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情境教学导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慈母情深》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慈母情深》,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慈母深情的爱。
3.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中汲取营养,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慈母情深》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 课文的朗读与表达。
4. 慈母情节的感悟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生字词的学习,慈母情节的感悟。
2. 教学难点:慈母情节的理解和表达,学生朗读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慈母情深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检查理解情况。
3.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强调慈母情节的表达。
4.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5.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慈母情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慈母情深主题的理解上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上的进步。
3. 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评价其在语言艺术和情感传达上的能力提升。
七、作业设计2. 设计一份慈母情深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慈母情深的定义、慈母情深的故事、慈母情深的意义等。
3. 观看一部关于母爱的电影或电视剧,并写一篇观后感,讨论电影中母爱的体现和感受。
八、课程资源1. 课文《慈母情深》原文。
2. 与慈母情深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如歌曲、电影片段等。
3. 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集锦。
4. 母亲节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活动建议。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6课慈母情深教案(优秀6篇)课《慈母情深》教案篇一一。
教学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失魂落魄等词的意思。
2.能深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同时也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一些重点句段要多次诵读,感受作者谴词运句方面的精妙。
二。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体会人物的情与爱。
三。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四。
教学过程(一).揭题回顾1.揭题,读题。
课文主要写什么?2.过渡:是的,我当时是很渴望有一本《青年近卫军》,(课件1显示《青年近卫军》封面及简介)。
40多年前,那是一个非常崇拜英雄的年代,这些描写英雄的书籍成了青少年的最爱。
读读课文1-4小节,找找哪些词句写出了我对这部小说的渴望。
(二).研读1-4节1.学生自由读读课文1-4小节,找找哪些词句写出了我对这部小说的渴望。
2.重点交流(课件2)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1)指名读。
你体会到什么?(2)重点抓住失魂落魄来理解。
用换词、联系生活来帮助理解。
(3)提升:体会作者用词准确传神,意蕴无穷!指读,齐读。
3.过渡: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我整天失魂落魄,想得我整天魂不守舍,想得我整天六神无主,带着对这本书的强烈渴望,我平生第一次走进了母亲工作的车间。
读读课文5-29小节,找找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如果有什么感受,用笔在边上写写批注。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5-29节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位什么样子的母亲?预设:(课件3)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3.从这些语句中,我们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瘦弱、疲惫、辛劳)4.指导读。
小学5年级课文《慈母情深》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尊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内容:《慈母情深》是梁晓声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期向母亲要钱买书的故事,展现了母亲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对子女的深情和支持,体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资源:文章的电子版反映母爱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情境创设)相关母爱的故事和案例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反映母爱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慈母情深》。
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自学生词新词。
深入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母爱的伟大和母亲对子女的支持。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总结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母爱的重要性,并进行写作练习。
评估方式: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课后训练设计:读拼音,写词语。
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慈母情深》中母爱的理解。
课外延展内容:《慈母情深》的作者梁晓声,194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见长。
梁晓声的代表作包括《雪城》《年轮》等,他的作品曾获得多项文学奖项,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他们对文学和母爱的兴趣。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7篇)慈母情深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
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
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
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学情分析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
本文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
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
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
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
《慈母情深》教学方法一、情境导入法。
咱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个情境。
就说呀,“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走进一段充满爱的故事。
想象一下,在一个有些破旧的厂房里,机器轰鸣,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忙碌着,而这身影背后有着对孩子深深的爱呢。
”这样一说,学生的小脑袋里就开始有画面了,就像打开了好奇的小盒子。
然后再引出课文,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读,想知道到底是个啥样的故事。
二、朗读体会法。
这篇课文可太适合朗读啦。
让学生们大声地读,先通读全文,把生字词啥的都搞清楚。
然后呢,再找那些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来精读。
比如说,“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读到这的时候,让学生慢慢地读,感受那种画面感。
读着读着,他们就能体会到母亲挣钱的不容易,那种慈母情深也就慢慢品出来了。
而且啊,咱还可以搞个朗读比赛呢,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把那种对母亲的敬意和感动都读出来。
三、问题引导法。
抛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像“同学们,你们看作者想要钱买书,母亲毫不犹豫地就给钱了,这说明了啥呀?”“从母亲的那些动作和表情里,你们能看出她对孩子的爱有多少种样子呢?”这些问题就像小钩子一样,把学生的思维勾起来,让他们深入到课文里去探究。
他们就会在课文里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对慈母情深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啦。
四、小组合作法。
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课文里的情节。
比如说,“大家一起聊聊母亲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是怎么坚持爱孩子的。
”小组里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的,想法就像小火花一样碰撞出来。
有些学生可能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些可能会从课文的细节里挖掘,这样大家对慈母情深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且小组合作还能让课堂氛围变得热热闹闹的,像一家人围在一起聊天似的。
五、情感迁移法。
读完这篇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
问问他们“你们的妈妈有没有做过一些让你特别感动的事呀?”这样就能把课文里的情感迁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
他们会想起妈妈给自己做饭呀,陪自己写作业呀,生病时照顾自己之类的事。
王崧舟的《慈母情深》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慈母情深》,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慈母的深情。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理解慈母情深的内涵,体会作者对慈母的感激与敬爱。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慈母情深》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母爱的图片引入,让学生谈谈对母爱的理解。
