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82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第一节概述食品的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都在积极的制定政策和法律,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什么是食品安全呢?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是个共性问题,它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法律、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
例如:欧洲地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①疯牛病;②转基因食品;③抗生素抗性食品;④辐照食品;⑤肉品中的生长激素;⑥食品中污染物。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为:1、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重;2、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严重;3、生物性污染是引起急性食物中毒最主要因素,并主要发生在餐饮消费环节;4、食品工业中应用新原料、新工艺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5、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尽管存在上述问题,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但总的来讲,我国食品安全是有保障的.表现在:①食品安全合格率达90%以上;②食源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处于低水平(中国饮食烹调方法为加热);③拥有一批先进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服务单位(A 级单位);④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⑤食品供应有保障。
尽管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须忧心忡忡,全球没有100%的食品安全。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规范我们的操作行为和程序,落实好各种制度,尽量降低食品的风险,提高食品的安全系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节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任何一种食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到成熟的过程中,从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烹调到食用前的各个环节,由于条件和各种因素的作用,可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动、植物体内或直接进入食物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按来源分这些有害物质来源广泛,成分复杂。
主要来自:⑴环境污染物(农药、工业有害污染物、兽药、饲料等);⑵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某些有害物质(豆角、黄花菜、发芽土豆等);⑶滥用食品添加剂;⑷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工具、管道等材料中的有害物质;⑸食品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热解物、氧化物等等.如:3.4—苯并芘、亚硝铵等。
农业生产过程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1、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哪些食品中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存在于食物链的各个环节,表现在人,机,料,法,环的多个方面,主要是:◆ 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生物污染环境污染◆ 农药与兽药残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为:1、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重;2、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严重;3、生物性污染是引起急性食物中毒最主要因素,并主要发生在餐饮消费环节;4、食品工业中应用新原料、新工艺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5、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的三要素1.食品污染当前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越来越繁杂。
这使食品中可能存在天然有害物、环境污染物、滥用食品添加剂及在加工、贮存、运输、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等。
污染食品在食用时,可能影响食品的性状,也可能引发消费者慢性中毒,甚至引起急性食物中毒。
目前,畜禽肉品激素和兽药残留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2..新技术带来的质量问题如食品添加剂、生产配剂、介质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
这些采用新技术生产的食品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
3.滥用食品标识一些不法商贩常常运用食品标签来欺骗消费者。
不法商贩滥用食品标识主要手段有这样几个方面:(1) 伪造食品标识,如伪造生产日期、冒用厂名厂址、冒用质量标志;(2) 缺少警示说明;(3) 虚假注册食品功能或成分,用虚夸的方法展示该食品不具有的功能或成分;(4)缺少中文标识,进口食品甚至某些国产食品,使用外文标识,让国人无法辨识。
3、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都有哪些?下载文件: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物质主要有物理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化学危害物。
物理危害物包括金属类(铁丝、鱼钩等)和非金属类(玻璃等),其主要来源是原料本身携带和加工过程中混入的。
如原料中有玻璃等外来异物,未经检测混入了食品中;不正确的加工规范或职工操作不当,造成金属物、首饰等遗落到食品中。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1.原料质量:食品的原料质量直接决定了食品的安全性,如农药残留、化肥使用、转基因等问题。
2.加工过程:加工过程中如果不严格控制卫生条件,可能会导致食品被污染,影响食品安全。
3.储存和运输: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如果条件不当,可能会导致食品腐败,影响食品安全。
4.人为因素:如食品生产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等,都可能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5.法规标准:国家和地方对食品安全的法规标准,以及监管力度,也会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6.环境因素:如土壤、水源、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会影响食品的生长环境,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7.食品添加剂:过量或不当使用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8.食品包装: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也会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如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
