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经治疗死亡案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8.77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死亡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然而,脑死亡在法律上的界定和适用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本案例以一起因脑死亡引发的医疗纠纷为背景,探讨脑死亡在法律上的适用问题。
二、案例简介患者张某,男,35岁,因车祸导致头部严重受伤,经医院抢救无效,被诊断为脑死亡。
张某的妻子李某和父母要求医院停止治疗,将张某的器官捐献给他人。
然而,张某的弟弟小张坚决反对,认为张某尚未去世,不应停止治疗。
双方为此产生纠纷,诉至法院。
三、争议焦点1. 脑死亡是否等同于死亡?2. 医院是否有权停止对脑死亡患者的治疗?3. 如何平衡患者家属之间的利益?四、案例分析1. 脑死亡是否等同于死亡?根据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规定,脑死亡是指:大脑功能完全丧失,脑干反射消失,呼吸、心跳完全停止,且经医学鉴定确认无法恢复的死亡状态。
脑死亡作为一种特殊的死亡状态,具有以下特征:(1)不可逆性:脑死亡是一种永久性死亡,一旦发生,无法恢复。
(2)生物学死亡:脑死亡后,人体各器官逐渐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
(3)社会伦理学死亡:脑死亡后,个体丧失意识、自主呼吸等功能,失去生存的意义。
因此,从生物学和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脑死亡等同于死亡。
2. 医院是否有权停止对脑死亡患者的治疗?根据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为其提供医疗服务。
在脑死亡患者的情况下,医院在以下情况下有权停止治疗:(1)患者家属明确表示放弃治疗。
(2)患者家属未明确表示放弃治疗,但经医院与患者家属协商一致,认为继续治疗对患者无益,且患者家属同意。
(3)患者家属未明确表示放弃治疗,但患者本人意识清醒,表示不愿继续治疗。
在本案例中,张某的妻子和父母要求医院停止治疗,将器官捐献给他人。
虽然张某的弟弟小张反对,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医院有权在患者家属明确表示放弃治疗的情况下停止治疗。
3. 如何平衡患者家属之间的利益?在脑死亡患者的情况下,患者家属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冲突。
论 著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许光亚,李冬日,廖志钢,刘敏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BI)死亡的法医病理学特点,以及继发性脑干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从性别、年龄、致伤方式、损伤类型、生存时间、死亡原因等方面,对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1998年1月2008年12月127例BI 死亡尸检案例进行回顾性统计研究分析。
结果 127例法医病理学检案中,原发性BI 死亡51例(40 2%),继发性脑干损伤死亡61例(48 0%),并发症死亡15例(11 8%),其中伤后12h 内死亡者直接死因均为严重原发性脑损伤,存活12h~1周者直接死因以继发性脑干损伤居多,生存时间超过1周者约半数死于并发症。
结论 在BI 案例的死亡原因确定时,应在全面系统的病理学检验基础上,结合案情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颅脑损伤;继发性脑干损伤;并发症;死亡原因 中图分类号 R89;R 651.1+5 文献标志码 AForensic Pathologic Analysi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X U Guang y a,L I D ong r i,L I A O Zhi g ang ,L I U M in.D e p ar tment o f For ensic Pathology ,West China School of P reclinical and Fo rens ic Medicine ,S ichuan Univ er s ity ,Cheng du,Sichuan 610041,P.R.ChinaCo rr esp onding author :L I U M in,E mail :liumin @scu.ed Abstract Objective T o explore the char act er istics of for ensic patholog y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the r ela t ionships between seco ndary brainstem damag e,complications and t he causes of death.Methods 127cases w ere re v iew ed fr om gender,ag e,manner of injury ,survival t ime and t he direct causes of death fro m January 1998to Decem ber 2008.Results Of the 127cases,the key direct cause of death was secondar y brainstem damage,follo wed by se v ere pr imarily br ain injur y and co mplicatio ns.F or those w ho died wit hin 12hour s after injur y,the dir ect cause w as se v ere primarily br ain injur y;fo r those w ho surv iv ed betw een 12ho ur s to o ne week,seco ndar y br ainst em damage was in the major ity of the causes and for those who surv ive mo re than o ne w eek t ime,complication w as an im po rtant cause.C onclusion In the cases o f t raumatic br ain injur y,w e should tak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 aminat ion of foren sic patholog y,and refer t o clinical dat a at the same time to deter mine the dir ect cause of death.Key words F orensic pat ho lo gy ;Brain injur ies;Secondar y brainstem damag e;Com plicatio n;Cause of deat h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教研室(成都,610041)作者简介 许光亚(1982-),男,江苏徐州人,硕士,E mail:guangyaxu @通讯作者 刘敏,E mail:lium in@颅脑损伤(br ain injuries,BI)是法医病理学及临床医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机械性损伤和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在暴力性死亡中占首要位置[1]。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死亡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脑死亡是指大脑功能完全丧失,脑干功能亦丧失,患者已进入不可逆的昏迷状态,生命体征完全依赖医疗设备维持。
