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在慢性非癌痛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指南文献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28
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既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疼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又可以减小疼痛患者由于运用阿片类镇痛药所产生的成瘾性。
在用药时医护人员及患者应对阿片类镇痛药物进行充分的了解,采取积极的防治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
阿片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癌症患者制定的应用止痛药3条基本原侧,即癌症三阶止痛原则:经口、按时、逐级。
在临床治疗时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可以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疼痛患者的持续疼痛症状,还能减小患者的成瘾性,从而提高疼痛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合理用药分析不良反应阿片类镇痛药即为麻醉性镇痛药,是常见的用于临床镇痛类药物。
疼痛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多伴有躯体症状,如疲劳、消化道疾病、失眠、焦虑、神经系统症状、恐惧、孤独、抑郁等,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发生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利用阿片类药物可以对疼痛患者的病情进行缓解,但同时,阿片类镇痛药服用不当可导致患者发生药物成瘾现象,并且产生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因此,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既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疼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又可以减小疼痛患者由于运用阿片类镇痛药所产生的成瘾性。
掌握临床合理运用阿片类药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对疼痛患者进行阵痛治疗提供依据。
阿片类镇痛药的概念阿片类镇痛药是一种应用于疼痛患者的药物,能够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情绪反应,但是阿片类药物的作用仅限于止痛,并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阿片类药物进行合理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疼痛患者的疼痛感,但是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成瘾性,因此,若对阿片类药物进行滥用,则可能使阿片类药物变成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毒品。
阿片类镇痛药对疼痛患者的阵痛机制涉及脊髓和脊髓以上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
其具体阵痛机制包括:1拮抗外源性p物质,通过对中间神经元突触后抑制疼痛。
前言为了规范临床用药,充分发挥强效阿片类药物在医疗临床中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或者避免此类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在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和国内临床多中心研究初步结果的基础上,由国内疼痛治疗专家和药物滥用研究及药物控制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特制定出以多瑞吉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痛使用指南》。
必须指出:临床医师必须规范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指南》也将随着临床实践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进行必要的完善。
《指南》由罗爱伦、蔡志基、李树人、许建国、黄宇光等10余位专家起草并核定。
一、慢性疼痛的定义:既往将慢性疼痛定义为:病人无明确组织损伤,但出现持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
目前医学界将慢性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导致病人抑郁和焦虑,造成身心极大伤害,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慢性非癌性疼痛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需要医治。
慢性非癌痛病人治疗是为了缓解疼痛和抑郁。
临床上更加注重病人的功能恢复,应将“病人能否重返工作岗位,能否恢复正常生活"作为判定疼痛治疗是否有效的客观指标。
二、慢性非癌痛处理的原则和方法1.基本原则:慢性非癌痛治疗的目的: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状态。
功能状态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和家庭社会关系等。
有效的疼痛治疗包含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用于癌痛治疗的三阶梯镇痛原则同样适用于慢性非癌痛镇痛治疗。
WHO强调:慢性非癌痛治疗应采取药物和非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3.非药物性治疗:慢性非癌痛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理疗、针灸和心理治疗等。
三、强效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国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不论慢性非癌痛的病因如何,中、重度疼痛都可以使用强效阿片类药物治疗。
强阿片类药物治疗伤害性疼痛疗效确切,相当一部分神经源疼痛病人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
因此,在其他常用治疗方法无效时,应考虑强阿片类药物治疗。
四、强阿片类药物在慢性非癌痛治疗中的指导原则1.在其他常用的临床镇痛方法无效时,就可考虑采用强阿片类药物治疗;2.病人年龄大于40岁,疼痛病史超过4周(艾滋病人、截瘫病人疼痛治疗不受此项年龄及疼痛病史的限制);3.中度到重度的慢性疼痛(VAS评分≥5分);4.慢性非癌痛诊断明确的病人(暂限定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骨、关节疼痛;腰背痛;神经、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5.病人没有阿片类药物滥用史;6.采用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时,执业医师应慎重选择对疼痛病人有效的用药处方,并进行药物剂量滴定和治疗方案的调整;7.必须仅由一位被授权的执业医师负责开处方。
