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2条
- 格式:docx
- 大小:18.32 KB
- 文档页数:7
【每⽇⼀诵】伤寒论第93条第93条太阳病,先下⽽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俱虚,其⼈因致冒。
冒家汗出⾃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未和,然后复下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冒者,郁也,下之则⾥虚⽽亡⾎;汗之则表虚⽽亡阳。
表⾥俱虚,寒⽓拂郁,其⼈因致冒。
《⾦匮要略》⽈∶亡⾎复汗,寒多,故令郁冒,汗出则拂郁之邪得解,则冒愈。
《⾦匮要略》⽈∶冒家欲解,必⼤汗出。
汗出表和⽽⾥未和者,然后复下之。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表病,当汗不汗,先下之⽽愈,因复发其汗,以此表⾥俱虚,因虚其⼈致冒,理必然也。
冒家者,谓凡因病⽽昏冒者也。
然冒家或有汗出⾃愈,其所以然者,⾮表⾥俱虚,乃邪正皆衰,表⾥⾃和故也。
得汗出⽽⾃愈者,和于表也;得下利⽽⾃愈者,和于⾥也。
得⾥未和,然后下之,宜调胃承⽓汤和之。
由此推之,得表未和,然后汗之,当以桂枝汤和之,⾃在⾔外矣。
程知⽈:冒者,神识不清,如有物为之冒蒙也。
得汗出,表和⽽邪解矣。
得表和⽽⾥未和,然后下之,明不得以其冒⽽认为⼊⾥之邪,遂致妄下,亦不得以其冒⽽认为表之未解,复妄⽤汗也。
汪琥⽈:得⾥未和「⾥」字,诸注指⼆便⾔。
窃思经⽂中既云然后下之,此专指⼤便⽽⾔,若利⼩便,则不⾔下矣。
其义可不辨⽽⾃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病,只得个表不和,初⽆下症,其⾥不和,多由汗下倒施⽽得也。
表⾥俱虚,指妄汗下亡津液⾔。
其阳邪仍实,故表⾥不解。
冒者如有物蒙蔽之状,是欲汗之兆也。
因妄下后阳⽓怫郁在表,汗不得遽出⽿。
待汗出冒⾃解,然但得个表和。
其津液两虚,阳已实于⾥,故⾥仍未和。
⾥症既得,然后下之,此虽复下,治不为逆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病,先下之⽽不愈,伤其阴液,因复发汗,伤其阳津,表阳⾥阴,以此俱虚。
【每⽇⼀诵】伤寒论第113条第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弱,弱者必渴,被⽕者必谵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形作伤寒,谓头痛⾝热也。
脉不弦紧,则⽆伤寒表脉也。
经⽈∶诸弱发热,则脉弱为⾥热,故云弱者必渴。
若被⽕⽓,两热相合,搏于胃中。
胃中躁烦,必发谵语。
脉弱发热者,得脉浮,为邪⽓还表,当汗出⽽解矣。
清·吴谦《医宗⾦鉴》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义不属,且论中并⽆此说。
形作伤寒者,⾔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
但其脉不弦紧⽽数,数者热也。
脉浮数热在表,太阳证也;沉数热在⾥,阳明证也。
数脉为热,热⼊阳明,故必⼝渴。
若被⽕劫,其热更甚,故必分谵语。
脉数之病,虽皆发热,然其施治不⽆别焉。
若脉浮数,发热,解之当以汗,汗出可愈,宜⼤青龙汤。
脉沉数发热,解之当以下,下之可愈,宜调胃承⽓汤。
若脉数⽆表⾥证,惟发热⽽渴谵语者,不可汗下,宜⽩虎汤、黄连解毒汤,清之可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形作伤寒,见恶寒、体痛、厥逆,脉当弦紧⽽反浮弱,其本虚可知。
此东垣所云劳倦内伤症也。
夫脉弱者,阴不⾜。
阳⽓陷于阴分必渴,渴者,液虚故也。
若以恶寒⽽⽤⽕攻,津液亡必胃实⽽谵语。
然脉虽弱⽽发热,⾝痛不休,宜消息和解其外,谅⾮⿇黄所宜,必桂枝汤,啜热稀粥,汗出则愈矣。
此为夹虚伤寒之症。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此申明上章之义。
前章发热恶寒,发热多⽽恶寒少,是形作伤寒也。
伤寒脉当弦紧,乃脉微⽽恶寒,微即弱之变⽂。
共脉不弦紧⽽弱,必缘⾎虚,⾎虚脉弱者,必渴。
若被⽕熏,愈烁其⾎,不⽌渴也,必作谵语。
脉弱是以发热偏多,脉法:诸弱发热是也。
发热是营⽓之虚,⽽恶寒是卫⽓亦虚也,故上章谓之阴阳俱虚。
【每⽇⼀诵】伤寒论第70条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与调胃承⽓汤。
上三味,以⽔三升,煮取⼀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汗出⽽恶寒者,表虚也;汗出⽽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经⽈∶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未和。
与调胃承⽓汤和胃⽓。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发汗,汗出病解,必不恶寒,亦不恶热,始可为愈。
若发汗后恶寒者,是阳虚也,宜⽤芍药⽢草附⼦汤主之。
今发汗后不恶寒,但恶热,则是胃实也,故与调胃承⽓汤泻热以和胃也。
⽅有执⽈:发汗后不恶寒,其⼈表⽓强也。
但热、亡津液⽽胃中⼲,故⽈实也。
当和胃⽓,以⼲在胃⽽实也。
故⽈与调胃承⽓汤所以泻实,⽽⽢草则有泻中调和之义。
程知⽈:汗后恶寒,则为荣卫俱虚;汗后不恶寒但发热,则为津⼲胃实,故有调胃通津之法。
然⽈当、⽈与,则似深有酌量⽽不肯妄下,以重虚其津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虚、实俱指胃⾔。
