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
- 格式:docx
- 大小:529.04 KB
- 文档页数:7
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教案【课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学时】1学时【教学目标】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
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
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
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课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学时】1学时【教学目标】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
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
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
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样性风格,并能进一步关注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当代作曲家及作品、音乐主题【教学难点】作品的多样性风格及多元化发展特征【预习导学】一、《百年沧桑》之《南海渔歌》【背景搜寻】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在经历了百年风云之后,香港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朱践耳的交响诗《百年沧桑》就是为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
它完成于1996年,同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迎接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活动“的金奖。
作曲家在总谱的首页上写下这样的题记: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带来了屈辱和困难,由此,激发了人民的觉醒。
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坚持斗争,走过了一条从斗争到最后胜利的漫长道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存!这段文字,为我们听赏和理解这部长达22分钟的大型作品,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根据音乐的结构和情绪的转换,可以分为入侵—苦难—觉醒—挖掘你的潜能铸造巨大的成功成功源于合作抗争—胜利、欢庆五个段落。
整部作品,用交响音乐的艺术形式,高度地概括了中国近一百多年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音乐分析】这一部分分为引子、呈示部、中段、再现段、尾声。
引子:富于东南沿海音乐特点的十面锣在钟琴、钢琴、竖琴等配合下,敲响了欢庆的节奏,音乐显得清新秀丽。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姓名:单位:学科:高中音乐联系方式:学与教的过程教学随笔同音高重复出现,也叫位移。
分为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两种类型,是一种重要的旋律展开手法,首先我们来唱一遍音阶。
我们来唱一遍接下来我们来看两段视频来判断哪个是上行模进,哪个是下行模进?第一段视频是《音乐之声》的一个插曲《哆来咪》的一个片段;第二段视频是《亲爱的小孩》的一个片段;这两段旋律听完了,第一段是上行模进,因为他的旋律是越来越向上行的,我们来唱一遍;第二段是旋律下行的,所以是下行模进四、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主题时期《义勇军进行曲》1.进行曲:在刚开始进行音阶跟唱时,学生有点放不开,纠正了歌唱姿势和状态,声音好很多,但是整体上学生声乐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孩子还是羞于张嘴。
也需要在今后的课程中不断引导与鼓励多加练习。
学与教的过程教学随笔3.学唱与分析《义勇军进行曲》G大调,2/4拍子,富于动力音调节奏老师指挥学生们齐唱,注意音准唱出气势。
4.探究分析《玫瑰三愿》这首声乐作品一二句,前面两个音构成了四度音程开始,大调式属音到主音进行,节奏弱起强落,富于动力。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感觉有些时候讲课声音的音量音调不到位,没有很好的起到渲染情绪的作用。
在歌唱时候有的非常投入,有些孩子没有挖掘到歌词呐喊般的热情,强烈迫切的情绪不够真切。
需要我继续去探索挖掘孩子们可以接受的情绪和动力。
审阅(签名) 9月 9日《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学情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大部分孩子没有过多的接触过音乐类的培训,有些学生有所接触也只是略知一二,我们鉴赏课程进行的难度也是有的,课改后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
音乐还是一门实践性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了这一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在注重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表现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直认为活泼、律动的音乐课是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特点,而高中音乐课堂应该是知性的、理性的。
2023-11-07contents •中华民族音乐的历史演变•中华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中华民族音乐的现代诠释•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与影响•结论与展望目录01中华民族音乐的历史演变以青铜乐器为代表,如编钟、编磬等,音乐与宗教、礼仪紧密相连。
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出现丝竹乐,如笙、箫、琴等,音乐逐渐与舞蹈、诗歌分离。
琵琶、筝、笛等乐器走向成熟,音乐风格多元化,出现曲牌、板眼等概念。
03古代音乐演变0201戏曲、说唱音乐繁荣,如京剧、昆曲等,民间音乐形式丰富。
明清时期西方音乐传入,出现学堂乐歌、新音乐等,音乐教育逐渐普及。
20世纪初近代音乐发展改革开放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频繁,民族音乐融入现代元素,如流行歌曲、摇滚乐等。
当代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融合,出现新民乐、跨界音乐等,音乐风格更加多元。
现代音乐创新02中华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旋律大多优美动听,注重旋律与情感的融合,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
传统音乐风格旋律优美传统音乐的节奏相对自由,没有固定的节拍,演奏者可以根据个人情感和气息自由掌控节奏。
节奏自由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乐器种类,如二胡、笛子、古筝、琵琶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乐器种类繁多地域音乐特色北方音乐多以高亢、豪放的旋律为主,表现出北方人民的粗犷和豪迈。
北方音乐的豪放粗犷南方音乐的细腻柔美西部音乐的奔放热情东部音乐的清新明快南方音乐多以柔和、细腻的旋律为主,表现出南方人民的细腻和柔美。
西部音乐多以高亢、奔放的旋律为主,表现出西部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东部音乐多以清新、明快的旋律为主,表现出东部人民的清新和明快。
创新音乐形式现代中华民族音乐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如将传统歌曲与现代舞蹈结合,或者将不同地域的音乐形式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
融合西方音乐元素现代中华民族音乐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积极融合西方音乐元素,如使用电声乐器、合成器等,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
