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识光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11.认识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什么是光源及光的传播路线。
在认识光源时,对人工光源及天然光源不要求学生有过多的了解。
探究光的传播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对光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获得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继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光,但在利用光的同时,也会有光污染现象,并以此作为新的探究课题引入后续探究,为继续研究光做好铺垫。
教学建议: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为探究哪些物体是光源做好准备。
在认识光源时,对光源的分类做简单的了解,明白自身不发光而只是反射光的物体,如月球、镜子等不是光源。
二是研究光的传播。
出示六幅图,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教师给学生准备蜡烛、激光灯、硬纸片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实猜想。
(三个实验方法是通过二张带有小孔的纸屏观察,看是否能看到蜡烛的火焰;借助水观察激光器光束的传播路线;分别用直纸筒与弯纸筒看灯光,观察利用哪一个纸筒能看得到灯光。
)最后,让同学通过实验自己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在应用创新中,让学生知道灯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灯光还有一些危害。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研究光污染问题,为《光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作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光的传播实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知识: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光源;知道光的传播路线及方向。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及方向。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机、课件资料、烧杯、蜡烛、火柴、小刀学生准备:激光灯、卡纸(2)、白纸(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问题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
11.认识光【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教学目标】1.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尊重光的传播实验中的证据,喜欢大胆想象;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感受和分析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城市的夜景图片、光沿直线传播的课件资料、蜡烛、火柴、激光灯、纸筒、带孔纸版(每组三个)手电筒。
学生准备: 观察、认识生活中能发光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创设情境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城市夜景图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展示:鸟巢、水立方、世博会中国展馆等夜景图看了图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夜景美、建筑美、灯光美)我也觉得我们城市的灯光很美,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
那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世界将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
)可见,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研究光。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师在新课伊始就用美丽的夜景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使孩子们对光充满了神奇的向往,对光的探究更充满了深深地渴望,这是促进探究所需的无尽动力。
】(二)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教师:如果我们要研究光,你想研究什么问题呢?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汇总。
3.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1)光是什么?(2)光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3)……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几个问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一)认识光源。
1.师: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
小学科学11认识光(教案)教案:认识光教材内容参考:小学科学11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产生和传播;2. 让学生了解光的特性和作用;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小白板、彩色纸、光源(手电筒、激光笔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2. 已准备好的教学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导入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光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吧!2. 学生回答问题。
探究光的产生:1. 将一张彩色纸上的彩色图案倒过来放在小白板上,请学生观察图案的变化。
2. 学生回答问题:光是怎么照射到图案上的?3. 引导学生思考:光从哪里来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一:理解光的传播材料:手电筒、透明的瓶子、透明的水、一小块白纸步骤:1. 打开手电筒,将瓶子放在手电筒前面,然后将瓶子中的水倒掉。
2. 拿起白纸,将白纸放在瓶子的正前方,观察现象。
3. 移动瓶子和白纸的位置,观察现象。
观察结果:当瓶子中没有水时,白纸上没有光亮。
当把白纸放在手电筒光线前方,再把瓶子放在白纸与手电筒之间时,白纸上会有光亮。
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1. 为什么白纸上没有光亮?2. 为什么瓶子放在白纸和手电筒之间后,白纸上会有光亮?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光从手电筒发出,经过透明的瓶子进入到白纸上,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能够传播。
探究光的特性和作用: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还遇到哪些有关光的现象?实验二:光的反射材料:光源(激光笔等)、一面镜子步骤:1. 打开激光笔,将其光线对准一面镜子的表面,观察光线的变化。
2. 移动光源和镜子的位置,观察光线的变化。
观察结果:光线打到镜子上时,会发生反射,沿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方向反射出去。
引导学生思考:1. 什么是光的反射?2. 光线打到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到光的反射现象,并认识到光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应用: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如阳光照射物体产生的影子等。
11、认识光一、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认识光》二、教学目标: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传播实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教学重点:利用实验探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教学难点:正确解释小孔成像原理五、课型:实验教学课六、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图示法、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
七、教学用具:1、教师准备:小孔成像原理的课件、“小孔成像仪”、带孔的硬纸板、蜡烛、火柴、烧杯、水、塑料直管、弯管、实验记录等。
2、学生准备:激光灯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装置,它能创造你们不曾见过的奇迹,你们信不信?生齐答不信。
