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配画欣赏
- 格式:pptx
- 大小:921.94 KB
- 文档页数:14
古诗词配画欣赏“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配画赏析。
想象一下这幅画:清澈的池塘里,几只大白鹅悠然自得。
它们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歌唱,那“鹅,鹅,鹅”的叫声仿佛能从画里传出来。
鹅身上洁白如雪的羽毛在碧绿的水面上漂浮着,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棉花糖。
而那红红的脚掌在水中轻快地划动着,一道道清波就这么荡漾开来。
这幅画把诗中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看画的时候,脑海里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这首诗,诗与画相辅相成,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有鹅的小池塘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配画赏析。
画面中,一间简陋的小屋子,窗户前有一张床。
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的地面上,那一片白色的月光看起来真的就像地上结了一层霜呢。
一个孤独的身影坐在床上,抬起头望着窗外那一轮皎洁的明月。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思念和惆怅,然后又缓缓低下头,陷入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中。
这幅画通过简单的场景描绘,把诗人那种在异乡思念故乡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到画,就好像能感受到李白当时那种淡淡的忧伤,也更加理解了这首诗所传达的思乡之情。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配画赏析。
瞧,在这幅画里,有一个小小的泉眼,泉水在静静地流淌,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舍不得发出太大的声响。
旁边的大树枝繁叶茂,树荫倒映在水面上,仿佛大树也很喜爱这晴天里柔和的阳光和清澈的池水。
池塘里,荷叶刚刚从水面探出小小的尖角,一只调皮的蜻蜓已经迫不及待地站在了上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灵动,把初夏小池边那种清新、自然的景象完美地呈现出来。
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画里找到了对应的画面,让人看了画就像走进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小池边。
圆形春天为题古诗配画作品1. 古诗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配画思路。
- 画面主体为一棵垂柳。
树干用褐色画笔描绘,弯曲且粗壮,显示出柳树的生机。
- 柳树枝条细长柔软,用绿色画笔细细勾勒,表现出“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景象。
- 在柳树的细叶部分,可以画得较为纤细,颜色嫩绿,以体现春天柳叶刚刚长出的鲜嫩感。
- 在画面的空白处,用淡蓝色画笔简单勾勒出几缕春风,像剪刀形状,暗示“二月春风似剪刀”。
3. 解析。
- 这首诗通过对柳树的赞美,巧妙地把春风比作剪刀,赞美春天的创造力。
在配画中,重点突出柳树的形态和春风的意象,能很好地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1. 古诗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配画思路。
- 画面的背景是一间简单的屋子,用淡灰色画出轮廓。
屋子的窗户半开着,窗外是一片春色。
- 在屋子周围,画上各种各样的花朵,颜色鲜艳,有红的、粉的、黄的等。
花朵的花瓣有的完整,有的飘落,体现“花落知多少”。
- 在树枝上,画几只小鸟,张着嘴巴啼叫,表现“处处闻啼鸟”。
- 用淡蓝色和淡灰色的线条画出一些雨滴,表示夜里下过雨。
3. 解析。
- 诗中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有春困、鸟鸣、风雨和落花。
配画时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能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春天清晨那种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以及时光易逝、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的情感。
1. 古诗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 配画思路。
- 画面以一条宽阔的街道(天街)为中心。
街道用淡灰色的石块铺成,地面有些许潮湿,用淡蓝色的小点点表示小雨。
- 在街道两旁的土地上,用淡绿色轻轻涂抹出若有若无的草色,远看是一片淡淡的绿意,近看却几乎看不出来,体现“草色遥看近却无”。
- 在画面的远处,可以简单画一些如烟如雾的柳树轮廓,暗示“绝胜烟柳满皇都”,但要突出草色初现的早春特色。
3. 解析。
- 韩愈的这首诗抓住了早春的特点,小雨滋润下的草色朦胧。
古诗配画合集1. 古诗配画合集,那可真是个宝藏啊!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奇幻大门。
你想想,一首首古诗,本来就像神秘的密码,现在配上画,就像给密码配上了对应的钥匙。
比如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画上就有一个人坐在床边,月光洒在地上,白花花的像霜一样。
看着这样的画配诗,就仿佛穿越到了李白写诗的那个夜晚,和他一起感受着思乡之情。
2. 古诗配画合集超有趣的!感觉就像是给古诗穿上了五彩斑斓的衣服。
你知道吗?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诗,画上那大片大片的荷叶,绿得要滴出水来,荷花在阳光下红得像火。
看着画,读着诗,就像自己正站在那西湖的岸边,和杨万里一起欣赏这绝美的景色,心里那叫一个畅快,真恨不得也能写一首诗出来呢!3. 嘿,古诗配画合集是一种奇妙的组合。
它就像是一场无声的电影,每一帧都是诗与画的完美融合。
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说,画里那翠绿的柳树枝条上站着两只活泼的黄鹂,叽叽喳喳的,天空中一行白鹭展翅高飞。
看着这样的画面配着诗,就好像自己成了杜甫,正满心欢喜地描绘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4. 古诗配画合集简直绝了!这就好比是把古老的故事用最直观的方式讲述出来。
就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上只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冰天雪地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看到这幅画和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冷,也能体会到渔翁内心的孤独,就像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寒冷的江面上一样。
5. 哇哦,古诗配画合集是个超棒的创意!它就像一个时光胶囊,把古代的诗意和画意都保存了下来。
比如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画里有个人在东边的篱笆下采着菊花,一抬头就看到了远处的南山。
看着这样的画面和诗,就好像自己跟着陶渊明一起过起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心里满是宁静与惬意。
6. 古诗配画合集,那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啊!这就如同把精美的珠宝镶嵌在了华丽的锦缎上。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诗配画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关于《西林壁》的古诗。
这篇诗的内容描述了一片宁静又美丽的林间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篇诗也展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诗的时候,往往也会配画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西林壁》的古诗进行深度解读,并结合配画,探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美学意义。