2. 学习生字词:通过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自学,组内交流,教师讲解。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 精讲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慈母情深的意义。
5.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层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慈母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3. 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协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对慈母情深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4.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层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对母爱的表达,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
九、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文章或故事,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教案设计《慈母情深》《慈母情深》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1.1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反映了母爱的深沉与无私,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1.2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篇课文处于小学语文教材的中高年级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素材。
课文中的描写细腻而真实,无论是对母亲工作环境的刻画,还是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都为学生理解母爱提供了丰富的文本依据。
同时,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种特殊的句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层层递进。
2. 学情分析2.1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文中所表达的深沉的母爱,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才能深刻体会。
他们在生活中虽然能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但这种情感多是日常的、较为浅层的,对于文中所描述的在艰苦环境下母爱的伟大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2 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学习方法,能够进行初步的文本分析。
然而,对于这篇课文中一些独特的写作手法,如反复的修辞、细节描写的作用等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引导。
例如,文中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部分,学生可能只能表面地理解环境的恶劣,而难以将其与母亲的形象以及母爱联系起来。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3.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1.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龟裂”“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的含义。
3.1.3 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3.2.1 通过默读、朗读、批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魄、抑”等10 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 个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慈母情深,感受母爱的伟大。
3. 学习通过场景、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深情。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 难点理解“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关于母爱的歌曲或视频,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精读课文,体会深情学习“初到工厂”部分指名读这一部分,思考:“我”看到了怎样的工作环境?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工作环境恶劣,母亲工作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对母亲的心疼。
学习“寻找母亲”部分默读这一部分,思考:“我”是怎样找到母亲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我”心情急切、忐忑)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体会“我”的心情。
学习“母亲给钱”部分齐读这一部分,思考:母亲是怎样给钱的?这一细节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母亲毫不犹豫地给钱,体现了她对孩子无私的爱)反复朗读母亲的话,体会母亲的深情。
4.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总结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慈母情深”的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母亲是怎样爱你的,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5.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母爱的书籍,如《游子吟》《我的母亲》等。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短文,表达对母亲的爱。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慈母情深》教案(通用12篇)《慈母情深》教案篇1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3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8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40个词语。
2、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阅读:1、默读课文,能通过文章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2、理解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了解巴德父母对同一首诗的不同评价的原,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两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4、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5、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6、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口头表达: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书面表达:1、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2、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3、给父母,或朋友,或其他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材分析《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
课文写的是作者小学时代的事。
作者在为一元五角的书去找母亲,最后得到了这本书。
字里行间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作者介绍: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母亲》获得了《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梁晓声幼年家境贫寒,19岁时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经历了生活的苦辣酸甜。
他的作品选材广泛,思维独特,文笔跌宕,情感真挚,展现了生动、鲜活而泥土气息浓郁的现实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染并教育着读者,其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巨大的激励与鼓舞。
《慈母情深》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慈”“母”“深”等生字,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慈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慈爱,感受母爱的伟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慈爱。
2. 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心。
三、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母亲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有关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课文作者,简单介绍课文背景。
(二)新课讲授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纠正字音,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
2.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母亲的形象是慈祥、关爱、无私的。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慈爱,如:①母亲在儿子生病时,彻夜不眠,关心儿子的病情。
②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卖掉家里的东西。
③母亲在儿子受到挫折时,鼓励他坚强面对。
(4)教师总结:母爱是伟大的,我们要学会感恩。
3. 复习巩固(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的慈爱。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示?(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母爱如山,我们要珍惜母爱,感恩母亲。
(三)小结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慈爱。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家长签字,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五、板书设计《慈母情深》1. 母亲:慈祥、关爱、无私2. 慈爱:关爱、担忧、鼓励3. 感恩:珍惜、回报。
