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舟记》窥探核舟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3.84 KB
- 文档页数:2
2021/01•教I 材硏讨一枚小小的裱舟 一方诗惡的世界——《核舟记》中“奇巧”的四重意蕴◎重庆/曾照军摘要:一枚小小的桃核,长不盈寸,刻而成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 一方充满诗意的世界,连作者也不禁感叹“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已不仅仅是一件“因势象形”的工艺話了,更是一件巧夺天工之美的艺术品。
其“奇巧”匠心主要表现为以下四重意蕴:尺寸小、内容多、象其形,显神韵。
关键词:核舟;奇巧;象形;神韵一枚小小的桃核,长不盈寸,刻而成舟,栩 栩如生地为我们再现了一方充满诗意的世界:跨越千年,我们自己仿佛也置身于当年的赤壁 之下,与苏子泛舟同游,历经了那个被誉为千古美谈的夜晚!连作者也不禁感叹“技亦灵怪 矣哉”!核舟已不仅仅是一件“因势象形”的工艺品了,更是一件巧夺天工之美的艺术品! “奇 巧”的雕刻艺人是如何做到的呢?笔者认为,其“奇巧”匠心主要有以下几重意蕴。
一、核舟寸几许“奇巧”的第一重意蕴体现在用以雕刻的 桃核尺寸之小。
众所周知,雕刻艺术以刀为工具,用以雕刻的载体(桃核)越小,其难度越大, 随之对雕刻艺人的技艺要求也越高。
那么文 中所述的这件艺术品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有必要结合具体语句来直观感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计其长曾不盈寸。
之武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人在国难关头 许身报国的挚爱灵魂,看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看到了柔弱外表之下的刚强不 屈,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忠诚无私。
古往今来,中国的爱国之士一直如此,无 论社会、命运对其怎样不公,到了国难关头,依 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据明世子朱载境《律吕精义》所记,明代 (用来度量工艺品)的1尺长约34厘米,一尺等 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一黍等于一分;由此可知,核舟首尾长度大约为2.72厘米,高度约为0.68厘米,如图1所示:-------约2.72厘米——图4在如此小的一枚桃核之上,雕刻艺人要创 造出如此精致的一件艺术品,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实在是难以置信!难怪《虞初新志》中还有 如下记载:“《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 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 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核雕艺术的历史溯源
中国的手工艺源远流长,核雕工艺更是自古有之,但是究竟起源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文献发现,核雕工艺在宋代中期就有了文字记载,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960年。
而明末作家魏学洢所著的《核舟记》更是让人对当时核雕工艺有了详细的了解。
明末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也是核雕爱好者,并亲自从事雕刻创作,且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明代核雕题材多是神仙人物、辟邪神兽、吉祥物象等,精巧玲珑,是垂挂于衣带、纨扇或绣袋下面的坠物,起装饰和点缀作用,亦可玩赏。
当时核雕主要流行于江浙、广东等地,其中苏州地区最为兴盛。
到了清代,核雕在继承明代核雕审美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康乾盛世造办处的兴起对工艺美术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宫廷的喜好间接波及到民间;民间之流行,也直接影响到宫廷。
因宫中造办处的工匠皆来自于民间艺术家,奇思妙想是他们的特长,满足宫廷需要、取悦帝王是他们艺术行为的目的。
到了明末民初,由于战争等影响,百姓民不聊生,核雕艺术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核雕工艺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在近几年达到了很繁荣的位置,被广大玩家藏友争相收藏。
核舟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核舟记》通过对微雕工艺品“核舟”进行细致描述,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
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核舟记》奇美艺术管窥《核舟记》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
它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由此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虞初新志》中的一篇奇文。
品读此文,我们不能不感叹于核舟之“奇”及文章之美。
一、核舟之奇文章首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作者由“奇巧”入笔,首先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等各种各样的物体形状,让人惊奇;而且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让人赞叹。
仅仅三十多个字,匠师的雕刻技艺之奇便展露在我们面前。
如果说首段的概略介绍还让人对雕刻技艺的“奇”停留在表层认识的话,那么主体部分对核舟的详细介绍,则是对“奇”的具体展示,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内容丰富之奇。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八分有奇”,高也只有二分上下,体积之小可想而知,可就是这样一只长度不足一寸的小小的桃核,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所刻内容之丰富让人称奇。