食品安全(一)食品生产1、了解食品生产中容易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1生物性污染: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主要是细菌及细菌毒素,真菌及真菌毒素等;病毒对食品的污染也正引起重视;寄生虫及其虫卵;2化学性污染:危害最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兽药动、植物生长促进剂等农业化学品;有害金属、二恶英等工业化学品,多环芳烃类如苯并芘、N-亚硝基化合物等污染物;食品包装物、食品添加剂等也是食品化学污染的因素;3物理放射性污染:食品可以吸附或吸收外来的放射线核素,主要以半衰期较长的Cs铯和60Co钴最具卫生学意义;食品生产中容易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原料:农药,化肥;兽药,激素;生物毒素生产过程:腌制中亚硝胺;加热产生苯并芘;杀菌不彻底引起的肉毒毒素中毒;包装:包装材料中的一些杂质和有毒可能进入食品中,如纸类包装中的涂料、油墨等的污染;生产环境:厂区水源含有病原菌,或者附近有污染源;厂房消毒卫生设施不齐备;工作人员卫生状况不良等;2、了解亚硝胺的来源及危害;来源: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咸鱼等在腌肉中,若加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它们易生成NO,和肌红蛋白反应而成为鲜红色的一氧化氮肌红蛋白,肉食加工中利用这一原理来赋予肉制品以鲜艳的红色,但亚硝酸盐过多时,在肠道中和二级胺易于结合,形成致癌的亚硝胺,故国家对亚硝酸的加入量有严格控制,为≦70mg/Kg;亚硝酸盐的危害:急性中毒: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入人体后,可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致使组织缺氧,并对周围血管有扩张作用;急性亚硝酸盐中毒多见于当作食盐误服;中毒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组织缺氧引起的紫绀现象,如口唇、舌尖、指尖青紫;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头晕头疼、乏力、心跳加速、嗜睡或烦躁、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昏迷、惊厥、大小便失禁,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一般人体摄入-0.5克的亚硝酸盐可引起中毒,超过3克则可致死;亚硝酸盐的致癌性及致畸性:亚硝酸盐的危害还不只是使人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亚硝酸盐可以与食物或胃中的仲胺类物质作用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主要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肠癌等;因此,我们应多吃一些大蒜、绿茶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这些食物都可以防止胃中亚硝胺的形成或是抑制亚硝胺的致癌突变作用;另外,亚硝酸盐能够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对亚硝酸盐特别敏感;据研究表明,五岁以下儿童发生脑癌的相对危险度增高与母体经食物摄入亚硝酸盐量有关;此外,亚硝酸盐还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造成婴儿机体组织缺氧,皮肤、黏膜出现青紫斑;亚硝酸盐中毒原因及预防:中毒原因可包括以下几方面:1.贮存过久的新鲜蔬菜、腐烂蔬菜及放置过久的煮熟蔬菜,此时原来菜内的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2.刚腌不久的蔬菜暴腌菜含有大量亚硝酸盐,一般于腌后20天亚硝酸盐含量减至最低;3.有些地区饮用水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当用这样的水煮粥或食物,再在不洁的锅内放置过夜后,则硝酸盐在细菌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4.食用蔬菜特别是叶菜过多时,大量硝酸盐进入肠道,若肠道消化功能欠佳,则肠道内的细菌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5.腌肉制品加入过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6.误将亚硝酸盐当食盐加入食品;7.奶制品中含有枯草杆菌,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针对主要的中毒原因,可采取如下预防措施:1.严把“病从口入”关,做到“五不吃” 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吃隔夜菜和变味的剩饭剩菜,不吃在冰箱放置过久的食品,不吃劣质熟食品特别是外观鲜红的肉制品,不吃腌制时间不足20天的腌菜;2.不饮用含有大量亚硝酸盐的6种水在炉灶上烧了一整夜或放置了1-2天的不冷不热的温吞水,自动热水器中隔夜重煮的开水,经过反复煮沸的残留开水,盛在保温瓶中已非当天的水,蒸过馒头、饭、肉等食物的蒸锅水,有苦味的井水;3.购买熟肉制品注意观察肉制品的颜色是否正常,是否颜色过于鲜艳;(二)微生物的食品安全1、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特指微生物;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一般是指食品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品质的一切变化,包括食品的化学组成和感官指标等品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如鱼肉的腐败、油脂的酸败、果蔬的腐烂、粮食的霉变等;2、了解常用的防腐保鲜技术;1.加热杀菌法:杀灭微生物、破坏酶活性、抑制腐败变质,延长保存时间;不同微生物耐热性不同;大部分微生物营养细胞在60C停留30min便死亡,但细菌芽孢耐热性强,需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才能杀死;高温杀菌:需要较长时间保存的食品采用;为避免破坏食品营养成分,鲜奶、果汁等采用巴氏杀菌后必须于低温保存;2低温保藏法降低保藏温度,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降低酶活性和食品内的化学反应;食品冷冻前,应先灭酶,避免低温下酶催化反应的发生;使用-32C或更低温度进行快速冷冻被认为最理想的保藏方法;冷冻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数量和类型反映出食品污染的程度、加工厂的卫生条件及管理状况;对于果蔬原料采用低温保藏可使营养和质地得到保持,但低温下一些微生物仍然缓慢生长,会造成食品腐败变质,因此低温保藏也有一定期限;3脱水干燥法食品中水分含量降至一定限度以下,微生物和酶活性被抑制;为了延长干制品的贮藏时间,需进行严密包装,防止微生物污染和吸收水分;因此,贮存环境的湿度也很重要,吸湿过多,食品将发生黏结以至结块,水分达到一定程度时,微生物生长引起变质;4增加渗透压保藏微生物在含有大量可溶性物质的溶液中,由于溶液的渗透压高,导致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代谢停止,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酵母菌和霉菌抗高渗透压的影响较强;果酱由于含糖量高,很少受细菌影响,但暴露在空气中果酱表面会生长霉菌;炼乳、腌肉5化学添加剂保藏法食品防腐剂包括山梨酸钾、苯甲酸钠、乙酸、乳酸、丙酸