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寨精神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5
大寨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论略大寨精神是指中国革命时期发源于陕甘宁边区大寨村的一种精神,它包括了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等多种价值观念。
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大寨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论略进行阐述。
大寨精神的内涵包括了艰苦朴素。
大寨村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村,当时的村民生活贫困,条件艰苦。
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大寨村的人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通过勤劳的劳动和智慧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他们不畏艰难,勤俭节约,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鼓舞着当时的中国人民去面对困难,坚忍不拔,努力拼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振兴而不懈奋斗。
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大寨精神中汲取力量,从艰苦朴素中找到前行的动力,不贪图享受,不畏艰难,虚心学习,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寨精神的内涵还包括了自力更生。
大寨村位于边区,交通闭塞,资源匮乏,但是大寨村的人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逐步改善了生活条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翻番。
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不依赖他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去改变命运。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大寨精神中的自力更生,不依赖他人,努力奋斗,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大寨精神的内涵还包括了团结互助。
在大寨村,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在艰难的岁月里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努力奋斗。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了大寨村的发展,也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代社会,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需要在困难时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团结互助不仅是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大寨精神的内涵还包括了奋发向上。
在大寨村,人们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逐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学习大寨精神心得体会没有亲历过那个时代,亲历却没有机会亲身前往、实地参观学习过,或许很多原因让人们对大寨、大寨的事迹有所耳闻却终究因为距离感多少会有些陌生,但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大家却是耳熟能详,辈辈相传。
当年的大寨正是山西一个典型的缩影,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七沟八梁一面坡”。
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大寨人靠着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开山打料筑石,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将陡坡变成梯田,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
在苦寻农业发展的困难年代,山西省委发现了大寨这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并做出了全省学大寨的决定。
当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大寨的经验,毛主席肯定了大寨,提出了“农业学大寨”。
1963年,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灾,洪水冲塌了窑洞,冲毁了田地,损失惨重。
自然灾害虽然毁损了大寨人亲手建起的一切,但没有冲垮大寨人的意志。
大寨人没有要国家一分救济,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灾害,再次夺得丰收。
大寨的事迹启迪了山西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大寨精神的开拓人陈永贵,作为山西省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讲到大寨,并第一次向全国发出了学大寨的号召。
自此,大寨成为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在全国农村开始推广学习,一度闻名十几年。
当年的大寨村,恶劣的地形导致农业发展困难,要饭卖孩子的特别多。
但在大自然面前,不服输的老一辈大寨人,在村支书陈永贵的带领下,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储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50条好汉、铁肩妮子,大寨人民齐上阵,一切都白手起家,一镢一锨地拓荒创业,“日战大寨天、夜战新农村”,勒紧裤腰带地干。
大干苦干换来了农业的丰产丰收,亩产达到七八百斤,创造了大寨奇迹。
然而,改革开放让计划经济的大寨无所适从,曾经的“样板”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
大寨重新站在了做出选择的关键档口。
1991年,重回大寨的郭凤莲从陈永贵手中接过了大寨这面大旗,成为大寨党总支书记,全面主持村里工作。
大寨精神的西部启示作者:吕日周来源:《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01期《西部大开发》杂志向我约稿,请我谈一谈大寨精神,谈一谈大寨精神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和启示,这也正是我想说的。
我党自从成立以来,坚持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原则,并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在革命战争年代,物质贫乏,我们发挥了精神的力量,夺取了政权。
进入执政年代,我们本应及时转入物质第一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但因为战争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惯性,又过分地强调了精神的作用,得到深刻的教训。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们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不容忽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希望建设“双文明”。
但在实践中,不少地方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造成“物质上去,精神滑坡”、“精神人变成物质人”的问题。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大寨精神也由于政治形势的变迁,走了曲折的道路。
比如从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精神内核中,受“左”的影响,总结者给大寨精神加进不少当时的言语,使人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于是否发扬大寨精神产生了疑惑。
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在科学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发扬时代精神的作用。
这就需要拂去历史的风尘,正确认识大寨精神的实质:坚持人民第一,民主第一,实践第一的原则,充分发扬人民的力量去改造客观环境,走向富裕的道路。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在郭凤莲书记领导下,在坚持艰苦奋斗作风中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場经济和民主政治,使大寨精神迈上一个新台阶。
为了重新认识大寨精神,我们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和中央党校党建部成立了大寨精神研究中心,总结和正确概况大寨精神,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西部诸省大都是资源丰富,条件艰苦,发展潜力巨大的地方,人民迫切需要改变生产条件,尽快走上更为富裕的道路。
这就特别需要发扬大寨以艰苦奋斗,改变面貌为核心内容的大寨精神。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也派记者到大寨采访,并专访了郭凤莲同志,我们非常高兴。
这无疑是为西部人民学习大寨精神起到桥梁作用。
学习大寨精神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学习大寨精神心得体会没有亲历过那个时代,亲历却没有机会亲身前往、实地参观学习过,或许很多原因让人们对大寨、大寨的事迹有所耳闻却终究因为距离感多少会有些陌生,但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大家却是耳熟能详,辈辈相传。
当年的大寨正是山西一个典型的缩影,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七沟八梁一面坡”。
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大寨人靠着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开山打料筑石,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将陡坡变成梯田,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
在苦寻农业发展的困难年代,山西省委发现了大寨这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并做出了全省学大寨的决定。
当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大寨的经验,毛主席肯定了大寨,提出了“农业学大寨”。
1963年,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灾,洪水冲塌了窑洞,冲毁了田地,损失惨重。
