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
- 格式:ppt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24
修辞格名词解释
修辞格名词解释:
修辞格是一种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用于增强文本的表现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反复等等。
修辞格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可以帮助作者产生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除了文学作品,修辞格也可以在其他领域中使用,例如政治演讲、商业营销、广告、新闻报道等等。
在这些领域中,修辞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信息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比喻通常用于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拟人通常用于将非人类事物拟人化,以增强它们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夸张则通常用于夸大事物的特点和程度,以便更好地表达强调和感染力。
对比和排比通常用于强调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除了特点和用途,不同的修辞格也有不同的名称。
例如,比喻通常被称为修辞格、修辞手法或比喻术。
拟人通常被称为修辞手法或人格化。
夸张通常被称为夸张、夸大或夸张性表达。
对比和排比通常被称为对比、排比或并列修辞格。
拓展:
修辞格是文学和艺术中常见的元素,可以帮助作者产生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在文学中,修辞格通常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等。
在非文学领域中,修辞格也可以被用于政治演讲、商业营销、广告、新闻报道等等。
这些修辞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信
息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八种常见修辞格近年来的《考试说明》仍然规定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 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常见修辞格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式,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映衬、拈连、仿拟等修辞格侧重语义变化,是追求语言形象上的创造的策略;对偶、排比、回环、顶真、反复等修辞格侧重语形的呼应变化,是追求语句组织上的创造的策略。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况不同类的另一事物或情境。
比喻是扩大话语的意义空间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运用比喻,可以用浅显的、具体的比喻深奥的、抽象的,也可以用抽象的、深奥的比喻具体的、浅显的。
被比的事物与作比的事物应该是不同类的,两者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相似点。
两者的距离越远,越能获得意外的效果。
比喻的基本类型是明喻,由此有衍化出暗喻、借喻、博喻、撇喻等。
(一)明喻明喻是最典型的比喻。
在结构方式上最为完整: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像”、“如”、“若”、“似的”、“好像”、“如同”、“仿佛”、“一样”等)都出现,有时还可以顺势写出两者的相似点;在语义关系上也最为显豁,一般不容易与其他修辞格混淆。
如果用A表示本体,用B表示喻体,那么明喻的基本格式是:A像B。
有时也有B像A。
例:①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朱自清《梅雨潭》)②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钱钟书《围城》)(二)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
常见的有利用判断关系构成“A是B”,利用修辞关系构成“A的B”,利用并列关系构成“A,B”等。
(1)“A是B”型。
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常见的修辞格一、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比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
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比喻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
此外还有博喻和倒喻。
1、明喻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象、如、似、仿佛、犹如、有如”等喻词来连接。
例如:她们从小跟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象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喻词“一样、似的、一般、般”等有时单独放在喻体后面,有时与前面的“象、如”等结合成“象……似的”“如……一般”等格式。
例如:正是花一样的年龄。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
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连接。
例如:(1)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2)这里成了花的海洋。
3、借喻借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例如:(1)乱石穿空,惊涛怕按,卷起千堆雪。
(2)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
例(1)用喻体“雪”来比喻浪花。
例(2)用喻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来比喻不彻底消灭敌人,反被敌人伤害了。
这两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
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些特性的作用。
3、博喻,也叫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写同一个本体。
博喻能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增强文章的气势。
例1: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几种常用修辞手法1.比喻:概念: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分类: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有“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形式:甲像乙;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比喻词用“是、成为、出现”等代替;形式:甲是乙;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概念: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启发读者想像,让文章更生动。
分类:〈1〉拟人〈2〉拟物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如: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如: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3.借代:概念: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作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引发联想。
种类: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其本体的名称。
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③具体代抽象。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④工具代本体。
