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绿地中心设计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14.54 MB
- 文档页数:39
1、工程概况概述:北太路为城市主干道路,本次升级改造长度约为4.605公里,建设范围包括机动车道(加铺沥青、优化交通标志标线、更换恻平石),慢行系统(人行道铺装、非机动车道铺装、盲道、无障碍等),城市家具(照明灯杆美化、人行导向设施,人行栏杆、垃圾桶、装饰井盖、公交站及候车亭等),植物绿化(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化带),建筑立面(建筑侧墙美化等)及小广场等。
现状设施简介:北太路现状道路有1.5m宽侧绿化带及2.5πΓ4m宽中央绿化带,道路两侧绿化退缩带基本被建筑或工厂占据,无海绵改造空间。
小广场为荒地,可按海绵城市要求进行设计。
2、设计依据>《北太路升级改造及三个园区标志工程项目建议书》(2017.12)>《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2017年6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年10月)›《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3、设计原则>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状态,尽量减少开发建设区域的不透水表面积;>尽量充分利用入渗能力,延长径流时间,减轻开发魅设行为对原有水文状态的冲击:>与景现原来相结合,在处理雨水的同时,提供良好的景观价值。
>以最小的改动范围、工程投资达到最优的海绵城市改造方案落实。
4、设计要求根据《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2017年6月),白云区新建或改造道路广场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65%,北太路及景观标志广场位于01-07-01分区,该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77%.本工程以较产值作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其余要求如下:(1)新建或改造后的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2)新建或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按不超过0.5遂行控制:(3)新建或改造后的道路或广场,透水铺装率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4)新建或改造后的道路或广场,下沉式绿地率的比例不小于45%本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范围包括北太路及三个园区标志广场,其中北太路绿化带宽度有限,难以进行海端化改造,故本次北太路升级改造工程建议不做海绵城市设计。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摘要】Urban park greenland is one of typical green open spac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human health. Spatial pattern and accessibility of urban park greenland will directly affect service quality for city dwellers. In this paper, the features of spatial pattern, access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rvice level are analyzed in the center of Guangzhou city by using GIS with landscape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Municipal park account for 84.71%of total area of urban parks in center of Guangzhou. Its contagion index is 92.44. The landscape typ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park greenland are less reasonable. 2) Based GIS network analysis, only22.35%of the study area and 44.67%of residents can easily access urban park greenl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park greenland and its service quality of Guangzhou centre area are not good enough. 3)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cessibi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of urban park greenland.%公园绿地是城市中一类典型的开敞空间,对维护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可达性直接影响其对城市居民的服务水平.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可达性和服务状况,并探讨城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对其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①市级公园其面积占公园绿地总面积的84.71%,城市公园绿地聚集度为92.44,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类型和空间格局不尽合理;②网络分析表明研究区仅有22.35%的面积和44.67%的人口能够较便捷地到达邻近公园绿地,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效果不理想;③城市公园绿地数量与空间格局是影响其可达性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因子.【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1(020)011【总页数】6页(P1647-1652)【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可达性;网络分析【作者】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开放性的开敞空间,对保障市民的身心健康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起着重要作用[1-2]。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6月8日下午,万庆良市长主持召开市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以下简称“中轴线南段地区”)北接珠江新城、南望番禺洛溪岛,是广州市实现“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
为把该区域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轴线和滨水地区,优化提升广州中心区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何要选择中轴线南段地区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一是落实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的要求。
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将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休闲的旅游好去处,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使新城市中轴线成为引领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线。
二是落实市政府五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
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广州新时期“加强中心城区职能的优化、集聚与提升,从区域、市域向中心城区的重点功能区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管理中心、消费中心和文化创新中心”的重点发展战略,并决定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地区、白鹅潭地区、中轴线南段地区等集聚高端职能的五大功能区。