2.笔触细微之奇。
雕刻家笔法工细,注重细节。
“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佛印左臂上的念珠“可历历数也”;船舱刻有八扇小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窗上还刻有对联,共16个字;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让人称奇。
3.人物逼真之奇。
核舟虽小,但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使其所雕刻的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①以形显神。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可见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表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
《核舟记》教学反思《核舟记》教学反思1不少同学觉得写说明文难,问有什么方法、决窍。
其实,以课文中的说明文为范文,学习写说明文,不失为好方法。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工艺品的说明文,写得非常出色,认真阅读,可以得到写作工艺品说明文的如下启示。
一是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特点。
《核舟记》开头一段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在对核舟予以具体解说之后,作者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不仅照应文章开头,也进一步突出核舟的雕刻特点。
二是对工艺品各个部分的介绍要着眼于全局,服从于整体,要充分突出其总特点。
三是要确定一条合理而清晰的说明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部分后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等。
《核舟记》在二至五段具体介绍核舟时,便是按先中间(船舱)后两端(船头、舟尾)、先主要部分(船头)后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顺序介绍的。
这样行文,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
四是观察要仔细,揣摩要深入,遣词用句要能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便是得益于观察之仔细及动词选用之恰当。
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泼生动而充满生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对人物细微神态的仔细观察,深入揣摩,合理想象,准确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使这篇工艺品说明文更生动具体,更富有情趣。
如由鲁直右手指卷等动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语”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抚炉”、“视端容寂”揣摩出他“若听茶声然”的平静心态。
课本中,介绍各种不同对象的说明文不少,这些说明文有共同之处,也因说明对象不同而有不同之处。
如果认真阅读,细加揣摩,这对我们学写介绍各种不同说明对象的说明文会大有帮助的。
《核舟记》教案:感受舟楫文化的人文魅力近年来,船舶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不再需要像中国古代那样依靠单纯的人力划船或者使用风帆。
然而,关于舟楫文化的传承仍然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之一。
《核舟记》是一部反映舟楫文化魅力的文学力作,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船舶经验,并提高学生领悟舟楫文化的人文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和船舶科技的热情。
一、文本理解《核舟记》是一本结合科技和文化的文学作品,它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使用古代木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感悟。
这本书强调的是同船共济、互助互爱、勇气和奉献,这些都是人类和自然互动的关键要素。
作者观察到了人们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如何利用他们的技能、智慧和勇气来实现目标。
此外,在《核舟记》中还能看到作者生动的语言、优美的修辞和深入的思考,描绘出了恢宏壮丽的风景和宏伟的场景。
二、文化体验阅读《核舟记》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人文文化体验。
它能让我们了解中国船舶科技的发展历程和人们在船舶上的生活,增长我们对以往文化的认识。
它能让我们深入思考,人类和自然如何互相作用和影响。
与此同时,它又能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使我们能够在思考历史事件、世界观念和人类行为方面开拓眼界和拓宽思维。
三、理解舟楫文化中国特有的舟楫文化是中国古代海运史上的独特成果,也是世界古代航海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舟楫文化的特点是用一些古老的手工工艺制造船舶,使用木桨和手摇灵活的操纵船只。
由于这种船只非常适合中国的河流和海岸环境,历史上,很多人使用它们来进行商业贸易、进行战争、以及挖掘新的资源和建设新的社会。
《核舟记》强调了中国传统礼仪,即尊重先辈和领袖,强调团队协作,也让人们加强感情和世代相传。
舵手通过手势和手语向船长传达船舶动向和方向,船员们精简的操作和全体协作使得船只上的一切都充满着秩序。
这说明了舻手需要高度专业技能和一些其他技能,如心理灵敏度、领导能力和适应性,这些技能都观测到了人类高度进化的标志。