汗后正⽓夺则胃虚,故⽤附⼦、芍药,邪⽓盛则胃实,故⽤⼤黄、芒硝。
此⾃⽤⽢草,是和胃之意。
此见调胃承⽓,是和剂⽽⾮下剂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阳虚之⼈,汗则亡阳,阴虚之⼈,汗则亡阴。
汗后恶寒者,⽓泄⽽阳虚故也,故防⼊少阴,不恶寒,反恶热者,津伤⽽阳实故也,是已⼊阳明,将成⼤承⽓证,宜早以调胃承⽓和其胃⽓,预夺其实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此节借上⼲姜附⼦、桂枝⽢草汤证,以见调胃承⽓汤证恶寒与热之绝不相类也。
汗后恶寒为虚,恶热为实,虚寒者当温,实热者当泻,此意最为平近,初学者能辨之。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草附⼦汤主之。
(本条与第68条同讲)。
【每⽇⼀诵】伤寒论第104条第104条伤寒,⼗三⽇不解,胸胁满⽽呕,⽇晡所发潮热,已⽽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上⼋味,以⽔四升,煮取⼆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三⽇,再传经尽,当解之时也。
若不解,胸胁满⽽呕者,邪⽓犹在表⾥之间,此为柴胡汤证。
若以柴胡汤下之,则更⽆潮热⾃利。
医反以丸药下之,虚其肠胃,邪⽓乘虚⼊腑,⽇晡所发潮热,热已⽽利也。
潮热虽为热实,然胸胁之邪未已,故先与⼩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热。
清·吴谦《医宗⾦鉴》凡伤寒过经不解,热邪转属胃府者多,皆当下之。
今伤寒⼗三⽇不解过经,胸满⽽呕,⽇晡所发潮热,已⽽微利,此本⼤柴胡证也。
下之⽽不通利,今反利者,询知为医以丸药迅下之,⾮其治也。
迅下则⽔虽去,⽽燥者仍存,恐医以下后之利为虚,故复指⽈潮热者实也,是可再下者也。
但胸之邪未已,故先宜⼩柴胡汤以解少阳以外,复以⼩柴胡汤加芒硝,以下少阳之⾥。
不⽤⼤黄⽽加芒硝者,因⾥不急且经迅下,惟欲其耎坚润燥⽿!是⼜下中兼和之意也。
『内台⽅』议⽈:潮热者,实也,何不⽤⼤柴胡、⼤⼩承⽓下之,却⽤芒硝何也?盖潮热虽属实,然已先⽤丸药,伤动藏府,若再⽤⼤黄下之,则脾⽓伤⽽成坏证矣,祗⽤芒硝润燥以取利也。
⽅有执⽈:⼗三⽇,过经也。
不解,坏证也,⾮其治也。
以上乃原其坏,由于医之误。
以下⾄末,救误之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晡潮热,已属阳明,⽽微利可疑。
利既不因于下药,潮热呕逆⼜不因利⽽除,故知误不在下⽽在丸药也。
丸药发作既迟,⼜不能荡涤肠胃,以此知⽇晡潮热,原因胃实。
【每⽇⼀诵】伤寒论第99条第99条伤寒四五⽇,⾝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温⽽渴者,⼩柴胡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渴者,⾥不和也。
邪在表则⼿⾜通热,邪在⾥则⼿⾜厥寒;今⼿⾜温者,知邪在表⾥之间也。
与⼩柴胡汤以解表⾥之邪。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四、五⽇,邪在三阳之时。
⾝热恶风,太阳证也;颈项强,太阳阳明证也;胁下满,⼿⾜温⽽渴,阳明少阳证也。
此为三阳合病之始,固当权其孰缓孰急,以施其治。
然其⼈胁下满,⼿⾜温⽽渴,是已露去表⼊⾥,归并少阳之机,故独从少阳以为治也。
主以⼩柴胡汤者,和解其表⾥也。
此三阳合病不必悉具柴胡证,⽽当⽤柴胡之⼀法也。
⽅有执⽈:三阳俱见病,⽽独从少阳⼩柴胡以为治者,太阳、阳明之邪微,少阳近⾥⽽⾥证见,故从少阳⼀于和⽽三善备也。
喻昌⽈:本当从三阳合并病之例⽽⽤表法,但⼿⾜温⽽加渴,是外邪逼于少阳,向⾥之机已着,更⽤⾟⽢发散,则重增其热⽽⼤耗其津矣。
故从⼩柴胡之和法,使阳邪罢⽽阴津不伤,⼀举⽽两得也。
⼩柴胡汤当从加减法,不呕⽽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为是。
张志聪⽈:⼿⾜温者,⼿⾜不冷也。
⾮病⼈⾃觉其温,乃诊者按之⽽得也。
不然何以既⽈⾝热,⽽复云⼿⾜温耶?汪琥⽈:此条系三阳经齐病,⽽少阳之邪居多也。
太阳伤寒已⾄四、五⽇之时,不⽈发热恶风,祗⽈⾝热者,此太阳之邪渐衰也。
其兼阳明证不⽈⿐⼲不得卧,⽽只⽈颈项强者,此阳明之邪,亦将衰也。
惟下满为少阳经之专证,况兼⼿⾜温⽽⼜渴,此为邪将传⾥之机已着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热恶风,头项强,桂枝证未罢。
胁下满,已见柴胡⼀证,便当⽤⼩柴胡去参、夏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
不任桂枝⽽主柴胡者,从枢故也。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每⽇⼀诵】伤寒论第100条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不差者,⼩柴胡汤主之。
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消解。
温服⼀升,⽇三服。
呕家不可⽤建中汤,以甜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脉阳涩、阴弦,⽽腹中急痛者,当作⾥有虚寒治之,与⼩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瘥者,⾮⾥寒也,必由邪⽓⾃表之⾥,⾥⽓不利所致,与⼩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除传⾥之邪。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脉得浮涩,荣卫不⾜也;脉得沉弦,⽊⼊⼟中也。
