族。
采用概率抽样方法,以70后、80后、90后以及00后四个年龄阶段的满族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260份网络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为94.6%。
一.满族人对满族语言的掌握情况本次调查收集到了246个满族人对满语掌握程度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熟练听说满语的满族人有131人,占53.25%,仅有一半多一点,且70后和80后的调查群体基本都选择了这一项;会一些简单的语句、能够听懂满语的满人有66人,占26.82%;不会说,能听懂的和不会的共49人,占了19.67%,而且在不会说满语的这一群人中,有28名是00后,占00后调查对象总人数的46.66%。
满族文化调研报告满族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使其在多元文化的中国拥有独特的地位。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满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情况。
二、满族的历史和起源满族源自中国东北的满洲地区,起源于辽代。
在清代,满族成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
清朝时期,满族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满语是满洲语族中的主要语言,属于通古斯语系。
满语产生于元朝至明朝时期,清朝时期成为满族的正式文字,但随着清朝的瓦解,满语的使用逐渐减少,如今只有少数满族人能够流利地讲满语。
满汉文是满族人使用的另一种文字,是以汉字为基础创制的书面文字。
四、满族的宗教和信仰满族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萨满教和满族族教。
萨满教起源于古代满族人的宗教信仰,崇拜自然力量和祖先灵魂。
满族族教是满龙拜祖灵的一种宗教形式,崇奉先祖和天地神明。
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宗教信仰,满族人还存在佛教和道教的信仰。
五、满族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满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节日。
满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具有独特的特点,如满族大胡琴演奏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阿古达舞的独特舞姿和华丽的服饰,锡伯剧的形式和表演风格等。
此外,满族还有自己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凝聚了满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六、满族的服饰和食物满族人的服饰多为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样式,尤其是女性的传统服饰,如锦缎、绣花和配饰等。
满族的传统食物以肉类、米饭和面食为主,如大米饭、肉饼和千层饼等,这些食物代表着满族人丰富的农业文化和独特的饮食习惯。
七、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满族文化面临着衰败和流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满族文化,我们应该注重满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加强对满族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和传承,同时对满族的宗教信仰和节日进行保护和宣传。
八、结语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满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丹东的调查报告篇一:丹东旅游资源调查报告XX~XX学年度暑假作业丹东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目录一、丹东概况 ................................................ ..........................- 2 -二、旅游景点 ................................................ ..........................- 2 -1、断桥风景区2、河口风景区3、鸭绿江口湿地4、大梨树生态旅游区5、凤凰山风景区6、天桥沟森林公园7、虎山长城 - 2 - - 3 - - 3 - - 4 - - 4 - - 5 - - 5 -三、宾馆酒店 ................................................ ..........................- 6 -1、丹东皇冠假日酒店☆☆☆☆☆2、丹东中联大酒店☆☆☆☆3、丹东假日阳光酒店☆☆☆☆4、丹东鸭绿江大厦☆☆☆☆5、其他 - 6 - - 6 - - 6 - - 7 - - 7 -四、餐饮美食 ................................................ ..........................- 7 -五、结束语 ................................................ ..............................- 7 -一、丹东概况丹东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黄海岸边,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行政区划面积万平方公里,现有汉、满、蒙、回、朝鲜等36个民族,总人口243万。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下辖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及振兴、元宝、振安三个城区和一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调查实践调查报告汇报人:2023-12-16•引言•调查结果概述•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现状分析目录•影响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因素分析•提高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措施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对于维护文化身份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调查背景通过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各界对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调查目的调查背景与目的本次调查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人群,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以收集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调查范围与方法调查方法调查范围02调查结果概述本次调查共收集了1000份有效样本,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群。
