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认识光
- 格式:ppt
- 大小:7.52 MB
- 文档页数:37
11.认识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什么是光源及光的传播路线。
在认识光源时,对人工光源及天然光源不要求学生有过多的了解。
探究光的传播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对光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获得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继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光,但在利用光的同时,也会有光污染现象,并以此作为新的探究课题引入后续探究,为继续研究光做好铺垫。
教学建议: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为探究哪些物体是光源做好准备。
在认识光源时,对光源的分类做简单的了解,明白自身不发光而只是反射光的物体,如月球、镜子等不是光源。
二是研究光的传播。
出示六幅图,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教师给学生准备蜡烛、激光灯、硬纸片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实猜想。
(三个实验方法是通过二张带有小孔的纸屏观察,看是否能看到蜡烛的火焰;借助水观察激光器光束的传播路线;分别用直纸筒与弯纸筒看灯光,观察利用哪一个纸筒能看得到灯光。
)最后,让同学通过实验自己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在应用创新中,让学生知道灯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灯光还有一些危害。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研究光污染问题,为《光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作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光的传播实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知识: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光源;知道光的传播路线及方向。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及方向。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机、课件资料、烧杯、蜡烛、火柴、小刀学生准备:激光灯、卡纸(2)、白纸(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问题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
四年科学下册《认识光》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认识光》。
【教材简析】《认识光》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的第一课,它是后面学习《玩镜子》《筷子“折”了》的基础,所以本节课会直接影响本单元后面课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深刻体验、学习。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一点光源发出来的光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从游戏中体验出产生影子的原因;能够挑选出合适的实验器材探究出光沿直线传播。
3.科学态度目标:能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养成合作精神;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引起学生对人工智能和开发板使用的兴趣,培养学生简单的人工智能思维,并能利用人工智进行设计。
【教学重点】点光源发出来的光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教学难点】能够挑选出合适的实验器材探究出光沿直线传播。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小瓷碗、方形透明塑料杯、激光笔、带孔卡纸、可弯折吸管【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通过上合峰会引入课题:观看青岛夜景亮化图,引起对光线的兴趣,从而引入主题《认识光》。
【设计意图】本课从上合峰会引入,贴近身边的生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灯光的展现,提起了学生探究光的顺序,并且欣赏着绚丽的灯光和美妙的音乐,使学生们身心愉悦,带着轻松的心情开始这一节课,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环节二、认识光源(一)抛出问题:生活中你见过什么物体能自己发光。
预设:学生回答:太阳,火焰,萤火虫,电灯,手电筒,星星,投影仪,灯笼鱼,月亮,镜子等。
追问:月亮,镜子会自己发光吗?排除非光源。
引出光源概念: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成为光源。
(二)光源分类,抛出问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光源,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分类,移动板贴追问:能说说你们分类的依据吗?引出三类光源: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生物光源【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把光源分类,分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自己思考出来的结果更加印象深刻。
11 认识光1.理解光源的概念(当填空题理解记忆即可)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
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按照来源给光分类,可以分为(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有些物体,比如月亮、镜子,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2.光有什么作用?(当填空题理解记忆即可)(1)哪些地方用到光(夜晚照明、红绿灯)(2)灯光能(照明),还有(装饰)、(美化)的作用。
3.光是如何传播的?(当填空题理解记忆即可)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4.哪些地方需要光?(理解记忆,答案不固定,合理即可)答:房间里需要光,不管白天还是晚上;街上需要光,晚上的路灯;店铺需要光,霓虹灯宣传;植物需要光,促进生长。
处处需要光,只要我们看到的地方都需要光。
5.光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有差别的)。
6.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答:影子是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在物体背面形成的。
7.设计实验研究光的传播(最重点内容)【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实验材料】三张硬卡纸蜡烛小刀【实验过程】(1)用小刀在硬卡纸上分别刻出一个小孔。
(2)点燃蜡烛,放在桌子的一端。
(3)将三张硬卡纸放在人的眼睛与蜡烛之间,想办法固定住。
(4)调整硬卡纸,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现象】只有当人的眼睛与硬卡纸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认识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方法: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会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尊重光的传播实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策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来完成对光的认识,并采用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论证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教学难点: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电视黑板、课件资料。
2、分组实验材料:蜡烛、打火机、激光灯、弯管、烧杯、带孔纸板(三片)、手电筒、集气瓶。
六、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课前准备课件展示有关“光”的图片。
2、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坐齐。
并提问:通过什么样的现象来判断自己这一排同学已经坐齐了?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继续观察刚才的几幅图片,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光)。
师: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光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神秘的光的世界。
(板书:9、认识光)(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1、师:河流有它的发源地,树木也有它的根基,光也同样有它的来源,那么光来自哪里呢?光就来自太阳、萤火虫这些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因此,我们把像太阳、萤火虫这样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光源呢?生:举例说明……(师引导学生分析出月亮、镜子等看上去像是光源的物体其实并非光源)师:老师也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光源,你能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分析来找出它们的区别,从而对它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呢?2、学生讨论并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