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大河文明》2.古代西亚国家
- 格式:ppt
- 大小:997.50 KB
- 文档页数:13
《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发明了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印章文字 D.甲骨文2.该卡片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该处是( )A.著名人物B.出现时间C.文明名称D.文明类型3.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A.古代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雅利安人D.蒙古人4.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东方许多古老民族最先告别了野蛮与蒙昧,大踏步地迈进了文明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古代东方文明,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古埃及的是()A.楔形文字 B.佛教 C.金字塔D.汉漠拉比法典5.古埃及的著名建筑金字塔,留下千年未解之谜,金字塔之谜从本质上反映了A.当代学者对金字塔的研究严重滞后B.当今科学界缺乏对金字塔应有的重视C.古埃及人民高超的技术和智慧D.当代科学技术落后6.“面对雅利安人的等级制度,它以‘众生平等’相抗,反对婆罗门特权。
并在之后传到亚洲其他地区。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金字塔修建B.种姓制传播C.佛教的发展D.基督教诞生7.某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选出的“解说员”介绍本组所选专题的相关资料。
其中一组解说员展示搜集的材料如方框所示。
请你判断其所选的专题是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8.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A.胡夫金字塔 B.阿拉伯数字 C.《汉谟拉比法典》 D.《古兰经》9.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下列和谚语有关的是A.该古国使用楔形文字 B.该古国发源于尼罗河流域C.该古国盛行种姓制度 D.该古国位于亚洲东北部10.某考古学家要想研究埃及金字塔的奥秘,结合下图判断,他首先应该掌握下列哪种文字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希腊字母D.拉丁字母11.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标志是A.金字塔 B.木乃伊 C.种姓制度 D.《汉谟拉比法典》12.下图石碑刻的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一、埃及——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国家(位于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
1.地理位置:位于非洲的北部,尼罗河的下游的三角洲。
2.建立:公元前3500年前后,形成小国。
公元前3100年(距今5113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自诩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4.⑴.金字塔: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⑵.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 sphinx)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
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
5.文字:象形文字
6.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后来的罗马历法以及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
此。
7.木乃伊:证明了古代埃及医学发达。
8.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
9.人种:白种人
二、古巴比伦
1.地理位置:西亚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2.建立: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很多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
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文字:楔形文字
5.太阴历:星期的来历。
6.人种:苏美尔人
7.腓尼基字母文字:古代希腊人在这些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
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第1课《亚非大河文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第二课时古代西亚国家【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订《汉谟拉比法典》;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初步分析当时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知道字母文字等西亚文字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寻找历史证据,了解史实,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等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难点】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自主学习】1.《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和历史地位怎样?2.自然环境对古巴比伦王国有何影响?【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以眼还眼,以牙坏牙”出自西亚一个古老王国的一部有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你知道这个法典的法规与我们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本课中去寻找答案吧!【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自然环境阅读教材P5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1)阴影区域为什么会被称为“新月沃地”?(2)这里有哪些居民居住过?答案提示:(1)这块狭长地带好像一弯新月,而且土地肥沃,因此被称为“新月沃地”。
(2)苏美尔人、阿卡德人。
知识点二文明历程1.阅读教材P5第2段,思考:是谁建立了统一而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答案提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阅读教材P5第3段及图片,思考:(1)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答案提示: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2)这部法典规定了什么?有什么特殊之处?历史地位如何?答案提示:《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课题: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第二框古代西亚国家(教师版)主备人:林显华备课时间:【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描述两河流域文明古国的成就。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认识当时社会与当前社会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③情感与态度: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河流域文明古国的成就,大河流域在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教学札记【预习导学】1.在“新月沃土”东部,并行奔流着和,两河流经的地区被称为两河流域。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一带,人曾建立起王国,后来它分裂为和两个王国4.古希腊人在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
5.“新月沃土”位于A.非洲北部 B .亚洲南部 C.亚洲西部 D.地中海西岸、6.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的A.《权利法案》 B.《汉谟拉比法典》 C.《拿破仑法典》D.《法经》7.曾在西亚广泛传播的“楔形文字”是由()发明的。
A.希伯来人B .腓尼基人C.阿卡德人D.苏美尔人8.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河水流量也不稳定,两河沿岸的农业更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
()9.《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10.苏美尔人流散到世界各地,他们被统称为犹太人。
()【课内研讨】(一)导入: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二)问题探究:P61.从这些条文中,简单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2.想一想,这些规定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3.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过哪些古老的文字?它们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三)师生共评:【当堂巩固】1.孕育了古代巴比伦文明的是()A.尼罗河 B .恒河与印度河 C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D.长江与黄河2.“新月沃土”孕育了古代()A.西亚文明 B.南亚文明 C.东亚文明 D.非洲文明3.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很多小国的时间约是()A.公元前3000年 B.公元前3500年 C.公元前1800年 D.公元前1700年4.现在犹太人的祖先是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的()A.阿卡德人 B.希伯莱人 C .苏美尔人 D.河姆渡人5.两河流域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于()A.公元前10世纪 B.公元前14世纪 C.公元前16世纪 D.公元前18世纪6.公元前3000多年,有一位居民正在写字,他先用小尖棒在半湿的泥版上刻压,再用火烘干,泥版上刻出来的成条一端粗一端细,请问这种文字是()A.甲骨文 B.图画文字 C.拼音文字 D.楔形文字7.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节亚非大河文明命题人:孟强审核人:张云萍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1.小李想写一篇文章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状况的文章,最重要的文献资料是( C )A.《吉尔伽美什》B.楔形文字泥板文书C.《汉姆拉比法典》D.两河流域考古资料2.汉穆拉比法典》第25条规定:“若一个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人应该被扔进火中”。
