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114.43 KB
- 文档页数:10
农业生产过程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1、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哪些食品中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存在于食物链的各个环节,表现在人,机,料,法,环的多个方面,主要是:◆ 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生物污染环境污染◆ 农药与兽药残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为:1、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重;2、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严重;3、生物性污染是引起急性食物中毒最主要因素,并主要发生在餐饮消费环节;4、食品工业中应用新原料、新工艺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5、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的三要素1.食品污染当前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越来越繁杂。
这使食品中可能存在天然有害物、环境污染物、滥用食品添加剂及在加工、贮存、运输、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等。
污染食品在食用时,可能影响食品的性状,也可能引发消费者慢性中毒,甚至引起急性食物中毒。
目前,畜禽肉品激素和兽药残留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2..新技术带来的质量问题如食品添加剂、生产配剂、介质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
这些采用新技术生产的食品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
3.滥用食品标识一些不法商贩常常运用食品标签来欺骗消费者。
不法商贩滥用食品标识主要手段有这样几个方面:(1) 伪造食品标识,如伪造生产日期、冒用厂名厂址、冒用质量标志;(2) 缺少警示说明;(3) 虚假注册食品功能或成分,用虚夸的方法展示该食品不具有的功能或成分;(4)缺少中文标识,进口食品甚至某些国产食品,使用外文标识,让国人无法辨识。
3、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都有哪些?下载文件: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物质主要有物理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化学危害物。
物理危害物包括金属类(铁丝、鱼钩等)和非金属类(玻璃等),其主要来源是原料本身携带和加工过程中混入的。
如原料中有玻璃等外来异物,未经检测混入了食品中;不正确的加工规范或职工操作不当,造成金属物、首饰等遗落到食品中。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1.原料质量:食品的原料质量直接决定了食品的安全性,如农药残留、化肥使用、转基因等问题。
2.加工过程:加工过程中如果不严格控制卫生条件,可能会导致食品被污染,影响食品安全。
3.储存和运输: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如果条件不当,可能会导致食品腐败,影响食品安全。
4.人为因素:如食品生产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等,都可能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5.法规标准:国家和地方对食品安全的法规标准,以及监管力度,也会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6.环境因素:如土壤、水源、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会影响食品的生长环境,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7.食品添加剂:过量或不当使用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8.食品包装: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也会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如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
知识文库 第12期248食品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冯殿清随着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食品安全关系到政府部门、食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群体的直接利益。
为确保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权益,政府部门和企业应采取提高食品科学检测水平、完善食品控制体系、强化食品市场鉴管等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随着我国生产力持续提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准,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蔬菜农药超标、瘦肉精滥用、毒豆奶、掺杂农药火腿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反映出食品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这也促使政府相关部门下大力气解决民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
生产技术升级带来的食品生产工艺的更新致使食品出问题的环节越来越复杂;三废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滥用等因素污染了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由此也引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
1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环境因素生产过程所处的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同样生产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食品质量。
环境要素如大气、水或土壤等所含有的有毒成分会在生产过程中进入食品产品中。
正是由于生产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在食品生产中严格控制这些环境因素,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2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生产因素除了食品生产中的环境因素,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相比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加大了对化肥、农药等技术性要素的利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食品生产安全。
仔细研究这些技术性要素对食物生产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多种技术性要素进行有效管控,对提升食品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为了降低病虫害对食物产量的不利影响,为了降低田间杂草对营养物质的抢夺,现代农业加大了对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
农药中残留性最强的含磷杀虫剂也被滥用。
依据对多地市场上出售蔬菜中甲胺磷的检测分析,发现了触目惊心的结果:近半数的蔬菜中的甲胺磷残留超标,最高浓度达1.85mgkg,其中,叶菜和豌豆中的甲胺磷残留量最大。
有关食品安全的原因有哪些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国家和个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升温,究其原因是因为食品安全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去检验所买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安全的原因有哪些,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注重食品质量;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大多是吃出问题不维权。
2、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宣传的声势不大、氛围不浓。
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相对较高,农村牧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
3、无公害食品生产与销售脱节。
由于无公害食品科技含量高、生产成本大,加之人民群众对其认同度的不高,致使无公害食品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优质得不到优价,多数生产者及经营者没有见到明显的实惠。
4、假劣食品流向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牧区。
