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平肝息风药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5
中药学——平肝息风药1.地龙、麻黄的共同作用是A. 散寒、除痹B. 解表、通络C. 平喘、利尿D. 通络、解毒E. 熄风、止痛2.钩藤入煎剂的正确方法是A. 冲服B. 包煎C. 先煎D. 另煎E. 不宜久煎3.用治顽固性头痛,宜选A. 荆芥B. 天麻、钩藤C. 全蝎、蜈蚣D. 麝香、冰片E. 石决明、决明子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地龙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
麻黄功能:发汗,平喘,利水。
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2.【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钩藤性寒味甘.功效为清热平肝,镇痉熄风.因含钩藤碱和异钩藤碱,故有兴奋呼吸中枢,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但煮沸超过20分钟,降压成份即被部分破坏,故不宜久煎.3.【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顽固性头痛是病程比较长,难以痊愈,容易反复的头痛,称之为顽固性头痛,相当于西医所讲的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和紧张性头痛。
中医在治疗的时候,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具体如下:1、瘀血入络:采用养血通络和活血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用桃仁、红花、当归、全蝎、蜈蚣等药物进行治疗;2、肝阳上亢:采用天麻、钩藤、夏枯草、菊花、川芎等平肝潜阳的药物来进行治疗;3、肝气郁结、情志不遂:应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柴胡、当归、白芍、川芎,进行疏肝解郁,通络止痛治疗;4、如果伴随有睡眠障碍时,可以使用酸枣仁、茯神安神止痛。
细目三息风止痉药1.羚羊角[性能]咸,寒。
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1)肝风内动,惊病抽摘。
本品主人肝经,咸寒质重,善能清泄肝热,平肝息风,镇惊解尤宜于热极生风所疼。
故为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元神昏、惊厥邪炽盛之高热、致者。
用治温热病热邪如羚角抽猪者,常与钩藤、白药、菊花等同用,钩藤汤;治妇女子痛,可与防风、独活、茯神等配伤,如外羊角散:用治索病、惊悸等,可与钩藤、天竺黄、郁金等同用。
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一、概念: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二、药性特点:入肝经,多虫药、贝壳药、矿物药。
三、主治:肝阳上亢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等),肝风内动证(眩晕欲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痉挛,四肢抽搐等)。
1.平抑肝阳药药性多偏寒凉。
因多为介类贝壳或矿石入药,而有质重沉降之特征,介类平肝潜阳药多具咸味,植物类、矿石类平肝潜阳药多具苦味,归经均以入肝经为主。
平肝潜阳药主要适用于(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2)肝火上攻之目赤翳障,头昏头痛;(3)虚阳上扰烦躁不眠等证。
2.息风止痉药药性多偏寒凉,作用较强的息风止痉药多具辛味和咸味;作用较和缓的息风止痉药多具甘味,各药均以入肝经为主。
息风止痉药适应于:(1)热极生风或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肝风内动病证;(2)破伤风、癫痫及惊风抽搐病证。
某些息风止痉药兼具平抑肝阳作用,可用治肝阳眩晕,肝火上攻之目赤、头痛,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麻木不遂、痉挛抽搐等证。
12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咸,寒。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
清肝明目——长于治肝火目赤疼痛翳障,肝虚视物昏花等。
牡蛎咸,微寒。
平肝潜阳: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阴虚动风。
镇惊安神: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软坚散结:痰核、瘰疬、癥瘕积聚。
煅用收敛固涩:滑脱诸证。
1、遗精、遗尿;2、自汗、盗汗。
崩漏煅用制酸止痛:胃痛泛酸。
3代赭石(赭石)苦,寒。
平肝潜阳——特点:平肝兼清肝。
用于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惊狂证。
重镇降逆——嗳气,呃逆,呕吐,喘息。
煅用凉血止血——血热气逆之吐血、衄血、崩漏。
珍珠母平肝潜阳:1.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耳鸣证;2.肝阳上亢,肝热烦躁易怒。
清肝明目:1.肝热目赤翳障;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收湿敛疮:湿疹,湿疮。
4蒺藜苦、辛,平。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眩晕证。
疏肝解郁:肝郁胁痛、乳汁不下等。
祛风明目: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翳障等。
中药分类——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综述】】】】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或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病症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如: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牛黄、钩藤、地龙等。
此类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药及矿物药,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
