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规范化治疗与镇痛药物的合理运用
- 格式:pptx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65
癌痛规范化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
2024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
1.癌痛患者爆发痛处理时,阿片类药物解救剂量是(A)
A.日剂量的10%~20%
B.日剂量的30%
C.日剂量的50%
D.由患者疼痛程度决定
2.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应使用(C)解救
A.美沙酮
B.喷他佐辛
C.纳洛酮
D.羟考酮
3.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时,合理的给药间隔是(B)
A.医师决定
B.按时给药
C.尽力少用或不用
D.按需给药
4.非甾体抗炎药常见不良反应(ABCD)
A.消化性溃疡
B.肝肾功能损伤
C.心脏毒性
D.血小板减少
5.疼痛控制的目标5A原则包括(ABCD)
A.优化镇痛、改善日常生活
B.不良反应最小化
C.避免异常用药行为
D.重视疼痛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6.具有“天花板效应”的止痛药物是(ABD)
A.弱阿片类
B.非甾体抗炎药
C.吗啡
D.曲马多
7.难治性癌痛包括(ABCD)
A.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
B.骨转移癌痛
C.癌性内脏痛
D.癌性爆发痛
8.癌性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辅助镇痛药物是(BC)
A.阿片类镇痛药
B.抗惊厥药
C.抗抑郁药
D.非甾体抗炎药
9.阿片类药物的减量原则是(BCD)
A.癌痛患者经抗肿瘤等治疗后,疼痛得到缓解
B.进行性疼痛事件已经结束
C.患者出现无法控制的不良反应且疼痛≤3分
D.患者存在严重的安全性问题
10.癌性爆发痛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
A.口服给药
B.静脉给药
C.静脉给药
D.皮下注射。
癌痛用药要规范癌症病人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设法解除疼痛,可以减轻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的折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控制病情和进一步治疗,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然而,如果疼痛的治疗用药不规范,就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近年来,医学界有关专家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程度,制订了使用止痛药物的原则、方法、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等规定,以规范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止痛的原则1.口服给药:口服给予各种止痛药物,尤其是强阿片类药物,可以明显减少病人用药后所产生的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2.按时给药:癌痛使用止痛药,也必须有规律地按时给药,而不能一有疼痛便马上用药。
3.按阶梯给药: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癌痛治疗方案。
即轻度疼痛时,使用非阿片类药物和辅助性药物;中度疼痛时,使用弱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和辅助性药物;重度疼痛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和辅助性药物。
4.用药个体化:止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应坚持从小到大的原则。
能使疼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即为最佳剂量。
不应对用药剂量限制过严,否则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
止痛药物的选择1.轻度疼痛:根据止痛药物的选用原则,可选用阿司匹林,每次25~60毫克;或扑热息痛,每次0.25~0.5克;或去痛片,每次1~2片。
此外,还可选布洛芬、丙氧氨酚片等。
2.中度疼痛:可选用可待因,每次30~60毫克;或氨酚待因片,每次1~2片;或强痛定,每次30~90毫克;或曲马多胶囊,每次50~100毫克。
此外,还可选用丙氧氨酚片、高钾素片等止痛药物。
3.重度疼痛:一般止痛药较难奏效。
可选用吗啡片,每次5~30毫克;或哌替啶,每次50~100毫克。
此外,关痛散、安依度、丁丙诺啡等药物也可以选用。
除上述药物外,对于晚期癌症患者,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还推荐使用口服控释片美施康定、美菲康、路泰等止痛药物。
需要注意的问题1.适时给予镇痛药物。
一般认为,癌症疼痛患者应在临终前数周或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才开始接受镇痛药物治疗。
麻醉性镇痛药在癌痛患者中的合理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是一类受国家法律严格监控的特殊药品,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合理的使用可有效地解除癌症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现我国治疗癌性疼痛的方法正从传统止痛方案向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方案”过渡,能否实现让癌症患者无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麻醉性镇痛药在癌痛患者中的合理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正确掌握药物止痛原则1.1 首选无创途径给药:以口服为主,其它如麻醉止痛药的直肠栓剂、透皮贴剂、吗啡泵等,也可选用。
据文献报道[1],麻醉性镇痛药口服制剂比针剂的成瘾性低,长期使用产生成瘾比例小,疑有成瘾的比例不到0.2%。
尤其是强阿片类药物口服给药,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用药后所产生的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1.2 按时给药:癌痛患者使用镇痛药应有规律地按规定时间给予,不是等患者要求时给予。
即应先测定控制患者疼痛的剂量,下次用药应在前次药效消失前给药,改变传统的按需给药方式。
1.3 按阶梯给药:依据疼痛的程度由轻到重选择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这是WHO推荐的癌痛治疗三级止痛方案。
1.4 个体化给药:因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物具耐受性,用于癌痛患者的给药剂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使用剂量应坚持从小到大的原则,能使疼痛缓解甚至消失的剂量即为正确的剂量。
即临床医师应根据病情决定剂量,而不受《药典》规定的极量限制[2],保证癌症患者能使用足量的镇痛药,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
1.5 联合用药:癌痛患者镇痛药品种的使用不宜单一,宜采用多种药物联合给药,非麻醉止痛药、辅助药可用于任何阶梯。
如对晚期癌痛患者提倡采用阿片类麻醉止痛药+非麻醉止痛药+辅助药的联合给药法[3],既可减少麻醉镇痛药的使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成瘾性,同时也可增强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
1.6 重视药物不良反应:以预防为主,不能等患者耐受不了时才处理,故镇痛药与控制不良反应药应合理配伍,同时考虑。
癌痛规范化治疗癌痛是癌症患者面临的一种常见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影响。
为了让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需要对癌痛进行规范化治疗。
