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实践窘境及其突围
- 格式:pdf
- 大小:169.56 KB
- 文档页数:3
⽬前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前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案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刑诉法修改后,尽管从⽴法上确认了检察机关的⽴案监督权,但由于规定不够完善,⽴案监督仍然是刑事诉讼监督的薄弱环节。
1.从检察机关⾃⾝来看,⼀是执法观念的转变不到位。
有的认为侦查监督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审查公安报来的案件,重在定性把关,⾄于⽴案监督可搞可不搞;有的担⼼开展⽴案监督会影响与公安的关系及承办⼈之间的感情,不愿监督,还有的担⼼怕监督不准个⼈丢⾯⼦,不敢监督。
⼆是⼯作开展不到位,具体表现为:①对刑诉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已赋予检察机关应开展⽴案监督的内容未依法全⾯开展。
②对部分已启动⽴案监督程序的案件,也多数是发份纠正⽂书了事,没有踉踪监督到底。
③部分单位对通知⽴案的条件把握不准,草率通知,监督质量不⾼,存在⽴了⼜撤的问题。
2.从被监督的对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是在⽴案阶段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问题较多。
如忽视刑诉法关于地域管辖、级别管辖和职能管辖的规定,基于部门和地⽅保护主义,随意⽴案,争夺管辖权;以侦代⽴,先侦后⽴,未经⽴案程序便对当事⼈采取或变相采取羁押、搜查措施,等等。
⼆是对监督意见接受不虚⼼、配合不紧密的多。
⼀些侦查部门的⼲警在认识上并未把检察机关⾏使⽴案监督权看成是维护国家法律统⼀正确实施的重要⼿段,不能正确对待监督,在接受监督⼯作中表现为缺乏配合和协作精神。
具体表现为:(1)不予说明不⽴案理由;(2)迟延说明不⽴案理由;(3)通知⽴案不⽴案,(4)迟延⽴案;(5)⽴⽽不侦或侦⽽不结。
3.从⽴案监督的机制来看,主要表现为:⼀是法律的规定不够明确。
有的规定过于原则,有的有上⽂⽆下⽂,缺乏可操作性。
如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明确⽴案监督的案源主要是依靠检察机关去“发现”。
但是,对检察机关怎么去“发现”却没有下⽂,这种“发现”的随意性导致⽴案监督的案源渠道不畅。
⼆是监督的机制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制度不健全,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案监督规程细则。
刑事检察工作中困难和问题
刑事检察工作是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中,这项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困难和问题:
1. 案件复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刑事案件越来越复杂,涉及的领域和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这给检察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 证据审查困难:在刑事案件中,证据的审查和认定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证据的审查和认定往往存在困难,如证据灭失、证据矛盾等。
3. 诉讼效率低下:刑事案件的诉讼周期往往较长,这给当事人和司法机关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诉讼效率低下可能导致案件积压、司法资源浪费等问题。
4. 法律适用不统一: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和司法解释的不统一,同一类型的案件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判决结果,这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5. 公诉质量不高:公诉是刑事检察工作的核心,但是一些检察官在公诉中存在不足,如证据收集不全、公诉理由不充分等,这影响了公诉的质量和效果。
6. 监督机制不完善:刑事检察工作中的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如监督手段单一、监督效果不明显等。
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可能导致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培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协作配合等,以提高刑事检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当前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难点及重点改进措施当前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难点及重点改进措施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与否关乎人权的保障、社会的稳定、正义的维护。
因此,对于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是万分必要的。
宪法、法律将这一重要的权能赋予了检察机关。
刑事诉讼活动监督的意义在于通过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发挥、监督活动的进行,以确保刑事诉讼活动公正、合法、有序进行。
刑事诉讼活动可概括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五个环节。
其中,除起诉环节是检察机关作为诉讼行为主体实施的行为(审查起诉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带有监督性质的职能工作)外,对于另外四个由其他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检察机关也有相应的监督职能。
其具体可划分为四个方面,即: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
由此可见,检察机关对于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是贯彻始终的。
可以讲,诉讼活动的总体成效如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监督职能作用发挥的优劣。