《核舟记》赏析我国古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绘画、雕刻、音乐等艺术的作品。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同艺术语言的移译,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改换。
它们的成功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被描写的艺术品本身必须是精美的,二是作家的描摹必须是出色的,两者缺一不可。
这篇《核舟记》是描写微雕工艺的,它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来自这两个方面。
作者所见的这只核舟无疑是精美绝伦的:一是构思的匠心独运,二是刀法的精细娴熟。
它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这是实有其事的。
东坡泛舟赤壁共两次,均在元丰五年(1082),一次在七月,一次在十月,有苏轼自己写的前后《赤壁赋》可稽。
雕刻家就在核舟上刻着这两篇赋中的名句,一是后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是前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其用意就在于借二赋中的写景名句,标示泛舟时的景色特点。
仅从这一点就可显示其构思上的创造性。
更为别出心裁的是在同游人的安排上。
大苏的两次泛赤壁,同游人均为不知姓名的一般士人,而核舟的船头上与东坡同坐的居然是黄庭坚与佛印二人。
这自然与事实不符,黄庭坚此时远在江西泰和任知县,佛印也远在杭州的寺庙,或扬州自己的庄园,不可能同一时间跑到苏轼的贬地黄州来凑热闹。
雕刻家之所以要把他们拉在一起,是因为泛赤壁的船及船上的人物器件再细微也可雕刻,唯独其题蕴,其境界,不好直接表现,像苏轼泛舟时那种不以贬谪为事的豁达胸怀,及其对宇宙、自然、人生、自我所作的哲理性思考,则不是用刀子刻得出来的,只能从同游人的身份与关系上作某种暗示。
苏轼与黄庭坚是半师半友,志同道合,仕途上有着共同的命运;而佛印又是苏轼的最为的知己的僧友,浪漫机智,常以其幽默的言谈给东坡以某种启示和欢愉。
苏轼若与他们在一起游览,必然既可得到劝勉与安慰,也能够比较超脱地看待眼前变幻不定的政治风云。
如此,那泛舟赤壁的深层意蕴就庶几乎可以表露出来了。
此文不是评论文章,当然不能把雕刻家的这种构思上的匠心独运当作描述重点,它的笔墨主要放在描述核舟的精细奇巧上。
读《核舟记》有感600字初二《读<核舟记>有感》篇一初读《核舟记》,我就被那小小的核舟所震撼到了。
就像突然发现了一个微观世界里的超级宝藏,那感觉,真的是太奇妙了。
你想啊,在一个小小的桃核上,居然能雕刻出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东西。
什么人物啦,器物啦,那简直就是鬼斧神工啊。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尝试在一个小石头上画画,我费了好大的劲儿,结果画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和人家核舟上的雕刻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文中描述的核舟,那细节刻画得,绝了!就说那人物吧,东坡、鲁直、佛印,每个人的神态、姿势都不一样。
东坡的豁达,鲁直的专注,佛印的洒脱,仿佛就在我眼前似的。
我就在想啊,这雕刻者得是有多厉害的一双巧手,还得有多大的耐心啊。
我有时候做个手工,没一会儿就不耐烦了,不是这儿错了,就是那儿坏了。
也许这就是我和那些大师之间的巨大差距吧。
这小小的核舟,就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窗口。
透过它,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雅士们的聚会场景。
他们在那小小的船上,谈诗论文,品茗赏景,那氛围,惬意得很呢。
我就琢磨着,要是我也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和他们凑个热闹,那该多好啊。
可是,我又担心我这粗陋的学识,会不会被他们嫌弃呢?这篇文章让我对古代的手工艺有了新的认识。
在那个没有高科技的时代,人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一双巧手,就能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作品。
这核舟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古人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我就想啊,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先进的工具,可是我们创造出的东西真的比古人更有价值吗?这还真不好说呢。
总之,读了《核舟记》,我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艺术之旅,让我对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又多了一份向往和敬意。
《读<核舟记>有感》篇二读《核舟记》的时候,我一开始觉得这不过就是一篇描写一个小物件的文章呗,能有啥特别的?可是越读越觉得,哎呀,我错得离谱啊。
这核舟就像是一个被封印在桃核里的小世界。
你看那上面的雕刻,密密麻麻却又井井有条。
《核舟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意,把握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美之情。
(2)学会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
(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古代工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自信。
(3)学会珍惜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核舟记》的文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 学习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3.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翻译句子。
2. 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欣赏古代工艺。