自然灾害虽然毁损了大寨人亲手建起的一切,但没有冲垮大寨人的意志。
大寨人没有要国家一分救济,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灾害,再次夺得丰收。
大寨的事迹启迪了山西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大寨精神的开拓人陈永贵,作为山西省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讲到大寨,并第一次向全国发出了学大寨的号召。
自此,大寨成为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在全国农村开始推广学习,一度闻名十几年。
当年的大寨村,恶劣的地形导致农业发展困难,要饭卖孩子的特别多。
但在大自然面前,不服输的老一辈大寨人,在村支书陈永贵的带领下,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储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50条好汉、铁肩妮子,大寨人民齐上阵,一切都白手起家,一镢一锨地拓荒创业,“日战大寨天、夜战新农村”,勒紧裤腰带地干。
大干苦干换来了农业的丰产丰收,亩产达到七八百斤,创造了大寨奇迹。
然而,改革开放让计划经济的大寨无所适从,曾经的“样板”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
学习大寨精神心得体会没有亲历过那个时代,亲历却没有机会亲身前往、实地参观学习过,或许很多原因让人们对大寨、大寨的事迹有所耳闻却终究因为距离感多少会有些陌生,但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大家却是耳熟能详,辈辈相传。
当年的大寨正是山西一个典型的缩影,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七沟八梁一面坡”。
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大寨人靠着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开山打料筑石,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将陡坡变成梯田,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
在苦寻农业发展的困难年代,山西省委发现了大寨这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并做出了全省学大寨的决定。
当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大寨的经验,毛主席肯定了大寨,提出了“农业学大寨”。
1963年,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灾,洪水冲塌了窑洞,冲毁了田地,损失惨重。
自然灾害虽然毁损了大寨人亲手建起的一切,但没有冲垮大寨人的意志。
大寨人没有要国家一分救济,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灾害,再次夺得丰收。
大寨的事迹启迪了山西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大寨精神的开拓人陈永贵,作为山西省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讲到大寨,并第一次向全国发出了学大寨的号召。
自此,大寨成为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在全国农村开始推广学习,一度闻名十几年。
当年的大寨村,恶劣的地形导致农业发展困难,要饭卖孩子的特别多。
但在大自然面前,不服输的老一辈大寨人,在村支书陈永贵的带领下,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储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50条好汉、铁肩妮子,大寨人民齐上阵,一切都白手起家,一镢一锨地拓荒创业,“日战大寨天、夜战新农村”,勒紧裤腰带地干。
大干苦干换来了农业的丰产丰收,亩产达到七八百斤,创造了大寨奇迹。
然而,改革开放让计划经济的大寨无所适从,曾经的“样板”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
大寨重新站在了做出选择的关键档口。
1991年,重回大寨的郭凤莲从陈永贵手中接过了大寨这面大旗,成为大寨党总支书记,全面主持村里工作。
大寨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论略大寨精神是指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内涵包括顽强拼搏、追求进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
它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培育顽强拼搏的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大寨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的一个穷山恶水之地,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在1975年至1985年间,大寨村通过自力更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土地整理、水利建设、农田开垦等努力,成功脱贫致富,被誉为“大寨奇迹”,成为了当时全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大寨精神的伟大意义在于,它鼓舞了无数人的奋斗意志,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符号。
大寨精神的内涵是顽强拼搏。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大寨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秉持着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坚持自力更生,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勇敢迎接挑战,不怕失败,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大寨精神的内涵还包括追求进步。
大寨人民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心怀梦想,积极主动地追求进步。
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学习、实践,不断创新,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种追求进步的精神,对于当代人们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知识更新迭代的时代,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寨精神的内涵还包括自力更生。
在当时的特殊时期,大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们不依赖于外部资源和援助,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了贫困。
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不能总是依赖他人,而应该放手一搏,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大寨精神的内涵还包括艰苦奋斗。
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大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汗水。
他们顶风冒雨、艰苦奋斗,最终实现了美好的梦想。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有经过不懈的奋斗才能走向成功。
大寨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论略1. 引言1.1 大寨精神的起源大寨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大寨村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独特而艰苦的历程。
大寨精神的起源源于当时大寨人民对于脱贫致富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他们勇于探索新路,努力实现自身发展,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大寨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工作方法,这就是大寨精神的根基。
大寨精神的起源不仅源于一座村庄的奋斗历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大寨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咬牙坚持,不断探索创新,积极进取,最终实现了自我发展和全村繁荣。
大寨精神的起源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也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脱贫致富之路。
大寨精神的涵义丰富多彩,它不仅是一种精神风貌,更是一种奋斗精神和进取心的体现。
大寨精神代表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怕困苦,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大寨精神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奋发向前的精神动力源泉。
不仅体现了中国农村的脱贫致富之道,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精神风貌。
大寨精神的意义还在于激励和启示后人,鼓舞人们勇于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2 大寨精神的意义大寨精神的意义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
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大寨人民在贫困的条件下取得了自己的发展,这种精神激励着整个国家不断前进。
大寨精神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品质。
在大寨的实践中,人们不断尝试各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实现了脱贫致富。
这种敢于探索的精神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寨精神还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和责任担当。
在艰苦的岁月里,大寨的领导者始终心系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不做“脱离群众”的官。
这种为民造福的精神在当下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新时期大寨精神解读作者: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01期
张义学:大寨,作为过去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典型,可以说蜚声中外、名扬四海。
请您谈一谈大寨精神的内涵都有哪些?