五年级语文教案《慈母情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人。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工具,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母亲的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细节描写:(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2)学生通过举例,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分析母亲形象的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内容。
2. 互动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9篇篇一:慈母情深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梁晓声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赏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赏析课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介绍梁晓声当代作家,主要长篇小说有《雪城》、《年轮》《泯灭》等。
2、题目解说本文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不仅写出了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还包括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试复述课文。
2、自读课文思考:主要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明确:全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开头第一段总领全文。
运用倒叙的手法。
下文分写两件事表现慈母:一是讨回小人书;二是给钱让我买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3、这两件事写法有什么一同?明确:两件事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两件事写法不同:第一件事运用顺叙,便于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二件事采用倒叙。
便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在当时贫困的情况下,母亲却能够慷慨给我买书,突出慈母的形象。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再读课文,体会慈母情深1、阅读课文,勾画文中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
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明确:课文在叙事过程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中,集中表现了慈母的深情,同时融入“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感激、崇敬与热爱母亲的情感,起到了抑扬错落的感情美,如文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相似的句子很多,如:“母亲说完,门户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母亲的辛苦和钱来之不易)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魄、抑”等 10 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 个字,正确读写“连续、广播、铁路、辞退”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 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我”家境的贫寒,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感悟母爱的伟大。
2. 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或音乐,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
(2)谈话导入: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慈母情深》。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1)学习第一部分(第 1—4 自然段)①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我”为什么想要一本《青年近卫军》?②引导学生体会“我”对书的渴望,以及家庭的贫困。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读出“我”对书的渴望和家庭的贫困。
(2)学习第二部分(第 5—37 自然段)①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思考:母亲是怎样支持“我”买书的?②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母亲的品质。
慈母情深教案(3篇)慈母情深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响彻云霄、龟裂、攥”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爱与良善和我对母亲的感恩、喜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感受母亲的慈爱与良善,体会母爱的沉重,以及和我对母亲的感恩和喜爱。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唐代诗人孟郊用一针一线道出了母爱,那我国当代闻名作家梁晓声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伟大的母爱呢?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晓声的母爱世界——让我们恭尊敬敬地齐读课题,让我们充斥深情地读。
2、这份慈母情究竟有多深呢?打开书97页,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思索: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初读课文后,对比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同学们,请依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我一贯想买一本书价〔〕的《青年近卫军》,想得成天〔〕。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我发觉母亲工作得非常辛苦,本已不想说出〔〕,但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时,母亲却坚决果断地用〔〕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即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母亲知道后〔〕了我一顿,又给我凑足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3、反馈〔1〕难读词语:龟裂、攥着、数落这一段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吗?看到过龟裂的手吗?描述一下,这样的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同学们,刚才你们在填空的时候,有没有发觉有一个字写起来相当得繁?来,一起说,再读两遍。
攥,我数过了,整整23画,伸出左手,用右手食指在上面把“攥”字写一遍,把这个字已经写好的,确认自己已经写好了,确认自己已经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攥”字的将左手握紧。
这紧紧地握住就是“攥”。
《慈母情深》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珍惜亲情。
(3)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母爱深情。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录音机或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谈论对母爱的认识,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3. 深入理解(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母爱深情。
(2)分享感受: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母爱的伟大。
(2)分组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母亲的形象。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铺垫的作用。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聚焦“情深”1、板书:慈母情深2、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
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课件2)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出示课件3)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
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出示课件5)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
”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
“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出示课件7)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精选16篇)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1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的重难点: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有关于作者的资料、写有课文新词的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释词:“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慈母”呢?学生动手查字典,然后指名回答。
3、阅读课文的导读部分,明确学习要求。
4、展示资料,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当代作家。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
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二、检查预习,交流感受:1、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2、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先自由读,再指名来读,再全班齐读)3、重点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注意多音字“龟”在这里的读音)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动笔写在课本上)5、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总体印象)过渡: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