那么,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工作现状是怎样的呢?一、诉讼监督工作的难点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以致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阻力与困难存在于多方面:(一)监督的主观意愿不强刑事诉讼监督的对象是与工作上有着协作、配合关系的侦查、审判等机关,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面对侦查人员、审判人员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往往监督的意愿不强烈。
存在这种思想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顾及与侦查、审判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怕提出纠正意见会破坏相互之间良好的协作、配合关系,影响到将来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不愿提出纠正意见。
另一方面,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往往存在有良好的个人关系,相互之间甚至是朋友关系,而监督者如果向其单位、领导提出纠正意见,势必会使朋友难堪、给朋友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使朋友受到处分等,监督者出于朋友之间情面的考虑,而不忍提出纠正意见。
(二)制约机制的阻碍《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了公、检、法三机关的工作机制,三者之间不仅分工负责、互相配合,而且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谈谈刑事审判监督中存在的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刑事审判监督是国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保证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重要方面。
多年来,刑事审判监督一直是检察机关感到难以开展的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那么,当前刑事审判监督中存在那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笔者就此略陈管见。
一、当前刑事审判监督中存在的问题1、案件抗诉率及抗诉成功率低。
抗诉是检察机关履行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检察机关的抗诉工作不尽人意。
不仅抗诉率低,而且抗诉成功率也很低。
对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绝大部分维持原判,驳回抗诉,予以改判的甚少。
抗诉工作的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抗诉意识差,有些检察机关对应该提起抗诉的案件未能提起抗诉;二是抗诉质量差,把某些明显不该抗诉的或可抗可不抗的案件提起抗诉;三是某些法院执法公正性差,对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案件,不是严格执法,秉公办理,而是系统保护主义作祟,上级法院袒护下级法院,对理应改判的也不予改判;四是对法律理解的统一性差。
检法两家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等等。
上述因素严重影响了抗诉工作的开展。
2、刑事自诉案件是刑事审判监督中是死角。
刑事自诉案件是指自诉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用书状或口头,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审理的,告诉才处理的和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
检察机关履行的审判监督职能,包括对刑事自诉案件的监督,但由于刑事诉讼法未对检察机关监督刑事自诉案件的审判活动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长期以来,刑事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独家审理,缺乏监督,以至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有些案件承办人应该回避而不提出回避,影响客观公正审理;有些案件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有些案件久拖不决,违反关于办案期限的规定等。
实践证明,检察机关对刑事自诉案件如不依法监督,势必影响刑事自诉案件的审理质量,影响法律的严肃公正性。
刑事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刑事检察工作作为司法机关中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对刑事犯罪案件进行审查、起诉和监督执行等工作,起着保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司法良好形象的重要作用。
然而,刑事检察工作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刑事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办案效率低下刑事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办案效率低下。
在一些案件审查起诉过程中,审查时间长、办案周期长,往往导致了案件积压,影响了积极性和公信力。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司法资源有限:刑事检察机关担负着大量的工作任务,但是相对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相对不足。
人员不足和工作负担过重,导致办案效率低下。
2.侦查质量不高:刑事检察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侦查工作的质量。
然而,一些基层警务人员的素质和侦查水平不高,对案件的取证和调查工作存在欠缺,导致案件审查起诉工作的难度增大,效率降低。
3.案件复杂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形式越来越复杂,案件的量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案件的复杂性导致案件审查起诉时间长,难以及时办结。
二、办案质量不高刑事检察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办案质量不高。
办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司法形象。