董永刚:客观地说,如此大的影响力与当时政府的宣传、扶持有一定的关系,但这所有的一切又是建立在特殊的时空和地域环境之上,换句话说,大寨的成名是内外双重因素选择的结果,而内因则又是关键,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超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到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启程,大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大寨人的那种艰苦奋斗、永不服输的精神,是没有时空界限的,不会因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为时代洪流所淹没。
作为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它永远值得珍视。
如果说,过去大寨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彰显了敢于向困难抗争的坚强意志,那么今天的大寨人则向世人展现出的是实事求是、灵活求变、锐意进取、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大寨精神。
张义学: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当时的大寨是一个起步晚、经济结构单一、自然条件差的贫穷小山村,现在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設的楷模,靠的是什么?
董永刚:发展就得创业,创业就得有不怕困难、敢于实践、知难而上的实干精神。
大寨靠的就是这种永不服输的干劲,靠的就是敢于面对现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奋进的实干精神。
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人坚持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明确定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在实现大寨农业经济新跨越的同时,促进了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张义学:在研究大寨精神这个课题时,您在大寨生活过两个多月,您感觉到大寨都有哪些具体的变化?您感到新时期大寨精神都有哪些被传承下来和发扬光大了?
董永刚:今天大寨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大寨人的衣食住行上,更体现在思维观念的变化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沉寂的大寨人再次向人们展示出不服输的干劲。
郭凤莲再度出任大寨党总支书记后对大寨人说:“大寨发展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甩掉包袱,甩掉怕左怕右随大流的思想;二是解放思想,承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寨起步晚的现实,更新观念,勇闯市场。
”“在新的形势下,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解放思想就是思想领先”,“过去全国学大寨,今天,大寨要学全国。
”这种敢于面对现实的胸怀和气魄,正是大寨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事实证明,大寨在发展经济、新农村建设上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这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今天又成为新时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楷模。
“大寨人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熔铸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和改造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不断铸造着令人瞩目的辉煌,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生动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
”
张义学: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寨人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董永刚:站在现实的角度看,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和个人政绩工程,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
当前,新农村建设仍然需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要在创业实践中,将艰苦奋斗精神与当前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讲实效、办实事,始终不渝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创业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也同样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多少年来,大寨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起步之初,在人才匮乏、
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大寨人到处跑市场,尝试办企业,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摸索出了一条非农兴村的致富之路。
张义学:重提和弘扬大寨当年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扬弃了的大寨精神包含哪些内容?
董永刚: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些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淡漠,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不断滋长。
因此说,重提和弘扬大寨当年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要依靠人,一切为了人。
建设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要还要靠亿万农民自身努力奋斗。
大寨的建设也正朝着着力民生、共同富裕这一方向努力。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利益不容轻视,“以人为本”不能成为一种简单的口号。
近年来,随着大寨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大寨将资金更多地用在了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上。
现在大寨村民的“五有”政策:即“小有教、老有靠、烧有包、病有报、考有奖”就是对“以人为本”最好诠释。
共同富裕是所有国人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当年的大寨人,始终不渝地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识大体、顾大局,在国家困难时期,大寨人省吃俭用,累计拿出数百万斤粮食支援国家,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大寨富了,但大寨人没有忘记邓小平同志说的“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要共同富裕,这是大寨人的共同心声。
改革开放后,大寨人始终坚持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
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大寨人的声音,尽管大寨还并不十分富裕,但关键时刻,大寨人总能顾全大局、慷慨解囊。
近年来,大寨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周边的兄弟村,总在帮助周边相对落后的村子。
大寨人要和更多的村庄联手共建“大大寨式”新农村,走共同富裕的和谐之路。
张义学:请您概括一下大寨精神的历史意义。
董永刚:大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寨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要素,是激励大寨人的重要力量源泉。
大寨人的艰苦奋斗史、创业史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
大寨人追求理想的开拓精神、永不言败的苦干精神和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竭精神动力。
大寨的每一代掌舵者始终秉承老一辈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紧紧依靠群众,发扬民主,无私奉献,率先垂范,淡泊名利,正在为大寨二度创业谱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而继续努力!
我们相信,大寨精神万年长!大寨明天更辉煌!
(董永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古代史研究室主任,《口述大寨史》执行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