平肝息风药可分为以平肝潜阳为主要作用的平抑肝阳药和以息肝风、止痉抽搐为主要作用的息风止痉要两类。
但由于肝风内动以肝阳化风为多见,且息风止痉药为兼具平肝潜阳的作用,两类药物常互相配合应用。
平肝熄风药是指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等证。
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阴不能制阳所致。
多呈现头目眩晕、头痛、耳鸣、心烦。
常见于高血压病。
所谓“动风”是指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抽搐、震颤、头晕眼花等一类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
此等表现主要为肝经病变的征象。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
所以一般称为肝风。
为了区别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外风证,常将肝风归属内风,称为肝风内动。
“肝风”:1、热极生风是温热病时高热所至,表现为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多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急性传染病之高热惊厥。
2、肝阳上扰,虚风内动。
由肝阳上亢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来,除见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外,甚或卒然跌扑、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舌强、半身不遂。
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此外,癫痫、神经官能征、美尼尔氏征、破伤风等疾病,亦可见到肝风内动的现象。
肝阳上亢的治疗原则是平肝潜阳,常用钩藤、天麻、地龙等以平肝,用石决明、生牡蛎等以潜阳。
亦宜加用滋肝肾之阴的药如熟地、枸杞、麦冬等。
肝风内动治以平肝息风,常用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等。
【【【【【药理作用】】】】平肝熄风药中的平肝潜阳药,大多数有镇静、降压、利尿作用。
其降压作用表现缓慢而持久。
部分药对组织胺有拮抗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
平肝熄风药名词解释
平肝熄风药是一类中药,主要用于治疗肝风上逆或风症引起的症状。
平肝熄风药具有疏肝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眼花、口眼歪斜等与肝风有关的症状。
下面将对几种常用的平肝熄风药进行详细解释。
1. 上清片
上清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防风、桂枝、菊花等。
它具有疏肝解表、透疹退热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2. 柴胡
柴胡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金石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头痛、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3. 川芎
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具有疏肝解郁、祛风止痛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4. 旋复花
旋复花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平肝息风、明目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肝风上犯引起的头痛、眼花等症状。
5. 神曲
神曲是一种中药药材,主要成分是苍术。
它具有平肝息风、止痉安神的作用。
神曲常用于治疗肝风上搏引起的抽搐、惊风等症状。
6. 平肝散
平肝散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青皮、茯苓、木香等。
它具有平肝熄风、化湿利湿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痛等症状。
总之,平肝熄风药是一类中药,常用于治疗肝风上逆或风症引起的症状。
通过疏肝平肝、熄风止痉的作用,它们能够缓解头痛、眩晕、眼花等与肝风有关的不适。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中药学之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定义: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功效:本类药物药性多偏寒凉,少数偏于温燥,以入肝经为主。
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功效。
主治: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
分类: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
第一节平肝潜阳药本类药物多为介类或矿石类药物及部分植物药,性味多咸寒或苦寒,具有平肝潜阳功效,有些兼有清肝热、益肝阳作用。
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及肝火上攻之面红耳赤、头痛头昏、烦躁易怒等。
★石决明【主要性能】咸,寒。
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1、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目赤,翳障,视物昏花【用法用量】3~15g,应打碎先煎。
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后水飞用。
石决明珍珠母【主要性能】咸,寒。
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应用】1、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目赤,翳障,视物昏花3、惊悸失眠,癫狂,痫证【用法用量】煎服,10~25g,宜打碎先煎。
入丸、散剂每次1~3g。
外用适量。
★牡蛎【主要性能】咸,微寒。
归肝、胆、肾经。
【功效】潜阳息风,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应用】1、肝阳上亢,阴虚动风2、心神不宁,惊悸失眠3、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聚 4、滑脱诸证【用法用量】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