3. 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欣赏古代工艺品。
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工艺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介核舟工艺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古代工艺。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评价和欣赏核舟工艺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2. 收集其他古代工艺品的资料,进行欣赏和评价。
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核舟记》的文意,体会到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美之情。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言文断句的方法,独立阅读文言文。
读《核舟记》有感《读<核舟记>有感》篇一读完《核舟记》,我真的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就像被一道闪电击中一样。
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微雕艺术世界的大门。
以前,我总觉得古人嘛,虽然有很多厉害的地方,但像在那么小的核桃上雕刻出那么复杂的东西,我觉得可能就有点夸张了。
可是这《核舟记》把我这想法打得粉碎。
你想啊,那小小的核舟,上面居然刻着“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这就好比在一粒沙子上建了一座城堡,而且城堡里什么都有,人啊,窗户啊,甚至连字都刻得清清楚楚,这简直就是奇迹啊!我不禁想象起当时雕刻者王叔远的样子。
也许他就坐在一个小桌子前,眼睛紧紧盯着那颗小小的核桃,手里拿着刻刀,那刻刀就像他的魔法棒一样。
他一会儿皱皱眉头,一会儿又露出得意的微笑,就这么一点点地把那核舟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
我感觉他不是在雕刻,而是在核桃里构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世界。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小时候尝试做手工的经历。
我那时候想做一个小纸盒,结果呢,光是把纸裁剪整齐就费了好大的劲,最后做出来的纸盒歪歪扭扭的,和核舟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当时还觉得自己挺厉害的呢,现在想想,真是自愧不如啊。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疑惑。
在那么小的核桃上雕刻,王叔远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眼睛难道是显微镜吗?我觉得也许他有一种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专注力和耐心。
现在的我们啊,生活节奏太快了,做事情总是匆匆忙忙的,很难想象能静下心来做这样细致的活儿。
就像我,有时候连写作业都想快点写完去玩,哪有心思去做这么精细的事情呢。
这《核舟记》也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我们现在有高科技,什么3D打印之类的,可以做出很复杂的东西。
但是古人呢,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就创造出了这么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这核舟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像是古代文化的一个使者,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告诉我们:看,我们古人也是超级厉害的!总之,读完《核舟记》,我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走进了古代艺术的神秘殿堂,我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赖小珍
王叔远微雕艺术品的技艺特点在《核舟记》开篇就有介绍,一直以来,各类语文参考书都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所用材料体积小;二、所刻事物繁多;三、所刻事物情态毕备。
可是,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其实还有一点,即凡所刻之物都因势象形。
看来,尽信资料所言,将极大束缚读者对《核舟记》所记载的核舟艺术价值的欣赏与判断。
只有深入文本,细细探究,才能对核舟艺术有深刻的体会。
探究总是由浅入深的。
先看看,核舟是否具备了王叔远微雕艺术品的一般特征吧!其一、用料体积小。
一般的微雕艺术品其用料体积都很小,但王叔远的核舟尤为小,文章不止一次提到这点。
第二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文末,再次惊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见,用料体积确实小。
其二、所刻事物繁多。
核舟上所刻事物之多在《核舟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只要读过《核舟记》,都会深有体会:文章从船舱到船头,从船头到船尾,又从船尾到船背,可谓细致入微,一丝不落。
为了让大家对这一特点有一个整体感知,作者在文末再一次对所刻之物进行罗列总结。
其三、所刻事物因势象形。
修长狭窄的桃核其形似舟,其色类舟。
为了雕刻核舟,王叔远可是煞费苦心,硬是“简”了这一最佳雕刻材料——桃核修狭者!(“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足见,王叔远对该核舟艺术品的良苦用心!其四、所刻事物情态毕备。
《核舟记》中,苏轼、黄庭坚、佛印、舟子,“如有所语”者、“矫首昂视”者、“若啸呼状”者、“若听茶声然”者,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当然,这些通过作者的介绍似乎都一目了然,无需探究。
难道阅读只停留于此,就足以让大家对王叔远的微雕艺术叹服吗?显然是不够的。
那么,该核舟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哪些值得肯定的艺术特征呢?