阿片类药物在慢性非癌性疼痛中的规范化应用(最全版)目前有关慢性疼痛的定义较多,其中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慢性疼痛定义为超过正常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
常见的慢性疼痛包括三叉神经痛、腰背痛、骨关节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心因性疼痛(疼痛不源于既往伤病,也未见任何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损害)和癌性疼痛。
其中慢性非癌性疼痛(chronic noncancerpain, CNCP)和慢性癌性疼痛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
对于多数癌症患者而言,其预期生存时间有限,通常较少考虑药物依赖性和可能引起的长期毒性;而CNCP 患者的治疗目标不仅要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疼痛,而且要求尽可能改善其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6年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欧洲40%-50%的人群主诉有慢性疼痛症状,其中40%的慢性疼痛患者主诉他们的疼痛未得到有效治疗,64%服用处方药的患者主诉他们的疼痛有时候控制不佳;在美国慢性疼痛发病率约为11%-55%,其中CNCP患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而慢性疼痛在亚太地区的患病率约为12%-45%。
此外, CNCP在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中也有较高发病率。
换言之,CNCP在国内外都有较高发病率。
大多数CNCP的成因是多因素的,涉及外周和(或)中枢敏化机制,因此需要多模式治疗。
CNCP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和心理治疗、介入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很多,而阿片类药物在镇痛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有调查研究表明在丹麦CNCP的发病率约为19%,其中有12%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
随着阿片类药物的新剂型和新品种的不断面世,临床医师药物选择的范围也更加宽裕。
近年来,阿片类药物在CNCP治疗过程中的使用量逐渐增加,但是关于其安全性和疗效的临床证据有限。
临床指南是规范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以其权威性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因此体现循证医学精髓的临床管理指南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个体化阿片类药物治疗方案也被逐渐推广。
解读EAPC阿片类药物癌痛治疗指南∙发布日期:2012-05-30∙出处:∙作者:北京军区总医院李小梅∙对应指南:2012 EAPC 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指南2012-02-01 欧洲姑息治疗学会(EAPC,EuropeanAssociation for Palliative Care)∙解读下载:如果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成人癌痛指南》是一道丰盛的美式正餐,那么本文介绍的欧洲姑息治疗学会(EAPC)近期组织专家撰写的《阿片类药物癌痛治疗指南》(更新版,Lancet Oncol 2012,13:e58)则是一份简约而又不失营养的欧式快餐——务实而又精当。
当然,我们的目标是尽早做出满足我国医患需求的“中式美味”,这要求“厨师”不仅兼具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还要充分尊重并耐心倾听一线实践者们的建议和意见,就像EAPC 的同行们在起草和更新这一指南时一直秉承的那样。
癌痛是一个复杂的慢性过程,尽管WHO 三阶梯癌痛治疗指南已推广多年,但后续开展的临床研究很少,循证医学证据之“匮乏”程度,令编撰指南的专家们“非常吃惊”。
所以,EAPC新指南再三强调对癌症疼痛应继续深入研究、特别是高级别的临床研究以提供更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
该指南强调的另一重点是癌症止痛的个体化原则,尤其强调为患者选择镇痛药物时的针对性、简便性和延续性,体现了指南撰写者贯彻始终的人文理念。
本文在翻译该指南中列出的每项“推荐建议”的同时,都结合我国癌痛治疗的临床实际进行了解读,希望能为工作繁忙的同道们提供一些阅读的便利和沟通探讨的话题,更希望大家在深度阅读时能对我们的解读作出评论。
(刘端祺)第二阶梯阿片类药物应用推荐对于轻至中度癌痛患者以及规律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体(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但疼痛仍控制不佳的患者,若联合WHO第二阶梯药物(如可待因或曲马多),可在不增加副作用的基础上提高镇痛效果。
此外,低剂量WHO第三阶梯药物(如吗啡或羟考酮)也可作为第二阶梯的替代药物。
阿片类药物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的进展——第二届亚太地区疼痛控制研讨会信息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黄宇光第二届亚太地区疼痛控制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月26日至28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
来自23个国家的专家学者17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期间,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25位学者分别就当今疼痛研究、疼痛治疗规范和用药合理性等进行了专题报告。
会议内容包括癌痛治疗和慢性非癌痛新概念的探讨,欧美国家应用镇痛药物尤其是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的最新经验,以及疼痛诊断治疗指南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等。
此次大会呼吁进一步重视和加大疼痛治疗和药物使用的力度,提高疼痛治疗的水平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且提出:消除疼痛是基本的人权(Pain relief is a basic human right)!一、慢性中度至严重疼痛的治疗:阿片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评价目前,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不普及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对疼痛治疗重视不够,缺乏疼痛治疗知识,药物控制法律过严以及对“成瘾性”的恐惧等。
