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上刻连环画显微镜下的微雕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0.63 KB
- 文档页数:16
气功盲雕,头发丝上神雕意刻
提及金子燕的名字,不少人知道他是一位书画家,但是鲜有人知道他是“业余”的微雕大师。
他的微雕作品很少,只是自娱自乐,但在头发丝的横截面上刻字的功夫,还是让他享有“神雕意刻”的盛名。
微雕时心率降到六十
据金子燕介绍,他自幼学习书画,直到35岁时才偶然开始学习微雕。
在一个展览上,他看到一位80岁的微雕艺人现场雕刻,非常惊奇。
“我想老先生80岁了都能雕刻,我这么年轻,又比较能坐得住,肯定也能学会。
”闲暇时,他开始自己琢磨微雕。
由于微雕不能靠眼睛看清,大多需要盲雕,所以需要会气功,调整好气息,让心率降低,才能雕出东西来,“我就慢慢研究,慢慢练,雕刻的时候心率自然就降到60了。
”
头发将铁刻刀顶弯
金子燕性格内向,他并没有向人请教,就是自己琢磨、实验。
他需要刻刀,就将过去纳鞋底的锥子打磨,先在石头上练习刻绿豆大小的字,“我最初用它磨细了刻头发,发现根本刻不动,头发能够把锥子尖顶弯。
”金子燕说,他把刻刀尖儿和针尖儿在30倍放大镜下比较,发现刀尖儿像针尖儿,而针尖儿像手指。
“我想是金属到了一定的细度,它的硬度就会非常低。
”
经过半年的实验,他终于做出了能刻头发的白钢刻刀和能刻较硬金属的合金钢刻刀,“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些专业微雕的人用什么样的工具,反正我用我的工具也刻得很好。
”。
雕刻艺术漫谈(二)作者:杨洋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9期【关键词】微雕创新继承微雕,颐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
微雕是我国古老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工艺品。
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玉石、竹片或数毫米粗的头发丝等各种载体上进行雕刻,是以刀代笔,集书法、绘画、篆刻众家艺术之长于一体的超视觉艺术,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其镂刻的内容和意境。
微雕创作面积极小,没有相当的功底和熟练运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
雕刻时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
微雕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意在精”。
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辩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宛如大幅的书画精品。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已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需求与期盼。
德国考古学家在德国西南部的一个考古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三个雕刻精致的象牙微雕。
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0至33000年前,与最古老的洞穴画属于同一年代,对于研究现代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这三个微雕:一只水鸟、一个马头和一个狮人。
微雕用远古时代的猛犸象牙雕刻而成。
每个微雕大约有2.5至5厘米高,雕刻技艺高超、手法精湛,水鸟身上的羽毛以及马头上的嘴、鼻和眼睛都雕刻得非常精细,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
中国的微雕发现最早是在甲骨上刻画文字符号,用于帝王祭天,后作为工艺品得到发展,清十三朝皇帝皇宫造办处有专门制作微雕的工匠。
现代微雕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
今后微雕艺术发展出路何在?笔者以为:一、微雕需要理论指导微型雕刻虽然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很多宝贵的经验。
但微雕至今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
微雕在理论上的含混不清以及在价值判断上的标准缺失。
使微雕的发展处于无序的状态。
当代微雕正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之中,它的现状决定了未来是否可持续发展。
震撼!叹为观止的精妙微雕艺术
震撼!叹为观止的精妙微雕艺术
(一滴水不能代表一个海洋,但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一粒沙不能代表整个沙漠,但一粒沙可以浓缩一个世界。
精妙的微雕艺术就是这样,小小的一粒沙能够浓缩一个教堂,而且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的一切都具体而微,栩栩如生。
微雕艺术家在针孔中用一粒沙雕刻出一座教堂——韦拉德用了六周来创作这个“针孔中的教堂”,这个教堂模型如此之小,并且每部分比例非常正确,肉眼根本无法看清。
韦拉德使用极小的玻璃碎片粘附在针孔中,然后用一把他的睫毛做的小刷子来创作这个微小雕刻。
他称这个作品太小了,以至于一有小错误发生便会功亏一篑,整个雕刻作品与报纸印刷的句号差不多大。
醉翁亭记象牙微雕简介《兰亭序》微雕,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
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微雕施工面积极小,没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熟练运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且刻作时,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
寿山石微雕清红湘妃竹镶象牙微雕毛笔2009年韦拉德完成了奥巴马一家人的微雕,这个
微雕被置入一枚24克拉金针的针孔中。
英国64岁老人在2毫米粗针头上刻下经文。
头发丝上的微雕作文
你有没有留意过,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头发丝上,竟然隐藏着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世界?小小的发丝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微雕作品,精细入微,令人叹为观止。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头发雕刻"艺术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天我去理发店剪头发,老板娘一边剪一边跟我闲聊。
她突然拿出一根已剪下的头发丝,在上面精心雕刻了一只小鸟的形象。
我完全被这件微型杰作震惊了!
