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适用专业:授课单位:学时:编写执笔人:学分:修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和校园文化活动相呼应,并与其他人文类选修课共同构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学生生源基础和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提炼设计出三大个模块9个专题,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小组讨论或社会考察。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装、礼仪、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③、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④、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2能力目标:①、分析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认识中国的国情。
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3态度(情感)目标: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②增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③用健康的传统文化观念诠释人生,对待工作。
一、填空(T30):1、按照文献,它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应当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2)2、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侠义两种。
从比较狭义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3、文化内在和外在的特点: 它的外在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它的连续性;三是它的包容性;四是它的多样性。
4、相传皇帝时代已“画野分州”至尧时分为“十二州”,《尚书•禹贡》则分为九州: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幽﹑并、营).5、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
到了东汉末年,部州最终居于郡县之上,成为州、郡、县三级政区。
(3)6、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zhuanxu)、帝喾、尧、舜为五帝。
“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意是“王的称号”。
(8)7、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
(其反映了母系氏族)(2)8、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至于女子,他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
(女子无氏)(2)9、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2)10、《说文解字》一书中,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
(6)11、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座学期:2010年下半年讲课教师:冯学强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第一讲天文历法一、天文(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又合称为五纬。
以下是五星的古称或别称:金星:古曰明星,又称太白、启明、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或简称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用以纪年。
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附】关于“周”、“星期”和“礼拜”的来历1. “周”和“星期”的来历、传播路线及名称的演变2. “礼拜”的来历和演变(二)二十八宿与四象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选择了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
同时,古人又把二十八宿配在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具体如下: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的作用:①以恒星(二十八宿)为背景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②用以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三)三垣与北斗“三垣”是星空分区的概念。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叫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古代舀酒的斗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叫做“杓”。
北斗七星属于西方所谓的大熊座。
北斗的作用:辨方向、定季节。
(四)十二次与分野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成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
试述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道教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
“春争日,夏争时”,农民们世世代代就像打仗一样按24节气种地。
否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连收成都成了问题。
24节气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
俗称“六淫”,大部分与气候有关。
南京中医学院老教授干祖望说:“欲知《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针灸的取穴和针探深度也都和四季有关。
不同的季节应取不同的穴位,针探的深度也不一致。
中药的使用也分季节。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有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用药也要讲究季节。
《黄帝内经》中指出:在各季节中要分别加温甘酸和苦寒之药,以顺四时气候而养天和之气。
三是诗词与气候。
我国是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国家,鲜明的四季影响到诗人的日常生活,创作环境和灵感。
于是,古诗中有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都是咏春的。
在四季中诗人们对气候体会最深的要数夏季的炎热。
王维在《苦热》一诗中,热得想到大气层之外去凉快凉快:“思出宇宙外,矿然在寥廓。
”还有展示暮秋景物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的《西厢记》。
总之,正是四季分明的气候造成了咏怀四季的美妙诗句。
此外,气候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
时至今日,在我们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
追求“人格完善”的人文精神素质,强调“和合中庸”的和谐社会关系,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与价值,在当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指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优秀的精华部分是符合国际潮流的,不仅对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中国有几千年封建农业文明的深厚基础,在进行现代化变革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学习西方的思想体系,由于中国人不同于西方的背景和性格,在走同样的现代化之路时,才能有创新性的发展。
不能为了进入西方现代化的轨道而否定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中国人只能在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性格充分地发挥其创造力,树立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
以中国人的实际为中心以中国人为本的思路去改造社会,去做文化宣传,去充分利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创造有中国人特点的现代化文化。
我们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符合国际潮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需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必将再现辉煌。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提出(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不衰,是世界上五大文明中唯一特有的现象。
中国文化对世界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如早在公元前,我们就有“诸子百家”争鸣;汉唐文化孕育了辉煌的汉唐盛世,形成了汉、唐帝国;贯通西方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四大发明”……这些都对欧洲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作用。
而现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又遭到一些人的贬损呢?这都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
大一传统文化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点对于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四大发明更是扬名于世。
四大发明分别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造纸术使得文字传播得以大规模化,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化知识得以广泛传播,火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军事战争的格局,指南针的发明对航海事业和地理探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知识点二:诗词与文学中国古代追求诗词的创作和欣赏达到了极致,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史记》、《红楼梦》、《水浒传》等。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抒发了人们对自然、人情、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感悟和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大一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知识点三:传统音乐和舞蹈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独具特色。
古代的音乐作品如《广陵散》、《渔舟唱晚》等,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表达形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而舞蹈如京剧、豫剧等则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形式感动了无数观众。
大一学生可以参加一些传统音乐和舞蹈的欣赏活动,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知识点四: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年的到来和团圆的快乐,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舞狮子、放鞭炮、贴春联等。
中秋节是古老而浪漫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灯等,寓意着团聚和思念。
端午节则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追溯着古代的民间传说。
