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6
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20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三、教学难点: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第1课时1.一词多义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谁/仔细)齐国之美丽者也( 结构助词)之吾妻之美我者( 的/取消句子独立性,) 孰视之( 不译/代词,)暮寝而思之( 指徐公/代词,代这件事)欲有求于我也( 向)于能谤讥于市朝( 在)皆以美于徐公( 比)皆朝于齐( 到)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比得)门庭若市( 好像)2.古今异义(1)窥镜古义:___察看________________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2)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___用委婉的语言劝告____今义:背诵;诵读(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____土地方圆___________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3.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___穿戴________)(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_认为……美/___:私:形容词用作动词,__偏爱___)(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__当面_________)4、翻译:(译文略)我的疑惑:作业:将翻译写在作业本上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是有差别的。
它们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教案设计三单元9 桃花源记环节一:课前自主学习作者及写作背景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
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读准字音遂.(suì)邑.人(yì)间隔..(jiàn ɡé)语.云(yù)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舍.船(shě)屋舍.(shè)怡.然(yí)豁.然开朗(huò)便要.还家(yāo)通假字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古义:宽阔明亮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丢下)屋舍.俨然(名词,房屋)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记)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其复前行,欲穷其.林(指示代词,这)既出,得其.船(人称代词,他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惊异)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头)处处志.之(名词做动词,做标记)未果.,寻病终(名词做动词,实现)理解词语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语“渔人”)便要还家(“要”的后面省略宾语“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的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桃花源中人)倒装句: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环节二:课堂互动探究新课导入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戏》导学案导学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地位:《社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属于课内必学的内容。
1.2 教材内容:《社戏》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重庆山乡村社的小故事,通过讲述村民在寒冷的冬天热闹非凡的社戏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1.3 教材目标:本课旨在通过社戏这一特殊形式的娱乐表演,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社戏的起源和发展;(2)了解社戏在中国民间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4)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细节;(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社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细节;(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4.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和展示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戏的魅力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2 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3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教案设计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课标要求环节一:课前自主学习作者及写作背景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辨清字形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理解词语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环节二:课堂互动探究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1社戏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读准字音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撺掇..(cuān du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八年级下册导学邓志案平全册教材分析本册特点:新课文多,以名家名篇为主,文化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当代意识。
本册目标:培养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易文言文能力;加强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一、教材简析八年级是初中学生步入成熟的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课文的选取重在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内容并加上教师丰富的思想,能让处在青春期少年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邃幽远的意境,感悟作者博大精深的内心思想、精神,感悟作者对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能培养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丰富浓厚的情感、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树立远大理想,并结合社会生活现实,进而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生活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主题分别是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多数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既注重了语文性又注重了科学性,拓宽了学科学习和科学技术的运用。
下面按单元分析: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注重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1、《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本文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展现作者对人生的追求。
文章有两条叙事线索:明线,以作者与藤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来贯穿。
2、《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3、《我的第一本书》(随笔)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4、《列夫托尔斯泰》(传记)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5、《再塑生命》文章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
第一单元一、单元学习要点1.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2.拓展视野、联系背景,力求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名人、伟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3.继续加强叙事性作品的阅读,了解文体特点,揣摩叙事语言,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设想1.本单元作品主要特点有三:①丰富沉重的人生经验;②深厚的文化积淀;③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
因此局限于诠释性的文本解读必然失之狭隘,也有违新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本单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入艾氏所言的三组对话,从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2.从七年级上到八年级上三册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占了绝大部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教学活动也以叙事为主,一般来说,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积累和认识。
本单元作品各具异彩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可通过思维方式、叙事形式和语言方面的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提高对不同风格叙事作品的阅读能力,一方面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揣摩中形成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
三、教学建议1.课文深厚的人文内涵决定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应定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必须对课文内容和思想进行整体把握,从“精神的人”这一层面去把握人物的人生轨迹,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
2.要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还须以对文本为基点,把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观照,把个体的人生历程放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上去审视。
例如代表中国现代化之路两个不同端点的鲁迅与胡适,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与成长道路上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当然不必讨论“胡适还是鲁迅”这种当下学界热门的命题,但从《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两篇课文中找到影响作者人生轨迹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一:轻松过大年-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了解,包括春节的由来、俗和文化内涵。
-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阅读资料和参与相关活动来深入了解春节的主要内容。
- 学生还可以参与筹备春节的活动,如制作春联、包饺子等,来体验春节的氛围。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节日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
单元二:神奇的动植物世界-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动植物的分类、特征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研究动植物的基本知识和参与相关实验来加深对动植物的认识。
- 学生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了解它们的生存状态和相互依存关系。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也要培养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学会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单元三:音乐会-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音乐欣赏的培养。
-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音乐的基本概念、乐理知识和音乐家的事迹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
- 学生还可以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和参与音乐活动来培养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研究一种乐器或加入学校的音乐团队,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
...(以下单元内容省略)单元十:科学大观园-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发展的历程来提高对科学的理解。
- 学生还可以通过进行科学实验、观察科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科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展示自己的科学才华。
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导学案,全册共分为10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以及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每个单元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1.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2 年 2月 21日主备人:张金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忱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德,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难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梳理1、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重点字词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落第畸形jī不逊xùn 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 美其名曰诘责jié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四、学法指导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学习本文要注意围绕典型人物(藤野先生、作者鲁迅)的典型事件,并从这些事件中体会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