荣卫不⾜则表虚,⽊⼊⼟中则⾥急。
惟表虚⾥急,腹中急痛,所以先⽤⼩建中汤,以其能补荣卫兼缓中急,则痛可差也。
或不差,必邪尚滞于表。
知涩为荣卫不通,弦为少阳本脉,故与⼩柴胡汤,按法施治也。
成⽆⼰去黄芩加芍药,疏外调中,其说亦是。
汪琥⽈:弦脉不除,痛犹未⽌者,为不差,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尺、⼨俱弦,少阳受病也。
今阳脉涩⽽阴脉弦,是寒伤厥阴,⽽不在少阳也。
⼨为阳,阳主表,阳脉涩者,阳⽓不舒,表寒不解也。
弦为⽊邪,必挟相⽕,相⽕不能御寒,必还⼊厥阴⽽为患。
厥阴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则腹中皆厥阴部也。
尺为阴,尺主⾥。
今阴脉弦,为肝脉,必当腹中急痛矣。
肝苦急,⽢以缓之,酸以泻之,⾟以散之,此⼩建中为厥阴驱寒发表平肝逐邪之先着也。
然邪在厥阴,腹中必痛,原为险症,⼀剂建中,未必成功。
设或不瘥,当更⽤柴胡,令邪⾛少阳,使有出路。
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以⼩柴胡佐⼩建中之不及也。
前条辨证,此条辨脉。
前条是少阳相⽕犯⼼⽽烦,其证显;此条是厥阴相⽕攻腹⽽痛,其证隐。
若腹痛⽽⾮相⽕,不得⽤芍药之寒。
《内经》∶“暴注胀⼤,皆属于热。
”此腹痛⽤芍药之义。
【每⽇⼀诵】伤寒论第101条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振,却复发热汗出⽽解。
当前浏览器不⽀持播放⾳乐或语⾳,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再出发韩春 - 再出发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柴胡证,是邪⽓在表⾥之间也,或胸中烦⽽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下悸,⼩便不利,或不渴,⾝有微热,或咳,但见⼀证,便宜与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
邪在半表半⾥之间,为柴胡证,即未作⾥实,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虽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
得汤,邪⽓还表者,外作蒸蒸⽽热,先经下,⾥虚,邪⽓欲出,内则振振然也。
正⽓胜、阳⽓⽣,却复发热汗出⽽解也。
清·吴谦《医宗⾦鉴》⽆论伤寒中风,邪传少阳,病在半表半⾥,有柴胡证,但见⼀证,便以⼩柴胡随证加减治之,不必待其悉具也。
凡柴胡汤病证,不与柴胡汤⽽反下之,不变他病,柴胡证仍在者,可复与柴胡汤则解。
但以误下,其证必虚,故解必蒸蒸⽽热振振⽽寒,邪正交争,然后汗出⽽解也。
郑重光⽈:有柴胡证,但见⼀证便是,不必悉具者,⾔往来寒热是柴胡证,此外兼见胸满,⼼烦喜呕,及诸证中凡有⼀证者,即是半表半⾥,故⽈呕⽽发热者,⼩柴胡汤主之。
因柴郑重光胡为枢机之剂,风寒不全在表未全⼊⾥者,皆可⽤,故证不必悉具,⽽⽅有加减法也。
⾄若柴胡有疑似证,不可不审者,如下满痛,本渴⽽饮⽔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及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亦⾮柴胡证,此等⼜当细为详辨者也。
⽅有执⽈:蒸蒸⽽振作战汗也,必如此⽽后解者,以下后⾥虚故也。
⽅有执程知程知⽈:邪⽓还表,故蒸蒸⽽热;下后正虚,故振振⽽动。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柴胡为枢机之剂,凡寒⽓不全在表未全⼊⾥者,皆服之。
【每⽇⼀诵】伤寒论第110条第110条太阳病⼆⽇,反躁,凡熨其背⽽⼤汗出。
⼤热⼊胃,胃中⽔竭,躁烦,必发谵语,⼗余⽇,振栗⾃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便不得,反呕,欲失溲,⾜下恶风,⼤便硬,⼩便当数,⽽反不数及不多。
⼤便已,头卓然⽽痛,其⼈⾜⼼必热,⾕⽓下流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太阳病⼆⽇,则邪在表,不当发躁,⽽反躁者,热⽓⾏于⾥也。
反熨其背⽽发汗,⼤汗出,则胃中⼲燥,⽕热⼊胃,胃中燥热,躁烦⽽谵语,⾄⼗余⽇,振栗、⾃下利者,⽕邪势微,阴⽓复⽣,津液得复也,故为欲解。
⽕邪去,⼤汗出,则愈。
若从腰以下不得汗,则津液不得下通,故欲⼩便不得,热⽓上逆⽽反呕也。
欲失溲、⾜下恶风者,⽓不得通于下⽽虚也。
津液偏渗,令⼤便硬者,⼩便当数。
经⽈∶⼩便数者,⼤便必硬也。
此以⽕热内燥,津液不得下通,故⼩便不数及不多也。
若⽕热消,津液和,则结硬之便得润,因⾃⼤便也。
便已,头卓然⽽痛者,先⼤便硬,则阳⽓不得下通,既得⼤便,则阳⽓降下,头中阳虚,故卓然⽽痛。
⾕⽓者,阳⽓也。
先阳⽓不通于下之时,⾜下恶风,今阳⽓得下,故⾜⼼热也。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中风、伤寒,⼆⽇不躁,今反躁者,是不得汗出⽽躁,⼤青龙汤证也。
不以青龙汤发汗,反以⽕劫熨背,逼汗⼤出,⽕邪⼊胃,胃热⽔竭,则烦躁谵语所必发也。
⼗有余⽇,邪正相持,持久必争,争必振栗作解,然解⾮汗出及下利,邪⽆从解也。
若⾃下利,此为欲从⾥解也;若⾃汗出,此为欲从表解也。
今⼗余⽇不⾃下利,⽽有欲⼩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者,是⾥不解也;不⾃汗出,⽽下⾝⽆汗,⾜下恶风者,是表不解也。