调查对象样本中,男性占50%,女性占50%;年龄分布上,18-25岁占30%,26-35岁占40%,36-45岁占20%,46岁以上占10%;职业分布上,学生占20%,教师占20%,公务员占15%,企业员工占30%,其他职业占15%。
样本分布调查样本分布调查问题包括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方言、外语的情况,以及对于语言使用的态度和看法。
语言使用文字书写文化传承调查问题包括对于汉字书写规范、错别字、网络用语等方面的了解和看法。
调查问题包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民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030201调查问题分类调查结果总结语言使用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普通话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在方言使用方面存在分歧。
同时,外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也日益普遍。
文字书写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汉字书写规范非常重要,但对于网络用语的使用存在不同看法。
此外,错别字问题也受到关注。
文化传承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具有重要价值,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存在一些担忧。
03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现状分析当前,我国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程度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
关于满族的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满族的调查报告关于满族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满族调查目的:了解满族概况,进一步看我国民族融合状况调查方式:资料法,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调查内容:有关满族历史,风俗,文化等概况调查结果: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
一,概述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二,满族历史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辽朝(相当于北宋)时期,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消灭辽国和北宋占据中原地区。
金朝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
经过金朝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
元朝蒙古人将在中原地带已经逐渐被汉化的契丹、女真和汉族的后裔统称为汉人。
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满洲是建州女真其中一个部族的名称。
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东北各部族,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人、朝鲜人及辽东汉人。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同时也改元“崇德”。
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
三,语言文字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
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
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中年族群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摘要:中年族群的语言变化处于老年和青年之间,群体内部语言能力差异较大。
东北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流失现象较为普遍,中年族群在语言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中年族群语言环境、本族语习得条件、本族语活跃程度以及语言态度,可获知该语言的活力状态。
关键词: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中年族群;语言使用引言中年族群是语言传承的关键环节,在语言保持上发挥重要价值。
我们以达斡尔族为调查对象,对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中年族群语言使用现状展开调查。
从语言环境(家庭、社区)、本族语习得(时间、方式、水平)、本族语活跃程度(接触途径、使用频率)及语言态度方面,可分别观察中年族群语言使用表现。
一、语言环境语言环境调查,包括家庭、社区(主要指村)场所下,中年组与不同对象交际时语言选择等表现。
(一)家庭环境家庭中,与父亲(或公公)使用本族语21人,双语9人;与母亲(或婆婆)使用本族语19人,汉语1人,双语10人;与配偶使用本族语7人,汉语8人,双语12人;与兄弟姐妹使用本族语2人,双语1人;与儿子(或女婿)使用本族语1人,汉语10人,双语4人;与女儿(或儿媳)使用本族语4人,汉语7人,双语4人。
将家庭成员合并为父辈、配偶、兄弟姐妹与儿辈:与父辈用语,本族语(40人次)>汉语(1人次)>双语(19人次);与配偶用语,双语(12人次)>汉语(8人次)>本族语(7人次);与兄弟姐妹用语,双语(10人次)>本族语(2人次)>汉语(0人次);与儿辈用语,汉语(17人次)>双语(12人次)>本族语(5人次)。
整合选项,家庭语言使用上,本族语(54人次)>汉语(44人次)>双语(26人次)。
(二)社区环境在村或工作单位,与父辈人使用本族语20人,双语10人;与同辈使用本族语5人,汉语1人,双语24人;与儿辈使用本族语1人,汉语10人,双语19人。
整合选项,社区语言使用上:双语(53人次)>本族语(26人次)>汉语(11人次)。
少数民族汉化精选调研报告范文篇一:少数民族调研报告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我于7月上旬深入中寨乡,采取访谈乡村干部、走访村民、查看实地等方式,对如何加快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中寨乡基本概况中寨乡位于巧家县东部,距县城49.2公里,东临崇溪,南接金塘,西与白鹤滩接壤,北同药山相连,是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时由以上五个乡镇割补组建而成。
全乡国土面积83.1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910亩,人均耕地面积1.04亩。
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1个党(总)支部,129个村民小组,共2878户12392人。
20XX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732万元,人均纯收入1973.95元,人均有粮349公斤。
乡内以汉族为主,分布着少数彝族、苗族和布依族。
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可以概括为:交通闭塞、国土零碎、山高谷深、封闭偏僻,具体表现为:一穷二差三优势。