然而,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脑死亡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争议。
本案例以一起脑死亡患者的治疗与器官捐献纠纷为切入点,探讨脑死亡法律问题。
二、案件事实患者甲,男,45岁,因车祸导致脑部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被诊断为脑死亡。
甲的妻子乙、儿子丙、女儿丁得知此消息后,悲痛欲绝。
乙认为,丈夫虽然脑死亡,但仍有心跳和呼吸,不能放弃治疗。
丙和丁则认为,父亲已经脑死亡,应该尊重其生前意愿,捐献器官,帮助他人。
在治疗与器官捐献问题上,乙与丙、丁产生了严重分歧。
乙坚持要求继续治疗,而丙、丁则要求捐献器官。
双方为此多次协商,但均未达成一致意见。
无奈之下,乙将丙、丁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继续治疗。
三、争议焦点1. 脑死亡的法律地位2. 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与器官捐献权3. 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冲突四、法律分析1. 脑死亡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法律对脑死亡尚无明确规定。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捐献人体器官的,应当签署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明确表示捐献意愿。
”然而,此条例并未对脑死亡的概念、判断标准及法律效力作出明确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脑死亡案件时,往往参照医学界的相关规定,认定脑死亡患者的死亡。
2. 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与器官捐献权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是指患者享有生命健康权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脑死亡患者虽然大脑功能丧失,但仍有心跳和呼吸,生命体征依赖于医疗设备维持。
因此,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然而,在器官捐献问题上,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与器官捐献权存在冲突。
一方面,患者生前有捐献器官的意愿,其生命权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器官捐献权;另一方面,患者家属认为,患者仍有生命迹象,不应放弃治疗。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男,28岁,某市某区居民。
因与邻居李某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于2021年5月20日傍晚,在张某家中将李某打成重伤,李某经抢救无效于次日死亡。
经鉴定,李某的死亡原因为颅脑损伤。
张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案例分析(一)犯罪主体根据案情,张某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资格,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张某28岁,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符合犯罪主体资格。
(二)犯罪客体张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张某故意伤害李某,导致李某死亡,严重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
(三)犯罪主观方面张某的行为表现为故意。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并导致李某死亡。
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李某受伤甚至死亡,但仍然故意实施,其主观心态为故意。
(四)犯罪客观方面1. 行为方式: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并导致李某死亡。
2. 行为对象:李某,某市某区居民。
3. 行为结果:李某死亡。
4.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张某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是导致李某死亡的直接原因。
三、定性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具体分析如下:1.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李某受伤甚至死亡,但仍然故意实施,其主观心态为故意。
2. 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7年,我国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法律案例,这起案件的核心争议在于“脑死亡”鉴定。
患者张某因脑部严重损伤,经医院诊断已处于脑死亡状态,但家属拒绝放弃治疗。
在经过多次协商无果后,医院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停止对张某的治疗。
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脑死亡”鉴定和生命伦理的讨论。
二、案件经过1. 事件起因2016年,张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遭受严重脑部损伤,经医院抢救无效,被诊断为脑死亡。
张某的家属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坚决反对放弃治疗,认为张某还有生的希望。
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张某的病情并未有所好转,家属仍然坚持治疗。
2. 医院与家属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医院多次与家属沟通,说明张某已处于脑死亡状态,继续治疗将是对患者、家属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但家属坚决不同意停止治疗,认为医院没有尽到救治义务。