⾥不解者,⼤便必硬,⼩便当数⽽反不数,则知⽔留胃中,久必肠润,其久积之⼤便⾃应多下⽽解也。
伤寒论条文大字注音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书以病因、病机、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对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以下是《伤寒论》的部分条文大字注音版:1. 伤寒论第一条,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汗出,恶风,脉浮。
【shāng hán lùn dì yī tiáo,tài yáng bìng,fā rè,è chán,tóu tòng,hàn chū,è fēng,màifú.】。
2. 伤寒论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强,发狂,脉浮而紧。
【shāng hán lùn dì èr tiáo,tàiyáng bìng,fā rè,è chán,wú hàn,tóu tòng,xiàng qiáng,fā kuáng,mài fú ér jǐn.】。
3. 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不惊,头痛,有痰,脉浮而缓。
【shāng hán lùn dì sān tiáo,tài yáng bìng,fā rè,è chán,hàn chū bù jīng,tóu tòng,yǒu tán,mài fú ér huǎn.】。
4. 伤寒论第四条,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身疼痛,少腹满,脉浮而数。
【每⽇⼀诵】伤寒论第106条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
先⾷温服五合,⽇三服,当微利。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太阳,膀胱经也。
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腑,为热结膀胱,其⼈如狂者,为未⾄于狂,但不宁尔。
经⽈∶其⼈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相搏,若⾎不为蓄,为热迫之则⾎⾃下,⾎下则热随⾎出⽽愈。
若⾎不下者,则⾎为热搏,蓄积于下,⽽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汤,下热散⾎。
《内经》⽈∶从外之内⽽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
此之谓也。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不解,当传阳明,若不传阳明⽽邪热随经,瘀于膀胱荣分,则其⼈必如狂。
如狂者、瘀热内结,⼼为所扰,有似于狂也。
当此之时,⾎若⾃下,下者⾃愈,若不⾃下,或下⽽未尽,则热与瘀⾎,下蓄膀胱,必少腹急结也。
设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以⿇黄汤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痛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即调胃承⽓加桃核,所以攻热逐⾎也。
盖邪随太阳经来,故⼜加桂枝以解外⽽通荣也。
先⾷服者,谓空腹则药⼒下⾏捷也。
太阳病不解,不传阳明,邪热随经⼊⾥,谓之犯本,犯本者,谓犯膀胱之府也。
膀胱府之卫为⽓分,膀胱府之荣为⾎分,热⼊⽽犯⽓分,⽓化不⾏,热与⽔结者,谓之犯卫分之⾥,五苓散证也;热⼊⽽犯⾎分,⾎蓄不⾏,热与⾎结者,谓之犯荣分之⾥,桃核承⽓汤证也。
⼆者虽皆为犯本之证,⼆⽅虽皆治犯本之药,⽽⼀从前利,⼀从后攻,⽔与⾎,主治各不同也。
喻昌⽈:桃核承⽓汤⽤桂枝解外,与⼤柴胡汤解外相似,益见太阳随经之热,⾮桂枝不解也。
【每⽇⼀诵】伤寒论第112条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救逆汤主之。
上七味,以⽔⼀⽃⼆升,先煮蜀漆,减⼆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脉浮,责邪在表,医以⽕劫发汗,汗⼤出者,亡其阳。
汗者,⼼之液。
亡阳则⼼⽓虚,⼼恶热,⽕邪内迫,则⼼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亡阳所宜也;⽕邪错逆,加蜀漆之⾟以散之;阳⽓亡脱,加龙⾻、牡蛎之涩以固之。
《本草》云∶涩可去脱。
龙⾻、牡蛎之属是也。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脉浮,医不⽤⿇、桂之药,⽽以⽕劫取汗,汗过亡阳,故见惊狂,起卧不安之证,盖由⽕劫之误,热⽓从⼼,且⼤脱津液,神明失倚也。
然不⽤附⼦四逆辈者,以其为⽕劫亡阳也。
宜以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牡蛎救逆汤主之。
去芍药者,恐其阴性迟滞,兼制桂枝不能迅⾛其外,反失救急之旨。
况既加龙、蛎之固脱,亦不须芍药之酸收也。
蜀漆⽓寒味苦,寒能胜热,苦能降逆,⽕邪错逆,在所必需也。
喻昌⽈:篇中误服⼤青龙汤,厥逆,筋惕⾁,⽽亡阳者,乃汗多所致,故⽤真武汤救之。
此以⽕迫劫⽽亡阳者,乃⽅⼨元阳之神,被⽕迫劫⽽飞腾散乱,故惊狂起卧不安。
有如此者,少缓须臾,神丹莫挽矣,故以此汤救之。
