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24.08 KB
- 文档页数:4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当想知道某一情况、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我们需要开展调查工作,并详细地钻研所获的材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怎样写调查报告才规范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幸福感又称为国民幸福感,指的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幸福指数”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数字越大就证明幸福感越高,是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
一、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1、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经济收入是所有社会物资条件中对幸福感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最大的幸福;2、家庭和睦和社会环境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和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安定感可以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生活环境的好坏影响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3、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价值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处理事情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幸福感自然能够提高,对未来积极乐观,保持愉悦的心情,自我能力得到了发挥,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二、存在的问题1、幸福感不是想当然的,不是政府搞的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这只是纸面上官员的幸福,而不是百姓的幸福感;2、在工作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普遍的生活压力,调查得知,大学毕业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幸福感很低的最大因素,工作不顺心跳槽问题,理想工资与实际工资差距太大等问题;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了解,并仍有怀疑态度,这也是居民幸福感不高的一个原因;4、社会炒房,哄抬房价,导致人们心中的天枰渐渐失去,什么都涨价,工资却不涨,涨工资降房价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三、改进与建议1、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政策的时候,要更加倍地重视经济,其中表现在物价和房价上,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因地制宜的正确引导经济发展;2、加快经济和社会转型,一切从居民角度出发,加快解决人们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福利等基本保障,关注人们切身利益,才能全面提高幸福指数;3、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激励居民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辅助支持,从而提高居民收入;4、提高政治和谐感,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简化行政办事程序等;5、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精神文化素质,更会影响经济、生活、工作和健康等方面。
最新2023关于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居民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1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
当前,从GDP至上转到提升幸福指数、将关注重点从经济数字转向民生福祉,把幸福指数引入经济增长的评估体系渐成趋势,显示了我国经济追求科学发展、提升幸福指数的新信号。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浙江居民幸福指数,20__年__月——__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课题组首次组织开展了浙江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调查。
本次调查覆盖杭州、温州、绍兴、丽水4个地级市,向杭州市上城区、江干区、西湖区;绍兴诸暨市、嵊州市;温州市藻溪镇;丽水市缙云县共发放问卷650份,包括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回收636份,回收率97.85%。
在636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为619份,其中杭州121份、绍兴199份、温州198份、丽水101份,有效率为97.33%。
从基本情况、工作与收入情况、健康情况、家庭情况与人际关系、社会因素、幸福感评价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浙江省居民当前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为研究提高我省居民幸福指数提供第一手珍贵的原始材料。
对调查问卷的总体分析1、调查总体基本情况在61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占46.0%,女性占54.0%。
在年龄方面,18岁以下占3.9%,18——40岁占49.0 %,41--60岁占34.5%,60岁以上占12.6%。
18岁以上60岁以下占了总体的83.5%。
已婚的占80.5%,其中有子女的占69.9%、没有子女的占10.6%;未婚的占19.5%。
城镇户口占32.4%,农村户口67.6%。
在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占23.3%、初中36.6%、高中或中专16.5%、大学23.0%、研究生及以上6%。
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半数以上,达53.1%。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况满意的程度。
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综述将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定义和衡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包括情感、感知和认知方面。
其中,情感方面主要指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包括快乐、满足、兴奋等;感知方面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健康、财富、年龄等;认知方面则是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包括自尊、自信、成就等。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可能受到日常经历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正面情感量表等。
另外,也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即让被试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2.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房、工作、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
住房面积较大、职业稳定、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消费、失业等方面。
收入丰厚、不愁吃穿的人通常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等方面。
亲密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5. 价值观: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宗教信仰、道德观点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通常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综述以往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因为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幸福感的测量尺度:不同的测量尺度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关注于建立更准确的测量尺度。
关于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范文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幸福与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群体的整体幸福水平。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本地居民的幸福感现状,为政府提供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参考依据。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在本地区广泛收集居民对幸福感的主观感受数据。
问卷包括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所涉及的方面、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等内容。
二、样本描述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2份,有效回收率为89.2%。
样本涵盖本地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多个群体,具备代表性。
三、幸福感的主观感受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居民对幸福感的定义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占比高达78%。
剩余22%的人则持有其他定义,包括生活中的愉悦感、与他人的关系、个人成就等。
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我们了解到,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并且因人而异。
四、幸福感所涉及的方面在幸福感所涉及的方面中,受调查者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是家庭和健康。
家庭因素占比最高,达到84%;其次是健康,占比为77%;工作和收入占比为59%;社交关系和情感生活占比为54%;社区环境和安全占比为42%。
可以看出,家庭和健康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五、影响幸福感的因素通过对各项影响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统计,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家庭因素是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氛围三个方面对幸福感的影响最为显著,分别占比为31%、28%、25%。