双方协商无果。
3. 医院提起诉讼2017年,医院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停止对张某的治疗。
法院受理了此案,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4. 庭审过程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就“脑死亡”鉴定、生命伦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原告方(医院)认为,张某已处于脑死亡状态,继续治疗是对患者、家属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请求法院判决停止治疗。
被告方(家属)则认为,医院没有尽到救治义务,且“脑死亡”鉴定存在争议,请求法院驳回原告方的诉讼请求。
5. 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根据我国《脑死亡判定标准》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张某已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
同时,法院考虑到家属的意愿,判决医院继续对患者进行治疗,但要求家属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
三、案件影响1. “脑死亡”鉴定标准受到关注这起案件使得“脑死亡”鉴定标准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脑死亡判定标准》于2008年颁布实施,但至今仍有部分人对该标准提出质疑。
此案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脑死亡”鉴定标准的讨论。
2. 生命伦理问题引发争议此案还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问题的争议。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60例临床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包括广泛性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及颅内血肿。
其病情重,救治困难,各文献报道死亡率各有不同。
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很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于非命。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6例,其中死亡60例(44.12%),现将其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60例死亡患者中,男48例,女12例,男女之比4:1;年龄50岁23例。
受伤方式:交通事故40例,打击伤13例,坠落伤7例,伤后距手术时间<3小时9例,4~6小时22例,7~12小时9例,13~24小时7例,25~72小时4例,>72小時2例。
术前发生脑疝31例,根据Glasgow计分,结果均60天1例。
术后并发症44例。
其中肺水肿27例,肺内感染8例,静脉窦出血4例,肾功能衰竭4例,休克2例,胸腹联合伤5例,视丘下部损伤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死因:脑水肿26例,脑疝继发脑干损伤19例,肺内感染5例,肾功能衰竭4例,胸腹联合伤4例,视丘下部损伤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讨论重型颅脑损伤伤势重,病情进展快,救治困难。
有时来不及检查和治疗。
有些患者即使幸免于难,恢复也不甚理想,从本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死亡原因中,除与受伤机制复杂,脑的原发性损伤严重有关外,颅内血肿占位和严重的脑水肿形成脑疝占死亡例数的75%。
有些病例虽经手术清除血肿,但继发脑水肿在处理上也不无困难。
所以积极预护和治疗脑水肿是提高重型颅脑伤治愈率的关键所在。
在治疗和预防脑水肿的过程中,有时虽然限制液体量,应用大剂量脱水剂和激素效果都不明显。
因此,根据病情,适当的进行大骨瓣减压有时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本组有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呼吸表浅节律不整,术中清除血肿和坏死脑组织外,行冠状切口,双侧额颞顶部大骨瓣减压。
术后较顺利的度过了脑水肿期。
恢复较为理想。
本组死亡的另一多见原因是肺部感染,多是伤后大量呕吐误吸。
颅脑损伤经治疗死亡案例分析作者:穆达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5期摘要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脑水肿、发热等继发症状经常发生,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大主要因素。
这些继发症状在医疗纠纷案件法医学鉴定中目前也存在很多难点,判断脑水肿、发热等继发症状在死亡过程中的作用是法医学鉴定的重点和难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水肿发热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075-01一、案例资料(一)案情摘要某女,26岁。
10月16日从摩托车摔伤后,10月19日入院,查体:左侧顶枕头皮压痛。
头颅CT 示:右侧颞叶及顶枕叶脑实质皮质区散在不规则小斑状异常密度灶,考虑脑挫伤,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结构向左稍偏移。
诊断为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1.右侧颞顶枕叶脑挫裂伤;2.蛛网膜下腔出血;3.右顶枕头皮挫伤。
行甘露醇脱水,神经营养治疗。
10-26出现高热体温39.2℃,先后给予复方氨林巴比妥、头孢替安抗感染治疗。
10-28仍发热,咽部稍充血,扁桃体稍肿大。
脑外伤10余天,无颅内高压表现,甘露醇减一剂量。
10-30,停用甘露醇。
下午体温达40℃,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
10-31,仍发热,11:45患者呼吸急促,咳嗽,心慌。
此时正在静点阿奇霉素,考虑为输液反应,停用该药,给予地塞米松静推、异丙嗪肌注及吸氧,患者气促略有缓解。
17:00患者出现烦躁,自述口渴,对静脉点滴有恐惧感,随后出现癫痫大发作,意识丧失,四肢痉挛,牙关紧闭,呼吸暂停,抢救无效死亡。
(二)尸体检查头皮表面未见明显损伤。
切开头皮见右顶枕部头皮下片状出血,范围为9cm€?.5cm。
颅盖骨自右颞部经后枕部骨缝至枕骨左侧见一横行条状骨折线,长17cm,后枕部骨缝裂开线长5cm。
右颞顶硬脑膜与脑组织表面局部粘连。
脑重1480g,大脑右颞顶部脑挫裂伤,与硬脑膜轻度粘连,脑组织表面粗糙,范围6cm€?.5cm,右前颞极脑挫裂伤,范围3cm€?.5cm,右前额脑挫裂伤,其脑表面粗糙,范围1cm€?cm,脑挫伤处局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回轻度变宽,色略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