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加入腌肉,发色抑菌;山梨酸和丙酸加入面包抑制霉菌;6提高食品氢离子浓度以下,大多数致病菌可被抑制或杀死;这种方法多用于保存蔬菜;向食品中加酸,或进行乳酸发酵,如酸渍黄瓜,泡菜;7辐照食品保藏用60Co\Cs等放射形同位素发出的y射线直接辐照食品,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或破坏,延长保藏时间;紫外线可以减少一些食品的表面污染,肉类加工厂冷藏室常安装紫外灯减少表面污染;8超滤除菌3、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细菌性食物中毒原因: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原因:食物在制备、贮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受到致病菌污染受到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的温度37C下存放,致病菌大量繁殖或产生毒素;被污染的食物未煮熟烧透或熟食又受到生食交叉污染,从事餐饮服务人员中的带菌者造成污染,食用后引起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加强食品卫生质量检查和监督管理,严格遵守牲畜宰前、宰中和宰后的卫生要求,防止污染;食品加工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食具、容器和工具的消毒,避免生熟交叉污染;控制细菌繁殖的主要措施是冷藏和冷冻;冷藏温度控制在2-8C,即可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繁殖;熟食品在低温或通风阴凉处存放,以控制细菌繁殖和毒素形成,在冷藏中应避光、隔氧、防止二次污染;高温灭菌是食品制作及烹调过程中主要消毒措施,可彻底杀灭细菌;食品食用前要充分加热,以杀灭病原体和破坏毒素;食品加工操作人员应认真执行就业前体检和录用后定期体检制度,健康检查合格后方能上岗;经常接受食品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三) HACCP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1、掌握HACCP系统的概念、基本原理;HACCP的危害分析方法与关键控制点的确定;定义:HACCP是一个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技术管理体系;它运用食品工艺学、微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质量控制和危险性评估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对整个食品链,即食品原料的种植、饲养、收获、加工、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实际存在和潜在的危害进行危险性评估,找出对最终产品质量影响的关键控制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在危害发生之前就控制它,从而使食品达到较高的安全性;二HACCP包含七项基本原理:1进行危害分析;危害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是HACCP原理的基础,也是建立HACCP计划的第一步;企业应根据所掌握的食品中存在的危害以及控制方法,结合工艺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2确定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CCP是能进行有效控制危害的加工点、步骤或程序,通过有效地控制--防止发生、消除危害,使之降低到可接受水平;CCP或HACCP是产品/加工过程的特异性决定的;如果出现工厂位置、配合、加工过程、仪器设备、配料供方、卫生控制和其他支持性计划、以及用户的改变,CCP都可能改变;3建立关键点的控制限值;关键限值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应该合理、适宜、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和实用;如果关键限值过严,即使没有发生影响到食品安全危害,而就要求去采取纠偏措施,,如果过松,又会造成不安全的产品到了用户手中4建立关键点监控体系,应用监控结果来调整及保持生产处于受控企业应制定监控程序,并执行,以确定产品的性质或加工过程是否符合关键限值5当监控发现关键控制点偏离控制限值时采取纠偏措施当监控表明,偏离关键限值或不符合关键限值时采取的程序或行动;如有可能,纠正措施一般应是在HACCP计划中提前决定的;纠正措施一般包括两步:第一步:纠正或消除发生偏离CL的原因,重新加以控制第二步:确定在偏离期间生产的产品,并决定如何处理;采取纠正措施包括产品的处理情况时,应加以记录;6 验证程序用来确定HACCP体系是否按照HACCP计划运转,或者计划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再被确认生效使用的方法、程序、检测及审核手段;7 记录保持程序企业在实行HACCP体系的全过程中,须有大量的技术文件和日常的监测记录,这些记录应是全面的,记录应包括:体系文件,HACCP体系的记录,HACCP小组的活动记录,HACCP前提条件的执行、监控、检查和纠正记录;2、了解HACCP的计划实施过程与要求;组建HACCP实施小组→产品说明→确定产品用途及消费对象→描绘流程图→确认流程图→进行危害性分析→确定CCP→确定关键限值→建立监控措施→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措施→建立记录档案制度及体系→评论验收1组建HACCP小组多学科专家组成:生产专家\工程师\质量控制专家\其他专家;领导者带领讨论,秘书记录;2产品描述各种原材料和终产品的详细信息;原材料的类型、来源、购买说明书、所占比例;进入车间前所有处理、贮藏条件及附加条件;终产品的成分、结构、加工条件、影响稳定的内部因素pH、防腐剂、包装、贮存和销售条件、保存日期、销售标签、使用说明书等;3食品用途预测主要指预期用途,应该以使用者和消费者的正常需求为基础;4绘制流程图描述生产过程,包括原料选择到加工、包装、最终贮存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以及每步的故障等;流程图应伴有具体的技术信息,包括工厂、生产线和设备;产品流动条件;材料、器具等的移动路线’空气、水的流向;人员的路线;以及对低风险和高风险的隔离收集每个加工操作的记录5确证生产流程图对于已存在产品,信息收集应在生产运行之中进行;评估一个新产品开发时,开发部门提供资料尽可能全面,投入生产时进行确认并修改;6施行危害分析收集和估计与食品相关危害的信息;这种危害是指有潜在健康问题的物质、环节或程序;通过分析决定哪个是与食品安全有重大关系的,并在HACCP计划中对其作详细说明;包括危害确定和危害评估两个环节;危害确定:将与产品相关的所有微生物学上的危害列表,对导致微生物污染出现的条件编写一份说明书;这样的条件可能出现在食品加工中的每步,它或是引起微生物生长、残留有机物、或是导致毒素产生或污染;或造成原材料、终产品的再污染;危害评估:表中列出的导致微生物危害出现的条件都应受到控制,但也有必要决定对终产品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危害;应考虑:导致危害发生的条件出现的频率和可能性;如果这些条件出现的话,则要评估它们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和损伤的严重性;其结果为将重大危害排一个等级次序,预测危害出现条件的频率和严重性;7确定关键控制点CCPCCP是个可以用控制手段防止、消除或降低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减低到可接受程度的环节、阶段或过程;实际生产中分为两类:CCP1可以消除和预防危害;CCP2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降低或延迟危害,但不能保证对危害的全部控制;对于每一个CCP,都可以拟订对各种危害的控制方法,它们都应该被确认和记录下来;8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的临界限值临界限值被认为是区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标准;临界限值的确定为CCP的控制提供了一个评价控制手段有效