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平肝息风药考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7
中药学——平肝息风药1.地龙、麻黄的共同作用是A. 散寒、除痹B. 解表、通络C. 平喘、利尿D. 通络、解毒E. 熄风、止痛2.钩藤入煎剂的正确方法是A. 冲服B. 包煎C. 先煎D. 另煎E. 不宜久煎3.用治顽固性头痛,宜选A. 荆芥B. 天麻、钩藤C. 全蝎、蜈蚣D. 麝香、冰片E. 石决明、决明子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地龙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
麻黄功能:发汗,平喘,利水。
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2.【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钩藤性寒味甘.功效为清热平肝,镇痉熄风.因含钩藤碱和异钩藤碱,故有兴奋呼吸中枢,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但煮沸超过20分钟,降压成份即被部分破坏,故不宜久煎.3.【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顽固性头痛是病程比较长,难以痊愈,容易反复的头痛,称之为顽固性头痛,相当于西医所讲的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和紧张性头痛。
中医在治疗的时候,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具体如下:1、瘀血入络:采用养血通络和活血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用桃仁、红花、当归、全蝎、蜈蚣等药物进行治疗;2、肝阳上亢:采用天麻、钩藤、夏枯草、菊花、川芎等平肝潜阳的药物来进行治疗;3、肝气郁结、情志不遂:应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柴胡、当归、白芍、川芎,进行疏肝解郁,通络止痛治疗;4、如果伴随有睡眠障碍时,可以使用酸枣仁、茯神安神止痛。
细目三息风止痉药1.羚羊角[性能]咸,寒。
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1)肝风内动,惊病抽摘。
本品主人肝经,咸寒质重,善能清泄肝热,平肝息风,镇惊解尤宜于热极生风所疼。
故为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元神昏、惊厥邪炽盛之高热、致者。
用治温热病热邪如羚角抽猪者,常与钩藤、白药、菊花等同用,钩藤汤;治妇女子痛,可与防风、独活、茯神等配伤,如外羊角散:用治索病、惊悸等,可与钩藤、天竺黄、郁金等同用。
第22章平肝息风药
22.1 复习笔记
一、平抑肝阳药
1.性能功效★
(1)药性:偏寒凉,主入肝经。
(2)功效:平抑或潜镇肝阳。
(3)主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及肝火上攻之面红目赤、烦躁头痛等证。
2.重点药★★★★★
表22-1 平抑肝阳药中的重点药物
3.非重点药★★
表22-2 平抑肝阳药中的非重点药物
4.药物特殊描述★★★★
(1)石决明:平肝凉肝之要药。
(2)代赭石:重镇潜阳常用之品,重镇降逆之要药。
5.鉴别用药★★★★
(1)石决明与决明子
表22-3 石决明与决明子的鉴别用药
(2)石决明与珍珠母
表22-4 石决明与珍珠母的鉴别用药
(3)龙骨与牡蛎
表22-5 龙骨与牡蛎的鉴别用药
(4)磁石与代赭石
表22-6 磁石与代赭石的鉴别用药
二、息风止痉药
1.性能功效★
(1)药性:主入肝经。
(2)功效: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
(3)主治:
①温热病热极动风、肝阳化风及血虚生风等所致之眩晕欲仆、项强肢颤、痉挛抽搐。
②风阳挟痰,痰热上扰之癫痫、惊风。
③风毒侵袭,引动内风之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证。
2.重点药★★★★★
表22-7 息风止痉药中的重点药物。
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善治目疾,先煎)
清肝明目
珍珠母平肝潜阳 [ 镇心安神(研末外用,燥湿敛疮,先煎)
★牡蛎 [ 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生用先煎)
★代赭石 [ 重镇降逆(肺、胃气逆),凉血止血(生用先煎)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二.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高热神昏)
(1-3g,另煎;0.3-1g/次,研粉)
★牛黄平肝潜阳 [ 化痰开窍,清热解毒(0.2-0.5g,入丸散,又名丑宝)
★钩藤 [ 清热平肝(不宜久煎)
★天麻 [(治风神药)平抑肝阳(眩晕要药),祛风通络
▲地龙 [(清热)平喘,通络,利尿
▲全蝎 [ 长于止痛(有毒,0.6-1g/次,研末)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 [ 长于解毒(有毒,0.6-1g/次,研末)▲僵蚕 [ 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知识点: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是指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等证。
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知识点:平肝息风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含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性能特点:◇归经:肝◇多介类、昆虫、矿物◆功效应用:◇平肝潜阳:肝阳上亢、肝火上攻: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息风止痉:肝风内动:肢体抽搐、眩晕震颤◇兼、●安神:心神不宁●明目:目赤肿痛●降逆:呕吐、呃逆、喘息●凉血:血热出血●通络:中风不遂、痹痛◆运用配伍◇肝阳上亢:配滋养肾阴药,益阴制阳◇肝火上攻:配清泻肝火药◇肝阳化风:息风、平肝药并用◇热极生风:配清热泻火药◇虚风内动:配补养阴血药◇兼窍闭神昏:配开窍药◇兼心神不宁:配安神药◇兼痰饮阻滞:配祛痰药◆使用注意◇脾虚慢惊不宜寒凉之品◇阴虚血亏当忌温燥之品第一节平抑肝阳药◆性能特点:◇介类、矿石类◆功效应用:◇平肝潜阳(平抑肝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面赤耳鸣、腰膝酸软●肝火上攻:面红目赤、头痛头昏、烦躁易怒决明子、石决明决明子(草决明):甘、苦、咸,微寒。
肝、大肠石决明:咸,寒。
归肝经。
◆共同点:◇平肝潜阳:肝阳上亢◇清肝明目:目赤翳障,目暗昏花◆不同点:◇决明子:植物种子、苦寒偏清肝火,宜肝热目赤●润肠通便:肠燥便秘◇石决明:贝壳,咸寒质重,凉肝镇肝要药○平肝潜阳力强○滋养肝阴,宜血虚肝热目疾●制酸止痛:胃酸过多、胃脘痛●收敛止血:外伤出血紫贝齿、生铁落◆紫贝齿: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生铁落:平肝镇惊刺蒺藜、罗布麻叶刺蒺藜:辛、苦,微温。
