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雕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32
心若微尘藏大千——刘金禄先生之微雕艺术宁夏美绮国际电子商务张凌雯艺术不仅仅是大师们的专利,许多未曾冠以“大师”头衔的普通人也在这个社会的角落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甚至穷毕生精力进行着艺术劳作,在他们手中诞生的另类艺术同样闪烁着人类艺术灵感的光辉,更凝结着为实现梦想而非凡的执着。
——作者题记惊叹于刘金禄先生的立体微雕《清明上河图》,并为之投向一抹百感交集的凝视:细微于发梢,宏大至天地,一幅思维与心力的灵魂之作,一部走向极端精致的历史浓缩画卷。
走近刘金禄先生,走进他的艺术之“家”,让人看不到“艺术”二字,方知刘金禄先生悲怆的艺术人生。
这位湮灭在武威民间的手工雕刻艺人,虽瓮牖绳枢,室如悬磬,穷困潦倒,但视艺如命,矢志不渝,为梦想成真,耗费一生时光,付出毕生心血,倾其所有家当,演绎了一部刀锋下的传奇人生。
一对刘金禄先生来说,其艺术人生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祖籍天津,生于工匠世家,在历史名人外祖父(微雕大师)和家父(万能工匠,武威电影和工业的创始人)的影响下,痴迷和执着于雕刻艺术,从一位普通的民间手工艺人成长为一代雕刻能手。
60年艺术生涯无怨无悔,60年雕刻佳作耀人夺目,刘金禄先生的经历不能不说是有些传奇色彩。
刘金禄先生是幸运的。
七、八岁随父学艺,十六岁经行业专家测试达到四级钳工水平,1979年因“身怀绝技”而进入武威地区歌舞团任美工,八十年代末获得建筑工程师资格,多才多艺的人生之初,为他铺垫了如锦似绣的美好前程。
曾为大型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制作全部道具298件,得到领导和演职人员的高度赞赏;曾为大型古装戏《天河配》制作道具牛,其眼神、口形转动可乱真,使来武威拍摄的某电影厂编导大为惊叹;曾担任电影《大漠紫禁令》高级道具师,装置、设计师,被香港著名导演李瀚祥称为“神手”;曾为中国艺术节大型民族历史剧《凉州会盟》设计制作集汉、藏、蒙三个民族元朝时期各种道具300多件,受到专家和演职人员高度赞赏,并受时任甘肃省长宋英接见;曾担任台湾杰米罗广告公司30集电视剧《十八罗汉》总道具师,被台湾著名导演午马誉为“西北道具王”;曾担任电影《月圆凉州》道具设计师,其作品受业内人士高度评价和赞誉;曾为“建党70周年武威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展”制作工艺品《帆船》、《西洋车》、《木雕人物》等荣获一等奖。
工艺美术中微雕的要点分析作者:陈建华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9期摘要: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微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块瑰宝。
微雕工艺以精细的工艺堪称绝技,得到了中外工艺美术界的青睐。
基于此,针对微雕艺术的要点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艺美;微雕;要点分析我国的微雕艺术起源于西周时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发扬,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微雕艺术虽然精细微小,但其所蕴藏的内涵及文化却非常丰富。
微雕从雕刻形式上可以划分为阴雕以及阳雕两种形式,雕刻艺人结合不同材料选择不同的雕刻手法,能够创作平面或立体的微雕作品。
而不同的微雕作品所需要掌握的要点也各有秋千。
1 微雕艺术创作需要具备的几点要素微雕艺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艺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想要创作出一个好的微雕作品材料的选择成为了首要任务。
能够用来进行微雕创作的材料非常丰富,其工艺人员能够在动物的角、牙齿甚至毛发上进行雕刻,也可以在一些奇石以及金属上进行雕刻。
从传统微雕艺术来说,主要选择的材料以寿山芙蓉、青田之封门青,巴林和昌化的细冻石以及象牙等材料为主。
随着近年来微雕艺术的不断发展,有的工艺人开始在鸡蛋壳上进行了尝试,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此外,对于微雕艺术创作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作工具。
前文有所提及,对于微雕创作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
因此,不同材料所需要的创作工具也各有差异。
在普通材料上进行雕刻的工具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购买,但是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材料进行微雕创作,则需要通过自己来进行制作。
因此,一名合格的微雕艺人还需要掌握磨制工具的能力。
比如:在人体以及动物毛发上进行微雕所需要的刀具,因此其直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
