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审美范畴
- 格式:docx
- 大小:36.76 KB
- 文档页数:9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图文第一部分:审美的定义和范畴1.1 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过程,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美感的体验和认识。
审美活动是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的一种体验和认知过程,是人们通过感知和思维的活动对外界世界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1.2 审美的范畴审美的范畴主要包括艺术美学、自然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
艺术美学是审美的重要范畴之一,它主要研究各种艺术形式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自然美学则研究自然景观、自然物体的美感和价值。
日常生活审美则是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和价值,包括人们的生活环境、家居装饰、服饰等方面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第二部分:审美的特点和规律2.1 审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审美活动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
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的客观存在和客观特征上,而主观性则是指审美活动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和认识而进行的。
2.2 审美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审美是相对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审美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评价。
审美也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有所不同。
2.3 审美的个体性和普遍性审美是个体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的情感、认知、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但审美也具有普遍性,某些审美标准、原则和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即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体情境下仍然具有共性。
第三部分:审美的心理和生理基础3.1 感知与认知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主要包括感知和认知两个方面。
感知是指人们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认知则是指人们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和分析的过程。
3.2 情感与意识审美活动还涉及情感和意识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好恶、快乐、悲伤等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
意识则是指人们对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所进行的意识活动,包括对审美对象的认知、评价和理解等。
3.3 生理基础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主要包括大脑、感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生理器官和生理过程的参与。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初中审美,是指对事物外表形式、内在品质和情感内涵进行感知、鉴赏、评价的能力。
审美活动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审美范畴里,涵盖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服饰、美食等多个领域,是人们对美感的感知、鉴赏和评价的统称。
一、审美理论1. 客观美与主观美:客观美是指事物内在固有的美,主观美是个人对美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审美活动既包括了对客观美的认知和理解,也包括了对主观美的情感体验和评价。
2. 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历史性等特点。
美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性,例如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
3. 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指人们所感知、鉴赏和评价的事物,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客观依据。
审美对象既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可以是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
二、审美活动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审美活动既包括了感性的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也包括了理性的美的理解和评价。
感性认识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理性认识是审美活动的深化和升华。
2. 鉴赏和评价:审美活动包括了对美的鉴赏和评价。
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评价是指人们对美的好坏、优劣进行判断和评定。
鉴赏和评价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3. 表现方式:审美活动有多种表现方式,例如欣赏、创作、评论、收藏等。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品、创作自己的作品、评论其他人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作品等方式来进行审美活动。
4. 形成和发展:审美活动是人们长期接受教育和熏陶的结果,也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的积累和提升。
审美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和提升的过程。
三、审美教育1. 目的和意义: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审美范畴中感知、鉴赏和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
第四章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指概括地表述美的呈现形态的基本概念。
以下基本概念在中西美学中具有特色和深远意义,应该理解和掌握:优美、崇高、悲剧性与喜剧性、丑、荒诞。
第一节审美的基本范畴一、优美1、什么是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2、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自然景色:杭州西湖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优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表现于各个领域。
在不同的领域它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形式。
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是自然领域中的优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它以形式的优胜显现于具体的现象形态之中。
优美的自然景物体现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一致。
优美所具有的和谐自由的形式特征符合人的心理常态。
因此,它引起的美感属于顺受形式。
它的具体心理状态是亲切、舒适、愉悦。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突出地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行为是社会美的主要对象。