外用适量。
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宜煅用,余皆生用。
牡蛎▲赭石【主要性能】苦,寒。
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1、肝阳上亢,头痛眩晕2、呕吐,呃逆,嗳气3、气逆喘息4、血热吐衄,崩漏【用法用量】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
入丸散,每次1~3g。
平肝降逆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因含微量砷,不宜长期服用。
※蒺藜【主要性能】辛、苦,微寒。
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祛风止痒。
【应用】1、眩晕,头痛2、胸胁胀痛,乳闭胀痛3、风热上攻,目赤翳障4、风湿瘙痒,白癜风【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散剂。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平肝息风药】泊岸记与你一起,见证青春!!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呈现的证候。
药性:性寒或平,入肝经。
肝阳上亢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致,表现为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耳鸣耳聋,脉弦有力等。
肝风内动有虚实之分。
阳邪热盛,热极生风: 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等症; 阳亢化风:头目眩晕,面热目赤,甚至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虚风内动:筋脉拘挛,手足抽动等症。
常见的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药钩藤、天麻、羚羊角、石决明、牡蛎等;息风止痉药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平肝息风剂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地黄饮子等。
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大多数均具有,如天麻、钩藤、牛黄、地龙、全蝎、羚羊角、牡蛎、僵蚕、等。
降低自主活动;增强戊巴比妥、硫贲妥钠、水合氯醛等药的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戊四氮、咖啡因、士的宁、电刺激引起。
天麻、钩藤等还有抗癫痫作用。
降压如天麻、钩藤、羚羊角、地龙、蜈蚣、全蝎等抗血栓如天麻、钩藤、地龙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解热、镇痛羚羊角、地龙、牛黄、石决明等有解热作用。
羚羊角、天麻、蜈蚣、全蝎等有镇痛作用代表药天麻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天麻味甘,性平。
归肝经。
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
药理作用(1)镇静、抗惊厥作用;(2)抗眩晕;(3)抗炎、镇痛;(4)降血压;(5)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6)抗心肌缺血;(7)保护脑神经细胞等【临床应用】(1)治疗肝内风动,惊厥抽搐:癫痫、轻型破伤风、流脑、乙脑等—如天麻钩藤饮、醒脾散(2)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高血压、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
(3)治疗中风不遂,风湿痹痛: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天麻丸、秦艽天麻汤。
执业中药师辅导精华——中药学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凡具有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作用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本类药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或虫类药,古有介类潜阳、虫类搜风之说。
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惊安神等作用。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风内动、癫痫抽搐、小儿惊风、破伤风等证。
本类药分平抑肝阳药和息风止痉药两类。
其中,平抑肝阳药性多寒凉,多数为矿石介类药,少数为植物类药,前者因质重而功主平肝潜阳,后者虽质轻但却功主平抑肝阳,且兼能镇惊安神、清肝明目,主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等。
息风止痉药寒温不一,多为虫类药,且具毒性,功主息风止痉,兼能化痰解毒、通络止痛,主治肝风内动、癫痫抽搐及破伤风等证。
临证时,肝阳上亢每兼肝热,须与清泄肝热药同用;因热极生风者,当伍清热泻火药;阴血虚少。
肝失所养,以致肝风内动或肝阳上亢者,应配滋肾养阴、补肝养血之品;兼见神志不安或神昏者,配以安神药或开窍药。
药性寒凉之品,脾虚慢惊者忌用;药性温燥之品,阴虚血亏者慎用。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石决明【来源】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石决明)或皱纹盘鲍(毛底石决明)等的贝壳。
【性味归经】咸,寒。
归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咸寒清泄,质重镇潜,专人肝经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略兼滋阴。
善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为治肝阳上亢及肝热目疾之要药。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病证】①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
②肝火目赤翳障,肝虚目昏。
【用量用法】l5~30g,宜打碎先煎。
外用适量。
平肝清肝宜生用,点眼应煅后水飞用。
牡蛎【来源】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性味归经】成,微寒。