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4.夸张:概念: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修辞方法。
【现代汉语修辞】修辞格1、陈望道概括的"四类三十八格"分类标准:大体依据组织,间或依据作用(甲类)材料上的辞格: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类、回文(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映衬反映:相反情况或观点集于同一事物。
例:无事忙、雅的这样俗、好聪明的糊涂法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对衬:不同事物情况或观点相同。
例:一言为重百金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拈连: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语词依托上文顺势移用)移就:怒发上冲冠;醉鞍谁与共联翩(甲物性状移于乙物)倒反倒辞: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冤家、讨厌死了、恨)反语:英雄多故谋夫病相同:都是"口是心非",不同:后者有嘲弄讽刺的情感态度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排除法)最好还是去、不是顶好的。
(隐约法)避讳:填沟壑、山陵崩、那件东西、那玩艺飞白:明知其说错或写错,故意将错就错如实记录或援用。
有方音、口头禅、口吃、错音、错别字、语义错、语法错、逻辑错等。
作用一是存真,一是增趣。
小孩小孩你白(别)哭,前边有个小车屋。
清末李鸿章的一位亲戚,在科举应试是写道:"我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乞求照顾。
主考官将错就错,以毒攻毒批曰:"所以我不敢娶"。
"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他照文件念过一句,便解释说:"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已经抓到三起了,同志们,要提高警惕!…"台下哄然大笑。
镶嵌镶字:虚字、数字嵌字:几个特定字嵌入词语或诗文中这个其容且易、冤哉枉也、既雅且静、一不做二不休、唠三叨四、千溪百川、接二连三吴歌《采莲》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
(一)八种常见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二)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对比的基
本特点是相互“对立”。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相互“对称”。
对偶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而对比
要求是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
(三)常用的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讽喻等。
(四)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二)首先要把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区分开来!!!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说明等都是属于写作手法!
排比、比喻、拟人、通感、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借代等都是属于修辞手法!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常用的!
千万不要把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混淆了哟~~~!!!!!(忠告!)
(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最常见的几种修辞格1. 明喻(Simile)明喻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以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等。
例如:●He 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 and the blood rushed into his wrinkled face.(他往后一跳,好像被什么东西叮了一下似的,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顿时涨得通红。
) 在《品尝家》一文中老人对“我”的慷慨施舍的反应如同被蜜蜂叮过一样,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处境凄凉内心却极度敏感的可怜老人的形象。
●The cheque fluttered 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a broken wing.(支票跌落到地上,像一只断了翅膀的小鸟。
)《礼物》一文中,老太太喜迎八十大寿,大女儿不来庆祝,只寄来一张支票。
作者把这张支票比作断了翅膀的小鸟,形象地表达出此刻老太太希望破灭,极度伤心的心情。
2. 暗喻(Metaphor)暗喻也是一种比喻,但不用比喻词,因此被称作缩减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
它直接把一种事物名称用在另一事物上,从而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What will parents do without the electronic baby-sitter?(如果没有这位电子保姆,父母该怎么办呢?)形象地说明了电视机的保姆功用。
●... while most of us are only too ready to apply to others the cold wind of criticism, we are somehow reluctant to give our fellows the warm sunshine of praise.(……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太容易给别人批评的冷风,而不愿意给自己的同伴赞扬的阳光。
一、说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格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⑷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⑸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⑻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⑼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二、必备知识梳理1.比喻⑴即打比方,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⑵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⑶两种特殊的比喻:博喻:连续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听觉、嗅觉、味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错起来写。
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⑷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
②化深为浅,通俗易懂。
③表达感情。
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是把物当人写。
拟物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运用比拟修辞,往往带有比较鲜明的情感色彩。
如:校园真美,花儿笑,草儿闹,柳条在拥抱。
眼前是瀑布嘶鸣,身后是张牙舞爪的敌人,他已经陷入绝地。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
如:7T88这几天请假,语文课请董老师代上。
4.夸张⑴大或小:①他的心比天大,比海宽。
②他的心只有针眼那么大。
⑵快或慢: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④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⑶前或后:⑤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⑥和他喝什么酒?他酒杯没碰到嘴唇,脸就红了!5.对偶⑴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