性和控制效果可接受性标准;具体要求:临界限值表明了应用于CCP的控制方法的绝对忍受程度,并且绝对不能超过这个限度;当一个临界限值被突破以后,CCP就会失去控制,并且产品有可能成为不合格品;临界限值应该能快速容易地观察和测量,并提供是与否的回答;一个临界限值必须与终产品要求的标准相一致;9确定关键控制点的监测系统监测是对每个CCP及其临界限值进行有计划的测量和观察;合理的监测能力为判断CCP是否处于控制之下提供证据,同时,如果出现失控状况能很快被发现,并快速采取纠正行为;所有的监控资料都应该记录下来,并具体指明负责人;10确立纠正措施纠正措施是当监测结果表明CCP中的操作不符合临界限值时所采取的措施,这样的纠正措施应该事先确认并且制定一个纠正计划;记录纠正行为计划对可疑产品的处理包括确认、隔离、检查、适当处理预防偏离的再次出现11确定验证程序HACCP计划一旦执行,就应当对HACCP计划以及HACCP系统是否正常运转进行评价;该过程称为验证;有操作者执行,确定HACCP计划的元素是否处于适合的位置,按计划运行的HACCP系统是否发挥了作用;12记录保存和记录文档HACCP计划的文档执行HACCP计划必要的文档在HACCP系统操作中获得的记录3、了解HACCP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水产品、乳品、果蔬汁、焙烤食品。
食品安全关注食品质量食品安全:关注食品质量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食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意义、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以及提升食品质量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食品安全意义食品安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首先,食品是我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如果食品质量存在问题,会直接危害到个体的身体健康。
其次,食品安全关系到民众的公共健康。
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不仅会对个体造成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公共卫生事件。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关注食品质量。
二、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一、生产环节:食品质量的好坏与生产环节密切相关。
农药的使用、饲料的配方、生产工艺等都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品质。
如果农药使用不当,残留超标,将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同样,如果饲料中掺杂了不适宜的添加剂,不仅会对动物身体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危及到人们通过食物链摄入的食品。
二、运输和储存环节:食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食品的质量。
比如,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的储存,容易导致食品变质,细菌滋生。
此外,不当的包装和储存条件也会对食品品质造成影响。
三、加工环节: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和加工工艺对食品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例如,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过量的防腐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不仅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到食品的口感和质量。
三、提升食品质量的措施为了保障食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一、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监管: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农药、饲料、食品添加剂等的管理,严禁使用超标农药和添加剂。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和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减少农药使用以及合理施肥,提高农产品品质。
三、加强食品检测: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测与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食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安全要求。
四、强化企业自律和责任意识:食品生产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建立食品追溯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可追溯。
知识文库 第12期248食品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冯殿清随着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食品安全关系到政府部门、食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群体的直接利益。
为确保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权益,政府部门和企业应采取提高食品科学检测水平、完善食品控制体系、强化食品市场鉴管等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随着我国生产力持续提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准,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蔬菜农药超标、瘦肉精滥用、毒豆奶、掺杂农药火腿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反映出食品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这也促使政府相关部门下大力气解决民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
生产技术升级带来的食品生产工艺的更新致使食品出问题的环节越来越复杂;三废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滥用等因素污染了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由此也引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
1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环境因素生产过程所处的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同样生产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食品质量。
环境要素如大气、水或土壤等所含有的有毒成分会在生产过程中进入食品产品中。
正是由于生产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在食品生产中严格控制这些环境因素,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2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生产因素除了食品生产中的环境因素,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相比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加大了对化肥、农药等技术性要素的利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食品生产安全。