造成办案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一些刑事检察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存在问题,对案件审查起诉的法律适用存在困难,导致办案质量不高。
2.犯罪证据获取困难:刑事案件涉及到对犯罪事实的证明,但是一些案件存在犯罪证据获取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技术手段导致犯罪手法越来越隐蔽,取证难度增加;另一方面,证据链条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也是办案质量的关键。
3.刑事案件过度重视量刑:一些刑事检察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过度追求重刑,而忽视了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和证据的充分收集,导致办案质量不高,容易出现冤假错案的问题。
三、司法公正性不足刑事检察工作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司法公正性不足。
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刑事审判监督作为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之一,对维护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从全国检察机关全局来看,还是从基层人民检察院局部来看,现在的刑事审判监督力度都不够。
监督范围较窄、监督方式单一、监督效能弱化等原因,使刑事审判监督权效力的发挥受到影响。
强化刑事审判监督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关键词】刑事审判监督;检察机关;问题一、刑事审判监督的定义所谓刑事审判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为保障人民法院统一正确地行使国家行使审判权,而依法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及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否正确所进行的专门的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通过对刑事审判的监督,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我国现行宪法、检察院组织法以及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赋予各级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职能。
二、当前刑事审判监督环节的“瓶颈”虽然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对刑事审判的监督权,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刑事审判监督在不同程度上流于形式。
(一)相关法律制约了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发挥我国刑诉法虽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但这项规定太过于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对自诉案件的法院审判活动监督的空档、对刑事附带民事部分的审理活动监督的缺失等立法上的空白,造成检察机关对刑事审判监督范围过于狭窄[1]。
(二)检法两家的“和谐”关系淡化刑事审判监督的行使检法机制长期以来在司法实践中讲求配合而忽略了监督,有些工作人员对公检法是一家的概念更是根深蒂固,现有的权力分配,法院的法槌才是最终的决定,有些检察人员甚至会害怕人民法院的审判,深怕一个不小心就被法院给判无罪了,导致法院变成了刑事审判的“牵头者”[2],刑事审判监督形同虚设。
检法的法外沟通和协调,淡化了监督的机能。
(三)法院内部机制造成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的弱化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系统内部已经形成了对案件的报送请示制度,下级法院对其审理的刑事案件,特别是重大、影响较大或把握不准的案件,在定罪前甚至在开庭前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在得到上级人民法院指示后再依上级的意思进行形式上的审判,导致“未审先定”和“上定下审”的现象大量发生。
论刑事诉讼监督的困境与进路摘要: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刑事诉讼监督权是诉讼活动合法、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
然而,从司法实践来看,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权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强制手段,司法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
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刑事诉讼监督立法;合理配置检察监督权;强化刑事诉讼监督措施。
关键词:刑事诉讼;监督权;程序性权力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加强法律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是国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权。
2013年曹建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检察机关加强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的监督,努力适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和权益保障的新期待。
2013年要认真贯彻实施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强化公正、程序、证据、效率意识,全面加强对侦查、审判、执行等活动的法律监督,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
”而在司法实践中,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司法工作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
民众寄予厚望的法律监督机关虽然在确保司法公正、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法律监督方面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
