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 -0825
- 格式:doc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9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城市空间结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和问题,有助于提出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策略。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规模和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功能分工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区域逐渐形成。
通常,大城市会出现核心商业区、行政办公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这些区域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心,随着城市的扩展,相应的功能区会向城市边缘扩散,形成“城市面包夹心”式的空间结构。
其次,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网络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起到关键的作用。
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否决定了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程度。
例如,交通枢纽的修建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促进城市中心地区的发展;而交通瓶颈的出现则可能导致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不均衡和资源分配不合理。
因此,对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需求,以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划分和有序发展。
此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演变。
追求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已经成为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
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必须紧跟居民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多样化的居住和生活选择,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最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受到城市规划和政策导向的影响。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系统的思考和整体的谋划,确定城市空间范围、发展方向和布局格局等内容,以建设美好生态、多元社会文化、便捷交通、宜居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目标的市政建设活动。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调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政府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向着合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形态演变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而城市形态演变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形态演变的背后,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不断升级和创新,以及引领这一切的技术革新。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未来的角度,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历史与现状城市形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界各国古代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例如古罗马城墙、古希腊建筑和波斯城市的花园式设计。
在中国,古代城市也有自己的设计理念,比如城墙的修建、庙宇的布局和城市水系的建设。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经历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出现了城市扩张问题,城市规划开始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20世纪初,新兴的城市设计理念——城市现代主义开始崛起,代表人物卡罗·斯卡帕和勒·柯布修建了一些现代主义的作品。
在中国,五十年代乃至六十年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建筑师们设计了许多代表作品。
随后,城市规划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如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等,也驱动了城市形态的不断演变。
现代城市往往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城市设施,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需要结合城市特点和未来需求,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促进城市形态的优化。
第三章:未来趋势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A. 宜居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宜居城市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未来的城市形态应该会更加注重人民生活的品质,城市规划通常应注重慷慨的公共空间、便捷的交通、经济实用、效率环保的公共设施、安全和健康的居住环境等方面。
B. 智慧城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未来城市形态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例如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
C. 生态城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91960年代指出城镇空间发展受政治它的发生与发展脱离不了当时离不开自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效益显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应该积极开展国家层面的空间规划关键词年会论文选登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P a p e r s10表1 156项Tab. 1 List of 156 key projects省项目个数市项目个数项 目 名 称辽宁24沈阳7风动工具厂第二机床厂辽宁410厂抚顺电站西露天矿抚顺铝厂阜新4阜新平安立井阜新热电站一期西安电力电容厂西安高压电瓷厂114803844422115厂铜川1王石凹立井户县2陕西845厂哈尔滨仪表厂一期哈尔滨滚珠轴承厂哈尔滨汽轮机厂黑龙江120厂特钢厂重机厂鹤岗4鹤岗东山一号立井兴安台洗煤厂城子河洗煤厂佳木斯2造纸厂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占20占10占5占3而占国土面积45占国土面积231956年毛泽东在著名的所谓沿海北京安徽浙江广西约有70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156项工程在实际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表1即中部地区29个44个国防企业除部分船厂布局在沿海宁越敏1994工农业总产值应该说值得一提的是 