盖阳神散乱,当求之于阳,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敛,始得疾趋以达于阳位。
更加蜀漆者,缘蜀漆之性最急,⼜加龙⾻、牡蛎,有形之⾻属,为之⾈楫,以载神⽽返其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者,寒伤君主之阳也。
以⽕迫劫汗,并亡离中之阴,此为⽕逆矣。
妄汗亡阴,⽽⽈亡阳者,⼼为阳中之太阳,故⼼之液,为阳之汗也。
【每⽇⼀诵】伤寒论第109条第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渴欲饮⽔,其腹必满;⾃汗出,⼩便利,其病欲解。
此肝乘肺也,名⽈横,刺期门。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
⼤渴欲饮⽔,肝⽓胜也。
《⽟函》⽈∶作⼤渴,欲饮酢浆,是知肝⽓胜也。
伤寒欲饮⽔者愈,若不愈⽽腹满者,此肝⾏乘肺,⽔不得⾏也。
经⽈∶⽊⾏乘⾦,名横,刺期门,以泻肝之盛⽓,肝肺⽓平,⽔散⽽津液得通,外作⾃汗出,内为⼩便利⽽解也。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发热,涩涩恶寒,⽆汗之表也。
⼤渴欲饮⽔,其腹必满,停饮之满也。
若⾃汗出,表可⾃解,⼩便利满可⾃除,故⽈:其病欲解也。
若不汗出,⼩便闭,以⼩青龙汤先解其外,外解已,其满不除,⼗枣汤下之,亦可愈也。
此肝乘肺,名⽈横,刺期门,亦与上⽂义不属,似有遗误。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热恶寒,寒为在表;渴欲饮⽔,热为在⾥。
其腹因饮多⽽满,⾮太阴之腹满,亦⾮厥阴之消渴矣。
此肝邪挟⽕⽽克⾦。
脾精不上归于肺,故⼤渴;肺⽓不能通调⽔道,故腹满。
是侮所不胜,寡于畏也,故名⽈横,必刺期门,随其实⽽泻之。
得⾃汗,则恶寒发热⾃解;得⼩便利,则腹满⾃除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发热,蔷蔷恶寒,⼤渴欲饮⽔,其腹必满,是肺病也,⾃汗出,⼩便利,见风⽊之疏泄,此肝乘肺⾦也,名⽈横,亦当刺厥阴之期门,以泻肝热。
肺统卫⽓⽽性收敛,肝司营⾎⽽性疏泄,发热恶寒,⼤渴腹满,是⾦⽓敛闭⽽⽊不能泄也,汗出便利,是⽊⽓发泄⽽⾦不能收也。
营泄⽽卫宣,故其病欲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本条与108条同讲。
刺期门⼆节,有数疑窦,不特⽆刺期门之确证,即本⽂多不可通。
腹满谵语似阳明实证,脉应滑⼤⽽数,不应见浮紧之太阳脉,⼀可疑也。
【每⽇⼀诵】伤寒论第107条第107条伤寒⼋九⽇,下之,胸满烦惊,⼩便不利,谵语,⼀⾝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牡蛎汤主之。
上⼗⼆味,以⽔⼋升,煮取四升,内⼤黄,切如棋⼦,更煮⼀两沸,去滓,温服⼀升。
本云柴胡汤,今加龙⾻等。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九⽇,邪⽓已成热,⽽复传阳经之时,下之虚其⾥⽽热不除。
胸满⽽烦者,阳热客于胸中也;惊者,⼼恶热⽽神不守也;⼩便不利者;⾥虚津液不⾏也;谵语者,胃热也;⼀⾝尽重不可转侧者,阳⽓内⾏于⾥,不营于表也。
与柴胡汤以除胸满⽽烦,加龙⾻、牡蛎、铅丹,收敛神⽓⽽镇惊;加茯苓以⾏津液、利⼩便;加⼤黄以逐胃热、⽌谵语;加桂枝以⾏阳⽓⽽解⾝重。
错杂之邪,斯悉愈矣。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九⽇,邪不解,表不尽,不可下也,若下之,其邪乘虚内陷。
在上者,轻则胸满,重则结胸,胸满者,热⼊于胸,⽓壅塞也。
在中者,轻则烦惊,重则昏狂,烦惊谵语者,热乘于⼼,神不宁也。
在下者,轻则⼩便不利,重则少腹满痛,⼩便不利者,热客下焦,⽔道阻也。
邪壅三焦,则荣卫不⾏,⽔⽆去路,则外渗肌体,故⼀⾝尽重,不可转侧也。
以柴胡加龙⾻牡蛎汤主之,其⼤意在和解镇固,攻补兼施也。
此条乃阳经湿热之⾝重,若以为津亡⾎涩,阳⽓不能宣布,阴经湿寒之⾝重则误矣。
寒湿⾝重,⽤真武汤、桂枝附⼦汤,以不渴⾥⽆热也;热湿⾝重,⽤⽩虎汤、柴胡加龙⾻牡蛎汤,以烦胃有热也。
其风湿、风温⾝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热,故此汤中⽤苓、半、⼤黄为佐也。
⽅有执⽈:胸满者,下后⾥虚,外热⼊⾥,挟饮上抟于膈,所以烦也。
惊伤⼼,⼼藏神⽽居膈,正虚邪胜所以不宁。
⼀⾝尽重,不可转侧者,伤寒本⼀⾝疼痛,亡津液⽽⾎涩不利,故变为沉滞⽽重甚也。
程知⽈:下⽽⼼烦腹满,治以栀、朴,为邪⼊腹也。
【每⽇⼀诵】伤寒论第96条第96条伤寒五六⽇,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烦喜呕,或胸中烦⽽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下悸、⼩便不利,或不渴、⾝有微热,或咳者,⼩柴胡汤主之。
上七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
⽇三服。
若胸中烦⽽不呕者,去半夏⼈参,加栝蒌实⼀枚;若渴,去半夏,加⼈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枣,加牡蛎四两;若⼼下悸,⼩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参、⼤枣、⽣姜,加五味⼦半升、⼲姜⼆两。
当前浏览器不⽀持播放⾳乐或语⾳,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很苦李泉 - 李泉北京演唱会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病有在表者,有在⾥者,有在表⾥之间者。
