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Word版含
- 格式:doc
- 大小:996.00 KB
- 文档页数:17
坛经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了解《坛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对于禅宗乃至佛教,老师和大家一样,都很陌生,为此,老师课前让大家搜集整理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一起学习探讨。
二、展示教学目标三、小组学生代表展示课件,并加以阐述1、禅宗;2、关于慧能。
(老师补充:)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禅宗强调:“教外别传,不占文字,直指佛心,见性成佛。
”参禅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身心的污染,看见自性的面目。
(到此,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介绍、补充,对禅宗乃到佛教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共同研习课文《经典文化阅读读本》中的《慧能出山传法》,进一步了解禅宗的佛法要义1、首先,抽查重点字词。
2、齐读选文。
3、展示课前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
经过刚刚学生介绍及教师的点拨,学生先把简单的问题删掉,可能留下几个问题:①慧能为何要在猎人队伍中隐遁十五年?②猎人是要杀生的,而慧能为何还要向他们传法?③慧能怎么能吃肉边菜?④为何一句“仁者心动”,而使“一众骇然”?4、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查并适当点拨。
5、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也可补充或加以追问。
教师点拨四个主要问题:1、慧能隐遁十五年,一方面是躲避别人的追杀迫害,另一方面是一个自修过程,纵然顿悟也要有渐修的过程。
2、人生处处是道场,行也禅、坐也禅,语默静动体安然,禅俯拾即是,无处不在。
在禅宗看来,人与心无分别的,人人都是说法的对象。
3、吃素与否本身与参禅无关,日本、东南来等地,佛教供奉什么,僧侣就吃什么,吃素与吃肉都是能量的需要。
况且当时的慧能还没有真正出家。
吃肉边菜又有何妨?4、因为在佛教看来,人心原本清净,一切苦恼都是由于丧失了本来的清净的心,两位僧人依然着眼于外界的现象,而慧能却直接超越现象进入佛理本身,心动即是清净之心附着尘埃,两僧关于“风动”、“幡动”的辩论,本身就是执着,这种执着在佛教看来就是守尘埃,慧能一句“心在动”,直指问题的根源,自然令在座的僧人刮目相看。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 《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渐修”,否定禅定。
他提出:“佛性常清净来清净,没有尘埃沾染,从而否定求佛要有渐修即拂拭之功。
慧能这个主张标志着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场革新。
“言下即悟”“一闻便悟”来形容主体觉悟,这种觉悟生于主体所固有的明觉,并非由于主体以外的启示。
所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花未全开月未圆。
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参考答案】【知识梳理】1. [答案](1)基督教、伊斯兰教(2)唐朝慧能《坛经》“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3)释迦牟尼,觉者(智者)。
2、[答案] A [解析]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
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3、[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佛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B 项中达摩应为弘忍,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弘忍才是禅宗五祖。
4、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
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
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以六祖慧能的言教《坛经》为经。
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
【经典原文】【语言积累】1、【答案】D、利:敏捷,聪明2、【答案】C A、第一个“即”为“即刻”;第二个“即”为“虽然”。
B、第一个“即”为“虽然”;第二个“即”为“就”。
C、两个“为”都是“是,就是”。
D、第一个“以”为“介词,用”;第二个“何以”为“为什么”。
3、(1)信禀:信物,凭信(2)受:接受(3)传:流传(4)说:解说4、(1)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
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2)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想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
(3)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文本解读】5、本文写了慧能受法时的情景及弘忍的教诲。
6、不立文字,直指人心7、谨慎8、A,A 项“唯一”前还应加修饰语“汉人高僧所著”。
9、C 【解析】南北两宗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其法统的争夺却非常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
百喻经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历史文明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之一,能够使我们大体了解中华文化典籍,宏观把握其精神实质,初步认识其现实意义,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修养。
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虽然其基本精神是不科学的,但其中的合理成分在今天仍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含英咀华,弃除糟粕。
《<百喻经>六则》是比较浅显且富有趣味的经典,它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
抓住其“趣”,淡化其“本”,悟出其“理”,学习其“法”,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且《百喻经》语言质朴简明且篇幅不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结合课下注释并查阅相关的工具书,经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对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充分利用寓言的趣味性,通过形式多样方式演绎寓言内容,设置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命题也多用寓言故事为材料,也是学生相对难以把握的作文命题方式,因此,可通过本课训练学生有效提炼寓言寓意的能力。