2. 健康是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健康状况对幸福感具有较大影响,占比为19%。
而在服饰、住房和交通等物质方面的满足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小,占比为11%。
3. 社交关系对幸福感也具有重要影响:与亲朋好友的关系、社会交往等社交要素对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占比为16%。
4. 教育和职业状况与幸福感有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状况的稳定与幸福感的提升存在一定关联,占比为10%。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作者:姚成吴明远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同于以往。
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与整理。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内涵随着其研究的深入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多以传统的社会统计调查方法为主。
以整个社会的大的发展背景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为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取得了不少新的发现。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城市化;心理杨新国等(2014)研究了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两两关系显著,且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与留守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张西超,胡倩等(2014)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压力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黄永明、何凌云等(2013)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數据评估了环境污染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受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影响显著,空气污染显著降低了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刘霞等(2013)构建了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将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划分为个体幸福感和群体幸福感,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周春燕,郭永玉等(2013)研究了家庭社会阶层的不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刘兴华、徐慰等(2013)发现正念信念能有效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李晓巍、刘艳等(2013)以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为对象,考察了亲子关系、师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
黄嘉文等(2013)发现对于不同时空下的个体而言,教育程度提高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正面效应。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1)青岛市新市民的总体幸福感水平低于普通城市居民;(2)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青岛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3)年龄对青岛新市民主观幸福感水平无显著影响;(4)婚姻状态对青岛新市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信心有显著影响;(5)不同居住状况对青岛新市民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居住状态对其目标价值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的影响差异显著;(6)受教育程度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知足充裕、人际适应、家庭氛围、心态平衡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简介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
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
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心理参照系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成就动机程度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关注日益增加。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概念,代表着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感受的评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是从个体层面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内心的满意度和感受;二是从社会层面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三是从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在个体层面的研究中,有很多研究关注个人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人因素被认为与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研究发现,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
年龄方面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和年长人群在幸福感上存在差异,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逐渐下降。
婚姻状况也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已婚人群的幸福感普遍高于未婚人群。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关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其对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幸福感有不同的理解和价值观。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实现。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如何准确测量主观幸福感,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测量方法。
二是幸福感的解释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从个体、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程度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绪幸福和认知幸福两个维度。
情绪幸福指的是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通常通过问卷调查来测量;认知幸福则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生活的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目标达成感等。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工具。
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正性和负性情绪定向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问卷等。
一些研究通过生理指标如皮肤电阻、脑电波等来客观测量幸福感。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发现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基本生活条件如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等对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个体的个性特质如乐观、自尊等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也被证明对幸福感有积极作用。
关于幸福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发现幸福感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幸福感不仅可以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与生活行为、免疫功能和寿命等健康指标相关。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领域的发展,为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幸福感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论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
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
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
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
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
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
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
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
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
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摘要:基于2012年3月对洛阳市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实证调查,发现洛阳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88.7%的城市居民对生活感到满意;在洛阳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变量因素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职业变量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关键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变量因素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96-02一、问题的提出幸福是什么?这是很多人一生都在思索的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目前社会和个人生活状况满意程度的评价及与此相关的情绪状态,是反映社会及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活跃已久的大量幸福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学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人口学研究中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经济学研究中的收入、就业状况和通货膨胀;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比较、社会价值观的稳定程度和信任感等[1]。