知识点五:传统绘画和书法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传统绘画着重表现自然和人情,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都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传统书法注重笔墨之间的精神表达,楷书、行书、草书等形式各异但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简析:高二年级政治课开设的是《文化生活》,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第一,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如此,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容,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英文名:Special Subj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代码: 04413013一、课程根本情况1.学分:2分学时: 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0 〕2.课程性质:专业限定选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参考书目: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师大学。
梁漱溟《东西文化与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
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大学。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
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问题》,学林。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
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人民。
锦全、达文《中国哲学初步》人民。
文初、述卓等《中国山水文化》,人民。
天喻等《中华文化史》,人民。
二﹑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与围十分宽广,材料极为丰富。
我们作为高等学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旨在使在校大学生对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开展问题以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四千多条文明发展的集大成。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房》、《诗经》、《春秋》、《史记》、《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还有关于习俗、传说、类故、偏道和道家的故享,以及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传统舞露、乐器、民间艺术等风俗。
中国传统文化还影响着中国人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中医、养生、体育等,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对各种社会需求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比如礼仪、风俗、传记、节日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一大财富,是衡量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也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是一份教程,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美妙之处。
第一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
道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提倡顺应自然、保持心境的宁静与平和。
佛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觉悟,以追求解脱和慈悲为目标。
第二章: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
书法是一种文字艺术,它不仅表达了文字的意义,还融入了艺术家的气质和情感。
绘画则以水墨为主,注重表现意境和形象的美感。
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代表,追求的是一种兼具悠远与内敛的美。
舞蹈和戏曲则通过身体和表情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第三章: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合家团圆、欢度新春。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传承着对先人的敬仰和缅怀。
端午节以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闻名,纪念屈原,也是对民族精神的追思。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赏月、吃月饼,表达对亲情的思念和祝福。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饮食传统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川菜、粤菜、湘菜、鲁菜、闽菜、苏菜、浙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做法和口味。
中国菜强调的是色、香、味、形的平衡,追求食材的新鲜和独特的烹饪技巧。
中国的传统饮品包括茶、酒和汤,它们不仅满足了生活的需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
通过这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程,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认知,也能培养我们的情操和审美能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世界,感受其中的智慧和美好。
网络资源与参考文献一、网络资源1、中国传统文化网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3、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网4、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5、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中心6、中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7、中国传统文化网-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8、艺术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门户网站9、传统文化10、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11、中国文化网12、中华书画网13、中国书法艺术网14、中国书画之家-书画,画家,书法家,国画,国画家,油画,书法,画廊15、中国儒学网16、中国宗教网17、中国佛教网18、中国道教网--道教学术资讯网站二站19、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世界遗产网20、中华诗词网二、教学参考资料(1)刘蕙孙《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2)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高校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4)谭家键《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增订版。
(5)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6)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重版。
(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重版。
(8)王建辉、易学金《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9)胡世庆、张品兴《中国文化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10)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南兆旭主编《中国书法博物馆》,海燕出版社2003年版。
(15)李军主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16)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阴法鲁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A000053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无学分:2学时:32(28理论+4实训)适用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开课学院:所有学院二、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本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七大专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来源、历史文脉、思想精髓和辉煌成就,学生还会了解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将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并将如何发扬下去。
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课程是专科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审美水平,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在教学中旨在落实四项根本教育任务: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让学生畅游于优秀文化海洋,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处世社交能力。
在课程中通过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讲解,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处世社交提供方便。
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课程中通过传统生活风俗、礼仪的讲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是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主题人物、欣赏经典传统文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等环节,促进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读解的方法:分别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视角、文化的研究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科生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科生课程涵盖了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该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中华文化精华的表现形式。
2.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思想内涵和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3.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
重要地位。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等。
5.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传承,如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古代技艺等。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自信心。
- 1 -。
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作者老聃,通称老子。
原书分上下两篇,不分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今本分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
《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所倡导的“无为”不是号召君王甚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
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流传至今。
注本有西汉何上公注、魏王弼注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道可道 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