1953年卫生公安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近百人组成的重点到郑州兰州等城市实地踏勘太原兰州成都哈尔滨在此期间国家建委兰州包头等重点工业项目集中的15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对全国的城市进行了分类北京大同兰州第二类吉林本溪太原邯郸湛江第三类天津长春青岛济南内江湘潭第四类万里事后总结到一五效果是好的回过头来看图1二是接近11原料地和燃料地五是适当考虑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从实施效果来看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45个城市和61个工业镇同时使这些城市短期内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156项重点工程的布局起到了第一次规划全国城市布局的实际作用三线提出了关于加强积极备战中央发出四五以由于动用全国基本建设50而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其影响涉及全国所有的城市只是这是一次代价高昂的调整地区是指地处战略前沿的地区指山西雁门关以南的地区贵州和云南3省宁夏和青海4省区根据省项目个数市项目个数项 目 名 称山西15太原11第一热电站制药厂884743大同鹅毛口立井侯马1山西874厂潞安1潞安洗煤厂吉林10吉林6热电站染料厂热电站拖拉机厂河南407厂三门峡1三门峡水利枢纽平顶山1平顶山二号立井郑州1郑州第二热电站焦作1焦作中马村二号立井甘肃8兰州6热电站炼油化工机械厂合成橡胶厂白银1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郝家川1甘肃805厂四川6成都5成都热电站784石家庄热电站峰峰通顺3号立井热河1热河钒钛厂内蒙古5包头5四道沙河热电站内蒙古447211一株洲硬质合金厂西华山钨矿武汉钢铁公司年会论文选登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P a p e r s12图1 156项重点工程空间分布三线陆大道等商务印书馆煤炭工业重点建设贵州省的六枝电力工业重点建设四川省的映秀湾湖北省的青山等火电站东风电机厂化学工业主要建设为国防服务的项目内地建设投资达631.21亿元区的投资为482.43亿元四五三西豫西地区将全国划分为西南华南东北要求在每个协作区内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大力协作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市建立各自的小三线三线三线图3的搬迁原则靠山有的还要进洞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四川成都召开西南专门总结了以工厂为主在三线地区尽管建成了近2000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建成了拥有全国 1/3 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三线三线致使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都较且由于工厂布局强调不与城市结合一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建设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而且通过将沿海城市的工厂向这种大规模的迁移严重削弱了沿海城市的生产能力自绘湖南省西部和湖北省西部以及广东省北部二线地区是指处于三线图2时期成昆湘黔等几条重要铁路干线13的进洞而是一厂一点而且长期形不成城市许多单位不得不进行第二次大搬迁如果一五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沿海地区得到空前的重视1979年中央在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对建国3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和布局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历史总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六五向优势地区倾斜为原则的沿海地区所占比重由内地由50.0%下降到46.5%我国先后设立深圳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南通温州湛江1985年长江三角洲1988年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表2占全国的2.5%占全国的4.4%占全国的15.2%大连明星城市一方面是原有城市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拓展青岛二是大量新城市的出现大量中小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蓬勃发展张家港更重要的是沿海城市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了国际大都市连绵区的雏形中国开发区年鉴2005hm2选登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P a p e rs14发展向集群发展的重大转折从规划的角度来看图4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一个过程开发区的政策奠定了东中西3个地带城镇经济4 2000年以来呈现侧重沿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中央对地方的放权城市与城市城市发展与规划呈现百花齐放沿海地区城镇发展远快于中西部地区五普33.50%和27.66%广东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和都市圈我国有设市城市660个城镇人口5.4亿人实现市场扩展城镇空间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人居环境水平有很大提高基本形成以长江三角洲以辽中南成渝地区以及若干以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对于当前我国城镇的空间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分析和论述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区域性城镇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等等当前我国城镇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那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要1999年欧盟颁布的并对不同地区进行了空间发展指引的案例就是很好的启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主要内容长江及陇海为横轴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的新思路2005年9月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设部等有关部门也正在着手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三线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之所以能够持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绘下转第86页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86注释 活性化 日本交通部 日本经济产业部 日本的行政等级 GMS: 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 省级行政单位 Tow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References考都市2[M].東京大学出版会協働再2004.4 蓑原敬,等.街市区中心活性化[M].学芸出版社,2002.5 下平尾勲.地域発想等.岩波講座再生公共空間魅力[M].学芸出版社ー2005/11/8 関2005/9/2 平成ー[Z/OL]. <http://www.stat.go.jp/data/service/2004/index.htm>.14 仙台市長町ー2005/11/10 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政治同样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作用Notes1990年 转引自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认为其中2项重复计算实为150项 参见论十大关系参见万里论城市建设 参见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88陈栋生区域经济学石嘴山白银等陈栋生区域经济学References等河南人民出版社吴江156项建设研究[M]2004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商务印书馆中国城市出版社张务栋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J]2006上接第14页)。