有小毒。
归肝经。
罗布麻叶:甘、苦,凉。
归肝经。
◆共同点:◇平抑肝阳:肝阳上亢◆不同点:◇刺蒺藜:又疏肝气●疏肝解郁:肝郁气滞●祛风明目要药:风热上攻,目赤翳障●祛风止痒:风疹瘙痒、白癜风◇罗布麻叶:又清肝热●清热利尿:水肿、小便不利龙骨、牡蛎龙骨:甘、涩,平。
执业药师《中成药学》考点:平肝息风药2016年执业药师《中成药学》精选考点: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是指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等证。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如:石决明、珍珠母、珍珠、代赭石、蒺藜、牛黄、钩藤、地龙、全蝎、蜈蚣、牡蛎、玳瑁、羚羊角、僵蚕等。
此类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药及矿物药,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
平肝息风药可分为以平肝潜阳为主要作用的平抑肝阳药和以息肝风、止痉抽为主要作用的息风止痉要两类。
但由于肝风内动以肝阳化风为多见,且息风止痉药为兼具平肝潜阳的作用,两类药物常互相配合应用。
故又将两类药物合称平肝息风药。
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阴不能制阳所致。
多呈现头目眩晕、头痛、耳鸣、心烦。
常见于高血压病。
所谓“动风”是指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抽搐、震颤、头晕眼花等一类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
此等表现主要为肝经病变的征象。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
所以一般称为肝风。
为了区别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外风证,常将肝风归属内风,称为肝风内动。
平肝息风药主要用于平息内风。
“肝风”临床常见有:①热极生风。
是温热病时高热所至,表现为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多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急性传染病之高热惊厥。
②肝阳上扰,虚风内动。
由肝阳上亢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来,除见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外,甚或卒然跌扑、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舌强、半身不遂。
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此外,癫痫、神经官能征、美尼尔氏征、破伤风等疾病,亦可见到肝风内动的现象。
肝阳上亢的治疗原则是平肝潜阳,常用钩藤、天麻、地龙等以平肝,用石决明、生牡蛎等以潜阳。
亦宜加用滋肝肾之阴的药如熟地、枸杞、麦冬等。
肝风内动治以平肝息风,常用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等。
平肝息风药一、定义: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二、药性特点:入肝经,多虫药、贝壳药、矿物药。
三、主治:肝阳上亢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等),肝风内动证(眩晕欲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痉挛,四肢抽搐等)。
1.平抑肝阳药药性多偏寒凉。
因多为介类贝壳或矿石入药,而有质重沉降之特征,介类平肝潜阳药多具咸味,植物类、矿石类平肝潜阳药多具苦味,归经均以入肝经为主。
平肝潜阳药主要适用于(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2)肝火上攻之目赤翳障,头昏头痛;(3)虚阳上扰烦躁不眠等证。
2.息风止痉药药性多偏寒凉,作用较强的息风止痉药多具辛味和咸味;作用较和缓的息风止痉药多具甘味,各药均以入肝经为主。
息风止痉药适应于:(1)热极生风或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肝风内动病证;(2)破伤风、癫痫及惊风抽搐病证。
某些息风止痉药兼具平抑肝阳作用,可用治肝阳眩晕,肝火上攻之目赤、头痛,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麻木不遂、痉挛抽搐等证。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咸,寒。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
清肝明目——长于治肝火目赤疼痛翳障,肝虚视物昏花等。
牡蛎咸,微寒。
平肝潜阳: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阴虚动风。
镇惊安神: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软坚散结:痰核、瘰疬、癥瘕积聚。
煅用收敛固涩:滑脱诸证。
1、遗精、遗尿;2、自汗、盗汗。
崩漏煅用制酸止痛:胃痛泛酸。
代赭石(赭石)苦,寒。
平肝潜阳——特点:平肝兼清肝。
用于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惊狂证。
重镇降逆——嗳气,呃逆,呕吐,喘息。
煅用凉血止血——血热气逆之吐血、衄血、崩漏。
珍珠母平肝潜阳:1.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耳鸣证;2.肝阳上亢,肝热烦躁易怒。
清肝明目:1.肝热目赤翳障;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收湿敛疮:湿疹,湿疮。
蒺藜苦、辛,平。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眩晕证。
疏肝解郁:肝郁胁痛、乳汁不下等。
祛风明目: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翳障等。
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一、概念: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二、药性特点:入肝经,多虫药、贝壳药、矿物药。
三、主治:肝阳上亢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等),肝风内动证(眩晕欲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痉挛,四肢抽搐等)。
1.平抑肝阳药药性多偏寒凉。
因多为介类贝壳或矿石入药,而有质重沉降之特征,介类平肝潜阳药多具咸味,植物类、矿石类平肝潜阳药多具苦味,归经均以入肝经为主。