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知识点(需要自己提前查资料,周五考两题相关知识,论述)1.文化的定义、构成、内容2.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3.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4.儒家、道家思想创始人及其主要内容5.佛教教义?佛教中国化的传播过程6.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轨迹及规律7.中国传统伦理规范及其传统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8.书法、文学、绘画艺术(应该是这些了!!!!)一、文化的定义、构成、内容1.什么是“文化”?1)广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来说,包含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层次。
2)狭义狭义的文化通常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而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具体对象为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教育,社会制度等等,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国内的其他各少数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之前(1840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代文化体系。
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含义和主体内容?1)文化精神的含义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
2)主题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多彩,其文化基本精神表现为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其主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a.天人合一中西文化之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靠征服自然来赢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天人合一”,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是可以达到统一的。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2.人的精神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统一3.人类行为应当与自然协调b.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传统二十四孝,今日仍有学习意义!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产生限于其当时所处时代,有些虽有迷信和封建思想,但其所传达的孝为先的意识还是值得今人所学习的!没有例外,世间所有的人都想无忧无虑、活的快乐!然而、说实在的,真正能一辈子没有烦恼,一生都快快乐乐的的,恐怕、古往今来、一个也没有!而且、大概今后也不会有……庄子为人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至乐!不仅要快乐,还要最大的快乐!那么、人世间有没有至乐呢?有、但庄子的至乐和一般人以为的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那么、一般的人们以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且听庄子是怎么说的:“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快乐。
世人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痛苦。
庄子认为:一般人所羡慕的富有的人、高贵的人、长寿的人、刚烈之士,其实、是没有快乐的:“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
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
那么、庄子以为,什么是快乐呢?还是听庄子是怎么说的:“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请尝试言之。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也就是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
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
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
所以、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
庄子给出的结论是: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而使自己好好活着的最好办法是:无为!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想、这、才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对“至乐、至誉”的解读吧!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追寻和谐文化传统,以期古为今用。
传统儒家的“和谐”文化资源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因此探讨孔子的和谐思想对今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精神是“和而不同”,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就抓住了和谐社会发展的精髓。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宴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历代的注释家都把孔子的话理解为“要和不要纯粹的同”,或“要和不仅仅要同”,其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异元素的相容。
实现“和而不同”的途径是“礼”。
它通过“正名”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司其职,正是有这种“礼”的存在,使“和”得以可能。
同时“和”并非无原则的折衷、调和,它有个度的限制,这个度的衡量就是中庸。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思想方面有董仲舒、张载、王夫之等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在实践方面有统一战线、政党制度等的运用。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
从理论上来讲,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从现实来讲,我国目前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和“矛盾凸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增强,诉讼和上访事件居高不下且有升高趋势,群体性事件大幅攀升,使得矛盾数量陡增,贫富差距扩大使得矛盾的利益性增强。
所以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和谐思维。
其次必须有一个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机制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这种矛盾解决机制具体包括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也具有重要价值。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而不同”理念在现代的运用,而“和谐世界”理念继承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核与精髓,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代国际政治背景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体现了“和而不同”思想。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明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树立“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社会发展模式多样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我认为:传统文化几千年不断,说明它有一定的存在的价值,虽然有糟粕但它都在不断的淘汰中进行了自我的选择,能存下来的大部分应该是精华。
即使有的不适合了现代的环境,但若干年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又会重新适应。
而西方的文明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文明,实际上是中国过去淘汰的文化。
现在又适应了新的环境,于是又变成了我们的老师,连他们自已也承认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来的。
只不过中国人不用了,他们又用了。
就如同一些落后地区被淘汰的文化风俗一样,他们已经忘记了,城里的人却开始热衷起来,反而成了新的潮流。
这就是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聪明得人人自卫的地步,聪明得政府无法管理的地步,而外国人则还在我们的周朝时期。
他们恨我们聪明,说我们不规范,不法制,实际上要我们都退到古代的愚民时期。
也可能文明是要循环的,中国文化文明已经到了高峰颠峰期,那么也就只有跌下来,重新开始了。
否则无路可走。
学习洋人文化就是一种解决的方法,但只不过是倒退,没能什么新意。
道家讲的是出世的哲学,是强调个人的修为。
那时的国家和现在的国家根本就是两码事,不能套用到现在。
如果治国和做鱼这么简单的话了,那人类的发展史不会这么曲折的。
那道家的理论岂不成了世界大同的法宝了吗?: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
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
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
後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1]编辑本段词语出处“仁”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这个“仁”跟道家的“道”,佛家的“真如”,还有西方哲学中的“本体”,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其实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说法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仁”被孔子作为人在社会领域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仁者爱人”这跟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有相似的地方。
但又有境界的不同。
孔子的“仁者爱人”更多的是站在治世的角度来阐述的;而基督教的“博爱”是站在了个人的角度来入世的;道家的“道”是站在了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来展开的;佛家的“真如”是站在人的精神领域展开的;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也是停留在人的精神领域,但更强调人心对真主安拉的信力。
“仁”作为儒家的理论核心,其旨归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社会层面说,“仁”是社会的最高准则,社会的发展达到这个准则就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仁爱,并和谐相处。
“仁”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遵循“仁”的规律,社会就会和谐发展。
二、从人的层面说,“仁”是人的生命自我的最高体现。
达于“仁”的境界,则人才会“仁”者爱人,才会“仁”者无敌。
孔子把“仁”上升到了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
人甚至可以为达到“仁”的境界而“杀身成仁”。
三、从本体层面说,人“仁”是世界的本源在社会层面的最高体现。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从古人的述说中可以知道,“仁”跟老子的“道”是一致的,老子的“道”是从人和自然层面讲的。
而孔子的“仁”是从人和社会层面讲的。
只不过是一体的两个面而已。
“仁”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虽为一家之言,但在社会的层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见“仁”的学说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治”“德治“人治”。
三个方面入手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