师:你们不相信?我请三名同学上来见证一下这个奇迹!(教师边说边把小孔成像系统放在讲桌一合适位置,然后点燃蜡烛,调整好光屏的位置以看到蜡烛最清晰的图像。
)学生三人到讲台上观察并给全班同学叙述看到的现象(蜡烛火焰倒立的像)教师展示小孔成像图片,结合图片讲解小孔成像并板书。
2、教师: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呢?学生提问题:小孔为什么会成像?(学生提出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在归纳的基础上确定。
)3、教师:这个问题与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认识光。
(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认识光源并简单对其分类1、教师提问题:要想认识光,我们必须先找到它,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2、学生自由回答,师生共同交流。
3、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帮老师找到这么多光。
树有根,水有源。
光也有个源头,我们把刚才找到的这些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
像太阳、闪电这一类光源属于自然光源;像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这一类光源属于生物光源;像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等,这一类光源属于人造光源。
《11认识光》课件(部级优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4课《11认识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光的速度。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认识光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让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让学生了解光的速度,认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最快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难点:光速的概念及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激光笔、平面镜、玻璃板、水杯、光速演示器。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墙壁,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引出光的传播特点。
2. 光的传播:讲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3. 光的反射:利用平面镜和水杯,让学生观察反射现象,讲解反射的规律,如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 光的折射:利用玻璃板和水杯,让学生观察折射现象,讲解折射的规律,如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
5. 光速:介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最快的,约为3×10^8m/s,并通过光速演示器进行展示。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六、板书设计光的传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的折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光速:约为3×10^8m/s七、作业设计1. 简述光的传播特点。
答案: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解释生活中一个反射现象。
答案:例如:平面镜成像,当我们站在镜子前,能够看到自己的倒影,这是因为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了反射。
3. 解释生活中一个折射现象。
答案:例如:看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当我们把头伸入水中,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这是因为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
11 认识光【教案设计】刘峰【单位】茌平县振兴联合校枣乡街学校教学目标:1.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大胆猜想,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
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试验重复验证的。
3.尊重光的传播实验中的探究,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培养探究精神,通过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方案、验证猜想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做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来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带小孔的纸板、蜡烛、打火机、激光灯、装有牛奶水的烧瓶、白纸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我能看见你,你能看见我,玩一玩镜子,发现会更多。
陀螺在旋转,筷子会变折,天空中的彩虹,像个神话王国。
美妙又神奇的光,究竟怎样传播?今天就走进光的世界,学习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光》。
二、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师: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了解,生活中的哪些物体能发光?生:太阳能发光。
生:月亮也能发光。
师:月亮会发光吗?谁有不同意见?生:月亮不会发光,它看起来那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课外书知道的。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
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好方法。
生:老师,我知道星星会发光。
生:蜡烛发光。
生:不对,应该说是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师:你描述得非常准确,很棒!生:镜子也会发光。
师:是吗?在漆黑的夜里,镜子在发光?那你能看见镜子吗?生:(笑了)看不到。
师:那镜子会发光吗?生:镜子不会发光。
它看起来很亮,可能是它反射的别的物体的光。
生:老师,我还知道萤火虫也会发光。
师:看来生活中会发光的物体还真不少。
(小结)师:树有根,水有源。
光也有个源头,大家刚才讲的这些能发光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
但是有些物体,比如月亮、镜子,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它们不是光源。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光源:能发光的物体非光源那么大家在看一下,这些光源是属于同一类吗?我们应该怎样给他们分类呢?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你把他们分成几类?并给他们起个名字。
11 认识光1.理解光源的概念(当填空题理解记忆即可)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
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按照来源给光分类,可以分为(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有些物体,比如月亮、镜子,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2.光有什么作用?(当填空题理解记忆即可)(1)哪些地方用到光(夜晚照明、红绿灯)(2)灯光能(照明),还有(装饰)、(美化)的作用。
3.光是如何传播的?(当填空题理解记忆即可)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4.哪些地方需要光?(理解记忆,答案不固定,合理即可)答:房间里需要光,不管白天还是晚上;街上需要光,晚上的路灯;店铺需要光,霓虹灯宣传;植物需要光,促进生长。
处处需要光,只要我们看到的地方都需要光。
5.光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有差别的)。
6.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答:影子是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在物体背面形成的。
7.设计实验研究光的传播(最重点内容)【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实验材料】三张硬卡纸蜡烛小刀【实验过程】(1)用小刀在硬卡纸上分别刻出一个小孔。
(2)点燃蜡烛,放在桌子的一端。
(3)将三张硬卡纸放在人的眼睛与蜡烛之间,想办法固定住。
(4)调整硬卡纸,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现象】只有当人的眼睛与硬卡纸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