癌痛规范化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进行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癌痛治疗的基础,通过评估可以了解疼痛的程度和特点,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疼痛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视觉模拟量表等。
同时,还要关注疼痛的影响因素,如病情、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
其次,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镇痛药的应用,根据疼痛的程度可以选择弱效镇痛药、中效镇痛药和强效镇痛药。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如物理疗法包括针灸、按摩等,心理治疗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介入治疗包括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
综合治疗是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疼痛缓解效果。
再次,需要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和调整。
治疗方案的制定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主要包括癌痛的变化情况、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后,需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
癌痛治疗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患者和家属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
医生应该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癌痛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他们能够了解癌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掌握相应的自我管理技巧,提高依从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癌痛规范化治疗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通过疼痛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效果的评估和调整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癌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只有规范化治疗,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癌痛这一难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心。
癌痛规范化治疗常用药物合理应用引言癌痛是指由于肿瘤侵犯或转移导致的患者出现的疼痛症状。
癌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合理的药物治疗是缓解癌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癌痛规范化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及其合理应用。
1. 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是目前癌痛治疗的主要药物,其通过与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
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氢吗啡酮等。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可自行加量或减量;•了解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如便秘、嗜睡以及呼吸抑制等;•需要根据疼痛程度适当调整剂量,以达到疼痛缓解的效果。
2.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是一类常用的抗炎镇痛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在癌痛治疗中,NSAIDs可以与阿片类药物结合使用,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但是,使用NSAIDs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长期使用NSAIDs易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溃疡、出血等;•对于有消化道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NSAIDs;•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时需谨慎,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3.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疼痛感知。
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舍曲林等。
在使用抗抑郁药时,需注意以下要点:•根据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使用抗抑郁药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需持续坚持治疗。
4. 化疗药物一些化疗药物在治疗癌痛的同时也可以发挥镇痛作用。
例如,紫杉醇和多柔比星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治疗,同时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
然而,使用化疗药物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在化疗药物的剂量和方案选择时需权衡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风险;•化疗药物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治疗,患者不可擅自改变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化疗药物的用药,避免漏服或过量服用。
5. 其他辅助镇痛药物除了上述几类药物,还有一些辅助镇痛药物可以用于癌痛治疗。
PDCA癌痛案例报告一、背景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癌痛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为了提高癌痛管理的效果,我们采用了PDCA (Plan-Do-Check-Act)管理模型,对癌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改进。
二、案例介绍患者张先生,55岁,因肺癌入院治疗。
入院时,患者疼痛难忍,服用常规镇痛药物无法缓解疼痛。
经过仔细检查和评估,我们发现患者的疼痛是由于肿瘤侵犯胸膜和肋骨所致。
三、PDCA管理模型的应用1、计划(Plan)在患者入院时,我们制定了以下计划:本文1)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本文2)根据患者的疼痛状况,制定镇痛方案。
本文3)对患者进行疼痛宣教,提高患者对镇痛药物的认知和使用依从性。
2、实施(Do)根据计划,我们实施了以下措施:本文1)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镇痛治疗,包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本文2)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本文3)对患者进行疼痛宣教,包括镇痛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处理等。
3、检查(Check)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检查:本文1)患者的疼痛状况是否得到有效缓解。