关于时代变迁的歌曲1、五十年代:《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相信许多80后以前的小伙伴们都会很熟悉这首歌的旋律吧?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毛主席成为了人民心中唯一的寄托。
而歌唱伟大领袖毛主义也成为了大家最为快乐的生活方式。
2、六十年代:《南泥湾》那时间的歌曲还具有浓重的戏曲风格,听起这首南泥湾,仿佛就能看到我们祖辈在弯腰开耕的情景。
那时间哪有什么现代化机械,开耕种田全靠祖辈们一锄头一铲子的奋斗出来。
虽然年代相隔很是久远,但是我们仍能从歌曲中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
3、七十年代:《在希望的田野上》从这首希望的田野上大家就可以听得出来,人民生活的质量已经很大幅度得到了提高,丰收的喜悦也是涌动在每一个人心头。
感觉听当年的老歌给人的感觉就是感受历史的变迁,品味曾经中国“母亲”的艰辛不易。
听听以往的歌曲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4、八十年代:《冬天里的一把火》八十年代也是传统歌曲与流行歌曲交汇的一年,从八十年代早期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到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而电视机也是在这个年代开始进入了千家万户。
费翔也带着他的歌声第一次登上了春节联欢会晚会的舞台,从此以后流行歌曲也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发芽”,开始了流行乐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世情形。
5、九十年代:《水手》一大批优秀歌曲涌入人们的生活,像郑智化的《水手》、张雨生的《大海》、邓丽君《甜蜜蜜》、罗大佑《你的样子》、刘德华《我恨我痴心》、张信哲《爱如潮水》等歌曲。
流行歌曲开始慢慢汇聚在一起,“歌坛”一词也是这个年代的产物。
那时间的电影、电视剧还不是那么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娱乐圈”一词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还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一个词汇。
3.2.1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导入】欣赏歌曲《送别》课前欣赏的歌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送别》,作者是著名音乐家李叔同,也就是我们尊称的“弘一法师”。
歌曲《送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可以说,从“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为踏上“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之路而艰苦奋斗。
音乐则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折射出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
一、二胡曲《光明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曾出现了一种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认为中医、中国画、书法、京剧以及中国音乐等都是落后的、不科学的,统统予以轻视和排斥。
正是由于受“五四”精神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注重教育和学术性的音乐社团。
“国乐改进社”就是其中的代表。
面对西方音乐文化广泛地渗入中国,“国乐改进社”将“改进和振兴国乐”当做艺术的宗旨。
而这时,有一个作曲家则用毕生精力来实践他的音乐观念,他就是刘天华。
其中二胡音乐的创作是他实践中重要的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他的一首二胡作品——《光明行》。
在欣赏的时候,大家试着从旋律、速度、节奏和音乐情绪方面,来进行分析。
旋律:雄壮、明快坚定速度:欢快节奏:密集、富于弹性音乐情绪:振奋人心、热情奔放可以说,《光明行》这首二胡曲的出现,一改之前的传统二胡曲目给人的那种萎靡不振、绵软无力的感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区别呢?我们通过谱例来看一下。
第一段大家会看到,基本上每个音符上面都有黑色的实心倒三角形。
这个符号叫做顿音记号。
那么这一段在演奏的时候,就需要运用二胡的“顿弓”技法。
(教师示范演奏)第二段(教师示范演奏)左手按弦的时候,有一个揉的动作,这种演奏技法叫做揉弦。
第三段特点很明显,右手运弓的时候,有颤抖的感觉,这种演奏技法叫颤弓。
(教师示范演奏)刘天华正是借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融入到二胡演奏中(如:顿弓揉弦颤弓等)来展现其音乐形象。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红旗颂》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红旗颂》案例主题:本课以"红旗颂歌"为主题展开.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导入,学生在心情万分激动地同时"走入"音乐的殿堂,从而体会作者对红旗的无限深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爱.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从而受益终生.二,案例背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我国高中音乐教育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直以来,以营利为目的大量商业炒作的流行音乐迅速流向校园,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给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课本选用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节音乐鉴赏课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主动熟悉并演唱新中国成立后优秀的管弦乐作品,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三,案例描述教学目标:1,感受管弦乐曲《红旗颂》的宏伟气势.学生能了解"红旗"象征着革命,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学生感受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能背唱歌颂红旗的主题旋律.3,感受时代主题对音乐的影响及时代变迁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学生自己听辨出主题旋律,感受不同速度和力度,通过主题感受作者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教学难点:感受音乐要素在整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教材分析:交响序曲《红旗颂》为作曲家吕其明所作,1965年5月作为"上海之春"的首次演出开幕曲.作曲家以充满激情的笔触赞颂了象征革命的红旗,讴歌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作品体裁:序曲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及内容:旋律情绪节奏速度力度引子国歌音调(3次) 催人奋进紧凑中速稍快F呈示部: 弦乐:红旗颂歌主题(2次)辉煌抒情中速稍慢MF连接: 双簧管:深情,如歌的旋律仰望红旗心潮澎湃乐曲小高潮展开部:乐队: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高举红旗奋勇前进(2次):坚定有力紧凑中速稍快F转FF再现部: 木管与弦乐:红旗主题再现气势磅礴气壮山河SF号角嘹亮:全曲最高潮尾声:号角响起宏大音响低音国歌音调对未来充满信心FF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课件,琴.教学步骤与方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引意图导入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提问:歌颂国旗的音乐作品引出《国歌》播放红旗颂的引子部分.提问:对此段音乐是否熟悉(教师哼唱国歌中的旋律)通常在哪些场合唱国歌歌唱时心情怎样引出作品:交响序曲《红旗颂》学生回答问题:歌颂国旗的音乐作品通过视频资料,国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新课《红旗颂》作品介绍.