此邪⽓在表⾥之间,谓之半表半⾥证。
五六⽇,邪⽓⾃表传⾥之时。
中风者,或伤寒⾄五六⽇也。
《⽟函》⽈∶中风五六⽇,伤寒,往来寒热,即是。
或中风,或伤寒,⾮是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
经⽈∶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证便是,不必悉具者正是。
谓或中风、或伤寒也。
邪在表则寒,邪在⾥则热。
今邪在半表半⾥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
邪在表,则⼼腹不满,邪在⾥,则⼼腹胀满。
今⽌⾔胸胁苦满,知邪⽓在表⾥之间,未⾄于⼼腹满,⾔胸胁苦满,知邪⽓在表⾥也。
默默,静也。
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则烦闷乱。
《内经》⽈∶阳⼊之阴则静。
默默者,邪⽅⾃表之⾥,在表⾥之间也。
邪在表则能⾷,邪在⾥则不能⾷,不欲⾷者,邪在表⾥之间,未⾄于必不能⾷也。
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则烦满⽽呕,烦喜呕者,邪在表⽅传⾥也。
邪初⼊⾥,未有定处,则所传不⼀,故有或为之证。
【每⽇⼀诵】伤寒论第103条第103条太阳病,过经⼗余⽇,反⼆三下之,后四五⽇,柴胡证仍在者,先与⼩柴胡。
呕不⽌,⼼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柴胡汤,下之则愈。
上七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升,⽇三服。
⼀⽅,加⼤黄⼆两;若不加,恐不为⼤柴胡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数过多,累经攻下,⽽柴胡证不罢者,亦须先与⼩柴胡汤,以解其表。
经⽈∶凡柴胡汤证⽽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者,是也。
呕⽌者,表⾥和也;若呕不⽌,郁郁微烦者,⾥热已甚,结于胃中也,与⼤柴胡汤下其⾥热则愈。
柴胡、黄芩之苦,⼊⼼⽽折热;枳实、芍药之酸苦,涌泄⽽扶阴。
⾟者散也,半夏之⾟,以散逆⽓;⾟⽢和也,姜枣之⾟⽢,以和荣卫。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传过三阳之经⼗余⽇,医不随经施治,反⼆、三下之,未致变逆,后四、五⽇,惟见少阳寒热往来之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柴胡汤解表和⾥。
如或不愈,其呕不⽌,⼼下满急,郁郁微烦,此为少阳表⾥均未解也,与⼤柴胡汤下之,攻⾥和表,⾃可愈也。
⽅有执⽈:过经与坏病同,不知何逆,⽽⼆、三下之,适所以致逆,故⽈:反也。
下⽽⼜下,阳明虽未伤,⽽少阳亦未除,故⽈:柴胡证仍在也。
呕不⽌,郁郁微烦,乃邪扰⼆阳,故⽈:未解也。
程知⽈:此⾔过经误下,有⽤⼤⼩柴胡两解法也。
盖其⼈之邪,因屡下⽽深⼊,若表证未罢,必先⽤⼩柴胡和其半表,⽽后可兼攻其⾥也。
程应旄⽈:此条与阳明经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之条,细细酌量,阳明证呕在上,⽽邪亦在膈之上,未⼊府,故不可下;此条呕不⽌,⼼下急,乃邪在膈之下,已属胃,乃可下也。
可下不可下,此等处最不容误也。
林澜⽈:呕不⽌,则半表⾥证犹在,然⼼下急,郁郁微烦,必中有燥屎也,⾮下除之不可,故以⼤柴胡兼⽽⾏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2 条第92 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发热头痛,表病也。
脉反沉者,里脉也。
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见表病而得里脉则当瘥,若不瘥,为内虚寒甚也,与四逆汤救其里。
清•吴谦《医宗金鉴》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字,方合当温其里之文。
观太阴篇云: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此虽未下,但脉反沉,可知里寒,必是脱简。
病发热头疼,太阳表证也。
脉当浮,今反沉,是太阳表证而得少阴里脉也。
凡太阳、少阴表里皆寒无汗之病,均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
若不差不下利者,更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和之;若下利清谷,即有身体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防其阳从阴化,变厥惕亡阳之逆,断不可谓病在太阳,无可温之理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太阳麻黄汤证。
病为在表,脉当浮而反沉,此为逆也。
若汗之不瘥,即身体疼痛不罢,当凭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
阳证见阴脉,是阳消阴长之兆也。
热虽发于表,为虚阳,寒反据于里,是真阴矣。
必有里证伏而未见,藉其表阳之尚存,乘其阴之未发,迎而夺之,庶无吐利厥逆之患,里和而表自解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脉有余而证不足,则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则从脉。