检察机关如何立足本职工作,秉持刑事诉讼的价值追求,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侦查、审判、刑罚执行各阶段活动的依法、适度、有效监督,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刑事诉讼监督的概念界定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学界不仅对法律监督、诉讼监督充满争议,对刑事诉讼监督学者们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在刑事诉讼中负责对刑事案件的检察、批准逮捕、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和提起公诉,并且对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尤其是案件的审判结果享有法律监督权。
然而,随着我国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越来越暴露出其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
一、现行刑事审判监督制度存在的缺陷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对人民检察院行使审判监督权都有明确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是原则性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实施方式。
如何使这一监督权得到落实,尚有待进一步讨论。
(一)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不利于具体操作首先,关于检察机关的监督行为具体规定不明确。
《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这条虽然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有法律监督权,但是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进行监督并未明确规定。
其次,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方式规定不明确。
《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这条提出了人民检察院的纠正意见权,但是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提出规定不明确。
(二)监督手段单一且缺乏实际操作性根据法律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程序的监督方式主要是抗诉。
刑事诉讼法第18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这里的”确有错误”界定不明确,实践中掌握的标准论在量刑上还是在适用法律上,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认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有其滞后性,且存在矛盾冲突之处,甚至出现高法的司法解释效力高于高检司法解释的问题,致办案人于两难的境地。
种种冲突直接导致对条文的理解不一致,从而增加了抗诉的困难性。
另外,干警只重视对判决的审核,忽视对裁定的审核,重视判决量刑的轻重,忽视认定事实的差异和适用法律条款的变动;重视对实体法适用的监督,忽视对程序法适用的监督。
刑事上诉案件审判监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刑事上诉案件审判监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刑事案件是指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罪行,因其涉及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对其进行审判监督是保障社会公正和法制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我国刑事上诉案件审判监督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现状1. 上诉案件难以得到审理: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上诉案件审判监督若干问题的规定》(下文简称《规定》)规定案件应当一审终审,但实际上,由于审判机关在审理一审案件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将导致上诉案件被退回原审法院,致使案件久拖不决,甚至出现被不予受理的情况。
2. 司法不公:上诉案件当中,被告人可能会面临不公正的判决。
例如,原审法院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监督的质量不过关,导致一审案件判决的基础已经偏离或错误,但难以得到纠正,无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案件复审占用司法资源:上诉案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较低,而复审费用较高,无疑浪费了司法资源。
二、原因1. 律师缺乏专业知识:我国律师行业的规范化程度较低,缺乏更专业化的律师,使得上诉案件无法得到更好的处理。
2. 审判机关审查案件不严:一些审判机关可能因为工作节奏快、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案件进行仔细审查,导致错误的判断。
3. 法律制度缺陷:部分相关法律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案件应当一审终审,导致上诉案件顺利审理的难度加大。
三、对策1. 提高审判人员的审查水平:可通过完善培训制度、鼓励司法工作者长期留在一线等方式来提高审判人员的从业水平,保证对案件的审查质量。
2. 修订法律,明确上诉案件一审终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定刑事上诉案件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一审终审。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减少不必要的司法成本。
3. 提高律师的专业知识:完善与律师相关的制度规定,加强律师的专业培训和学习,打造更专业化的律师队伍,提高律师的从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刑事上诉案件审判监督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各有不同,但对策方面,应当针对具体问题加以解决。