美的人或美的举动行为应是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审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 审美的概念审美,是指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感知和评价时所表现出来的感受和态度。
它是人们对事物美丑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是一种对事物美的感知和欣赏过程。
2. 审美的内涵审美的内涵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和美的特性。
其中,主体是指具有感知和欣赏能力的人,客体是被审美对象的事物,美的特性是客体具有的美的属性和特征。
二、审美的基本特征1. 主观性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美与丑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
2. 相对性审美是随着人们的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而不同的,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3. 统一性尽管审美是多元的和相对的,但又有一定的统一性,即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共性和规律性。
三、审美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审美并非完全主观化,而是依据客观的事物特性或规律来进行感知和评价。
2. 相对性原则审美是相对的,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代、地域对事物的审美评价会有所不同。
3. 统一性原则尽管审美是相对的,但又有其统一的规律性,即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共性和规律性。
四、审美的基本形式1. 视觉审美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以及自然景观、人物容貌等非艺术形式。
包括音乐、声音等艺术形式,以及自然的鸟鸣、风声等非艺术形式。
3. 文学审美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以及诗情、文学语言等非文学形式。
4. 触觉审美包括触感、手感等形式,如丝绸的柔滑、瓷器的光滑等。
五、审美的心理基础1. 情感审美活动主要包括情感的表达和体验,是人们感知和评价事物美与丑的基础。
2. 感觉审美活动是感觉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感觉对客体的特质和特征进行感知和评价。
3. 想象想象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它使人们能够把握事物的美的特征和属性。
六、审美的社会基础1. 文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认知方式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评价标准会有所不同。
2. 价值观念人们的审美观念受到人们的社会阶级、文化传统、道德信仰等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对审美价值的认定产生影响。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在设计美学中,审美范畴是指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各个方面或维度。
审美范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设计作品的美感,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学上令人满意的设计。
首先,审美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形式美。
形式美关注的是设计作品的外在形态和结构,包括线条、形状、比例、对称与平衡等。
一个作品是否具有流畅的线条、合理的形状以及和谐的比例,这些因素都对形式美有着重要影响。
形式美与设计的整体风格和表达息息相关,通过形式美能够传递出设计作品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色彩美是审美范畴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色彩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感受和体验。
色彩美可以包括色彩的明暗、对比、饱和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设计师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材质美也是设计美学中不可忽视的审美范畴之一、材质美指的是设计作品所使用的材料或表面的质感和触感。
不同的材质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质感和情感,例如丝绸、陶瓷、金属等。
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质来增强作品的观赏效果和表达力。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审美范畴外,还有其他一些次要但同样重要的维度。
例如,空间美关注的是设计作品在空间中的布局和结构,包括比例、尺寸、层次等。
空间美可以通过创造出平衡、和谐和节奏感的空间来增强设计作品的美感。
另外,功能美关注的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设计作品如果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提供便利和舒适性,也能够在审美上获得更高的评价。
在设计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范畴是时代美。
设计作品的时代美指的是它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所赋予的审美特征。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都有各自的审美标准和风格,设计师通过融入时代元素和反映当下社会文化来传达出更具时代感的设计美。
总结起来,审美范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去感知和评价设计作品。
形式美、色彩美、材质美、空间美、功能美和时代美都是设计美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通过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和创造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审美的主要范畴
审美是人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范畴,从视觉艺术到音乐、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
在人类的审美体验中,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和理解美,并对其进行评价和赏析。
视觉艺术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一种审美体验。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们会被其色彩、构图、线条所吸引。
一幅优秀的画作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领域。
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会给人以愉悦的感觉,甚至能够引发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文学作品则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一篇好的文章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引发共鸣和思考。
建筑是另一个重要的审美领域。
一座建筑的设计和结构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形态、比例、材料等都会对人类的审美产生影响。
同时,建筑也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它不仅要满足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需求,还要考虑人类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审美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的范畴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