城市社会空间的变迁与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社会空间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其中涉及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社交模式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社会空间的分布和功能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的未来发展等角度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的变迁与发展。
首先,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基础。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化的进程塑造了城市社会空间的现状,促使城市社会空间的变迁。
例如,城市化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持续优化,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性;城市化也推动了商业和文化设施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
因此,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社会空间变迁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和功能是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不仅仅是由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力度所决定,还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高楼大厦、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多集中在市中心,而住宅小区和工业园区则相对集中在郊区。
这种分布格局反映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功能分工,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中心作为商业和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人口和资源,而郊区则提供了相对较低的房价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城市社会空间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城市社会空间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和休闲设施。
例如,公园、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公共空间的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样的功能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内涵,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市社会空间的未来发展具有诸多潜力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社会空间将更加智能化和绿色化。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家居和智能城市管理等将成为未来城市社会空间的重要特点。
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空间的未来发展还需要注重社交性和人文关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大,但也感觉越来越孤独。
重庆建筑ChongqingArchitecture1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界定城市形态(UrbanMorphology )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广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外在表现,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如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如文化、传统、民俗、社会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狭义的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经常被描述为城市空间形态。
在城市规划领域,虽然城市形态概念涵盖内容比城市空间形态要广,但研究的主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城市空间物质形态。
本文讨论的潍坊城市形态的演变主要是指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
2潍坊城市现状概述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接壤,西和淄博、东营毗连,南邻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居于半岛城市群中心位置,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潍坊市现辖4区、6市、两县,中心城市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4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功能区。
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 5 0万人3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3.1圈层式空间扩展期1 9 5 8年,潍坊首次制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是以发展冶炼和机械工业为主,同时发展电力、燃料、化工及日用消费品生产的综合工业城市。
规划城市用地布局为:城区东北部及西部为工业区,旧城为生活居住区,南部为仓库区。
至6 0年代中期,潍坊城区逐步形成东、西面的工业区,在胶济铁路南侧形成了仓库区。
至8 0年代,潍坊城区的拓展,东已越过虞河,西已越过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以山东潍坊市为例苏静(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收稿日期:2007 — 9 — 2 1摘要: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城市化与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人们的居住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城市经历了从传统的城市里老房子居民区和郊区的单一模式,到现在高楼林立、高新科技的时代。
一、城市化和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变1.城市化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原本的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等传统的区域分割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