一、核舟主题鲜明突出
真正好的艺术品是经得起鉴赏推敲的。
当一枚明代核舟流传至今,不可能希求雕刻者给欣赏者介绍。
所谓主题者,只能由鉴赏者依据核舟所刻来推断。
《核舟记》撇开作者直接点明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不谈,单从对核舟的介绍中,如何判定其主题呢?从《核舟记》的细节介绍中不难探究出,最能印证核舟主题的应该就是核舟上的对联。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前句出自《后赤壁赋》,后句出自《赤壁赋》,而这两篇名文,恰恰是苏轼游赤壁时所作。
由此,不难看出,这十六个字所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应该不只是一幅对联而已,它还暗示了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正是“大苏泛赤壁”。
不止如此,王叔远在雕刻过程中,时刻不忘自己在表现这一核舟主题。
如:苏轼体貌特征非常明显,“中峨冠而多髯”,一看便可猜测辨认。
他与黄庭坚“共阅一手卷”,正沉浸在欣赏画卷之中呢!再如:为凸显核舟主题,印证当时确实是游玩泛舟,不仅借助“舟尾横卧一楫”,来表现小舟并未处于行进之中,而是任意飘浮于水面。
还借助舟子的“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的闲适来表明舟子并未撑船,很可能只是在游玩赏月。
苏轼先后两次游览赤壁,时间略有不同,一是壬戌秋日,一是孟冬时节。
但游览时心境相仿,都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内心是痛苦而愤懑的。
他正想借游览赤壁之隙,从老庄佛学上求得解脱。
这一点,在《后赤壁赋》中有明显体现(文中有道士、仙鹤等意象)。
而据《核舟记》所载,同游者中也不乏佛门中人——佛印。
其“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超然。
也许这就是苏轼想求得的心灵慰藉吧!佛学因子在核舟中的渗透让苏轼的心迹悄然流露。
可以说,核舟中雕刻的所有人物都只为对苏轼起陪衬作用,也都佐证了之前的探究,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而探究所得,恰恰是雕刻者匠心所在,也正是这份独运的匠心,才使得核舟成为了一枚主题鲜明的艺术精品。
二、核舟巧用留白艺术
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苏轼泛舟游览赤壁是在晚上,因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然而,各种人物却都雕刻得清楚明白,连人物手中的念珠也历历可数,连细若蚊
足的题名也清晰可见。
这说明什么?说明苏轼泛舟之时,月光非常皎洁。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对当晚月光之皎洁进行印证。
比如:苏轼、黄庭坚是在欣赏画卷(没有皎洁之月,画卷如何欣赏?);比如:佛印“矫首昂视”(如此神情,是否在赏月?)再比如:右边的舟子“若啸呼状”时,正是“椎髻仰面”之时(他是否也因仰面见月而“啸呼”?)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给我们留下了颇多的艺术想象空间。
核舟虽然没有雕刻明月,可月光如水,沐浴着整个核舟。
其巧妙的留白艺术使核舟的艺术价值再次凸显,甚至有了与齐白石之画作《虾》相媲美的资本。
文末赞叹“技亦灵怪矣哉!”初品《核舟记》,读者感觉到的确实只是王叔远的高超的技术,但细细探究,欣赏到的却是核舟非凡的艺术。
技术之精湛得益于王叔远高明的手法,而艺术之上乘则得益于王叔远巧妙的构思。
柴可夫曾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