本文2)患者是否掌握了镇痛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本文3)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不良反应是否得到及时处理。
4、总结(Act)经过实施以上措施,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同时患者对镇痛药物的认知和使用依从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存在心理疏导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服务。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强癌痛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医护人员对癌痛的管理水平。
四、结论通过应用PDCA管理模型对癌痛进行全面管理和改进,我们成功地缓解了张先生的疼痛并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
我们也认识到在癌痛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完善。
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更有效的癌痛管理方法和措施,为更多的癌症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管理制度与职责癌痛是患者在癌症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之一,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困扰。
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需要制定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同时明确相关医务人员的职责和责任。
1.临床路径制度:临床路径是指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标准制定的治疗方案。
针对癌痛患者,临床路径应包括疼痛评估、治疗目标设定、药物选择和使用、疼痛缓解效果评估等内容。
制定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使患者得到全面、连续和协调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减轻痛苦。
2.疼痛评估和监测制度:疼痛评估是判断患者疼痛程度和类型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估可以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疼痛监测是指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进行定期或随访性评估,以了解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制定疼痛评估和监测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纠正治疗不当或不足的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3.药品管理制度:药物是癌痛治疗的核心,合理使用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药品管理制度应包括药物的选用、配送、存储、使用和废弃等方面的规定。
制定药品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得到规范的、安全的和有效的药物治疗,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滥用的风险。
4.医务人员培训和交流制度:癌痛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涉及医生、护士、药师等多个职业。
医务人员在癌痛治疗方面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照顾。
制定医务人员培训和交流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医务人员对癌痛治疗的认识和技能水平,促进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5.患者教育和宣传制度:患者教育是指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癌痛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促进患者的参与和合作。
宣传制度是指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癌痛治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制定患者教育和宣传制度的目的是提高患者和公众对癌痛的认知和理解,减少误解和歧视。
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管理制度中,相关人员的职责包括:1.医院管理层和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完善和执行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管理制度,组织和监督实施情况。
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 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者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者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者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缓解癌痛,如何合理使用镇痛药癌痛即癌性疼痛,是导致肿瘤晚期患者痛苦的常见原因之一,肿瘤患者的癌细胞在机体组织当中生长,进入晚期可对于神经组织造成损伤,并诱发剧烈的疼痛性反应。
癌痛是广大晚期肿瘤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大约每天有100万左右的晚期肿瘤患者遭受着剧烈癌痛的折磨。
由于癌痛的程度较重,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使患者产生食欲下降、睡眠紊乱、身体疲劳、精神抑郁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并且癌痛的持续存在也容易造成恶性肿瘤的复发以及转移,部分患者无法耐受癌痛还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晚期肿瘤患者的癌痛程度较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规范合理的应用镇痛药物能够有效控制其癌痛程度,提升患者晚期生存质量。
以下就对癌痛患者合理应用镇痛药物作一介绍。
1、坚持“5原则”科学控制癌痛对于癌症患者进行科学、规范化的治疗首先就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癌痛评估,即常规、量化、全面以及动态化癌痛评估,从而明确患者癌痛的性质与严重程度。
在此过程中还可进行一些辅助性检查,从而帮助判断患者癌痛的具体来源,并进一步明确病因,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癌痛治疗方案。
关于癌痛患者的规范化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治疗“5原则”。
原则1:采取三阶梯癌痛治疗,即依据癌痛患者的轻、中、重度应用镇痛药物;原则2:采用口服给药,该方法更具有经济、安全、简单和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原则3:按时给药,也就是无论目前患者是否出现癌痛发作都应遵循按时给药的原则;原则4:个体化给药,即确保患者的癌痛程度能够得到充分缓解,同时药物副作用最小,以此作为最佳的镇痛药物应用剂量;原则5:注意具体细节,即对癌痛患者的反应进行细致观察,从而获得最佳的镇痛疗效,并尽可能降低药物副作用。
2、走出癌痛用药误区很多患者对于癌痛的药物治疗存在着一些认知误区,比如世卫组织提出的三阶梯癌痛治疗,一般都是通过口腔、直肠以及皮肤等途径给药,镇痛药物的应用通常为按时用药而并非疼痛感产生才用药,还需结合患者的癌痛严重程度选择对应阶梯药物进行治疗,而并非一定要从第一级阶梯药物应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