JUSTI CE OF CH INA 法官 检察官 警官论坛・Foru m on judges,p r osecut ors and police officers88 中国司法JUSTI CE OF CH INA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实践窘境及其突围The Practical D ilemmas and the W ay Out for the Pr ocurat orial O rgans in Cri m inal Trial Supervisi on干红光(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 浙江宁波 315100)叶林达(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 浙江宁波 315100)■文 刑事审判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
在构建法治社会的时代环境下,如何对关乎基本人权的刑事诉讼特别是法院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从而有力地维护司法公正,其意义举足轻重。
但不容置疑的是,当前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抗的少,抗的难,抗不赢”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仅就全国检察机关近年来对法院生效的错误刑事判决裁定进行事后监督———再审抗诉的案件数量变化来看,问题就差不多很清楚了。
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从1998年到2007年的工作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经济转型、社会流动增加和社会矛盾态势演变等因素作用下,我国又面临新一波犯罪浪潮,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犯罪嫌疑人从1998年的584763人猛增到2006年的1029052人,增幅将近76%。
但与此同时,全国检察机关对法院生效错误判决裁定提起审判监督抗诉案件数却从1998年的3791件减少到2006年的3161件,下降1616%,呈现“徘徊走低”之势。
简单的数字对比虽然未必能够反映事物的全貌,但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面临尴尬局面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剖析当前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不力的原因,为找出适当对策提供参考,对提高法律监督水平而言的确是一项迫切任务。
一、当前检察机关审判监督面临的实践窘境一是监督对象较为单一。
虽然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对法院刑事审判的过程和结果均有权也均应该进行监督。
但从目前看,检察机关审判监督显然主要停留在通过对已经生效的法院判决裁定发动再审抗诉进行监督。
在对法院判决形成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上,则显得无所作为。
另外,检察机关对法院刑事审判的监督,也主要体现在对被告人犯罪实体问题的监督一方面,而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结果的公正性问题,检察监督则形同虚设。
二是监督手段较为单一。
从目前看,检察机关对法院刑事审判进行监督的手段主要就是再审抗诉,其次就是发“检察建议”对审判违法行为进行“督促纠正”。
再审抗诉能够产生使法院必须受理案件的强制性法律效果,但督促纠正通知则仅有建议性质,能否实质上影响法院审判行为根本不得而知。
三是监督能效在下降。
全国检察机关发动审判监督的案件总体规模在2001年达到高峰后,以后的年份在渐次减少。
从基层情况看,许多基层检察院已经连续多年没有一起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的案件。
就广受关注的“抗诉改判率”而言,其结果也不容乐观。
四是监督地位在弱化。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其审查起诉结果也关系侦查机关的工作业绩,因此从实践看检察起诉行为确实对公安侦查行为有着一定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因此相对而言,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监所监督等与公安机关有关的监督程序更易产生符合检察机关期待的法律效果,检察机关的积极性也相当高。
但相比之下,刑事审判监督掣肘因素(如法院的最终裁决地位等)虽然不多,却几乎又不可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监督的积极性实际上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刑事审判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实质上已经不被重视,在广大基层检察院更是如此。
二、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窘境的根源剖析(一)关于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法律规定存在问题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权来源于宪法,作为部门法的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刑事审判监督权的对象和基本手段。
但审判监督是实践性很强的事物,除了上述原则性规定外,刑诉法对于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操作的具体方式、保障等程序性问题却规定的不够完善,致使实践中检察机关对部分刑事审判活动无法监督或无法对法院审判产生实质影响。
从目前看,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法律规定不到位所引发的实践受阻问题具体表现为:Foru m on judges,p r osecut ors and police officers ・法官 检察官 警官论坛JUSTI CE OF CH INAJUSTI CE OF CH INA中国司法89 1、检察机关作为监督者的实际地位出现制度上的扭曲,造成审判监督不力。
从宪法规定看,检察院和法院各自独立行使职权,都只向人大负责,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但从刑诉法规定看,即便检察机关具有强制性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权能,但诉讼的最终结果仍然显现出检察权实际上小于审判权,因为双方对同一问题认识的正确与否,是由作为被监督者的一方来裁决的,而监督者一方还要接受被监督者的确认。