随着城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伪劣食品难有藏身之地,一些不法商贩便利用农村牧区市场信息闭塞、农牧民消费水平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问题,将城区市场已经过期或者将要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牧区市场,致使农村牧区市场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非法食品加工厂家也由城市转向农村,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继续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农村牧区消费者。
5、监管职能分散,协调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食物链分属工商、卫生、质监、农牧等多个部门监管,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有的在该唱主角时却当了配角,有的在该当配角时却唱了主角。
6、政府对“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监管工作到位难。
近年来,我国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经费少,一些检测设备老化,未能及时更新,另外还缺少一些必备的检测设备;抽检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及时检验食品质量的真伪,检查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法认定的质量问题,大大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从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加强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
标签: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应对措施工业化生产和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应用,导致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化;高速发展的工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的卫生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食品污染事故。
由于部分食品生产经营条件落后、操作人员卫生意识差和卫生管理水平低,致使食品受到交叉污染而引发食物中毒。
更有甚者,部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出于赢利的目的,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
1 食品安全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 年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伞性计划指南》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伞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食品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事物的前进道路总是充满曲折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就日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洽谈的关键性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国的食品行业开始注重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致力于研究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以防止食品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对于人体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和分析主要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2.1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的影响对于大家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其存在的危害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微生物作为大众所不熟知的一个领域,它的潜在威胁是不容小视的。
在我国,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
通常来讲,细菌对于食品的污染途径主要包括三种,即食品原料污染、食品加工污染以及食品储运污染。
食品营养和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食品营养和安全是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
不良的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保障食品营养和安全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影响食品营养和安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1、人们的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会导致能量和营养物质摄入不均衡,缺乏某些必需营养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豆类等,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身体机能下降。
2、人们的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偏食、过多吃油腻的食物、喝酒等会产生消化道功能障碍,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3、生活方式:长时间的坐着不动或者长时间的过度运动,都会导致机体内的营养消耗不均,进而导致身体健康出现崩溃情况;同时经常熬夜不休息也会导致机体对营养的消耗过度,引发健康问题。
1、科学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让人体得到均衡的生命所需营养素,而科学的餐食习惯能够保证所需营养摄入,防止身体机能出现问题。
2、坚持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排出身体内多余的营养并加速新陈代谢,这样可以保持人体健康,防止身体健康出现崩溃甚至疾病等问题。
3、正确补充营养素:对那些特殊人群,如体弱多病者,妇女、儿童等,应该加强对营养素的补充,能够有效防止身体健康出现脆弱和健康问题,防范相关疾病。
1、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如病毒、细菌、重金属等物质的超标等,都可能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2、不当的加工方法:在不当的加工方法下食品中加入的有害物质将会导致人体中毒,如早前场外火烧茶事件。
3、销售渠道不规范:销售渠道不规范,容易导致食品存储不当,从而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1、严格执行生产卫生条例:对于生产和经营食品的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标准化的食品生产环节,遵守卫生条例,使消费者可以安心食用。
2、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在选购原材料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进行选购,并专职管理质量,使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保证营养及安全。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化学性因素造成食品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生存环境的污染,农、兽药残留的影响,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超标使用,以及运输过程中的交叉污染等。
工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也有可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
因化学加工、人为添加及环境污染所导入食品中的有毒化合物,容易被认识和预防;而许多以食品的天然组分形式存在的天然毒素,由于毒性巨大,且与食品混为一体,不容易被认识和确定,从而对健康威胁更大。
它们分为内因毒素和外因毒素,那些由食品原料自身产生并带进最终食品中的为天然内因毒素;由食品原料以外其它天然方式产生的且污染食品的或被食品蓄积的为天然外因毒素。
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生长在食物上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A.parasiticus等霉菌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组结构相关的剧毒化合物,即黄曲霉毒素B1、B2、G1、G2,一般情况下毒性最大的B1含量也最大。
易感的食品是坚果、花生、玉米和棉花等的种子,B1在动物体内代谢后转化成仍有毒的M1,在个别乳牛的奶和尿中可发现M1,所以食用含AFT饲料的动物乳及某些器官对人类也是有害的。