有余可假,而不足为真,此仲景心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发热头痛,是太阳表证,脉应见浮,乃脉反沉,是已入太阴之脏。
若脉沉,不差,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甘草培其土,干姜温其中,附子温其下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病发热头痛,其病在表,则其脉当浮,而脉反见沉,则表证当减,为血分之热度渐低,而表热当除,头痛当愈也,此理之可通也。
惟后文所云: 「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则大误矣。
夫身体疼痛为麻黄汤证,即上节所谓急当救表者,岂有病表而反救其里之理。
愚按「身体疼痛」四字,实为「腹中疼痛」之误。
寒邪入腹,故脉沉,如此乃与「宜四逆汤」四字密合无间。
自来注家遇此等大疑窦,犹复望文生训,坐令仲师医学失传,可叹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表里同病当先救里的变法,和上一条的意思类似,不过更具体。
病发热,头痛,这是太阳病,当见浮脉,现在不浮,脉反沉,沉是少阴脉,主少阴阳虚有寒。
脉证不符,是从证,是从脉,还是脉证皆从呢?如果从证,当用汗法,但脉象又不允许发汗。
根据太阳和少阴的表里关系,必须重视少阴的沉脉。
既然是太阳少阴两感,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温经散寒,就是外散太阳之寒,内温少阴之寒。
用了温经散寒法之后,若不差,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仍然当救其里,不要考虑表证了。
因为温经散寒之法都没解决问题,说明少阴阳气虚衰较甚,非专一地补少阴不可了,不能够再加上麻黄、细辛,发散少阴阳气。
也就是说,少阴阳气不足是主要问题,太阳表证是次要问题。
要舍证以从脉,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补少阴之阳。
我去年冬天看过一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主诉就是腹部有水,憋闷难忍。
我一看,面色又青又黑,脉弦软而无力,手也发凉。
自述背部总有凉气。
一派阳虚之象,所以我没用利水之法,开了附子、干姜、人参、黄芪等温补之药。
这人的腹水逐渐消了,也能上楼了,现在还活着。
希望大家很好地体会以上三条(第90/91/92 条)。
虽然太阳病篇是讲解决表证的问题的,但表证也经常和里证有联系。
再讲了太阳表证的汗法常规之后,张仲景紧接着提出表里缓急的问题,是有其深意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应该“宜四逆汤” ,应该有个宜”字。
在成无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汤” 。
应该有个“宜”字,不是“四逆汤方” 。
这是前后没有回文,不衔接了。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很含蓄啊,这个咱们可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 之”,它是根据这条来的,少阴病也在表嘛,他开始得的时 候,这个少阴病啊,以不发热为常的,脉也不沉,所以这个 少阴病,在太阳篇头前就有,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就指着发于太阳病,发于阴 就指着说的发于少阴病,所以这个一般(感冒?)也有的, 所以在临床上 要注意,它就来了,不过这个少阴病少见, 身体素虚或者是老年人,他开始得病就是少阴病,这个体温 呢,病人不觉得发热,你要试闻,体温也挺高的,所以这个 发病开始,不发热,只 恶寒,所以大概有少阴病。
那么这 个呢就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倒发热,本来以不发热为常, 而反发热,脉一般也不沉,而脉反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就是表证内有停饮。
这个沉啊,《金匮要略》上有,脉得 诸沉,当责之于水,里有水,脉就现沉。
那么少阴病这个病 啊,又里有水,这个少阴病为之在表的期间最短,就是两三 天,他如果里头有水一传里,非传到太阴不可,所以这个时 候啊赶紧去饮,他搁细辛嘛,细辛也是主水饮的一个药,所以小青龙汤里头也搁细辛嘛,我们这一段就是接着这来说附子细辛汤,而病还不好, ”身体疼痛” ,身体疼痛还可以有以看看少阴篇,这就是从少阴篇这节来的,少阴篇301 这 的,“病发热头痛,脉反沉, ” 就指着这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就指着这段。
”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黄表证啊,可是有表证,已经吃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脉沉,不愈呀,那么说明不能再发汗了,少阴病更不像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也得赶紧救里了,温其里以去其饮。
由于这个少阴病要转入太阴,这个死亡率相当地高啊,所以近来,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
这个要得少阴病这种感冒,传里而并发太阴病的时候,死亡率相当地多。