这一内在矛盾性,恐怕正是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无法深入进行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似乎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于1995年指示各级检察机关在抗诉时一律将抗诉书副本报送同级人大,意在引入人大的关注以适当制约法院,但在上述监督程序模式没有改变和检法两家角色功能定位也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这一方式的实质作用有限。
2、在从抗诉到审判的过程中,一系列级别设置问题造成了困难。
从检察机关的角度看,同级检察院不能对同级法院更不能对上级法院的生效裁判直接抗诉,而是要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这就造成了审判监督的抗诉主体过于向上集中。
一个审判监督抗诉的发动仅在检察机关内部就要经过层层把关,这无疑拉长了抗诉决定形成的认识距离,增加了内部阻力。
一个由亲历办案过程因而对判决公正与否有直接认识的基层检察院发现的有价值的可抗诉案件,完全有可能因为上下级之间主观上的不一致而化为泡影。
从法院的角度看,长期以来实行的两审终审制度,使刑事终审权过于向下集中,绝大多数案件的生效判决是由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作出,过近的层级关系使两者之间蜕化为“请示———指导”关系,再加上法院内部业绩考核指标的影响,中基层法院之间关系的“一体化”味道越来越浓,这实际上也增加了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外部阻力。
3、现行刑事法律规范的局部疏漏压缩了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空间,导致对部分审判行为无法有效实施监督。
首先是对于无法通过抗诉解决的审判过程违法问题,刑诉法并未规定有效的制裁性配套措施等。
刑诉法规定检察院发现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提出纠正意见,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保障性或制裁性规定,对于提出纠正意见后法院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刑诉法无置可否。
从实践看,检察机关对审判活动的监督仅限于庭审活动及对最后判决、裁定的审查,对于开庭前后至判决宣告的后续活动则很难监督,庭前、庭后的一些程序性违法审判行为一般无从掌握。
其次是虽然我国刑法对各罪名均规定有量刑幅度,但法律本身和司法解释对刑罚运用的技术性、约束性规定不到位,导致法定量刑幅度内的不公正量刑难以抗诉。
目前我国刑法规定的量刑幅度范围是比较大的,仅就自由刑而言,同一个罪名下最低刑与最高刑的差距少则将近两、三年(如法定刑是两年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多则达数十年(如法定刑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的,十年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差距最长当然可达数十年)。
在这种情况下,法官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与此伴随的则是实践中对量刑问题抗诉难度的加大,一些虽然是在法定量刑幅度内判决但判处刑罚明显不合理的案件,往往难以得到切实纠正。
再次是检察机关刑事抗诉工作“自律性”过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判监督的空间。
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年出台的《关于刑事抗诉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发点是规范抗诉工作,应该说这是没错的,但由于规定了过多的“不宜抗诉的情形”,实践中反而导致检察机关在抗诉工作上表现得过于谨慎了。
比如规定“刑事判决或裁定认定罪名不当,但量刑基本适当的”不宜抗诉。
判决宣告的罪名是被告人承受社会评价最显著的法律标志,同一个行为被判强制猥亵妇女还是强奸未遂,故意伤害致死还是故意杀人,偷越国境还是叛逃,被告人的社会评价和尊严感受完全不同,所以法院错误认定罪名的问题未必就不严重,而《意见》对此却定性为不宜抗诉,显然不利于审判监督。
(二)检察机关审判监督工作及考核模式存在问题1、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权分工欠科学。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审判监督由审查起诉部门承办,对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定期限的,由监所检察部门承办”,“对刑事判决、裁定的监督由审查起诉部门承办。
人民检察院通过受理申诉、对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审查等活动,监督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需要提出抗诉的,由控告申诉部门报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人民检察院决定抗诉后,由审查起诉部门出庭支持抗诉”。
可以看出,对法院审判过程违法的监督是由起诉和监所两个内部机构横向分工负责的,而对判决裁定的审查则由控申和起诉部门纵向分工负责。
这种多头分工的模式实质上分散了资源,也容易导致认识分歧和工作扯皮,不利于实施监督。
实践中,监所部门往往无法及时掌握案件审理期限的变化情况(如有否起诉后的撤回补充侦查),因此基本上无法实施监督;而判决裁定的审查也都是由起诉部门完成的,如果没有当事人申诉,控申部门通常无法得知案件的生效判决是否合法公正,也无法提请检委会讨论决定抗诉案件。
而当前社会治安趋紧,审查起诉部门办案压力骤增,除非是判决无罪或否定重大事实导致承办人业绩考核受影响,对法院裁判是否需要抗诉的问题几乎无力顾及,监督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2、大规模适用简易程序也产生了不小影响。
由于近年来犯罪案件攀升,司法人力资源相对紧缺,为解决效率问题检法两家不约而同地对广泛适用简易程序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一做法对解决人力不足问题的确能产生积极效果,但对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而言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审判违法行为,检察机关实质上已经放弃了监督。
且不说法律本身便未规定该情JUSTI CE OF CH INA 法官 检察官 警官论坛・Foru m on judges,p r osecut ors and police officers90 中国司法JUSTI CE OF CH INA况下如何监督,仅就该种审判模式自身而言,由于法院是由独任审判员审理,在被告人没有辩护人的情况下,庭审实际上就是完全掌控在审判人员一人手中,对于庭审过程是否合法,检察机关根本无从知晓,即便有所知晓,支持审判监督必须的事实也难以专门取证,这无疑将加大监督难度。
3、对审判违法行为只能在庭审后提出监督意见的做法,不能适应审判监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