佛教本质上是唯心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授课时尽量淡化佛教的宗教本质。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以致用,本课设计通过教师的一则示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喻经》相关文化常识,把握寓言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2、能力目标: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挖掘寓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寓言寓意,归纳总结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佛理禅趣,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佛理禅趣》全文2. 重点词汇:禅意、佛理、觉悟、修行等3. 难点解析:文章中涉及的佛理禅趣的内涵和外延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佛教文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难点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佛理禅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理解佛理禅趣,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佛理禅趣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佛理禅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佛理禅趣》全文2. 多媒体资源:佛教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3. 参考资料:关于佛理禅趣的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4.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阅读理解、重点讲解、小组讨论2. 第二课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布置3. 第三课时:课后作业反馈、互动交流、案例分析4. 第四课时:总结与拓展、课程评价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百喻经》六则
小结寓言寓意:凡事有度,过犹
不及;
“五字审题法”:人事果
因意
内容。
进一步的认识,并做好笔记。
七、课后作
业PPT展示作业:
运用“五字审题法”,
分小组学习《百喻经》六则
中的其余五则寓言,概括寓
意,准确立意,写一篇500
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基本能够快速阅读其余五
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并翻
译出寓言意思,运用“五
字审题法”明确寓意。
小议论文写作可能存在论
证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小文言文
篇目,理解寓言寓意。
加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练习。
板书设计。
人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地面对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灵的生活变得紊乱、烦躁不安和茫然无措,佛理禅趣应是当代人诊治上述病疴的最好方剂。
佛理是一种生命的哲理,它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人类情绪的理智控制,对社会矛盾的理想化解;禅趣是一种高境界的情趣,一种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指南、心灵的艺术。
佛理禅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幸福指数。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
释即佛教,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走近先贤大鉴禅师——慧能1.生平简介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坛经》。
3.地位影响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中国佛书至尊——《坛经》《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南宋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坛经》两则之佛理禅趣
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体悟佛理禅趣,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人生的启示意义(重难点)
•课堂小写作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慧能受法》、《南能北秀》。
(3分钟)
2、小结《坛经》的语言特色。
(1分钟)
•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善于运用譬喻
3、问题:对于佛教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心态?
4、佛理禅趣故事讲解(12分钟)
(1)佛教偈语选读
(2)读诗悟禅——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3)佛理故事一:求人不如求己
(4)佛理故事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佛理故事三:寒山拾得对问录
(6)佛理故事四:不可说
(7)佛理故事五:既来之则安之
(8)佛理故事六:放下
(9)成语与佛典
5、教师小结佛理禅趣的现代启示意义(2分钟)
(1)从容
(2)平常心
(3)放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6、学生分享课下收集到的佛理禅趣小故事(8分钟)
7、课堂作业:写一写(12分钟=写作7分钟+分享5分钟)(1)佛理禅趣需辩证看待,结合自身实际,写一写自己的佛理禅趣的感悟。
(2)本节课你印象最深的一句佛理禅语,简要说明原因。
(3)学生分享习作
8、总结(2分钟)
佛理禅趣:佛是顿悟了的人,人是尚未顿悟的佛。
三、教学反思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其基本精神是不科学的,故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对佛教认真加于辨析,而对其宗教本质,则教导不可盲从。
人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地面对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灵的生活变得紊乱、烦躁不安和茫然无措,佛理禅趣应是当代人诊治上述病疴的最好方剂。
佛理是一种生命的哲理,它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人类情绪的理智控制,对社会矛盾的理想化解;禅趣是一种高境界的情趣,一种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指南、心灵的艺术。
佛理禅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幸福指数。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
释即佛教,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走近先贤大鉴禅师——慧能1.生平简介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坛经》。
3.地位影响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中国佛书至尊——《坛经》《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南宋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坛经》。
《坛经》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
1.由来“坛”指戒坛,指慧能应韶州刺史韦璩之邀,在韶州大梵寺为僧俗一千多人设坛受戒说法;“坛经”,即对这次依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说法的记录,并添入慧能以后的言行编辑而成。
2.内容全书分为十品:(1)行由品。
记叙慧能得法传宗的经过。
(2)般若品。
提出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3)疑问品。
认为佛性本有,解脱全凭自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只要“明心见性”,即是成佛。
(4)定慧品。
提出《坛经》的核心思想:“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是于相而离相,无念是于念而无念,无住是于一切之上念念不住。
(5)坐禅品。
在“人性本净”的前提下,对“禅定”一词作了重新界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6)忏悔品。
改变传统佛教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说法,提出自皈依觉、正、净“自心三宝”,并论证于自身中有佛的法、报、化三身。