一穷,即地方经济贫穷。
二差,即一是基础设施差。
交通闭塞,从县城到乡集镇所在地仅有49.2公里,但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目前尚未通客运车辆,群众出行较难,且该公路属断头路,致使中寨乡封闭、偏僻。
7个村的公路也是晴通雨阻。
由于交通闭塞及供电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广大群众尚未从人背马驮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水利化程度低,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缺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
二是自给能力差。
三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
煤矿资源储量大,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丰富。
二是区位优势。
随着中金公路改扩建的启动和中寨到药山镇法泥公路的建设,中寨乡将从交通死角变为交通要道,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三是产业优势。
中寨乡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非常明显,适于发展蚕桑、烤烟、畜牧、核桃等产业。
二、20XX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一)烤烟生产。
中寨乡共有6个村种植烤烟,今年共种植1900亩,产值高达400万。
(二)蚕桑生产。
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的方式,抓桑园管理、蚕房建设、养蚕服务和蚕茧收购各个环节,目前已嫁接桑树14万株,养蚕220张,收购鲜蚕9.27吨,收购金额达21.468万元,单张产值975.8元,单张产量41.94公斤。
丹东地区农家书屋现状调研报告古晓梅【摘要】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he Country Library is of much benefit to the peasants,which promote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ulture.From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Country Library in Dandong area,reading tendency and level of understanding,%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的民心工程,笔者从丹东地区农家书屋的基本情况、阅读倾向、认知程度等方面,对丹东地区农家书屋的运行、管理及使用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剖析了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设的新思路。
【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1(023)008【总页数】4页(P175-177,182)【关键词】农家书屋;文献资源建设;问题与对策【作者】古晓梅【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图书馆,辽宁丹东118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的民心工程,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为了解丹东地区农家书屋的实际情况,我馆组成“农家书屋使用情况调查小组”深入到县区,对农家书屋的基本状况、运行、管理和使用情况,通过发放调查表、现场查看、专题座谈、走访了解等形式,基本掌握了农家书屋的客观情况及农民对文献资料需求的现状。
1 农家书屋建设的基本现状2008年,丹东地区建立第一批农家书屋时,由出版发行系统统一发放图书,由县、区图书馆管理、指导本地农家书屋建设,对配置的图书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并在市图书馆的协调下制定了管理办法和分类原则。
至2010年10月,丹东地区已建成农家书屋665个,并投入使用,成为了地方政府实施文化惠民的一个重要载体。
实拍:宽甸---满族乡村的民俗记忆(图)位于中国辽宁省东南部中朝边境丹东市的宽甸满族自治县,人口约43万,占地约6100平方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具有浓郁满族风情的小城。
据文献记载,早在夏代,这里就隶属青州。
在之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宽甸在商、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唐、辽、金、明、清、民国等朝代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1959年1月,宽甸属辽宁省安东市(1965年安东市更名丹东市)辖县至今。
截止2013年末,宽甸县有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壮族、锡伯族、苗族、瑶族、达斡尔族、彝族、土家族、侗族、藏族、维吾尔族、布依族、黎族、柯尔克孜族等18个民族。
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之一,1989年9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宽甸满族自治县成立。
宽甸气候冬长夏短。
冬季从10月16日到次年4月25日,长达192天,而夏季只有一个半月。
漫长的冬季和寒冷的气候,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仍然保留了一些城市难得一见的场景。
冬天的积雪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失去了作用,古老的雪橇在这里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白雪覆盖的山林之间,你会碰到牵着老牛的男子,拉着坐在雪橇上的妻子前行,或者是勤劳的农夫牵着牛绳满载柴草踏雪而归。
春天在这里有不长不短的72天,散发着淡淡香气的花朵开在田野和农家小院。
牛在乡村仍然不可或缺。
可能因为山多地少,机械农具在一些地方并不是合适的选择。
漂亮的白牛在惬意地咀嚼着玉米桔,用略带疲倦的双眼注视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堆积如山的玉米让人们充满喜悦。
这里煎饼的味道远比城市胡同里的煎饼果子纯正。
不仅因为空气和水,还因为新鲜,带着泥土清新的气息和活力。
在一些家庭,古老的纺织技术仍然代代相传。
老奶奶仍然可以用这种古董级的手工技艺,制作出传统的衣物和装饰品。
悬挂在家中房梁或野外两树之间的摇篮是新生儿温馨的世界。
母亲的微笑如梦里的阳光一样温暖。
狗和孩子是不可缺少的活力之源。
鸡犬之声相闻,加上袅袅的饮烟,构成一幅绝佳的乡村晨景。
东北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群体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摘要:东北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群体使用母语者减少,使用汉语者居多。
以达斡尔族为例,青少年群体传承母语较为艰难。
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以使用汉语交际为主,极少数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本族语。