所以这个时候,得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脉沉,还主为里,虽然有表证,这个里头阴寒太盛了,赶紧舍表救里,或者是个当救其里呀,这根据上一条啊,当然也有四逆汤,这个地方都很好。
不过这个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没前后看,他觉得若不差,你看这个书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随便搁这么两个字,随便搁两个就没意思了,象这个头痛发热,脉反沉,他搁个若不差,什么意思啊?若不好,在这就讲不通了,就是根据那一条(301),他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 ,不应该脉沉,它是表证啊,由于里头有停水,里头停水有时候胃虚才停水,也就是虚寒,一方面要解表,依法呀,根据那条,同时要用细辛去其寒饮。
那么吃这个药还不行,这个阴寒太深,得赶紧舍表救里,它是这么一个。
所以这一段根据字面讲,讲不通。
那么四逆汤头前讲过了,就是甘草、干后头说的温里回阳啊,其实就是温里。
姜、附子,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温里最有力量的药了,子恒试注病人症状是发热、头痛,若是属于太阳病应表现为脉浮,同时可能伴有头项强痛而恶寒。
但此时反而出现了沉脉,结合后文第301 条,发热,脉沉,需要考虑是少阴病,治疗先选择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或桂枝加附子汤一类少阴方剂。
如果用该类方子治疗,病依然不愈说明里寒为重,即使还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应当以救里为主,适宜选择四逆汤一类的方剂回阳救逆。
【条文互参】第301 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版权说明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第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 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 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 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75 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第76 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第77 条: 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 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第 79 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 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第 80 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第 81 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第 82 条:太阳病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 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 83 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 汗。
第 84 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第 85 条:疮 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 86 条:衄家,不 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第87 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第 88 条:汗 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第 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第 90 条:本发 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第 91 条:伤寒,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 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自我测验 第 92 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 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复制可见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 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78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