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链全景图
- 格式:docx
- 大小:8.48 KB
- 文档页数:1
我国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结合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目标客户、网络结构及应用定位、产业链、收入分配机制和成本管理4个部分。
1、目标客户物联网不仅要实现人物间的信息智能化,还要实现物物间的信息智能化。
因此,从服务对象来看,其目标客户可分为人和物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公众、政企和家庭3个市场,后者主要指动物、器物等。
物联网应用具有时空跨度大、数据交互性强等特征,从这个角度看,物联网的目标客户分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物联网客户群遍及各行各业,市场潜力巨大。
因此,在物联网发展初期,认清市场环境、选准市场切入点是关键所在。
政府、电力、交通等行业应用是首选,特别是那些由政府部门牵头规划的大工程、大工程,应该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这类应用影响大,具有较好的示范效应。
2、网络结构及应用定位从网络结构上看,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接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组成。
如果把物联网看做一个人的"神经系统",那么感知层就相当于末梢神经系统,接入层可看成是脊髓,网络层便是大脑,应用层则是中枢神经系统。
通过整个"神经系统",便可以实现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和设备控制功能。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感知层和接入层是较为关键的部分,技术和安全成为两大突出问题。
但是,随着技术研发的成熟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平台运营与应用推广问题将会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应用的角度可对物联网进行如下定位:它利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资源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传送和处理,是智能化管理、自动化控制、信息化应用的综合体现。
物联网的主要应用类型见表2。
3、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的构成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物联网发展初期,终端设备提供商确认目标客户需求后便寻求应用开发商,并开发差异化应用,二者共同组成最终设备提供商,共同担当系统集成商的角色;通信运营商则负责提供配套的运营平台。
这种由最终设备提供商主导的结构,虽然能满足客户对终端的个性化需求,但产业内部的市场较零散,业务功能较单一,尚处于培育阶段,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1、物联网产业链由哪些环节构成?各环节如何分工?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环节,涵盖了从标识、感知到信息传送、处理以及使用等各方面。
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是芯片生产商、终端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
分工为:(1)政府部门:产业政策的制订者以及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推动者,通过出台激励机制、配套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引导物联网发展方向,营造产业环境,为合作各方搭建开放、高效的平台。
(2)科研院所:物联网基础技术理论和新技术的主要创作者。
(3)芯片生产商:提供最底层的芯片,如传感网芯片、无线网络芯片等。
(4)终端生产商:提供通信模块、传感网络、终端设备,一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的器件。
(5)系统集成商:面向客户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是目前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
(6)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的提供者,实现数据的传输。
2、RFID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能是什么?RFID系统是由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三部分组成;(1)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以标识目标对象。
(2)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以设置为手提式或固定式。
(3)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3、分别阐述什么是物联网、传感网、泛在网?答题3:(1)物联网是: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敏感器件等技术和设备,使物体和互联网等各类网络相连,获取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的信息,实现物和物、物和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支持智能的信息化使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
(2)传感网(Sensor Network):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
物联网产业链全梳理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指“万物相连的互联网”。
通过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无线射频识别)、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市场快速发展,体量巨大。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及预测,2019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已达到 107 亿台,预计 2025 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 251 亿台,保持 12%以上的增长。
市场规模方面,statista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2480 亿美元,到 2025 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 1.5 万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44.59%。
(1)5G 技术5G 的规模化商用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5G(5th-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也是对现有的 2G、3G、4G、WiFi 等无线接入技术的延伸。
作为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 依托全新的网络架构,具备高速率、低延时、高可靠性、大带宽等优势。
5G 技术在物联网行业应用中指的是以 5G 技术为物联网传输层的核心传输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物体信息进一步传输与交换,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互通互联。
5G 技术具有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三种网络切片类型:1)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在现有移动宽带业务场景的基础上,eMBB 通过提供更高体验速率和更大带宽的接入能力,优化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体验。
在此场景下,用户体验速率可达 100Mbps 至 1Gbps (4G 最高体验速率为 10Mbps),峰值速度可达 10 至 20Gbps。
eMBB 场景主要面向 3D/4K/8K 超高清视频、AR/VR、云工作/娱乐、5G 移动终端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2)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uRLLC 应用场景提供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信息交互能力,支持互联物体间高度实时、精密及安全的业务协作。
物联网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物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智能家居中的智能家电,到工业领域的自动化生产,物联网的应用无处不在。
要理解物联网的巨大影响力,就需要深入探究其完整的产业链。
物联网产业链的最前端是感知层。
这就像是物联网的“感官”,负责收集各种信息。
感知层包含了众多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等。
这些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场景,比如在农业中,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情况,从而实现精准灌溉;在交通领域,通过车辆上的位置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可以实现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导航。
除了传感器,感知层还包括了各种智能终端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摄像头等。
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收集信息,还具备一定的计算和处理能力,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终端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为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紧接着是传输层,它相当于物联网的“神经脉络”,负责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安全、快速、准确地传输到处理层。
传输层主要包括了各种通信网络,如移动通信网络(4G、5G)、卫星通信网络、蓝牙、WiFi 等。
不同的通信网络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比如 5G 网络具有高速率、低延迟的特点,适用于对数据传输速度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而蓝牙和WiFi 则适用于短距离、低功耗的场景,如智能家居、智能办公等。
处理层是物联网产业链的“大脑”,负责对传输层传来的数据进行存储、计算和分析。
这一层包含了大量的服务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
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算法,处理层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应用层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在物流领域,通过对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位置、温度、湿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