关键词:东北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族群;语言使用东北地区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人口较少民族,本族语使用情况在代际间发生变化。
我们以达斡尔族为例,开展调查。
达斡尔族家庭环境中使用母语者居多,社区环境中则双语兼用者为主,但无论家庭还是社区,母语使用都在代际间呈现“老年>中年>青少年”的下降趋势。
在与父辈、同辈、儿辈交流时,老年群体均主要使用母语、青少年群体均主要使用汉语,而中年群体在与不同代际交流时存有差异:与父辈使用母语居多,与同辈使用双语居多,与儿辈使用汉语居多。
因此,语言活力下降虽明显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但中年群体“上承下传”作用缺失,也是导致语言在代际间衰退的重要因素。
我们从语言环境(家庭、社区)、母语习得(时间、方式、水平)和母语活跃程度(接触途径、使用频率),分别观察青少年语言使用表现。
一、语言环境语言环境调查,包括家庭、社区(主要指村)场所下,青少年组与不同对象交际时语言选择等表现。
(一)家庭环境家庭中(表1—8),与祖父使用汉语13人,双语4人;与祖母使用汉语13人,双语4人;与父亲(或公公)使用母语7人,汉语15人,双语8人;与母亲(或婆婆)对话使用母语6人,汉语16人,双语8人;与配偶使用母语2人,汉语7人,双语3人;与兄弟姐妹使用汉语7人,双语2人;与儿子(或女婿)使用汉语9人,双语1人。
将家庭成员合并为爷辈、父辈、配偶、兄弟姐妹与儿辈:与爷辈,汉语(26人次)>双语(7人次)。
与父辈,汉语(31人次)>双语(16人次)>母语(13人次);与配偶,汉语(7人次)>双语(3人次)>母语(2人次);与兄弟姐妹,汉语(7人次)>双语(2人次);与儿辈,汉语(9人次)>双语(1人次)。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满族人汉化现象调查报告摘要:作为拥有一半人口为满族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其满族气息在整个县内却不够明显;满、汉民族在县内区分不够显著;满族人不会说满语、对满族文化不够了解等现象较为普遍。
所以本小组为了对宽甸满族自治县满族汉化现象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开展了本次实践活动。
关键词:满族汉化区分一、满族起源中国东北白山黑水的广袤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
“白山黑水”,白山指长白山地区,黑水指黑龙江流域。
长白山主干在吉林省,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绥芬河等皆发源于此山。
各江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富庶的山间盆地,茂密的原始森林,适于满族的捕鱼狩猎生活。
辽西丘陵地带多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适于农业耕种。
黑龙江流域山地平原交叉分布。
这里有大、小兴安岭,有松嫩平原,有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
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的松辽平原,平原上纵横着松花江、嫩江和辽河。
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属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和寒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
夏季短暂炎热,冬季漫长寒冷。
北部年降雨量不高,无霜期短;南部由于受海洋影响,年降雨量较高,无霜期较长。
白山黑水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盛产种类繁多的鱼类;矿藏丰富,有煤、钼、钨、铜、铅等;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小兴安岭盛产优质的木材,此外还盛产多种珍贵药材。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马鹿、犴、狍子、东北虎、貂、天鹅、大雁等。
这种自然环境为满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并塑造了满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二、汉化概念界定汉化与出于资源的借用不同,多是在外部压力下产生的,经常伴随着军事征服。
汉化与个别文化因素的借用不同,往往意味着许多文化因素的变化。
汉化接触的群体,总有一个是强大的,处于支配地位,另外的则处于从属地位。
从属的群体通常从支配的群体借用的文化因素较多。
但也存在相反的情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入住中原的情况,就是如此。
接触的群体有时也会各自丧失文化个性,而形成一种新文化。
三、宽甸满族自治县简介(一)宽甸满族自治县地理位置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东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接丹东市区;西与凤城、本溪满族自治县毗邻;北与桓仁满族自治县、吉林省吉安市相连。
是全省县级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县,是全国最大的边境县。
(二)宽甸满族自治县姓名由来清光绪三年(1877)设宽甸县,取宽奠谐音得名。
1989年9月设立宽甸满族自治县。
(三)宽甸满族自治县民族分布情况宽甸满族自治县总人口45万人,有满、朝鲜、蒙古、回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占一半以上。
(如图1-1)四、实践方法及过程本小组采用问卷法,并实地到宽甸满族自治县进行了考察。
具体调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资料收集阶段1、满族的风俗服饰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
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
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
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
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
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
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
“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
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
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
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
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
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
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
