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672.50 KB
- 文档页数:22
纪伯伦散文诗
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是一位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和作家,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尤其是在散文诗领域。
他的散文诗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纪伯伦的散文诗作品有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他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涉及人生哲学、爱情、友谊、宗教等诸多方面。
纪伯伦的散文诗风格独特,他以诗意的方式探讨人类灵魂的深处,以及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赞美。
在他的散文诗中,纪伯伦以浪漫主义的笔调描绘了人类情感的波澜,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同时,他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弱者的关爱。
纪伯伦的散文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探索自我。
总之,纪伯伦的散文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阿拉伯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为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著名。
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黎巴嫩诗人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是20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一座高峰。
他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散文的主要奠基者。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诞生在黎巴嫩北方美丽的山乡贝什里。
他的家庭属天主教马龙派。
母亲是虔诚的教徒,心地善良,她是纪伯伦心目中爱与美的化身。
父亲是个粗犷的山民,兼做山乡牲畜统计工作,因交游不慎,吃了官司,导致全家赤贫。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母亲带着四个孩子,来到美国的波士顿,栖身于最贫穷的华人区,这年纪伯伦12岁。
1898年,纪伯伦又背负着全家的希望,回到祖国,进了贝鲁特的“希克玛”(睿智)学院。
他利用假期深入社会,记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这一时期,他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政治专制、宗教欺骗和陈腐传统有了本质上的认识,在校内刊物上发表过揭露和批判的文章。
1902年纪伯伦完成学业后再次赴美。
他的小妹妹、哥哥和母亲在一年内相继去世,为他们治病欠下大笔债务。
从1903年至1908年,纪伯伦一边作画,一边为阿拉伯侨民杂志写稿。
女校校长玛丽·哈斯凯尔自此成为他的知音和挚友,对他的创作起过重要作用。
1905年纪伯伦的第一部作品《音乐短章》出版,这是一本论述音乐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小册子,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他通过巧妙的联想和比喻,以拟人化的描写,把音乐的本质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把音乐称作“心灵和爱的女儿”,“盛放爱情苦汁和甘泉的容器”,“人类心灵的幻像”,“悲愁的果实和快乐的花朵”,“从收聚的感情花束中升起的芬芳”。
他把抽象的音乐变成了可触摸的具象。
他用一连串惊叹句呼唤音乐,从而把音乐对爱情生活、对文学艺术、对世界历史的作用揭示出来。
《音乐短章》的浪漫艺术风格,预示了纪伯伦未来创作的走向。
1906年纪伯伦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
第一篇《玛尔 塔·巴尼娅》 描写一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少女,被骗到城市,成为被人践踏的烟花女,最后在贫病中惨死。
纪伯伦的故事
纪伯伦(Kahlil Gibran)是一位黎巴嫩裔的美籍作家、诗人和艺术家。
他于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的比鲁特,并在小说、诗歌、绘画和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创作。
纪伯伦以他的代表作《迦勒·吉朗齐的先知书》(The Prophet)而闻名于世。
这本书是一部哲学性的诗集,被广泛阅读和翻译成多种语言。
《先知书》以诗意的语言探讨了关于爱、婚姻、家庭、友谊、工作、生活和死亡等普世主题。
除了《先知书》,纪伯伦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作品,包括《沙与沫》(Sand and Foam)、《费罗斯的花园》(The Garden of The Prophet)等。
他的作品常常以简洁、深刻和富有超越时代的智慧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纪伯伦不仅以文字创作而闻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绘画家。
他的绘画作品常常以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展现,强调人性、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纪伯伦的作品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他的智慧和艺术成就使他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人物之一。
即使在他去世已经90多年之后,他的作品仍然被广泛阅读和赞赏,继续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安慰和启迪。
六上语文第4课课堂笔记以下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的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二、多音字冠guān(树冠)guàn(冠军)三、词语解释苍穹:天空。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四、整体感知1.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后化为泥土,滋润万物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表达了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句子解析1.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两个“又”写出了花开花落的生命轮回。
大自然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花是大自然的孩子,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长。
2.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星星,写出了花的纯洁,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3.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一年四季的变化,表现了花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写出了花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表现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六、问题思考1. 作者将“花”比作什么?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这篇课文以花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后化为泥土,滋润万物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以生命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花的美丽和力量。