例如服装设计、食物味道和摄影等,它们也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一件漂亮的衣服,还是一道美味的食物,都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和满足。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它凭借着我们的感官和思维,帮助我们理
解和欣赏美的存在。
通过不同的审美范畴,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读一本书,还是在一座优美的建筑中漫步,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并从中得到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欣赏美,让美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审美范畴是对美的认知和感知的一种范畴化表达。
其内容涵盖了美感的形成、美的标准、美的表现形式、美的价值等方面。
在审美范畴中,涉及了对美的理解和评价的一系列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就审美范畴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审美范畴的相关知识。
一、美感的形成美感是人类对事物美丽与否的认知和感知。
美感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个体的心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等。
个体的心理包括他对美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文化背景指的是个体所处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社会规范等所构成的环境。
个人经历则包括个体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体验。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美感的形成。
由于美感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美感也会有所不同。
二、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所形成的一套规范。
美的标准受到文化、历史、时代和个人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在审美范畴中,美的标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美的标准主要包括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等方面。
形式美指的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结构、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美感。
内容美包括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内涵、情感等方面的美感。
情感美是指事物所引发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等方面的美感。
三、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是指美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
在审美范畴中,美的表现形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美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艺术形式、文学形式、音乐形式、舞蹈形式、戏剧形式等方面。
艺术形式是指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来表现美的艺术作品。
文学形式是指通过文字表达来表现美的文学作品。
音乐形式是指通过声音表达来表现美的音乐作品。
舞蹈形式是指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美的舞蹈作品。
戏剧形式是指通过表演来表现美的戏剧作品。
这些表现形式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的一种具体表现。
四、美的价值美的价值是指美对人们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在审美范畴中,美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审美范畴的概念审美范畴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概念和规范,用于描述和评价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等等。
审美范畴可以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也可以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普遍共识。
首先,审美范畴与个体的审美感受密切相关。
人们对于美的认知是主观的,每个人的审美偏好可能会有不同。
个体的审美感受与他们的经验、知识、文化乃至个人情感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
例如,一个人之前接触过大量的古典音乐,对于古典音乐的赏析能力可能会比较高,因此他对于古典音乐的审美范畴会更加丰富。
其次,审美范畴也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塑造人们审美范畴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对于美的定义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文化审美范畴的多样性。
历史也对审美范畴的形成产生了影响,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各自的审美范畴。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讲究光影的运用和透视法的应用,因此这些原则成为了塑造当时审美范畴的重要元素。
审美范畴可以包括多个维度,如形式美、内容美、结构美等。
形式美指作品在视觉上的外在表现,如颜色搭配、线条运用等,是作品的形式属性给人以美感。
内容美指作品中所承载的主题、情感等内在内容给人以美感。
结构美则强调作品中各个元素之间的有机组织和相互关系,体现了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这些审美范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
审美范畴也可以有一些共同的评价标准。
对于艺术作品而言,例如绘画、音乐、文学等,审美范畴的评价标准可能包括创意性、表现力、技巧运用、符号意义等。
这些评价标准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共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
当然,这些评价标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体现了审美范畴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总之,审美范畴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运用的一系列概念和规范。
它既受到个体的主观感受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塑造。
审美范畴涵盖了形式美、内容美、结构美等多个维度,并有一些共同的评价标准。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是:美、美感和艺术。
1. 美:美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它是指事物的一种属性或特征,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和赞赏。
美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感受和评价却是主观的。
美的范畴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2. 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它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感是主观的,它受到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美感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受到美的刺激和引导。
3. 艺术:艺术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人类通过创造和表现来传达美的一种形式。
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形式,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传递文化价值。