仔细研究这些技术性要素对食物生产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多种技术性要素进行有效管控,对提升食品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为了降低病虫害对食物产量的不利影响,为了降低田间杂草对营养物质的抢夺,现代农业加大了对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
农药中残留性最强的含磷杀虫剂也被滥用。
依据对多地市场上出售蔬菜中甲胺磷的检测分析,发现了触目惊心的结果:近半数的蔬菜中的甲胺磷残留超标,最高浓度达1.85mgkg,其中,叶菜和豌豆中的甲胺磷残留量最大。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从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加强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
标签: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应对措施工业化生产和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应用,导致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化;高速发展的工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的卫生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食品污染事故。
由于部分食品生产经营条件落后、操作人员卫生意识差和卫生管理水平低,致使食品受到交叉污染而引发食物中毒。
更有甚者,部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出于赢利的目的,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
1 食品安全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 年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伞性计划指南》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伞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食品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事物的前进道路总是充满曲折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就日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洽谈的关键性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国的食品行业开始注重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致力于研究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以防止食品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对于人体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和分析主要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2.1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的影响对于大家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其存在的危害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微生物作为大众所不熟知的一个领域,它的潜在威胁是不容小视的。
在我国,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
通常来讲,细菌对于食品的污染途径主要包括三种,即食品原料污染、食品加工污染以及食品储运污染。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化学性因素造成食品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生存环境的污染,农、兽药残留的影响,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超标使用,以及运输过程中的交叉污染等。
工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也有可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
因化学加工、人为添加及环境污染所导入食品中的有毒化合物,容易被认识和预防;而许多以食品的天然组分形式存在的天然毒素,由于毒性巨大,且与食品混为一体,不容易被认识和确定,从而对健康威胁更大。
它们分为内因毒素和外因毒素,那些由食品原料自身产生并带进最终食品中的为天然内因毒素;由食品原料以外其它天然方式产生的且污染食品的或被食品蓄积的为天然外因毒素。
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生长在食物上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A.parasiticus等霉菌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组结构相关的剧毒化合物,即黄曲霉毒素B1、B2、G1、G2,一般情况下毒性最大的B1含量也最大。
易感的食品是坚果、花生、玉米和棉花等的种子,B1在动物体内代谢后转化成仍有毒的M1,在个别乳牛的奶和尿中可发现M1,所以食用含AFT饲料的动物乳及某些器官对人类也是有害的。
AFT对动物(可类推到人类)的大剂量急性中毒是出血、胃肠失调和包括急性肝坏疽、肝硬化和肝癌在内的肝损伤,甚至死亡(J.P.F.D’Mello.2003)。
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动物对AFT的急性毒性有抵抗作用,但动物对AFT的急、慢性毒性的易感性因动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别。
AFT是非常强的致癌化合物,这种慢性毒性与环境因素相关,即与暴露量级、暴露周期和摄取者年岁、健康情况、营养状况有关。
研究表明(中国保健食品网,2005)AFT在体内需要代谢活化才能发挥致癌效应,但此效应能被体内氧化酶所阻止和活化。
有关AFT对人类的最低易感性还没有确定,也就是说AFT在人体的量级与癌症的具体关系还没有确定。
1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1.1 环境污染污染问题是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问题,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和烹饪等环节内,都有可能会接触到甚至是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有可能是食物本身就存在有害物质,也有可能是在加工或者烹饪条件下出现有害物质。
食品污染中的生物污染主要表现为微生物污染,细菌对食品原料和食品的污染,细菌会产生代谢毒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1];还有工业污染,即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引起的食品污染,例如,土壤污染会直接导致农产品污染,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还有农药的残留污染,绝大多数是因为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被污染,又导致农产品受到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2]。