AFT对动物(可类推到人类)的大剂量急性中毒是出血、胃肠失调和包括急性肝坏疽、肝硬化和肝癌在内的肝损伤,甚至死亡(J.P.F.D’Mello.2003)。
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动物对AFT的急性毒性有抵抗作用,但动物对AFT的急、慢性毒性的易感性因动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别。
AFT是非常强的致癌化合物,这种慢性毒性与环境因素相关,即与暴露量级、暴露周期和摄取者年岁、健康情况、营养状况有关。
研究表明(中国保健食品网,2005)AFT在体内需要代谢活化才能发挥致癌效应,但此效应能被体内氧化酶所阻止和活化。
有关AFT对人类的最低易感性还没有确定,也就是说AFT在人体的量级与癌症的具体关系还没有确定。
1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1.1 环境污染污染问题是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问题,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和烹饪等环节内,都有可能会接触到甚至是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有可能是食物本身就存在有害物质,也有可能是在加工或者烹饪条件下出现有害物质。
食品污染中的生物污染主要表现为微生物污染,细菌对食品原料和食品的污染,细菌会产生代谢毒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1];还有工业污染,即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引起的食品污染,例如,土壤污染会直接导致农产品污染,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还有农药的残留污染,绝大多数是因为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被污染,又导致农产品受到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2]。
1.2 生产加工过程不安全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也很容易导致污染,例如,一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或者使产品看起来更加鲜亮,但是这些添加剂总归来说是不合适人们食用的,导致人们会出现慢性疾病。
同时,现代的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去食用烧烤或者是油炸食品,在炭烤和油炸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致癌物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1.3 食品安全的管理缺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也逐渐加大,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条文,但是,在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监管手段比较陈旧,同时在监管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存在遗漏,不能更好的发挥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
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举措食品安全问题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减少食品安全问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的监督检验部门要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将食品安全监督检验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位,利用有效的措施,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3]。
2.1 加强安全监管,促进食品安全问题能被有效控制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系数和营养系数逐渐加大关注。
三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1环境污染造成食物的源头污染高速发展的工农业所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土壤和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也使生态环境恶化。
被污染的空气、土壤和水又直接或间接地让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受到污染。
所以,要想改变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必须从源头上治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确保农产品在干净洁净的环境中生长。
2农耕和畜牧方式的改变,增加了食品安全危害为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量,也为追求低成本,人类改变了以往的农耕方式和畜牧方式,采用机械化的种植和集中式养殖,这样以来,产量是提高了,但同时,农药、化肥、兽药等使用广泛而且量大,于是,这些药物、化肥在粮食、蔬菜、水果、茶叶、水产品和肉蛋奶中的残留量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或者构成潜在危害。
所以,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农用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科学指导,加强对农用投入品的使用管理。
目前,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但是,要加强监督管理和风险监测。
3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隐患现代食品生产加工方式、新原料、新产品的使用,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隐患,如辐射食品、食品添加、新原料食品、克隆动物、某些屠宰方法和步骤等。
引起忧虑的原因是这些产品的新奇性,它们对公众健康的长期影响是未知的,许多消费者表示无法确信新技术食品的安全性,认为需要时间和经验来考验和证明。
最为典型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到目前为止,它是否具有潜在的危害,或者存在怎样的危害,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现有技术无法作出确切的定论。
所以,对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隐患,要加强研究,加强风险监测与评估。
4不法企业的不法生产经营不法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非法利润,人为地非法添加、偷工减料、不规范操作而生产的假冒伪劣甚至是有毒有害食品。
编号:AQ-Lw-02449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浅谈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food safety
浅谈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
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繁荣,食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媒体所披露的食品中毒事件却屡见不鲜。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微生物、化学性污染等对食品安全构成影响。
出现食品的安全性新问题以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不具有安全性的食品不仅不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有一些不法生产经营者为牟取暴利,在食品生产和经营中掺杂使假,制造劣质食品,给食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关键词]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生命健康
1食品质量安全的提出
1.1食品质量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1986年英国首次发现“疯牛病”,引起世界公众的恐慌,也敲响了世界食品质量安全的警钟。
相继发生的欧洲“二恶英”事件,比利时发生的可口可乐污染事件,法国发生的李斯特菌污染肉罐头事件,日本发生了大肠杆菌污染事件和雪印奶金葡菌污染事件等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慌。
开放的中国也不例外,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1998年5月,香港《东方日报》用大幅面刊登了一则惊人的消:香港居民17人食用大陆供港猪肉内脏,发生严重中毒,调查结果表明,猪内脏含有禁用药物“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
香港当局采取紧急措施,销毁市场上所有的猪内脏,限制大陆供港猪肉的出口。
无独有偶,近两年在我国南方城市曾多次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
其他质量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广东的有毒大米事件、江西、湖北等地在粮食制品中非法掺入非食用原料甲醛二氧化硫以及工业漂白剂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块)事件;河北三鹿牛奶的三氯氰胺事件;地沟油、苏丹红、皮鞋老酸奶。