此款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C )A.维护救火者的利益B.维护失火者的利益C.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D.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3.右图是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楔形文字”,其名称源自( D )A.发现这种文字最早纪录的是关于楔子B.发明这文字的民族性格像楔子尖利C.书写时是用尖锐的楔子刻写在木板上D.这种文字书写的笔画形状酷似楔子4.人类早期文字几乎都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
在下面一组古老的文字中,由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是( A )A B C D5.2001 年,伊拉克举行了“文字发明 5000 年”的庆祝活动,为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深感自豪。
他们纪念的文字是( C )A.象形文字B.印章文字C.楔形文字D.甲骨文6.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应该是在( C )A.公元前 17 世纪初期B.公元前 17 世纪末期C.公元前 18 世纪初期D.公元前 18 世纪末期7.如果考察古巴比伦城遗址,应该选择去( B )A.伊朗B.伊拉克C. 科威特D.沙特阿拉伯8.法新社巴格达(2003年4月12日)电:“英美联军占领巴格达后,混乱和抢劫现象越来越严重。
11日下午巴格达考古博物馆遭到浩劫,大量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文化丢失。
”这里的“两河流域”是指( B )A.尼罗河、刚果河B.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C.印度河、恒河D.长江、黄河流域二、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埃及人把尼罗河的洪水看作“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神。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 从社区看我家2. 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3. 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 人类的栖息地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1. 地形多样2. 气象万千3. 众多的河湖4. 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1. 人口与人种2. 语言与宗教3. 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2. 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1. 垂直的生计2. 山地之国第三课傍水而居1. 耕海牧鱼2. 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1. 逐水草而居2. 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1. 石油宝库2. 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第四课汽车城:蔚山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 辽阔的疆域2. 行政区划3. 众多的人口4.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课山川秀美1. 复杂多样的地形2. 季风的影响3. 母亲河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 秦岭—淮河分南北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3. 交流与互补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1. 红松之乡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第二课南方地区1. 水乡孕育的城镇2. 富庶的四川盆地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课西北地区1. 丝路明珠2. 草原风情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第四课青藏高原1. 海报最高的牧区2. 高原圣城——拉萨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 规则之“源”2. 规则之“变”第二课传媒的行程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 生活的时代印记2. 生活的代际差异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 中华文明的曙光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古代埃及2. 古代西亚国家3. 古代印度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 早期国家与社会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3. 百家争鸣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 西方文明的摇篮2. 罗马帝国的兴衰3. 西方文明之源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2.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3. 北方的民族融合4.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1. 隋的兴亡2. 唐的盛衰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3. 南宋与金的和战4.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5. 经济重心的南移6. 社会生活与文化7.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 明清帝国的兴替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农耕文明的繁盛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2. 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 “人的发现”2. 科学革命3. 启蒙运动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2. 美国的诞生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 德国统一2. 美国南北战争3. 俄国改革4. 明治维新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1. 鸦片战争的烽烟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2. 文化教育革新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课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1. 生活中的变化2. 头脑中的变化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 印度的觉醒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1. 30年代的大危机2. 罗斯福新政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工农武装割据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3. 全民族的抗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大战的爆发3.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2.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1. 内战的爆发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2.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4. 福利国家的出现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四课亚非拉地区的发展1.殖民体系的瓦解2.动荡的中东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1. 巩固新生政权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3. 失误与挫折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 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第四课“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课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1.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课经济全球化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2.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四课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课不断变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2. 我国的人口警钟须长鸣第二课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2. 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课发展的选择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因地制宜谋发展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