城市的日常生活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涵盖了文化、科技、娱乐等多个领域。
除了传统的市中心、商业中心外,还有新兴的科技园区、文化艺术区、创意广场等,这一切都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2.城市传统空间的演变城市传统空间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探索,在传统的居住区和商业中心以外,城市的其他区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市郊、新城区逐渐成为城市的新兴区域,在这些区域内的居民也逐渐享受到了城市化生活带来的便利与舒适。
3.从传统自然到人制环境城市化的进程将人类从传统的自然环境中解放出来,例如像生产力在城市中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工业不断产生新的科技和生产技术,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越来越多的影响,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环境污染和垃圾问题也显现出来了,所以建设绿色城市是城市化带来的新时代。
二、城市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1.城市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化除了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影响外,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更加便利快捷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去娱乐、旅行、休息等方面,城市的文化、教育、娱乐等等多个领域也得以全面发展。
2.城市化和家庭的演变城市化过程中,传统的大家庭逐渐演变为小家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对于家庭实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更多的人选择独立于大家庭,组成小家庭,但是因为城市化使得更多的人在社区生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因此社会形态也在逐渐变化。
3.城市化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城市化的发展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他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商业也越来越多地服务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消费需求。
观海卫镇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8目录前言 (2)一、观海卫镇用地现状分析与评价 (2)1.1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 (2)1.1.1观海卫镇历史建制的变化 (2)1.1.2观海卫镇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3)1.2现状用地特征 (5)1.2.1现状总体特征 (5)1.2.2各类用地现状特征及问题评析 (7)二、城镇空间发展问题评析 (11)2.1土地利用粗放,人均居住用地偏高 (11)2.2城镇发展形成三足鼎立,整体发展方向不明确 (11)2.3东西工业区布局规整,零散作坊混于居住 (11)2.4公建设施布局分散,部分功能缺少 (12)2.5城镇绿地较少,景观风貌亟待改善 (12)三、城镇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 (13)3. 1.1区域背景影响因素 (13)3.1.2城镇用地发展影响因素 (13)3.2各发展方向的综合评价 (14)3.3城镇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的选择 (17)3.3.1空间发展方向的选择 (17)3.3.2空间形态模式的选择 (17)前言城镇扩展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一直是地理学关于城镇化研究的持续热点问题。
目前,观海卫镇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用地空间扩展仍需占用大量土地,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建设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逐渐凸显。
本文通过对观海卫镇城镇空间扩展时间过程、空间分异、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等的研究,并结合城镇空间快速扩展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城市相关经验和理念,从合理制定城市与土地规划、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城镇均衡发展等方面提出城镇空间扩展优化调控的策略及措施,以达到对观海卫镇未来城镇空间指明扩展方向的目的。
一、观海卫镇用地现状分析与评价1.1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1.1.1观海卫镇历史建制的变化年分设观城镇、河城镇。
年复为观城镇。
改置大队,后改为管理区。
年重设观城镇。
年泽山乡并入。
五里、福山、东山头3乡并入。
撤销观城、师桥、鸣鹤3镇,合并设观海卫镇。
1.1.2观海卫镇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1)2001年以前至1995年观城镇的用地主要集中在329国道以北,其中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西侧,用地主要由古城区向东、西、南方向扩张发展。
自1994年慈溪自筹资金扩宽改造329国道后,观城镇渐渐开始沿329国道两侧扩张,城市的总体布局呈片状,古城区建筑及格局遵从历史发展,未发生大的变化。
居民点及商业的发展布置呈自发生长模式,根据居民生产生活需求而建设分布,所以,居住区主要集中于卫城周边及护城河以南,而商业网点根据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呈点状零散分布。
古城区内几乎全为古建,城区以外居民点多为居民自建房。
建设用地规模较小,人口规模较小且正在速度低,城镇化进程缓慢。
(2)2001-2008年2001年撤销观城、师桥、鸣鹤3镇,三镇合并为观海卫镇。
在新一轮的城镇总体规划与区域发展方向引导下,城市整体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
城镇发展逐渐由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蔓延转变为依托对外交通(329国道)优势迅速沿道路两侧扩张发展,沿路建设也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式,城镇呈现沿路线性发展模式。
根据规划,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的大背景下,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急剧增大,,工业用地开始在东西部同时发展,并根据工业区需求建设多条内部道路及连接其他村镇的公路,观海卫镇的两翼,即东部和西部工业区的雏形基2001年前2001-20082008-20122012-2014本形成。
建成区面积从原来的8.1平方公里扩展到2008年末的16.05平方公里,增加了近50%,是观海卫镇用地扩张最迅猛的时期。
由于三镇合一,观城片和师桥片建成区紧密相连,而与鸣鹤相隔较远,由耕地相隔,较主要联系道路仅有观附路一条。
因此,观海卫镇空间形态在总体带状空间发展形态下,内部形态呈现出“成组成团”的模式,观海卫中心区、观城片和师桥片构成一组团,鸣鹤片相对独立成为另一组团。
(3)2008-2012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观海卫镇的辐射范围急剧扩大,成为慈溪东部最重要的工贸城镇。
但是城镇快速崛起、急速扩张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活空间品质的追求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导致城镇人居环境的脏乱差,自08年以后,城市扩张脚步明显放缓脚步,总建设用地面积从08年的16.05平方公里增长到12年的16.21平方公里,基本呈现点状零星增长模式。