平肝潜阳药主要适用于(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2)肝火上攻之目赤翳障,头昏头痛;(3)虚阳上扰烦躁不眠等证。
2.息风止痉药药性多偏寒凉,作用较强的息风止痉药多具辛味和咸味;作用较和缓的息风止痉药多具甘味,各药均以入肝经为主。
息风止痉药适应于:(1)热极生风或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肝风内动病证;(2)破伤风、癫痫及惊风抽搐病证。
某些息风止痉药兼具平抑肝阳作用,可用治肝阳眩晕,肝火上攻之目赤、头痛,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麻木不遂、痉挛抽搐等证。
12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咸,寒。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
清肝明目——长于治肝火目赤疼痛翳障,肝虚视物昏花等。
牡蛎咸,微寒。
平肝潜阳: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阴虚动风。
镇惊安神: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软坚散结:痰核、瘰疬、癥瘕积聚。
煅用收敛固涩:滑脱诸证。
1、遗精、遗尿;2、自汗、盗汗。
崩漏煅用制酸止痛:胃痛泛酸。
3代赭石(赭石)苦,寒。
平肝潜阳——特点:平肝兼清肝。
用于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惊狂证。
重镇降逆——嗳气,呃逆,呕吐,喘息。
煅用凉血止血——血热气逆之吐血、衄血、崩漏。
珍珠母平肝潜阳:1.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耳鸣证;2.肝阳上亢,肝热烦躁易怒。
清肝明目:1.肝热目赤翳障;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收湿敛疮:湿疹,湿疮。
4蒺藜苦、辛,平。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眩晕证。
疏肝解郁:肝郁胁痛、乳汁不下等。
祛风明目: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翳障等。
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的功效和应用见表3-18。
表3-18 平肝息风药的功效和应用平肝抑阳功效应用牡蛎①平肝潜阳:用于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心悸失眠、耳鸣等;热病伤阴、虚风内动之四肢抽搐(执业2003)。
②软坚散结:用于瘰疬、痰核;癥瘕积聚。
③收敛固涩:用于虚汗、遗精、遗尿、带下、崩漏等证。
④煅用制酸止痛: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石决明①平肝潜阳(执业2005):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②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目暗昏花。
息风止痉功效应用羚羊角①肝息风:用于头晕目眩、惊痫、抽搐,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②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
③清热解毒:用于温热病之壮热神昏、热毒发斑(执业2001/2005)天麻①风止痉:用于惊痫抽搐,如小儿急惊风、小儿慢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抽搐。
②平肝潜阳:用于头痛、眩晕。
③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手足不遂、肢体麻木(执业2000/2002/2004)地龙①热息风:用于壮热惊痫、抽搐。
②通络:用于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半身不遂,口眼喎斜。
③平喘:用于痰鸣喘息。
④利尿:用于小便不利、尿闭不通(助理2001/2003)白僵蚕①风止痉:用于抽搐、惊痫。
②祛风止痛: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及风疹瘙痒等。
③解毒散结:用于痰核、瘰疬、丹毒等证(执业2002/2003/2004)羚羊角的用法:用量1~3g,入煎剂应单煎取汁服;或研粉服,每次0.3~0.6g(执业2002)牛黄的使用注意:牛黄非实热不宜用,孕妇慎用(执业2001)。
平肝熄风药名词解释
平肝熄风药是一类中药,主要用于治疗肝风上逆或风症引起的症状。
平肝熄风药具有疏肝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眼花、口眼歪斜等与肝风有关的症状。
下面将对几种常用的平肝熄风药进行详细解释。
1. 上清片
上清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防风、桂枝、菊花等。
它具有疏肝解表、透疹退热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2. 柴胡
柴胡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金石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头痛、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3. 川芎
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具有疏肝解郁、祛风止痛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4. 旋复花
旋复花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平肝息风、明目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肝风上犯引起的头痛、眼花等症状。
5. 神曲
神曲是一种中药药材,主要成分是苍术。
它具有平肝息风、止痉安神的作用。
神曲常用于治疗肝风上搏引起的抽搐、惊风等症状。
6. 平肝散
平肝散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青皮、茯苓、木香等。
它具有平肝熄风、化湿利湿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痛等症状。
总之,平肝熄风药是一类中药,常用于治疗肝风上逆或风症引起的症状。