体裁介绍:序曲时代背景:明确答案:1965年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回答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赏析作品板书:曲式结构1,分段欣赏.分别熟悉各段主题,感受各段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变化.2,熟记主题旋律.总结三次重复的不同感受:1,深情无限的赞美2,激情澎湃,峥嵘岁月3,气势磅礴,强劲有力根据课本提示,准备聆听音乐.分段赏析.1从音乐的音色,速度,力度进行赏析.学唱红旗主题旋律.感受三次重复的不同.乐曲通过对红旗的赞颂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熟悉作品结构.整体把握.分段赏析,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感受作品的时代气息.播放音乐,完整感受作品.1,引导学生回忆不同段落中音乐主题表达情感的不同2,集体指挥感受作品学生随音乐指挥感受作品.更深层次的感受作品的速度,力度,音色等对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总结总结内容: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的主权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红旗颂》这部音乐作品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这部气壮山河的不朽的传世之作,展现了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学生谈感受.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对作品表达情感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四,案例评析:这部音乐作品创作于建国初期,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人们取得伟大胜利的激动心情及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更难理解红旗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查阅作品的历史背景,并在上课时运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视频片断作为这节课的导入,和学生一起走进音乐作品,从而使这节课能顺利完成.从课堂反馈的结果看,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也都基本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课堂教学调动了不同特点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在总结分析作品时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可以看出学生在接受这部作品后,指挥时是多么地兴奋和投入,这些也感动着我.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提高和改正:1,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不够得当,由于学生音乐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涉及到乐理知识,总是比较生疏.因此本人感到驾驭整节课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2,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优秀作品浩如烟海,而每一首作品要真正的鉴赏又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对所欣赏作品进行主次的分类,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进修,掌握较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新课改的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想结合的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在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有所欠缺.电脑和网络的运用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资源,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网络资源,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4,在新课程改革初期,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的到外面学习,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通过继续学习和参加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促使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及时总结了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学经验和方法,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
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红旗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作曲家吕其明。
2、了解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3、认识三连音节奏型。
. 能力目标:1、学会演唱《红旗颂》呈示部主题音乐。
2、跟随音乐划节拍。
情感目标:1、理解《红旗颂》融入社会和鸣、成为时代旋律。
2、理解五星红旗凝聚的革命精神和浓浓的爱国情。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能通过聆听、试唱、对比、实践等,对乐曲产生更深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节奏、速度等要素来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各种情感,理解五星红旗凝聚的革命精神和浓浓的爱国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积极思索,通过聆听、对比、分析、探究法、讨论法等方法,逐步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重温开国大典、导入课题。
新课学习:介绍作者吕其明。
介绍创作背景。
总听:1、初步体验作品。
2、通过分析红旗主题三次出现,认识作品的结构。
分听:(分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跟随音乐的速度力度打节拍。
)引子——认识三连音。
呈示部——聆听优美的红旗主题旋律,感受速度力度。
表达了革命胜利的喜悦,对红旗的热爱。
学唱:呈示部红旗主题(提示学生注意音准、时值)。
学做指挥:呈示部红旗主题旋律。
连接部——分析旋律走向。
回忆峥嵘岁月。
展开部——感受速度力度和进行曲音乐风格。
赞扬中国人民前进不止的英雄气概。
学做指挥:展开部红旗主题旋律。
再现部——红旗主题再现情绪更加热烈。
表达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深情。
尾声——再次奏响号角主题。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决心。
总结:红旗为主题三次出现表达的情感。
讨论:《红旗颂》为什么能成为红色经典?伴随时代旋律融入、时代和鸣。
拓展活动:唱出赞美红旗的歌曲,用歌声表达五星红旗凝聚的爱国深情!总结本堂课内容:布置作业:感受时代旋律二胡曲《洪湖主题随想》。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两个学期的音乐鉴赏学习,已有一定的音乐欣赏基础,对音乐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学法设计时,我将紧系围绕《红旗颂》的教学目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为目的地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聆听、分析各段音乐情绪时,我采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得出自已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对音乐的个性体验,因为音乐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听同一首乐曲感受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