这三个基本范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美学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美学三个基本范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审美的范畴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美的类型和范围。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审美的范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审美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美:优美是审美中最为常见和广泛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指柔和、细腻、轻盈、婉约等美感。
优美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品、文学作品等,给人们带来平静、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2.壮美:壮美是指宏伟、壮观、雄浑、豪放等美感的表现形式。
壮美的对象通常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自然景观或人造建筑,如高山、大河、巨大的雕塑等,给人们带来崇高、庄严和敬畏的感受。
3.悲剧美:悲剧美是指通过描绘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英勇牺牲来引发观众的悲痛、同情和崇高感的审美表现形式。
悲剧美通常在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4.喜剧美:喜剧美是指通过幽默、讽刺、戏谑等手法来引发观众的欢笑和愉悦感的审美表现形式。
喜剧美通常在电影、电视剧、相声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给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感受。
5.丑陋:丑陋是指审美中不和谐、怪异、畸形等美感的表现形式。
丑陋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品、文学作品等,给人们带来厌恶、反感或不安的感受。
审美的范畴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涉及到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审美的范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认知的表现形式。
审美范畴一、填空题1、着眼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我们把美的事物分为第一性的与第二性的。
(现实美艺术美)2、现实美包括和。
(自然美社会美)3、着眼于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则可以将其分为、、、、或等。
(崇高悲滑稽喜优美丑)4、在西方,与造型艺术密切相关、在感性形式中表现出的美最早为人们所注意,并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的审美准绳。
(和谐统一古典艺术)5、在近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广义的美是;狭义的美则是指,它与崇高、滑稽等范畴并列,它以形式上的为特征。
(包括各种美的总称优美和谐统一)6、古罗马时期的在他的《》中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
(朗吉努斯论崇高)7、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
(文章风格的崇高体)8、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从哲学上充分揭示崇高与美的区别并真正确立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的是。
(博克康德)9、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即和。
(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10、在看来,崇高并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而则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艺术联系在一起;剥去了唯心主义崇高观的神秘外衣,认为崇高的事物不过是形体十分巨大而已。
(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11、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
(静态美动态美)12、崇高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之中。
(社会生活)13、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的悲剧,称之为悲或者悲剧性比较合适。
(广义)1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完整、又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15、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悲剧的本质是由所决定的。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6、鲁迅认为悲剧是将。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7、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也可称为、、喜剧性。
(喜喜剧)18、滑稽的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对丑的直接否定中)19否定型滑稽的特征在于,肯定型滑稽则是。
(丑的内容用美的形式掩盖起来美的内容采取了某种丑的外观)20、无论肯定型滑稽还是否定型滑稽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的。
都是以内容与形式的尖锐矛盾、不协调以及形式的而引人发笑的。
(特殊形态的感性显现虚假性)21、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所显现出来的美。
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就是。
(和谐统一和谐)22、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偏重于,自然中的优美偏重于。
(内容形式)23、中的优美能够集中而鲜明地显示出优美的审美特性。
(艺术)24、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是把丑视为,确认为美的。
(美的对立面负价值)25、中叶兴起的、以诗歌创作中的象征主义为发端的现代派美学理论与文艺思潮,把丑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19世纪)26、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亚里士多德)27、滑稽和崇高的共同性,在于都表现了与矛盾对立的斗争过程。
(实践主体客观现实)二、解释题1、崇高: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
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
而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掌握)客体。
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净化说”:亚里斯多德提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遭遇不幸,不是因为他本身的邪恶或者罪恶,而是因为犯了错误,但他所受到的惩罚却在程度上远远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可以引起人们的同情悲剧可以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使得其情感得到陶冶,悲剧具有净化(卡塔西斯katharsis)灵魂的教育意义。
“净化说”对于悲剧感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辨证倾向。
3、悲剧: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也称为被成为悲或者悲剧性。
作为一种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悲剧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其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
作为广义的悲剧包括了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所有的文学作品甚至生活中具有悲剧意义的事件,因此,可以说,广义的悲剧是一个较为普泛的美学范畴。