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入肝、肾经,生用、煅用功异。
生用质重镇潜,咸寒凉软,既善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又兼益阴。
煅用性涩收敛,既能收敛固涩,又能制酸止痛。
【功效】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主治病证】①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阴虚动风。
②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中药学——平肝熄风药1.清肝明目之要药为A.菊花B.白蒺藜C.珍珠母D.石决明E.夏枯草2.平肝降逆宜生用、止血宜煅用的药物是A.牡蛎B.朱砂C.磁石D.石决明E.代赭石3.具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作用的药是A.木贼B.石决明C.夏枯草D.草决明E.白蒺藜4.刺蒺藜和菊花的共同作用是A.疏散风热,清热解毒B.疏散风热,平肝明目C.疏肝解郁,平抑肝阳D.疏肝解郁,清热解毒E.疏散风热,凉血止血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清肝明目之要药为石决明。
2.【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平肝降逆宜生用、止血宜煅用的药物是代赭石。
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具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作用的药是石决明。
4.【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刺蒺藜和菊花的共同作用是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第二十单元平肝熄风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平肝熄风药的功效、主治病证本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的功效,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部分药兼有镇静安神、清肝明目、降逆、凉血等作用,某些熄风止痉药物兼有祛风通络作用。
又可用治心神不宁、目赤肿痛、呕吐、呃逆、喘息、血热出血,以及风中经络之口眼㖞斜、痹痛等证。
要点二平肝熄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本类药物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之不同,应当注意使用。
若脾虚慢惊者,不宜用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
细目二平抑肝阳药1.石决明[性能]咸,寒。
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1)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本品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而有清泄肝热、镇潜肝阳、利头目之效,为凉肝、镇肝之要药,本品又兼有滋养肝阴之功,故对肝肾阴虚、肝阳眩晕,尤为适宜。
用治邪热灼阴、筋脉拘急、手足蠕动、头目眩晕之症,常与白芍、生地黄、牡蛎等养阴、平肝药配伍应用,如阿胶鸡子黄汤;若肝阳独亢而有热象,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者,可与夏枯草、黄芩、菊花等清热、平肝药同用,如平肝潜阳汤。
(2) 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本品清肝火而明目退翳,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可与黄连、龙胆草、夜明砂等同用,如黄连羊肝丸;亦常配伍夏枯草、决明子、菊花等清肝明目之品同用。
《中药学》之平肝熄风药①平抑肝阳药石决明(清肝明目)代赭石(Fe2O3,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珍珠,珍珠母(明目,敛疮)罗布麻叶,善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②息风止痉药羚羊角(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钩藤(善平肝息风、清肝热 )天麻(平肝息风,祛风湿,止痹痛 )全蝎(攻毒散结,祛风止头痛)僵蚕(祛风,散结)注意以上药物的用量用法。
钩藤、天麻功效应用对比相同点:均能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用于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及肝阳上亢所致之眩晕、头痛等证。
不同点:钩藤,性寒,有清肝火之功,用于肝火上炎证。
天麻,有祛风湿通络之功,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四肢拘挛等。
注意:钩藤入汤剂后下,煎煮时间不超过20min。
钩藤的化学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去氢钩藤碱、去氢异钩藤碱、柯南因碱。
天麻主含天麻苷(天麻素),尚含赤箭苷、天麻苷元等。
《中药学》之补气药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
按加工分为按生境分为按产地生晒参园参进口人参红参野山参朝鲜参糖参日本参参须西洋参国产人参功效与应用:1.大补元气。
“补气固脱第一要药”用于气虚欲脱证。
单用人参浓煎频服(独参汤),配附子以补气回阳(参附汤)2.补脾益肺。
脾气虚证(人参健脾丸)肺气虚证。
(人参、山药)3.生津止渴。
气津两伤、消渴。
(生脉口服液)4.安神益智。
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心悸健忘。
(人参归脾丸,天王补心丸)Ø 注意:党参功同人参而力量较弱,代替人参应加大用量,但党参无大补元气之功,气虚欲脱时,必用人参。
黄芪功效与应用:1.补气升阳。
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2.补气固表。
用于气虚自汗证。
(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用于气虚自汗,体弱易于感冒者)3.托毒生肌。
用于阳气不足之痈疽不溃或久溃不敛。
4.利水消肿。
“补气利水要药”,用于气虚脾弱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