但是,一些慢性疼痛病人对传统疗法(理疗,非阿片类药物)反应较差,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镇痛治疗。
慢性疼痛治疗可以采用口服镇痛药,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如可待因、吗啡、羟考酮和盐酸二氢吗啡酮等。
必要时,在一定适应证的病人,得到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采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同时加强监测,并及时防治药物不良反应。
对疼痛病人和瘾君子而言,镇痛治疗的差异何在?来自美国的Heit医生本人是曾因车祸意外而遭受痛苦数载,坐轮椅,最终站立起来(至今仍配带支具)的医务人员,他结合自身体会和在镇痛用药方面的经验,对此专题进行了生动、可信的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1)背角痛觉“上扬”(wind-up)现象及其机制,许多痛觉敏化尚未得到充分的镇痛治疗;(2)成瘾与躯体依赖,耐药以及慢性成瘾的概念和区别:对于中度至重度疼痛病人应采用长期阿片类药物治疗,因为这对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十分关键。
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目前,癌症的防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医疗重点难题。
有研究表明,约40%一60%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疼痛。
如何为癌症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治疗,对于癌症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用于癌痛治疗药物有三种:阿片类、非阿片类、辅助用药,本文主要对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做简要分析。
1、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阿片类药物主要用于中、重度疼痛治疗,能缓解疼痛,产生幸福感,大剂量可导致木僵、昏迷和呼吸抑制,当前常见的阿片类药物有吗啡、可待因、盐酸哌替啶等。
在癌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主要用于第二和第三阶梯癌痛的治疗,其中第二阶梯癌痛治疗主要以弱阿片类为主,如可待因等,第三阶梯主要以强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主要有吗啡。
目前,口服吗啡早已在我国的重度癌症疼痛治疗领域得到了深度普及。
近年来,中国每年消耗吗啡的数量已从不足20公斤增长至数百公斤,这其中尤以吗啡控释片最为常见。
吗啡控释片疗效明显,吸收较快,同时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占吗啡应用总量90%以上。
此外,芬太尼也是用于治疗重度癌症疼痛的主要阿片类药物之一,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的镇痛作用更强、药效持续更久,对于皮肤的刺激也更轻微,因此在临床领域应用更广。
近年来,国家已不建议将盐酸哌替啶应用于慢性癌症疼痛的治疗中,主要由于其在体内的代谢物具有毒性,能够引发惊厥,长期使用容易在体内积累毒素。
实际上,盐酸哌替啶与吗啡使用量的比值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镇痛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2 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特点2.1 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若阿片类药物严格依照规范使用,不存在药物滥用史,在治疗癌痛的过程中,患者极少会产生成瘾性。
这主要是因为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患者体内会产生阿片的特殊受体,并散布于阿片类物质区域,对药物起到了有效的分散作用。
另外,药物的给药方式也能够直接影响成瘾性出现的几率,若直接静脉注射的给药容易造成血药浓度突然升高,容易引起成瘾。
关于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地位及合理应用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占重要地位阿片类药物是古老的止痛药,也是迄今最有效的止痛药。
①对所有类型疼痛均有效;②器官毒性小,不良反应可控;③品种繁多,剂型多样;④多种给药途径。
当前临床常见的有吗啡、芬太尼、哌替啶、可待因和羟考酮等。
针对癌痛的治疗,WHO于上世纪中期制定并在全世界倡导“三阶梯治疗方案”,将强阿片类的吗啡推荐为重度癌痛治疗的金标准药物。
吗啡控释片的特点是疗效显著,口服易吸收,不良反应较轻,控释片的作用时间可达12小时。
中国药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吗啡控释片的销售额23 103 801元,占吗啡销售总量93.93%。
同属强阿片类的芬太尼也是治疗晚期癌痛的重要药物。
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符合WHO“无创给药”的治疗原则,适用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其镇痛强度是吗啡的50~100倍,药效可维持72小时以上,因分子量小、脂溶性高、对皮肤刺激小,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多。
16城市医院市场,芬太尼贴剂的销售额占芬太尼的51.3%。
人工合成的强阿片类药物盐酸哌替啶,易在体内蓄积中毒,国家早已建议不用于慢性癌痛患者。
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镇痛水平的指标即是吗啡和盐酸哌替啶的使用比例。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是羟考酮的新剂型,由于起效迅速、持久高效,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癌痛。
是全球麻醉药品销售量增长较快的品种,市场潜力不可忽视。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辅助用药不良反应:根据临床实践,阿片类药物在规范化使用情况下,癌痛病人出现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
当疼痛的伤害性刺激沿着传递疼痛的神经通路上行的过程中,疼痛患者的体内生成了特殊的阿片受体。
这些受体分散了进入体内的缓解疼痛的药物。
而没有疼痛的个体不存在这些特殊的受体,因此任何进入体内的阿片类物质大部分直接与脑内的受体结合,增加了成瘾的可能。
此外,成瘾的发生率与药物的给药方式有关,直接静脉注射使血药浓度突然增高,易导致成瘾。
在癌痛治疗中多采用阿片类药物的控释制剂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使血药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