本研究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洛阳市选取354名城市居民样本进行初步研究,以了解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现状,旨在为促进和谐社会和中部崛起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354名研究样本情况如下:性别(男,47.9%;女,52.1%);年龄(18-34岁,42.4%;35-60岁,42.9%;61岁及以上,14.7%);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初中,27.4%;高中(中专),35.1%;大专以上(含本科、研究生),27.4%];婚姻状况[已婚(含离异后再婚、丧偶后再婚),72.7%;未婚,23%;离婚或分居,2%;丧偶,2.3%];月均收入(1 000元及以下,24.7%;1 001—2 000元,44.5%;2 001—4 000元,24.7%;4 001元及以上,6.1%);职业(国企,14.9%;私企,18.3%;公务员,3.2%;事业单位,9.7%;无业,18.9%;其他,35%);地区分布[市区,56.2%;郊区,21.4%;新区(洛龙区、伊滨区),22.3%]。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的乐观程度的评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到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基础。
一些经典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包括满意度生活面试(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测量量表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文本数据或使用移动设备的感知数据等。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个体特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等。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更高的幸福感;年龄在幸福感中起着非线性的作用,中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低,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与幸福感正相关。
除了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也对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社会关系质量等都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有些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人成就,而有些文化则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关系,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还开始探索主观幸福感背后的生物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激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颞叶前部(anterior temporal lobe)的激活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调节。
主观幸福感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往往是个体主观评价的结果,因此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跨文化研究和长期研究对于全面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非常重要。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目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三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六、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上海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幸福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城市之一,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对上海市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探讨了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经济水平经济状况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发现,高收入者和无业或低收入者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很多上海市居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就能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条件、消费水平和社交圈。
高收入者能够享受更好的住房、教育、医疗和旅游等服务,而低收入者往往只能过基本的生活需求,难以获得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二、社交圈与人际关系社交圈和人际关系也对上海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居民的交际圈会影响他们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朋友和亲人的支持和陪伴可以让他们感到被关爱。
调查发现,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往往较低,群体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交俱乐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状态,提高幸福感。
三、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也是影响上海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居民的住房、交通、环保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对他们的生活舒适度和安全感产生了较大影响。
优质的住房、公共交通和环保设施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和幸福感,而食品安全问题则是影响居民生活健康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工作和教育工作和教育也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调查发现,就业者比失业者获得更高的幸福感,而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
就业者的工作环境和收入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很大,而教育则决定了居民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
教育对于上海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上海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涉及经济、社交圈、生活环境、工作和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居民的幸福感。
通过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改善社交环境、优化生活环境、促进就业和教育,可以提高上海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天津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摘要】本文以天津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为研究对象,用大样本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获得基础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相关性分析、交叉分析。
结果表明:家庭温暖、亲人和睦为影响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同时愈幸福的人群愈关注实现价值等更高层次的因素;女性对幸福感更敏感;中高收入者幸福感最强且更关注人际和谐、实现价值等因素。
旨在为了为领导决策、为个人追求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津居民幸福感一、研究意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健康状况、文化背景等这些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会产生明显影响。
居民幸福感的有关研究可以作为反映社情民意、衡量社会稳定程度的“晴雨表”,便于政府把握城市居民的心理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建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
因此,研究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民众的幸福感问题,不断有学者对不同类型人群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物质的丰富与人的幸福感之间并未呈现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并没有简单地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升,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人们的幸福水平随之提高,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是提升居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居民幸福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天津居民的幸福程度及天津居民对于幸福感理解进行逐一了解。
试归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幸福感的组成因素与其他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为领导决策、为个人追求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1、研究方法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及原因”,以天津市居民为调查对象,用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方式获得基础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图软件,进行频数统计、相关性分析、交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