(7)机缘品。
记叙慧能与弟子无尽藏尼、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怀让、玄觉、智隍等的说法机缘。
(8)顿渐品。
针对当时禅宗中南北、顿渐等问题,提出“法即一宗,人有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9)护法品。
述神龙元年,中宗闻其玄风,遣内侍薛简迎请入京,慧能称病不起,诏赐衲衣宝帛,敕韶州刺史修饰宝林寺。
在与薛简谈话中,慧能批评京师禅德“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的说法,指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10)付嘱品。
记叙慧能圆寂前对弟子付嘱之语及身后之事。
3.影响《坛经》是禅宗理论的根本典据,对中国佛学乃至中国哲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德异评价说:“原其五宗纲要,尽出《坛经》。
夫《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
”[文化常识]汉族佛教——禅宗禅宗又名佛心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
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
他根据风情、地理、人文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慧能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一、字音三更.(ɡēnɡ) 信禀.(bǐnɡ) 曹.溪(cáo) 利钝.(dùn) 二、一词多义1.言⎩⎪⎨⎪⎧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动词,说话敏于事而慎于言. 名词,言辞子曰:盍各言.尔志 动词,谈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记载言论的书籍 2.法⎩⎪⎨⎪⎧便传顿法.及衣 名词,法门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名词,佛法曷尝不法.圣人哉 动词,效法,学习殚残天下之圣法. 名词,法规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名词,原则、体例 3.住⎩⎪⎨⎪⎧若住.此间 动词,停留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动词,做住持家在虾蟆陵下住.动词,居住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动词,居住4.即⎩⎪⎨⎪⎧汝即.须速去 副词,即刻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连词,虽然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副词,立刻及庄公即.位 动词,登基 三、词类活用1.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动词活用为名词,见性 2.何以渐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渐悟和顿悟 四、文言句式1.何以渐顿?(宾语前置句)译文:为什么会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2.唤慧能堂内。
(省略句)译文: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
五、名句默写1.自古传法,气如悬丝!2.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
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叮嘱他速速离开。
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
慧能授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
“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1.“渐”是指__________;“顿”是指__________。
[明确] 渐悟 顿悟2.选文对“世人尽传”的“南能北秀”一说,提出了怎样的看法?[明确]在作者看来,实际上并无南北派别的差异。
其理由是:(1)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是实际上他们是师承一宗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
(2)在对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3)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1.请结合课文《慧能受法》一节,说说五祖弘忍大师的形象特点。
[明确](1)行事谨慎,办事稳妥。
“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一句,传神地写出了五祖弘忍大师行事谨慎与稳妥的特点。
(2)语重心长,寄予厚望。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简短的话语背后,使人仿佛可以想到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的语重心长及其对弟子光大本门的殷切期望。
(3)关心弟子,谋事周全。
授完衣钵后,为防不测,立即把传授衣钵后的危险性直言相告,并敦促弟子火速离开。
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谋事的周全也由此可见一斑。
2.《坛经》虽是佛教经典,语言却富有趣味,请结合课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特点。
[明确](1)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
比如《慧能受法》中,对弘忍大师讲解《金刚经》一事一笔带过,而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
(2)运用比喻。
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生命悬在发丝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慧能受法五祖 夜至三更, 唤 慧 能 堂内, 说《金刚经》。
到了夜里三更时分,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讲解《金刚经》(给他听)。
⎣⎢⎢⎡⎦⎥⎥⎤说:讲解。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慧能一听,顿时就能领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悟:领悟,明白。
其 夜 受 法, 人 尽不知。
便 传①顿 法那天夜里传授佛法,外人都不知道。
就传授他顿悟法门及 衣: “汝为六代祖, 衣将为信禀, 代并把袈裟传给他:“你做六代祖,袈裟可以做信物,一代代相传②; 一代传下去; ⎣⎢⎢⎡⎦⎥⎥⎤其:指示代词,那。
传①:传授。
信禀:信物,凭信。
传②:留传。
法 以佛法讲究 心 传 心, 当 令 自 悟。
” 五祖言:“慧能!以心传心,应当让学习者自我领悟。
”五祖说:“慧能!自 古 传 法, 气 如 悬 丝! 自古以来,传授佛法相当危险!⎣⎢⎢⎡当:应当。
气如悬丝:意思是生命犹如悬在发丝上,比⎦⎥⎥⎤喻相当 危险。
若 住 此 间, 有 人害汝, 汝即 须速去。
”如果你停留在这里,有人会害你,你即刻迅速离开。
”⎣⎢⎢⎡⎦⎥⎥⎤住:停留。
即: 即刻。
去:离开。
南能北秀世 人 尽 传 南能北秀, 未 知根本世上的人们都流传“南宗能北宗秀”的说法,却不知道事情的根本事由。
原因。
⎣⎢⎢⎡⎦⎥⎥⎤事由:原 因,根源。
且秀禅师, 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再说神秀禅师,在湖北当阳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 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并修行;慧能大师,则在广东韶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担任住持。
法 即 一宗, 人有南北,(禅宗南北两派的)佛法虽然都是同一个宗派,传人却有南北的分别,因 此 便 立 南 北。
所以就有了“南能北秀”二宗的分别。
⎣⎢⎢⎡⎦⎥⎥⎤法:佛法。
即:虽然。
何 以为什么会 渐 顿? 法即一种, 见有 迟疾,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佛法本来只有一种,人的见性有迟有疾, 见迟即渐, 见疾即顿。
见性迟就是“渐”,见性疾就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