让人们大有“谈食色变”的感觉。
1.2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
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必备的基本要素,然而在食品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食品却变得越来越不安全了。
近年来,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食品生产工艺水平低,产品抽样合格率不高,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因食品质量安全造成的中毒和伤亡事件不断发生,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
人们至今对山西假酒案仍心有余悸,山西杏花村的假酒案暴发,造成上千人中毒,200多人无辜死亡,涉案人员受处理的近100人,使山西杏花村的白酒全部处于瘫痪。
几乎每年都有食品质量安全的事件发生“毒从口入”这样的案例令人痛心疾首。
全国人大代表姜德明三度提出议案,在他议案里列举了上百个食品安全方面触目惊心的例子:用劣质霉变的“原料米”,经去皮、漂白和矿物油抛光后摇身变成有毒的“高级精米”用“吊白块”制作米粉等粮食制品;用硫磺熏制增白的银耳;掺入工业滑石粉制作豆制品;用甲醛浸泡海鲜和毛肚等。
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的健康、安全的保证
程度,按照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技术法规的要求,食品不得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生物污染
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途经有几种:一是食品原料的污染;二是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污染;三是在食品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对食品的污染。
常见的易对食品造成污染的细菌有假单胞菌、微球菌、葡萄球菌、芽胞杆菌与芽胞梭菌、肠杆菌、弧菌及黄杆菌、嗜盐杆菌、嗜盐球菌、乳杆菌等。
霉菌对食品的污染多见于南方多雨地区,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约200多种,与食品质量安全关系较为密切的有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等。
霉菌及毒素对食品污染后可引起人体中毒,或降低食用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有2%的谷物由于霉变不能食用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物理污染
食品的物理污染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混入食品的杂质超标或食品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
如小
麦粉在生产过程中,混入磁性金属物,饮料中混入毛发等都是食品物理污染的表现形式。
另一种是放射性污染,如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它存在于矿石、土壤、天然水、大气及动植物的所有组织中,特别是鱼类、贝类等水产品对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使得食品中的放射性核素可能显著地超过周围环境。
2.3农药残留污染
目前世界各国的农药品种约1400个,作为基本使用的品种有40种左右,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氟、有机氮、有机硫、有机砷、有机汞、氨基甲酸酯类等。
农药除了可造成人体的急性中毒外,农药将通过食物链造成蓄积污染食品,存在致癌和损害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性。
农药污染食品的途经有几种:一是喷洒作物而直接污染食用作物;二是植物根部通过土壤的农残吸收;三是空中随雨雪降落;四是食物链富集;五是运输和贮存中混放。
据安徽(国家)农业标准化与监测中心在2001年全年的抽检报告显示,现国内畜禽肉农药残留主要为蝇毒磷、敌百虫、敌敌畏、滴滴涕、六六六、和三氯乙烯等的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公害问题最大。
以滴
滴涕和六六六为例,猪肉、猪内脏、鸡肉、鸡蛋中,六六六的检出率在60%~100%,超标率在3%~8%(超标9倍以内者居多)。
滴滴涕的检出率在0%~100%,超标率在0%~74%(超标6.5倍以内者居多)。
就残留平均值来看,滴滴涕和六六六虽大都超出我国食品卫生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含量,并大大超出发达国家所规定的允许含量。
2.4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污染
目前危害最为严重的化学污染是有害金属、多环芳烃类如苯并(a)芘、N-亚硝酸基化合物等。
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2002年对重庆、成都、南充三个地区的市售新鲜猪肉和肝样进行了重金属检测,结果表明,76%的样品镉超过无公害卫生标准,有80%左右的猪肉和猪肝样中铅含量超过无公害标准,所有样品中砷含量超过无公害标准,有的超过国家标准25倍。
导致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污染的原因是(1)种植业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滥用生长素;(2)环境污染如水源海域污染、垃圾焚烧及空气、土壤污染造成食物性病。
2.5药物残留
由于在养殖业中过量使用兽药、抗生素,滥用激素类物质是造
成仪器原料药残超标的主要原因.兽药残留多为抗生素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等),合成抗菌素类(呋喃唑酮、恩诺杀星等)、激素类(乙烯雌酚、雌二醇、丙酸睾丸酮等)、肾上腺激素、β兴奋剂等。
从目前来看,我国动物性食品里的残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饲养过程。
有的养殖者及养殖场为了达到防病治病减少动物死亡的目的,实行药物与口粮同步;二是来源于饲料,长期使用或使用不当,将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危害,造成畜禽产品中药剂残留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是人为因素,如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类药物以促进动物超常规生产。
2.6滥用食品添加剂
我国国家标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规定了各种食品添加剂,并对添加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但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少食品企业在添加剂的使用上“闯红灯”。
如国家对5类食品的抽查平均合格率仅为59.9%,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卫生指标和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如油、食醋的苯甲酸钠和色素超标,面粉中的过氧化苯甲酰超标。
更有甚者,部分不法商贩在食品中添加禁止使用的
非食用添加剂,如在米粉、豆制品中添加甲醛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在毛肚中添加福尔马林(甲醛)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
3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食品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的威胁;二是食品加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三是监管不力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
有许多关于食品卫生与安全的问题尚无明确一致的科学定论,因此,要加强对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自身食品安全法规的完善和建立,而且更有利于增加我国食品的科技含量,以及在国际上影响力,提高我国食品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法》
【2】《食品工业标准汇编.术语卷》,p3.
【3】王艳林,《食品安全法概论》,2005,p1.
【4】21世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赵霖鲍善芬文献来自:中国食物与营养2001年第02期【5】国外食品安全研究和管理的现状
任发政罗云波文献来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第06期【6】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
常学秀施晓东文献来自:云南环境科学2001年第S1期【7】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谢敏于永达文献来自: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01期【8】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
汤天曙薛毅文献来自: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02期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