关于纪伯伦生平故事介绍纪伯伦是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那关于纪伯伦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纪伯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纪伯伦故事提起纪伯伦故事,很多读者都知道纪伯伦与玛丽、梅娅两位女子的柏拉图式爱情故事。
除去这段爱情经历来说,纪伯伦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一则故事便是讲述纪伯伦成长。
纪伯伦于1883年在黎巴嫩北部的贝什里村出生。
纪伯伦的父母都是典型的普通百姓。
纪伯伦在黎巴嫩生活时,恰好是黎巴嫩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时期。
纪伯伦因不堪奥斯曼帝国对黎巴嫩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纪伯伦12岁时便跟随母亲前往美国波士顿生活。
纪伯伦和母亲并没有充足的钱财,所以俩人一直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年仅15岁的纪伯伦回到祖国黎巴嫩上学。
4年之后,纪伯伦再次回到美国生活。
当他回到美国仅一年多的时间,纪伯伦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肺病夺走了纪伯伦妹妹的生命,此时纪伯伦的妹妹年仅14岁。
纪伯伦的妹妹临死之前,想要见到父亲和纪伯伦一面,但是这个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纪伯伦的妹妹便离开人世了。
不久之后,纪伯伦同父异母的哥哥也病倒去世了,纪伯伦虽然和哥哥不是一母同胞,但是纪伯伦非常喜爱哥哥。
得知哥哥去世消息之后,纪伯伦深受打击。
纪伯伦的母亲在陆续失去两个孩子的打击之下也一病不起,随后撒手人寰。
这对纪伯伦来说,无疑是巨大地打击。
正是因为纪伯伦早年经历了生死离别,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欲望。
后来,纪伯伦对人生反复无常的感慨,也在《先知》中展现了出来。
纪伯伦的爱情故事纪伯伦的爱情十分凄美而动人。
众所周知,纪伯伦一生并没有娶妻生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纪伯伦没有感情经历。
相反,纪伯伦的爱情如同柏拉图式的爱情,他和玛丽、梅娅的爱情美好而动人。
纪伯伦爱上的第一个女子名叫玛丽,比纪伯伦大十岁。
当纪伯伦落魄时,玛丽慷慨解囊地帮助了纪伯伦,为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在玛丽的帮助下,纪伯伦还前往巴黎学画画。
等到纪伯伦从巴黎回到波士顿后,立马就向玛丽求了婚。
纪伯伦诗歌欣赏纪伯伦是一位超有魅力的诗人呢!他的诗歌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每一颗都有着独特的光芒。
一、纪伯伦的简介纪伯伦啊,他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呢。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丰富的故事集。
他出生在黎巴嫩,后来又到了美国。
他的经历让他的诗歌有着多元文化的交融。
他的思想很独特,就像一个在尘世和精神世界之间自由穿梭的精灵。
他对爱情、对生命、对自然都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二、纪伯伦诗歌中的爱情他笔下的爱情是那么的纯粹又复杂。
他会说“爱情是一个光明的字,被一只光明的手写在一张光明的册页上的。
”这就好像爱情是神圣的,被上天特别眷顾着。
他写的爱情不是那种俗套的你侬我侬,而是有着灵魂的碰撞。
就像两个在黑暗中寻找彼此的灵魂,一旦相遇,就会擦出耀眼的火花。
他也会写爱情中的痛苦,“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将你钉在十字架上。
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
”感觉爱情有时候就像一场冒险,有甜蜜也有伤痛。
不过这种伤痛不是让人绝望的,而是让爱情更有深度,就像伤口愈合后的疤痕,是一种成长的印记。
三、纪伯伦诗歌里的生命感悟纪伯伦对生命的理解那叫一个深刻呀。
他觉得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程。
他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
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生命中最美的事情就是发现身边的美好。
不要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路,而忽略了路边的花朵、天上的云彩。
他也会提到生命中的苦难,他说“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
”这就是说,哪怕生命中有很多坎坷,我们追求梦想的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
就像爬山,也许我们爬不到山顶,但是攀登的过程中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汗水和努力,那都是生命的财富。
四、纪伯伦诗歌中的自然之美他对自然的描写简直绝了。
他把自然当作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存在。
他写“你们微睡时,清晨的山风轻拂你们的衣袂,你们清醒时,林间的小鸟轻诉友情。
”在他的诗里,风就像温柔的朋友,轻轻抚摸着我们;小鸟就像亲切的伙伴,在跟我们诉说着什么。
他能把自然的那种宁静、那种力量都写出来。
诗人纪伯伦简介人物简介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怒当局,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
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
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
纪伯伦—读书笔记第一篇:纪伯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纪伯伦全集Ι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著名诗人、散文家和画家,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旅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世界文坛一颗不朽的巨星,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为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天才作家。
他有一颗流血的心,一颗宽容的心。
他一生孤独坎坷,颠沛流离,亲人早逝、遭祖国放逐、贫病交加、终身未婚,48岁英年早逝。
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
冰心先生作为曾经为纪伯伦著作作译的文学泰斗,也被它深深折服。
纪伯伦绝对是写散文的高手,我怕除了泰戈尔,真的找不到像纪伯伦这样优美抒情,温柔委婉的文字了。
我在图书馆找到了他的全集,其中《折断的翅膀》,更是让我深深着迷。
据说很多人都以为《折断的翅膀》是记述纪伯伦过去的一段恋情。
不过纪伯伦也说了,只是结局一样,过程并不同。
他的小说都是那种散文化的文字,通篇下来,你还可以当是诗那样吟诵。
最不可思议的是,纪伯伦的比喻太艺术了。
要说一篇也就算了,但是一整本都如此,我还真的被深深折服了。
只消随意翻一页,找一段落,就可以看出他的文学魅力如此大气。
《折断的翅膀》如果可以简述,这不过是:“有一对两情相悦的男女,女子的父亲被迫把女儿嫁给富人,两人犹如被折断的翅膀,悲伤哀叹。
”便是这样的故事,在中国里算是滥觞之作。
可是纪伯伦却不是这样表述它的。
整个气氛几乎是缠绵感伤的,情感也是压抑孤独的,他写故事,可是通篇都是对一些事物的比喻,凸显自己的哀伤心绪,他们就好比维特,感伤多情又单纯浪漫。
而最终,在这么感人的悲剧下,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当时封建势力的一种控诉和指责。
不管你相不相信,纪伯伦的文字是有气质的,高贵的。
我无意一直抬举他那样在歌功颂德,而是说我的感受。
也许有的人觉得千篇一律,也就那样子,但是我更相信,这些浪漫的文字下,开出来的花朵并不是邪恶病态的,只是为了更好的呼唤人去爱去寻觅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