可以说不仅微雕是一种举世闻名的工艺,其磨刀的技术也堪称一绝。
每一名微雕艺术,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书画技能来提升微雕技术。
在进行微雕创作时,主要以空刻的技术来进行,这种技术需要工艺人掌握好微妙的指腕力度。
044文化视角周鹏群微雕作为中国雕刻技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微观雕刻,雕刻工匠在拥有扎实的雕刻、绘画、书法、意念等基本功的基础上,运用超高的雕刻技术在亲自精选的材料上,利用特制的雕刻刀具进行创作。
微雕作品不仅能展现出工匠娴熟的雕工,同时还能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在以小见大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的微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已经有迹可循,又在唐宋时期获得巨大的发展,最终在明清开始盛行,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
微雕艺术是中国雕刻技法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亦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艺术瑰宝,微雕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也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充分彰显。
一、精微致远,相得益彰从微雕作品不难看出,雕刻家在雕刻过程中需要着重抓住和明确的两个要素和层面就是“微”中显“精”。
判断一件微雕作品的品质时,如果该作品虽不够微小,却精巧异常,尚可视之为微雕精品;若其虽微小,但却无精致特点的显露,则不能称之为微雕作品,可见微雕作品的艺术性全然体现于“精”“微”二字之间。
“精”:其一,要求雕刻者务必具有足够的书画功底和雕刻技艺,只有这样才有相应的能力进行微雕艺术的创作。
其二,微雕作品常常力求所雕之物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可见微雕艺术对雕刻技术的精湛性的要求。
其三,微雕作品的重点还体现在雕刻者雕刻之初的精巧构思。
如果作者能对材料、形状等进行巧妙的构思,在作品上体现其独特的设计灵感,其作品必定为精品。
“微”:微雕艺术就是进行微观的雕刻。
首先,体现在从“精”雕层面上的技术突破,在微小的物体上展现雕刻者的各种创作绝技。
其次,通过微雕作品可以充分展现出创作者对艺术的表达,因为一件微雕作品常常蕴含并彰显出作者自身雕刻、书法以及绘画的功底,这些特点全部体现在一件微雕作品上即可称之为特色,这样的微雕作品流传下来也会令人赞不绝口。
二、师法造化,因材施技微雕从古至今的门类相对较少,主要涉及石雕、玉雕、核雕等,常常是雕刻者通过对选择材料的巧妙分析以及独特构思实施不同的艺术创作。
核雕的基本介绍核雕是中国汉族民间微型雕刻工艺。
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核雕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核雕的简介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
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
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
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
江苏苏州和扬州、山东潍坊、广东等地均有核雕,较有特色。
确凿见于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是明代之物。
《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
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
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核舟记》已被选进人教版初二语文课本。
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可谓之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绝少。
清代有邱山核雕技艺精湛,作品传世亦少。
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为其力作,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惊奇。
光绪年间出生的核雕艺人都桂兰技艺精绝,周恩来1955年出访,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中有了件为其核雕作品。
1957年原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华,都桂兰时已75岁高龄,应外交部之请,仍以所刻核雕相赠。
核雕代有传人,江苏苏州人陈素英即为都桂兰之后又一核雕名家。