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
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
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
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
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
礼仪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
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
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
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
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
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
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
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
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
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
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葬俗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
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
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
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
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
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
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
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满族禁忌较多。
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
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
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
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
"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
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二)问卷调查阶段该小组发放问卷方式为通过网络填写问卷,该问卷填写对象为该县满族与汉族人。
通过问卷了解到,该县大部分满族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太了解。
如图:对于如何看待满族文化问题,有一半左右满族人对满族文化没有任何看法,约27%对满文化非常好奇喜欢。
如图:当问到是否受过优惠政策时,有约为73%得到过优惠。
如图:而当问到是否赞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时,满族中有45%较为认同,不认同比例为9%。
如图:(三)实地考察阶段因调查时间正值春节期间,但这里的满族已不再使用满语,也没有民族服装,没有特别的饮食......总之,从表面看,已经分不出满族和汉族。
据了解调查访问要取得自治的资格,有一条是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要大,而且是聚居的。
为了取得自治的资格,丹东市范围内,规定只要证明某人的某一个直系亲属或姻亲曾经是“八旗”军士兵,不管是“满八旗”或“汉八旗”,均可改族属为满族。
另外在丹东地区只要是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就会享有加分政策,这也让许多家长费尽心思将原本汉族的子女改为少数民族(改为满族的居多数)。
所以有大量原报汉族的人改为满族。
1.宽甸满族自治县满族与汉族的区别由于今天的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杂居共处,所以有的人就说满族和汉族已经完全一样了,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已经完全被汉族同化了。
但经过一番调查,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两个民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如果完全一样的话,那么只能是一个民族,而不可能是两个民族了。
从种族上看,满族和汉族分属不同的种族。
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部分,眼裂较小、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眼距较近、直鼻型、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等。
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和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
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
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拉(姓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
需要说明的是,满族在更改汉姓的时候,是根据一定的规律的,而不是随意更改的。
从性格和意识上看,满族和汉族也有一定的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还有为人处事的方式上。
满族人在性格上和汉族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满族人的性格非常的倔强,而汉族人做事较圆滑。
(四)分析归纳问题阶段1.满族被认为汉化的原因经过了百年的交往,很多满族的生活习惯已经和汉族几乎是差不多了,满族的语言至今也只有几万人会说了。
但是,以此就判断满族已经被汉化(或融合)也是不准确的。
不同民族的划分不仅仅是语言和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民族的心理素质的差异,这种心理不是一朝形成的,所以就是减弱、消亡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满族在今天的民族心理素质确实是在走下坡路,一些人已经被彻底的汉化也是事实。
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来说满族还没有灭亡,起码在一定的年限内还会存在。
我以前也曾经认为满族真的象书本上或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了,但经过深入调查后发觉满族依然存在,依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