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药物性皮炎)
- 格式:pptx
- 大小:14.19 MB
- 文档页数:75
出现药疹了要怎样去治疗呢
一、概述
药疹在大家生活中并不陌生,它还有一个名字,又叫药物性皮炎,就是患者通过口服或者外用注射等途径,进入了患者的体内,从而引起的皮肤开始起皮疹的一种反应。
其实,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服药过量或者怎么都会引起药疹,那么出现了药疹该怎么治疗呢?
二、步骤/方法:
1、药疹也分轻重,如果患者朋友出的药疹比较轻,患者可以自行去诊所拿一些涂抹用的药膏之类进行涂抹,并且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看看如果自己身体没有加其他的症状,那么就只涂抹药膏就行了。
2、如果患者身体出现的药疹比较严重,那么就要留心了,患者朋友就必须去医院参加治疗输液,以加快体内过敏药物的排出,患者记得要多喝水,因为过敏的药物也可以通过尿液进行外排。
3、再出现药疹的一段时间里,患者尽量不要去吃一些发物,比如海鲜鱼虾之类的,以免加重病情,除了发物也尽量不要吃刺激性比较强的食物,比如,辣椒,辣制品,火锅,麻辣烫等等之类的食物。
三、注意事项:
患者可以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促进体内药
物的排除,平时注意多休息,多喝水,还有良好的心理,这些都会帮助患者的身体恢复健康的。
药疹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当于祖国医学“药毒”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
根据患者体质、病邪性质及疾病病程的不同又有湿毒蕴肤、热毒入营、气阴两虚之分。
现代医学认为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皮炎,但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安眠药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近年来也有较多关于中药中成药引起的药疹的报道。
一、发病机制: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发生。
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药疹临床表现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共同特点有:①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关;③有潜伏期,初次用药约4~20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已致敏者如再次服药,则数小时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表现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非变态反应:如阿司匹林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甲氨喋呤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细胞减少等。
3.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可引起痤疮样皮损,砷剂引起的色素沉着等。
二、临床表现本病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4-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常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三、常见类型:1.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较为常见,皮损呈鲜红色斑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密集、对称分布,以躯干部为主,粘膜、掌跖也可累及。
药疹考试题及答案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
了解药疹的相关知识对于医学专业人员和患者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套关于药疹的考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一、选择题1. 药疹最常见的类型是:A. 荨麻疹型B. 麻疹型C. 固定型D. 湿疹型答案:C2. 药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是:A. 药物直接刺激皮肤B. 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C. 药物引起的感染D. 药物的副作用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药疹的常见症状?A. 皮肤瘙痒B. 皮肤红肿C. 皮肤干燥D. 皮肤脱屑答案:C4. 药疹的诊断主要依据:A. 实验室检查结果B. 皮肤活检C. 患者的用药史和临床表现D. 患者的家族史答案:C5. 治疗药疹的首选措施是:A.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B. 使用抗生素C. 使用激素类药物D. 使用抗过敏药物答案:A二、简答题6. 简述药疹的预防措施。
答案:药疹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药物;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使用;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反应,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进行处理。
7. 描述药疹的临床表现。
答案:药疹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等皮损;皮损可伴有瘙痒、灼热感或疼痛;皮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或泛发全身;严重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三、案例分析题8. 患者,女性,30岁,因感冒服用阿莫西林后出现全身散在的红斑和丘疹,伴有瘙痒。
请分析可能的诊断及处理措施。
答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用药史,可能的诊断为阿莫西林引起的药疹。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用阿莫西林,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类药物减轻症状,必要时使用激素类药物控制炎症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皮肤科会诊。
以上考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考试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药疹相关知识。
【疾病名】药物性皮炎【英文名】dermatitis medicamentosa【缩写】【别名】drug eruption;药物毒;药物皮炎;药物疹;药疹【ICD号】L50.1【概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是药物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亦称药疹(drug eruption),中医称本病为药物毒。
【流行病学】儿童的药疹发生率较成人低得多。
有遗传过敏性体质者好发。
局部外用比全身内用容易引起药疹。
【病因】药物性皮炎的发病率约在1%~3%之间,十分准确的统计尚不肯定,但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加,仍有增长趋势,所涉及的致病药物中以抗生素为多,其次为解热镇痛类、安眠镇静类等,近年来中草药引起者不断有报告。
【发病机制】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可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发生。
1.免疫性药物反应的病理机制 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引起免疫性药物反应的药物有些是大分子物质,属全抗原,如血清、疫苗及生物脏器和蛋白制品等。
而多数药物是低分子量化合物,属半抗原或不全抗原,本身无抗原性,必须在机体内与载体蛋白或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成为全抗原,才具抗原性而引起药物变态反应。
另外,药物本身可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成全抗原,也有的药物是由其降解产物或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成全抗原。
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不同,在机体内的代谢产物也各异,药物中还含有各种杂质成分,也可引起变态反应(如胰岛素及ACTH等),因此药疹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均较复杂,常常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和症状,而同一种皮疹和症状又可由不同的药物引起。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发生的机制有以下4型: (1)Ⅰ型变态反应:即IgE介导的药物反应,速发型反应可发生在应用药物后数分钟内,以青霉素发生率高,临床上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均可受累,一般有程度不等的瘙痒、荨麻疹、支气管痉挛和喉水肿,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或死亡。
药疹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一、概述:
建议就诊于皮肤性病科。
药疹又叫药物性皮炎,是由于人体对某些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而发生的皮疹。
其特征大约为发热、斑疹、关节疼痛、瘙痒等。
药疹的类型很多,有各种形状和不同的颜色,包括固定性红斑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光感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中毒性坏死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为最重型药疹,一般均在急诊中先见到),其中的一种最常见的药疹颜色为暗红色的丘疹。
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
药疹中也有可危及生命的重症类型,如判断有错,未及时治疗,其后果非常严重。
二、临床表现:
1、发热;
2、斑疹;
3、关节疼痛。
三、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生化全项。
四、治疗:
(一)病因治疗:尽可能明确病因,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性药物,并终身禁用。
(二)鼓励病人多饮水或输液以加速药物自体内的排出。
(三)对症及支持疗法:
对重型药疹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抢救,尽早收入院治疗;
对轻型药疹的治疗:一般于停药后2~7天皮损即可消退。
五、预防:
1、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何种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2、用药应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
3、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时应按规定方法作皮肤试验,阳性者不可用该药治疗。
4、已确诊为药疹者,应将致敏药物记入病历并嘱病人牢记,每次看病时应告诉医生勿用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