通过疏肝平肝、熄风止痉的作用,它们能够缓解头痛、眩晕、眼花等与肝风有关的不适。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卫生资格主管中药师知识点归纳卫生资格主管中药师知识点归纳平肝息风药本章构造:平抑肝阳;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平肝息风药刺蒺藜、罗布麻息风止痉: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大纲要求: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成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分类2、掌握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的性能、成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法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考点一: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成效主治性能特点:入肝经,多介类或虫类及矿石类药成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功。
适应范围:主要适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风内动、癫痫抽搐、小儿惊风、破伤风等证。
考点二:平抑肝阳药的成效主治:平抑肝阳:寒凉,矿石介类药为多,有平抑肝阳或平肝潜阳之成效。
以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和肝火上炎之面红、口苦、目赤肿痛、烦躁易怒、头痛头昏等证,亦治肝阳化风痉挛抽搐及肝阳上扰烦躁不眠者。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与决明子:均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然石决明凉肝镇肝,滋养肝阴,故无论虚实之目疾均可用。
多用于血虚肝热之羞明、目暗、青盲等。
决明子功偏泻肝火而明目,常用治肝经实火之目赤肿痛,又可润肠通便。
珍珠母:收湿敛疮。
珍珠母、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治肝阳上亢、肝经有热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肝热目疾,目昏翳障等症。
不同:石决明凉肝明目力强,又滋养肝阴,尤适于血虚肝热之羞明、目暗、青盲等,及阴虚阳亢之眩晕、耳鸣。
珍珠母又入心经,镇静安神,治失眠、烦躁、心神不宁多用。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尤善降上逆之尤善降上逆之胃气胃气。
代赭石与磁石:平肝潜阳,降逆平喘。
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及气逆喘息之证。
不同:代赭石主入肝经,偏于平肝潜阳、凉血止血,善降肺胃之逆气而止呕、止呃、止噫;磁石主入肾经,侧重于益肾阴而镇浮阳、纳气平喘、镇静安神。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平肝息风药】泊岸记与你一起,见证青春!!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呈现的证候。
药性:性寒或平,入肝经。
肝阳上亢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致,表现为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耳鸣耳聋,脉弦有力等。
肝风内动有虚实之分。
阳邪热盛,热极生风: 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等症; 阳亢化风:头目眩晕,面热目赤,甚至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虚风内动:筋脉拘挛,手足抽动等症。
常见的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药钩藤、天麻、羚羊角、石决明、牡蛎等;息风止痉药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平肝息风剂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地黄饮子等。
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大多数均具有,如天麻、钩藤、牛黄、地龙、全蝎、羚羊角、牡蛎、僵蚕、等。
降低自主活动;增强戊巴比妥、硫贲妥钠、水合氯醛等药的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戊四氮、咖啡因、士的宁、电刺激引起。
天麻、钩藤等还有抗癫痫作用。
降压如天麻、钩藤、羚羊角、地龙、蜈蚣、全蝎等抗血栓如天麻、钩藤、地龙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解热、镇痛羚羊角、地龙、牛黄、石决明等有解热作用。
羚羊角、天麻、蜈蚣、全蝎等有镇痛作用代表药天麻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天麻味甘,性平。
归肝经。
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
药理作用(1)镇静、抗惊厥作用;(2)抗眩晕;(3)抗炎、镇痛;(4)降血压;(5)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6)抗心肌缺血;(7)保护脑神经细胞等【临床应用】(1)治疗肝内风动,惊厥抽搐:癫痫、轻型破伤风、流脑、乙脑等—如天麻钩藤饮、醒脾散(2)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高血压、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
(3)治疗中风不遂,风湿痹痛: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天麻丸、秦艽天麻汤。
凡以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本类药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或虫类药,古有介类潜阳、虫类搜风之说。
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惊安神等作用。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风内动、癫痫抽搐、小儿惊风、破伤风等证。
辨证信息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平抑肝阳药和息风止痉药两类。
平抑肝阳药--性多寒凉,多数为矿石介类药,少数为植物类药。
前者因质重而功主平肝潜阳(兼能镇惊安神),后者虽质轻但却功主平抑肝阳,且兼能清肝明目,主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等。
息风止痉药--寒温不一,多为虫类药,且具毒性,功主息风止痉,兼能化痰解毒、通络止痛,主治肝风内动、癫痫抽搐及破伤风等证。
药性寒凉之品,脾虚慢惊者忌用;药性温燥之品,阴虚血亏者慎用。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石决明性味归经:咸、寒;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1)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
(2)肝火目赤翳障,肝虚目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20g。