(4)2012-2014年自2012年以后,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开始减弱,城镇化速度趋缓, 用地增长集中在新城片区,如慈林医院的建成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观海卫镇医疗不足的紧张形势。
整体来看建设用地扩张较为集中,同时镇区公共服务设施与2012年用地现状图2008年用地现状图1995年用地现状图2001年用地现状图2014年用地现状图商业服务业设施不足的状况开始改善。
鸣鹤景区投入3亿打造辐射慈溪乃至宁波的旅游服务中心,带动鸣鹤片区城镇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
观城-师桥主组团与鸣鹤副主团之间开始加强联系,以罗鸣南路为增长起点,开始出现夹道建设现象。
罗鸣南路成为联系主副主团的纽带。
总体来看,观海卫镇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形态经历了由团块状(集中)→组团状(分散)→组团连片演变的几个阶段。
1.2现状用地特征1.2.1现状总体特征观海卫镇的用地发展情况呈明显的组团状发展形态:老镇区、新城区、东西部工业园区、鸣鹤片区。
老镇区是目前全镇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观海卫镇最早的建成区所在地,以居住、商业用地为主;东西部工业园区规模仍在进一步扩大中,聚集着观海卫镇的所有规模及规模以上的骨干型企业,企业职工人数达7.3万人。
新城区正在快速建设中,目前已有慈林医院、碧桂园等重要项目建成,正逐渐成为观海卫镇新的核心区域。
鸣鹤片区主要以旅游功能为主,目前格局已基本形成,是慈溪市域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观海卫镇城区现状建设用地总计1363.80公顷(另外在建建设用地41.23公顷),按镇区常住人口15.6万人计算,人均建设用地87.42平方米/人,各类建设用地见下表。
其中居住用地684.02公顷,占50.16%,其次为工业用地规模,达到399.68公顷,占29.31%,显示出观海卫镇作为慈东地区工贸城镇的突出特点。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33.32公顷,占9.78%。
1.2.2各类用地现状特征及问题评析 1、居住用地现状现状居住以二、三类居住为主,主要分布在老镇区和鸣鹤镇区,总用地面积684.02万平方米,占建设总用地的50.16%,人均用地指标为43.85平方米/人。
现状居住用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利用紧凑但集约利用程度低。
(2)、观海卫镇现状居住老建筑主要集中在各片区老城区,以砖混结构为主,也存在大量木结构住宅,多为自建房,年限已久。
老旧建筑内部设施较为简陋,外部住宅间距狭小,采光、通风、日照、消防条件较差。
居住区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较差。
新建商品房多集中于环城北路北侧及新中心城区,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较好,设施齐备。
(3)、部分居住建筑区内农居混住,由于标准不一,生活方式不同,相互之间干扰较大。
2、工业用地现状现状工业用地以二、三类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东西部工业区,其他少量私人企业零散分布在居民区内。
总用地面积399.68万平方米,占建设用地的29.31%,人均用地指标为25.62平方米/人。
现状工业用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工业用地在局部地块存在与其它用地混工业用地现状分布图居住用地现状分布图杂的现象,亟待调整。
(2)、内部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商业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
3)、部分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合,影响到城镇环境质量和城镇景观风貌品质,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4)、东、西工业区从职人员众多,但是缺乏绿地休闲空间。
表2:东、西部工业园区情况一览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现状现状公共设施用地面积33.62万平方米,占建设用地的2.47%,人均用地指标为2.16平方米/人。
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观海卫镇现有行政中心办公用地规模偏小,综合性不强。
(2)、体育设施主要依赖学校的体育场地,缺乏公共体育活动场馆;城镇缺失居民文化设施用地(图书馆、博物馆、展览及文化活动等),不能满足居民对文体生活的最求。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现状分布图(3)、医疗卫生设施总体上符合城镇发展的需求,但是存在分布不均和设施陈旧等问题。
(4)、中小学等教育建筑与居住区配套性差。
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现状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92.48万平方米,占建设用地的 6.78%,人均用地指标为 6.95平方米/人。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海卫的发展核心过于依赖329国道这一对外交通要道,马路经济繁荣,沿街商业布局形式严重阻碍集聚规模经济的形成及发展。
(2)、商业文化娱乐设施规模小,档次低,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追求5、绿地与广场用地现状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14.50万平方米,占建设用地的1.06%,人均用地指标为0.93平方米/人。
绿地与广场用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全镇缺少大型公园(仅有卫山公园),居住小区游园也极少,居民缺少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
(2)、工业、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的绿化用地面积偏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
河道和绿化缺少有机联系。
(3)、河道两岸及道路缺少绿化,河网绿化率较低,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城镇景观风貌。
(4)、在产业用地快速扩张的同时,绿地类的用地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存在已久且未得到有效改善。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现状分布图公园绿地现状分布图6、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现状道路交通设施用地面积133.32万平方米,占建设用地的9.78%,人均用地指标为8.55平方米/人。
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用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城镇内部道路总量少,观海卫镇镇区道路面积105万平方米,人均用地6.73平方米,占总建设用地之比为7.7%,均低于国家规范的下限标准。
从总体上看,无论的道路面积、长度还是路幅,观海卫的道路用地远远达不到标准,这直接影响到镇区内部交通环境和交通秩序(2)、道路宽度及停车场数量明显不足。
二、城镇空间发展问题评析2.1土地利用粗放,人均居住用地偏高现状镇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87.42平方米/人,基本处于国家相关标准下(《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应小于110平方米/人)。
限,其中居住用地人均值达到43.85平方米/人(《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为23-36平方米/人)。
2.2城镇发展形成三足鼎立,整体发展方向不明确观海卫镇镇区目前形成了老镇区、新城区、东西工业区组成的三足鼎立的发展形态。
老城区作为原有城镇核心区块,建设用地趋于饱和,发展动力不足;工业区是城镇的产业发展核心区,正在谋求向周边拓展;三个片区的用地空间拓展各自为政,新城中心区以服务城镇为主,东部工业区以与掌起镇协同发展为主,西部工业片区以两村庄为主,相互之间缺乏空间发展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