1.2 生产加工过程不安全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也很容易导致污染,例如,一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或者使产品看起来更加鲜亮,但是这些添加剂总归来说是不合适人们食用的,导致人们会出现慢性疾病。
同时,现代的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去食用烧烤或者是油炸食品,在炭烤和油炸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致癌物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1.3 食品安全的管理缺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也逐渐加大,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条文,但是,在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监管手段比较陈旧,同时在监管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存在遗漏,不能更好的发挥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
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举措食品安全问题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减少食品安全问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的监督检验部门要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将食品安全监督检验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位,利用有效的措施,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3]。
2.1 加强安全监管,促进食品安全问题能被有效控制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系数和营养系数逐渐加大关注。
三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1环境污染造成食物的源头污染高速发展的工农业所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土壤和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也使生态环境恶化。
被污染的空气、土壤和水又直接或间接地让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受到污染。
所以,要想改变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必须从源头上治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确保农产品在干净洁净的环境中生长。
2农耕和畜牧方式的改变,增加了食品安全危害为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量,也为追求低成本,人类改变了以往的农耕方式和畜牧方式,采用机械化的种植和集中式养殖,这样以来,产量是提高了,但同时,农药、化肥、兽药等使用广泛而且量大,于是,这些药物、化肥在粮食、蔬菜、水果、茶叶、水产品和肉蛋奶中的残留量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或者构成潜在危害。
所以,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农用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科学指导,加强对农用投入品的使用管理。
目前,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但是,要加强监督管理和风险监测。
3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隐患现代食品生产加工方式、新原料、新产品的使用,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隐患,如辐射食品、食品添加、新原料食品、克隆动物、某些屠宰方法和步骤等。
引起忧虑的原因是这些产品的新奇性,它们对公众健康的长期影响是未知的,许多消费者表示无法确信新技术食品的安全性,认为需要时间和经验来考验和证明。
最为典型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到目前为止,它是否具有潜在的危害,或者存在怎样的危害,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现有技术无法作出确切的定论。
所以,对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隐患,要加强研究,加强风险监测与评估。
4不法企业的不法生产经营不法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非法利润,人为地非法添加、偷工减料、不规范操作而生产的假冒伪劣甚至是有毒有害食品。
食品安全知识(一)
引言概述:
食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的概念、影响因素、相关法规、食品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和预防措施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1. 食品安全的定义及重要性
2.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区别
3. 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和相关标准
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 生产环节中的危害因素
- 食品加工环境的卫生条件
-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
-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性评估
2. 供应链中的问题
- 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风险
- 食品流通环节中的风险控制
三、相关法规和监管机构
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发布
2. 食品安全监管的组织和职责
3. 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追究
四、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
1.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2. 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污染
3. 食品中的物理性污染
4.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不平衡
5. 食品伪劣和假冒伪劣食品的问题
五、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1. 加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
2. 增加食品安全监测和检验力度
3. 加强农药和兽药的使用管理
4. 促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5. 加大对食品生产和经营者的监管力度
总结: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尽力保障。
本文从食品安全的概念、影响因素、相关法规、食品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和预防措施五个大点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