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遭受挫折而最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也可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她的典型形态是艺术中的喜剧、漫画、相声之类,滑稽的本质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当实践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现实对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已经或即将被战胜,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可以任意揶揄、摆弄的对象。
这时候,这种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事物仍然坚持要以往昔强大威严的外观而存在,就以其触目的不协调的形式引人发笑,从反面肯定了实践主体的胜利斗争,也即是以其独特的形态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5、讽刺: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的手段,极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地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
讽刺是否定型戏剧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过,由于讽刺的对象不同,讽刺者的立场和态度不同,笑的否定性质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其美学意义不能一概而论。
6、幽默: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
幽默不像讽刺那样辛辣,而是把内容和形式中美与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
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这种讽刺意味的轻微性,突出地反映了人们洞察事物本质和坚信历史发展趋向的乐观精神。
7、优美: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是以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优美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交融无间的辩证统一;优美自身构成中不包含丑,而是在与丑抗争中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美的形态;优美本身排除了丑,并与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较而存在。
总之,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就是和谐。
8、丑:在丑与美相比较、相对立的意义上,认为丑是委曲和否定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它的存在妨害合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合显现,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这是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
从内容方面说,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相悖逆的事物;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
正如美的事物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关系一样,丑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也有种种复杂表现。
针对艺术中的丑的人、事、物而言,这些丑的对象不是作为美的陪衬,就是因为含有艺术家否定性的审美评价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对于现实存在的否定,因而具有审美的正价值。
就事物或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而言,一切有乖于常态的形式和表现,都被视为丑。
这种意义的丑经常与怪、奇、粗、拙、简、朴、生、涩等有关形式的概念的内涵一脉相通。
而近代、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一些美学家、艺术家认为应该在美中发现丑,进而呼唤丑,颠倒丑的审美地位,把丑看成美的特定形态,甚至最高级的形态,实际上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不应一概而论。
三、选择题1、现实美包括。
(A)社会美和艺术美(B)自然美和社会美(C)艺术美和自然美(D)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
(B)2、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是。
(A)康德(B)黑格尔。
(C)博克(D)车尔尼雪夫斯基。
(C)3、崇高属于。
(A)静态美(B)特殊的优美(C)特殊的丑(D)崇高属于动态美(D)4、悲剧的本质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这个观点是提出的。
(A)恩格斯(B)鲁迅(C)马克思(D)黑格尔(A)5、黑格尔认为。
(A)形式压倒理念,形式是崇高的本原(B)理念压倒形式,理念是崇高的本原(C)形式和理念都是崇高的本原(D)崇高的本原与形式、理念没有关系(B)6、崇高以为其表面特征。
(A)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B)实践主体压倒现实客体为其表面特征(C)崇高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D)崇高是主客体的绝对对立和冲突。
(A)7、崇高的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
(A)对于崇高的研究中(B)艺术中(C)自然中(D)社会生活中(D)8、崇高感的特点是。
(A)由愉悦转向恐惧,由惊赞转化为振奋(B)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振奋转化为惊赞(C)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惊赞转化为振奋(D)由愉悦转向恐惧,由振奋转化为惊赞(C)9、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美学的涵义。
(A)社会历史及阶级的(B)社会历史及时代的(C)阶级的涵义。
(D)社会历史的涵义。
(A)10、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作为出现的。
(A)喜剧(B)悲剧(C)滑稽(D)丑而(B)11、滑稽侧重于。
(A)对人的本质力量作直接的肯定(B)对人的本质力量作直接的否定(C)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D)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丑的现实存在(C)12、由滑稽对象引起的滑稽感的笑,只能从中探析。
(A)产生美与美感的社会实践(B)产生美与美感的艺术作品(C)产生美与美感的艺术欣赏(D)产生美与美感的主体心理结构(A)13、是优美的基本特点。
(A)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激荡起伏等心理功能突出(B)内容与形式的尖锐矛盾以及主体对于客体的居高临下的姿态,(C)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平静的愉悦等心理功能突出(D)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以及客体对于主体的居高临下的姿态(C)14、19世纪中叶兴起的以为发端的现代派美学理论与文艺思潮把丑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A)现实主义(B)象征主义(C)浪漫主义(D)超现实主义(B)四、简答题1、什么是崇高?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
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
而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掌握)客体。
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什么是艺术作品反映崇高的表现形式?崇高对象的表现形式保留着主体与客体艰巨斗争的印记。
在自然崇高中,常常显现为外在形式的粗犷、严峻、生糙、丑陋;在社会崇高中,则常常表现为承受挫折、摧残的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