打碎先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点眼。
平肝清肝宜生用,点眼应煅后水飞用。
【使用注意】本品咸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服。
珍珠母性味归经: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安神定惊,收湿敛疮。
主治:(1)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惊悸失眠。
(2)肝热目赤,肝虚目昏。
(3)湿疹,湿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打碎先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平肝潜阳、清肝明日、安神定惊宜生用,收湿敛疮宜煅用。
牡蛎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效: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主治:(1)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阴虚动风(2)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3)瘰疬痰核,癥瘕积聚。
(4)自汗,盗汗,遗精,带下,崩漏(5)胃痛泛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打碎先下;或入丸散。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宜生用: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宜煅用。
【使用注意】本品煅后收敛,故有湿热实邪者忌服。
中药学——第二十单元平肝息风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类药物及矿石类药物。
要点二平肝息风药的功效主要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功效。
部分药物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降逆、凉血等作用,某些息风止痉药物兼有祛风通络之功。
要点三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主要适应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证。
部分药物又可用治心神不宁、目赤肿痛、呕吐、呃逆、喘息、血热出血以及风中经络之口眼斜、痹痛等证。
要点四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本类药物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之不同,故使用时当注意。
2.脾虚慢惊者,不宜用寒凉之品。
3.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
要点五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平抑肝阳药:多为质重之介类或矿石类药物。
息风止痉药:主入肝经。
要点六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平抑肝阳药:有平抑肝阳或平肝潜阳之功效。
息风止痉药:以息肝风、止痉抽为主要功效。
部分兼有平肝潜阳、清泻肝火、祛外风作用。
要点七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平抑肝阳药:主要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和肝火上攻之面红、口苦、目赤肿痛、烦躁易怒、头痛头昏等症,亦用治肝阳化风痉挛抽搐及肝阳上扰烦躁不眠者。
息风止痉药:主要用于温热病热极动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所致之眩晕欲仆、项强肢颤、痉挛抽搐等症,以及风阳夹痰、痰热上扰之癫痫、惊风抽搐,或风毒侵袭引动内风之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症。
部分息风止痉药,亦可用治肝阳眩晕和肝火上攻之目赤、头痛或风邪中经络之口眼斜、肢麻痉挛、头痛、痹证等。
细目二平抑肝阳药石决明性能:咸,寒。
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3.胃酸过多之胃脘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3~15g,应打碎先煎。
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珍珠母性能:咸,寒。
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燥湿收敛。
应用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惊悸失眠,心神不宁。
3.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4.湿疮瘙痒,溃疡久不收口,口疮。
用法用量:煎服,10~25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牡蛎性能:咸,微寒。
归肝、胆、肾经。
功效: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应用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3.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聚。
4.滑脱诸证。
5.胃痛泛酸。
用法用量: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
外用适量。
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
鉴别用药:龙骨与牡蛎同: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同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
然龙骨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
异:龙骨外用又可收湿、敛疮、生肌,常用治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
牡蛎又可补阴,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常用治热病日久,灼烁真阴,虚风内动,四肢抽搐之症,及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聚,胃痛泛酸。
代赭石性能:苦,寒。
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呕吐、呃逆、噫气等证。
为重镇降逆要药。
3.气逆喘息。
4.血热吐衄、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宜打碎先煎。
