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新版)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3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意义,知道并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教学难点: 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三、教学设计自主空间(一)引入新课(交流与讨论)通过第八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还能对物体产生什么效果呢? 请同学举例说明(二)新课教学1.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物体运动状态的几种表现形式有:(1)速度的改变;(2)方向的改变.3.(师生活动)(1)把粉笔由空中静止地释放,则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力?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把粉笔由静止弹向空中,离手后,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力?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一辆自行车,突然它的侧面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则它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4.总结(1)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如果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将做 .(2)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是的;(3)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力平衡力静止状态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是改变的5.完成“WWW”第1、2、3题.(三)发《巩固案》四、教学反思《10.2液体的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三、教学资源1.教师用:大试管、小试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2.学生用: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老师:请同学们将塑料袋装水,用手指按压塑料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到有压力老师:请同学们把小木块放入矿泉水瓶中.教师提问:1、在这里,谁对谁有压强?2、木块对矿泉水瓶的什么部位有压强?学生回答:1、木块对矿泉水瓶.2、底部.教师提问:虽然存在压强,但是我们并不能“看见”这种压强,能否想一个办法让大家“看见”这种压强?如何证明存在有压强?学生:用气球膜蒙住无底的矿泉水瓶底,然后放入小木块气球膜向下凸(形变).(二)新课教学: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如果向玻璃管中倒水,橡皮膜会形变吗实验演示.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是小木块或是水,为什么都会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1)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2)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如果在玻璃管的侧壁开几个洞,蒙上橡皮膜,会怎样?实验演示.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如果放木块,橡皮膜会形变吗?固体对容器壁有压强吗?(3)为什么固体没有而液体有呢?学生回答:(1)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2)没有.(3)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由于液体的这种流动性使液体产生的压强具有什么特点呢?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实验演示:将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横放,竖放)教师提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橡皮膜向里凹.实验演示:将容器变换方向向各处移动.教师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各处压强不一定相等.小结:我们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可比较各点压强的大小.但这只是一种定性的方法.当需要定量测量各点的压强时,这种方法就不行了.3.压强计:那么要想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需要一种仪器,你们想要什么呢?学生:(1)压强计构造①U形管:当不受到压强时,两边的液面是相平的.②金属盒:蒙有一层橡皮膜.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③刻度板:两侧液面读数相减即为高度差.④旋钮:可改变金属盒的方向,以测量各个方向的压强.(2)使用:教师演示,请学生读数.4.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师提问:(1)请大家猜想一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深度、密度、方向(2)什么是深度?学生:到液面的距离.(竖直方向上)师总结: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1)与这些因素具体有什么关系?学生:深度越大,密度越大,压强越大.设计实验,准备器材:教师提问:需要哪些器材?学生回答:至少两种液体、压强计、刻度尺.为大家准备的两种液体是水和盐水.实验方法:教师提问:这么多因素,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实验前交代:这个实验相对复杂,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请学生说出得出的结论.打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三)总结: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都有/都没有)压强.2.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______.4.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_.五、教学反思。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知道物体受力不均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过程与方法】1.经过实验观察和对案例的解析,概括出力的作用成效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2.经过解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知识中培育学生的解析概括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观察生活中的不一样的运动现象,激发研究力的作用成效的兴趣,初步领会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友善,培育对大自然的亲密热爱、和平共处的感情,以及热爱生活的崇敬情操。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非均衡条件。
3.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课难点】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课前准备吹足气的气球,细绳,小木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课过程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一、复习并引入新复习:什么是均衡状态?什么是均衡力?什么是二力平课衡?二力均衡的条件有哪些?牛顿第必定律的内容是什引入:提出问题:么?它说了然什么?力看不见,如何判师:请同学说出怎么做,观察到什么现象就说明物体受断物体能否遇到力到了力的作用。
的作用?生:用力挤压气球后,观察到气球变瘪了,也就是形状展现早先准备好的变了,说明气球遇到了力的作用。
吹足气的气球师:也就是说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换而言之判断物体能否遇到力的作用,可以看什么?生:看物体能否发生形变。
师 :力作用在物体上就必定会使物体发生形变吗?也许说力就只好使物体发生形变吗?设计企图注重新旧知识的连结性创建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经过前一节实验现象在现,自然过渡到新的知演示:将吹足气的气球口扎紧静置在桌上,并用嘴对气球吹气。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气球跑了。
师:这说了然什么?生:力还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
师:气球本来是什么状态?生:静止的。
师:本来静止,此后运动了,也就是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说明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那么,什么叫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包含哪些?识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既简单理解,掌握的也坚固二、力的作用成效学生:图9- 8a 火箭发射时,在推力作用下由静止变成1、请同学们仔细观运动,并且愈来愈快;察解析谈论课本图 9-8b 列车进站时,在阻力作用下由快变慢,最后停P69 图 9-8下来;图 9-8c 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师:运动状态就是指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运动状态的改变应包含以下情况:概括总结:力的作用成效有:(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让学生领悟到知识本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演示:用细绳栓住小木球演示以下实验,再现教材图9-8所示的情况。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2) 理解现实生活中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 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2) 在解释生活中力和运动关系的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2) 通过对力和运动关系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的现象;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教学用具】足球、木板、及每个小组自备:重物、小车、2个磁铁。
【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作用(填“平衡力”或“非F>f时,船作什么运动?④船在竖直方向受不变,则受的力一定是物体受力【当堂训练】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 ( )A.速度大小的改变B.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的改变C.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D.上述三种说法都正确2.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3. 如图,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有质量m1、m2的两个小球,且m1>m2,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它阻力,则两个小球()A.一定相碰B.不一定相碰C.一定不相碰D.难以确定是否相碰4.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的作用相互抵消.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__________ ;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__________.5.质量为2kg的物体被150N的水平力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则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若将水平压力减小为100N时,物体刚好匀速下滑,则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教学反思】。