橄榄核、核桃、杏核、桃核皆为扬弃之物,核雕堪为化腐朽为神奇之工艺品,凡核或椭圆或扁圆,又以山核桃最为皱脊错综诡杂,因此核雕的造型布局皆比平面雕刻艰难十倍,笔者现将匣中核雕搬来“共乐乐”,期盼赢来读者诸君共鸣之声。
核雕的分类橄榄核作为一种收藏品,在江浙一带玩橄榄核的人很多,下面就说说橄榄核雕的分类一、核筋(花):橄榄核上有天然的核筋分割线并有对应的小眼(俗称花),一般可以分为:二花核、三花核、四花核。
关于微雕,在笔尖上起舞600字作文
民间绝技——微雕
泱泱中华五千年,诞生了数不清的传统民间绝技,微雕艺术是其中一朵奇葩。
近期我们学习了魏学的《核舟记》,在不满一寸的桃核上用刀尖刻下精美的图案,这样高超的技法令作者直呼“技亦灵怪矣哉!”也让身为读者的我叹为观止,这简直是在笔尖上起舞的旷世之作。
文中描写核舟上的东坡与舟子等人栩栩如生,其中“多髯”“衣皱”与“念珠“等无不体现了匠人手上功夫的精湛,能在方寸之间刻下这些极其微小的细节,这样的奇巧堪称是神功,而“绝类弥勒”、“若呼啸状”则体现出匠人不仅刻出了形,并且在刻出精美外形的同时刻出了人物的神韵、精髓,好似赋予了人物灵魂一样。
我曾学过美术,深知刻画人物的困难,而匠人却有如同拥有神力一般,在如此微小的木头上让艺术品传神,这让我深刻深感敬佩。
我还注意到作者在开头写道“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表明匠人王叔远不为雕而雕,不为刻而刻。
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入自然之中,而是根据木头或其他材料原有的形态,在天工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奇特想象力,运用高超技法创作而成。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与敬畏自然的工匠精神。
从核舟所刻的内容“大苏泛赤壁”与刻在舟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匠人王叔远的题字能看出,核舟并不是一个仅具有观赏价值的观赏品。
它是一个兼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鉴赏价值的文物。
核舟真是个无价的宝物啊!与核舟一样神奇的微雕,一样在笔尖上起舞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如米雕、发雕等,我为中国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绝技,有这样的工匠精神而骄傲。
核雕——⼿中⼩如意核雕简介核雕⼯艺核雕史话核雕名家核雕名作核雕简介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绝。
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搂出各种⼈物、⾛兽、⼭⽔、楼、台、亭、阁等。
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果核、杏核、樱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节指头那么⼤。
在这么⼩的橄榄核上进⾏雕刻,其难度是可想⽽知的。
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
明清时期,我国⼤型雕塑艺术⽆⼤发展,然⽽⼩件雕塑品和⼯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勃勃,富于创造性。
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个颇有特⾊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的⼯艺⽔平。
核雕⼯具果核雕刻的主要⼯具为锉、凿、钻。
锉有⽑锉、光锉、圆锉。
凿⼑有⽅凿、圆凿两种。
果核雕刻的⼯序是:①⽤⽑锉、光锉将果核进⾏初步加⼯。
②设计构思,并在果核上画样。
③⽤圆锉按画样进⾏粗加⼯,做出粗糙的造型。
④⽤凿⼑雕刻细部,并以⼩⽅凿刻画⼈物的眉⽑、眼睛,以⼩圆凿刻画嘴部等。
⑤磨光,上蜡。
最后打眼,串连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为欣赏品。
⼯具是雕刻家从事创作的最直接的助⼿和伴侣。
在雕刻的⼯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及其辅助⼯具起到⼗分重要的作⽤。
俗话说:“⼈巧莫如家什妙”、“三分⼿艺七分家什”。
看⼀个⼈的⼿艺如何,只须观察⼀下他的⼯具便能知晓,⽽⼯具的保养修饰,也能证明劳动者素质的⾼低。
在橄榄核雕刻创作中,⼯具齐备,会磨会⽤,不仅能提⾼⼯作效率,⽽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的技巧,使⾏⼑运凿洗炼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
雕刻⼑的种类有很多,最宽的凿有4-6厘⽶,最窄的凿只有针尖那么点⼉。
初学雕刻者在选择⼑具时,⾸先要了解它们各⾃的⽤途,然后再到产地、⼚家或铁匠铺⾥定制购买。
雕刻⼑以浙江东阳、温州乐清和苏州光福出产的为好,苏州⼯艺之乡光福⾈⼭的橄榄核雕⼑是全国⼀流的,有些地⽅的美术材料⽤品商店⾥也能买到⽐较合适的雕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