入丸散,每次1~3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刺蒺藜性能:辛、苦,微温。
有小毒。
归肝经。
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应用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1胸胁胀痛,乳闭胀痛。
3.风热上攻,目赤翳障。
4.风疹瘙痒,白癜风。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散剂。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罗布麻性能:甘、苦,凉。
有小毒。
归肝经。
功效: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应用1.头晕目眩。
2.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或开水泡服,3~15g。
肝阳眩晕宜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
使用注意: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以免中毒。
细目三息风止痉药羚羊角性能:咸,寒。
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解热,镇痛。
应用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为治惊痫抽搐之要药。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5.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
用法用量:煎服,1~3g。
宜单煎2小时以上。
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使用注意:脾虚慢惊者忌用。
牛黄性能:甘,凉。
归心、肝经。
功效: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应用1.热病神昏。
2.小儿惊风,癫痫。
3.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
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
珍珠性能:甘、咸,寒。
归心、肝经。
功效: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润肤养颜。
应用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
2.惊风,癫痫。
3.目赤翳障,视物不清。
4.口内诸疮,疮疡肿毒,溃久不敛。
5.皮肤色斑。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用,0.1~0.3g。
外用适量。
钩藤性能:甘,凉。
归肝、心包经。
功效: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清热透邪。
应用1.头痛,眩晕。
2.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3.风热外感,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
用法用量:煎服,3~12g;入煎剂宜后下。
天麻性能:甘,平。
归肝经。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应用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
2.眩晕,头痛。
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
研末冲服,每次1~1.5g。
鉴别用药:钩藤、天麻同:平肝息风,平肝潜阳,同可用治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然钩藤长于清热息风,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天麻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钩藤,但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
异:钩藤又可清热透邪,常用治风热外感,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之证。
天麻又可祛风通络,多用治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地龙性能:咸,寒。
归肝、脾、膀胱经。
功效: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应用1.高热惊痫,癫狂。
2.气虚血滞,半身不遂。
3.痹证。
4.肺热哮喘。
5.小便不利,尿闭不通。
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10~20g。
研末吞服,每次1~2g。
外用适量。
全蝎性能:辛,平。
有毒。
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1.痉挛抽搐。
为治痉挛抽搐之要药。
2.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3.风湿顽痹。
4.顽固性偏正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
研末吞服,每次0.6~1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孕妇慎用。
蜈蚣性能:辛,温。
有毒。
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1.痉挛抽搐。
2.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3.风湿顽痹。
4.顽固性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3~5g。
研末冲服,每次0.6~1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孕妇忌用。
僵蚕性能:咸、辛,平。
归肝、肺、胃经。
功效: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应用1.惊痫抽搐。
2.风中经络,口眼斜。
3.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
4.痰核,瘰疬。
能软坚散结。
用法用量:煎服,5~9g。
研末吞服,每次1~1.5g。
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
药物功效归纳:1.平肝兼能清肝明目的药物: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2.既能平肝又能息风的药物:钩藤、天麻、羚羊角。
3.兼能凉血止血的药:代赭石。
4.兼能攻毒散结:全蝎、蜈蚣。
5.兼能通络的药物:天麻、地龙、全蝎、蜈蚣。
6.兼能软坚散结的药物:牡蛎、白僵蚕。
7.兼治头痛的药物:天麻、全蝎、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