让我们深入探讨《西林壁》中所抒发的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描述了清澈的溪水和苍翠的树木,勾勒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配画中,可以借助清新明亮的色彩来表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以及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配画,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传达的自然之美,从而增强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我们可以从《西林壁》的古诗中窥见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中所描绘的林间景象,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是古人对世界的一种思考和感悟。
在配画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清澈的溪水和苍翠的树木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通过配画,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思考,引导他们从诗中所表达的深刻感悟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我们还可以从《西林壁》的古诗中品味古人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诗中所描绘的林间景象,以及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深刻感悟,都透露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
在配画中,可以通过温馨柔和的色彩和细腻的画笔来表现古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通过配画,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优美情感,从而领略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良好品格。
总结来说,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诗配画是一篇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文章。
通过深度解读诗意和配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古人的美学情怀,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0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国传统诗词和绘画为背景,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02跨学科融合将诗词与绘画相结合,实现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0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画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诗情画意》课程背景03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了解诗词与绘画的相互关系。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创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目标选取经典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诗词欣赏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设色、构图等基本技法。
绘画技法结合诗词意境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作品展示与评价课程内容与结构安排通过观察经典诗词画意作品,学习其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
观察法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创作经验和感受,共同进步。
合作法多动手、多尝试,在绘画实践中掌握技法和提高创作能力。
实践法积极探究诗词与绘画的奥秘,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探究法学习方法和建议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诗词的起源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通过歌谣、咒语等形式表达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
发展历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诗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
重要诗人与流派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流派,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包括《静夜思》《春晓》《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经典诗词作品通过朗读、背诵、吟咏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欣赏方法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古诗与诗配画作品之间的联系;②、理解古诗《四时之风》,能用水墨画的形式画出其中一个季节。
2、方法与过程:①、在探究中,观察四季的特征,感受水墨诗配画作品的形式美;②、在尝试中,以单幅水墨画为古诗配画,体会水墨造型方法,体会诗的意境;③、在合作中,大胆创作,表现四季之美,分享相关的古诗词。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①、感受诗、画相通之美,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②、了解古诗的意境与水墨画的意境;③、合作创作四季水墨画,大胆朗诵诗文。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属于第三学段,有不少古诗词的积累,对水墨画的基础技法有一定的认识,对大自然的事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具备自主搜索资料、分析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
因此,通过《四时之风》诗配画导学案”的设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大自然四季景象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保留个性化的感知体验、审美判断。
对于水墨画工具的使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有所掌握,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灵活使用,部分学生还需要创设条件,让其进一步熟悉、运用。
本课将运用微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加以实现。
三、教学内容分析:中国自古以来诗画相通,为古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意的再创造。
诗配画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以水墨的韵味将其诗境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课选取的这首古诗《四时之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日积月累”的学习内容。
《四时之风》为北宋杰出画家郭熙所作,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
诗中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意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
本课例利用微视频、微课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立足于美术学科的同时,进行了跨学科的融合,为学生开拓一条创新的思路,使其综合运用语文学科以及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