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4、通过对图景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探讨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
5、通过多个实验现象的归纳,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难点】如何理解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用此解释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现象。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同学们,把手中的小气球吹起然后松手,说说看气球为什么能鼓起又为什么能飞出去?导语二: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力与运动。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观察与讨论】学生仔细观察课本P69图(a)、(b)、(c)三个图中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做一做】学生对身边的器材施加力作用,观察它们的一些变化。
【议一议】通过观察和实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1)由静变动、由动变静(2)由快变慢、由慢变快(3)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小结】上述都叫运动状态的改变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讨论交流】(1)上述事例说说物体运动状态为什么会改变?(2)说说你知道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会改变?(3)找找生活中不受力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事例(找不到)【小结归纳】(板书)(1)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迫使其改变的,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交流讨论】做做、说说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事例,找找是什么力使其运动状态改变的3.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交流讨论】(1)不受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2)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原因是什么?举例并作分析。
(3)平衡力的合力为0-----从运动状态改变角度看相当于不受力【想一想】(1)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一个力作用,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举例或给出实验事实(2)如果受两个力而这两个力不满足二力平衡条件,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举例或给出实验事实【演示】(1)抛粉笔(2)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运动与撤消拉力?【小结归纳】(板书)平衡态----平衡力,非平衡态-----非平衡力【巩固练习】1.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了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
教案:9.3 力与运动的关系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平衡。
4. 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熟悉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力与运动的关系。
2. 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衡状态。
4. 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强调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的例题,如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章节为9.3力与运动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学会运用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能够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板车在斜坡上滑行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滑板车在斜坡上滑行时,速度逐渐变慢,这是为什么?2. 知识讲解:(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一个物体在平地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为10N,向东;另一个力为15N,向北。
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解步骤:(1)分析受力情况,确定平衡力。
(2)根据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解释为什么物体不会发生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力与运动的关系:1. 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非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放在桌面上的书本,不会自己掉下来。
(2)一辆停在平坡上的汽车,不会自己滑下来。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不变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乘坐地铁时感受到的加速和减速,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课堂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力的作用效果。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3. 解答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学生探究其他物理定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力的运动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力则运动状态改变,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了解惯性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力的运动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的概念、力的运动关系。
难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力的运动关系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小车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抛物线运动的篮球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篮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2. 知识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介绍惯性的定义,解释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原因。
3. 实验演示:(1)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用弹簧拉动物体,观察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变化。
(2)惯性实验:让一个小车在桌面上运动,突然刹车,观察小车停止运动前的情况。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例题,如:一个足球在草地上滚动,受到草地的摩擦力,最终会停止,说明什么?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问题,如:为什么抛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地?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力的运动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力则运动状态改变,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教案:9.3 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3节。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2. 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4.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了解它们的作用。
3. 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物、斜面、滑轮组、摩擦力演示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地球附近的物体,如树叶、小球等,思考它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重力讲解: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4. 摩擦力讲解:使用摩擦力演示器展示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5. 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解: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 例题讲解: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解答相关例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力与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作用效果。
答案:例如,拉力使弹簧伸长,压力使气球变形等。
2. 题目:请解释重力的产生原因,并说明重力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发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让学生认识到演示:如图,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停止
小车、足球等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这是什么原因
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力情况
卫星绕地心作匀。
当水平拉力增大为
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
3.一个气球在空中按如图所示的方向匀速上升,则气球(
A.一定受平衡力作用
D.无法确定
4.某人用力推静止在地面上的桌子,但没有推动,原因是
.重力、摩擦力
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
.如图所示,物体在木板小车上,随车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左做匀速直线运
、重力、支持力和斜向上的
9.如图所示,传送带上有一个物体,它与传送带一起以向左匀速运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物体只受一对平衡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