"天哪,这可太神奇了!"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老板娘笑着告诉我,她已经从事这种头发微雕工艺有十多年了。
她用一根细小的针尖在发丝上反复雕刻,直到形成想要的图案为止。
我被她的毅力和创造力深深折服了。
你想象一下,在一根细小的头发丝上精雕细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需要多大的热忱和耐心啊!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聚了艺术家对美的执著追求。
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身边的"头发艺术"。
原来这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早已存在,只是长期被忽视罢了。
有人在头发丝上雕刻名人肖像,有人刻画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还有人甚至将整个故事情节娓娓道来。
我由衷地欣赏这些艺术家们的创意和坚持。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最不起眼的材料上,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这种艺术除了娱乐价值,更蕴含着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所以,下次当你随手抓起一根头发丝时,不妨放大了去欣赏它的独特之美。
也许在那纤细的发丝上,就雕刻着一个精彩绝伦的作品呢?。
微雕神工他是一位世界级的微雕大师,能在一粒米、一颗芝麻大的象牙片上,甚至在一根发丝上,刻出诗词书画、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且放大30万倍仍不走形,人们惊呼其“神乎其技”,赞他为“微雕王子”。
他就是几十年从事微雕创作和研究的曲儒先生。
早就听说曲儒的微雕驰名,并享誉国内外。
夏日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西安城南一个小区内,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微雕大师。
曲儒今年已82岁高龄,但精神矍烁,思维敏捷,说起微雕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微雕的起源和发展微雕是以刀代笔的微观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从南方出土的一块玉器上看,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微型画,而且造形生动,线条流畅,笔画细处只有0.7丝米(即千分之七厘米)。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画。
上个世纪70年代,在陕西周原出土的3000年前西周早期刻在龟板上的微型字,尽管笔画的细处只有0.6丝米,但苍劲有力,结构严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刻字。
广东省增城县文化馆馆藏的《夜游赤壁图》,与明代魏学伊所写的《核舟记》一文描述的动人场景大致相同。
雕刻者将橄榄核刻成一条船,船上的两侧有门窗,且能自如关闭,船头有三人,船的底部还刻着《前赤壁赋》,全文577个字,字字秀丽潇洒。
微雕是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华文化酿成的民族艺术瑰宝,在国外也有,刻在特定的材质上,但都能用肉眼辨识。
而中国的微雕,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清晰地欣赏。
所以北京管微雕叫“一米粒”,杭州叫“细刻”,沈阳叫“鬼工活”,台湾则叫“芒刻”。
它不但极其微小,而且有艺术气韵,可以激发观赏者的审美情趣,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从小怀有微雕梦曲儒1925年出生于山西运城一个书香之家。
在他上小学时,家乡被日本鬼子侵占,同村一位在山西大学任教的著名画家杨拭尘因不愿在日军统治下的学校继续工作,就赋闲在家。
父母不愿让孩子受奴化教育,于是就让曲儒跟杨老师学书画篆刻,从此接触上了象牙微雕,于是在曲儒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搞雕刻的种子。
头发上刻连环画显微镜下的微雕艺术
显微镜下的微雕艺术
一根头发上刻有连环画、一粒米上刻了十八罗汉、一根火柴棒上雕有16个恐龙……走进这些微雕艺术的时候,显微镜是必不可少的。
不然的话,用肉眼看到的只是一些密密麻麻的细孔。
何为微雕艺术?
微雕艺术是由中国的甲骨文演化发展而来的工艺美术,如今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等,是凸出来,富立体感的雕刻。
最大的特色表现为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作品要在放大镜下才能看清内容,因此也被称为“绝技”。
其中最经典的代表作有《胡安娜编织的星球》,这是刻在一根头发上的世界上最小的漫画书,共分12幅图。
人的头发直径约为80微米,而这部漫画的每幅图仅占25微米,因此创作者借用了集中离子束完成,实现了在微观世界里看漫画。
中国第一个微雕艺术馆与大师的不解之缘
国内第一座微雕艺术馆——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于2002年底在杭州市萧山区建成并对外开放。
集古今精微艺术、展览、表演、研讨和教育于一体的微雕艺术馆由当地提供,展品则有当地著名微雕艺术大师冯耀忠出资收集。
据悉,冯耀忠自幼酷爱文学
和书画艺术,从事微雕艺术研究二十余年,其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微雕艺术圈内脱颖而出。
他首创成功在人体汗毛上雕刻出“为国争光”等10个字、大型发刻“唐诗100首”、在芝麻粒上雕刻“长城万里图”以及汗毛两行字、头发七行字雕刻等作品曾获世界吉尼斯纪录与世界微雕纪录,成为惊世绝品。
米粒上雕刻的十八罗汉
微雕艺术家米粒上的十八罗汉
除了大师冯耀忠,50多岁的南京微雕传承人罗兰如今也是国内闻名的微雕艺术家。
她的微雕作品《牧羊人》曾在荷兰获中西文化交流艺术展金奖。
此外,其代表作还有米粒上的十八罗汉、火柴上的恐龙等。
罗兰介绍说,微雕作品的“可施工面积”极小,要保证雕刻内容按比例协调,就得通过打格子来定位。
打好格子后,把象牙片放在20倍显微镜下,用刻刀雕出要表现的内容,之后再用墨汁涂一遍,拿绸布擦干,一件微雕作品才算大功告成。
然而,完成一幅作品,制作要经过凿、铲、磨光等多道工序,不但要求作者有极为娴熟的技艺,也要有极大的耐心和非常投入的专注力,一件作品必须一鼓作气完成。
一件精美的微雕工艺品,也是艺人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显微镜下,头发上的连环画
漫画也走进微雕时代
漫画书这种传统行业,也在不断的跟紧时代步伐,创新设计来吸引人的眼球。
美国一位博士生借助一台FEI Versa3D设备,将Puhlfürst的这本漫画作品雕刻在了一
根头发上。
名字为《Juana Knits the Pla》的漫画,共有20页的故事,是一本连环漫画书。
这种属于微观科技的漫画,只有在足够强大的显微镜下才能阅读。
苏州显微镜 罔咃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