三是落实建设“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的要求。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是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而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实现城市核心功能的进一步集聚和一般性功能有机疏解,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落实和具体实践。
通过率先建设五大功能区,进一步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高空间品质,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广州“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的示范区。
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正是按照上述要求,以努力打造示范区为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广州市政府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市规划局、市土地开发中心和市规划编研中心联合组织开展五大功能区的城市设计竞赛和深化工作,邀请国内外高水平规划师为广州发展献计献策。
广州市白云区建南村规划说明书1 基本情况1.1现状概况1.1.1历史沿革建南村现隶属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原属蚌湖镇),是广州市北郊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历史上多为番禺所辖,1958年1月划归广州市郊区。
1987年后广州市郊区分设白云﹑芳村﹑天河﹑黄埔4区,属白云区管辖。
1987年成立原蚌湖镇,建南村为其辖属7个行政村之一。
1.1.2地理位置建南村地处广州市白云区北片,原蚌湖镇域西南部。
北接黄榜岭,东与人和镇隔河相望,西界江高镇,南邻镇湖村。
江人公路穿境而过,东北至人和镇,西南达江高镇。
村中心居民点位于原蚌湖西湖村东南部,江人公路南段的东侧,距市中心约20公里。
1.1.3自然条件①气候本村地处北回归线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短暂;日照较长,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21.7℃,年平均降雨量为1754﹒7毫米,年平均积温7635℃,日较差3~5℃,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常年以东南风向为主,最大风速为28~32米/秒。
②地形地貌建南村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略倾斜,海拔一般在7米左右(广州高程)。
流溪河沿村东缘自北向南穿过,沟渠较多。
本地土质为珠江三角洲积沙风岩土,地下水位较高。
1.1.4社会经济①人口至199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911户,总人口2488人,其中常住农业人口1915人,村农转非人口573人。
②土地利用建南村现状土地利用为村镇建设用地和农田﹑菜地﹑渔塘,城市征用地也较多,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其中以蚌湖实业公司占地最多,约为12公顷。
全村现状总面积305.2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6.94公顷(其中含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72.45公顷),鱼塘面积为104.28公顷。
表1蚌湖镇建南村现状征地一览表③经济以蔬菜﹑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为主的三高农业是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
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进行,以“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向型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摘要: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
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关键词: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
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一、项目背景分析及概况(一)地理位置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上,小岛东毗长洲岛,西邻洛溪岛,北对官洲(生物)岛和琶洲岛,南与番禺新造举目相望,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番禺区中心——市桥约13公里。
(二)项目概况标段一由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综合发展北区、综合发展南区组成。
面积约80.39公顷。
其中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绿地约62.83公顷,综合发展南、北区绿地约17.56公顷。
信息与体育共享区总体布局环绕“知识湖”展开。
“知识湖”居于三条轴线的中心位置,南北主轴线分别是中心图书馆、3万个座位的体育馆;东西主轴线分别为体育休闲中心、酒店会议中心。
包围该区域的道路称为“内环”道路,路中心标高由7.9m至18.0m不等(广州高程系)。
综合发展北区集中了大部分研究活动,内有实验室、孵化空间、研究机构以及交流空间,通过规划中的隧道和轮渡与北部生物岛相联系。
综合发展南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设置大学城最重要的共享设施,大学城管理中心;主要的商业娱乐中心以及文化艺术综合体,以总协调和分特点的功能分布其间。
二、设计理念(一)绿地定位:大学城中心区公共绿地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
它既是各座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展示多种学术风格、思想方式的公众舞台。
因而必须既具备大学城中心绿地的特殊性,又具备社会公共绿地的兼容性。
(二)我们的理念:1.完整的生态理念——自然(1)尊重现实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采取的态度,我们的生态理念也源于这一朴素的自然观。
(2)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2024年第2期现代园艺场所营造理论下的大学校园绿地空间设计———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绿地为例王萱,陈慧苑,苏珩(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0)摘要: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因教育理念的转变,更加强调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而绿地空间不仅要承载校园的历史文化,还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道德和审美修养的提高。
基于此,基于场所营造理论,深入研究绿地的物质和精神构成,注重关注师生体验,以期为现代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地空间;场所营造;场所精神校园环境不仅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还要具备精神内涵,现代大学生希望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体验,因而对校园绿地景观绿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绿地作为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建设质量不高、缺乏交流空间、存在形式主义、精神内涵不足等,使得校园绿地空间缺乏个性、特色和精神内涵。
为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校园绿地空间设计应结合学校特点和场所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满足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需求及精神需求。
1大学校园绿地空间场所营造理论1.1场所营造场所营造涉及物质空间、精神内涵和知觉体验3个方面内容,旨在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设计赋予场所更多的意义[2]。
1.1.1物质空间。
指地理环境和自然元素,人文精神包括活动、记忆、事件、意义和人与空间的关系。
景观和聚落描述了场所的结构,前者包括实际元素和空间组织,后者包括特质和认同感。
1.1.2精神内涵。
场所与精神相互交融,提供实体基础,精神注入情感、文化和历史内涵,赋予深刻意义。
定位和认同是关键,前者基于物质特性,后者建立在情感联系和归属感上[3]。
1.1.3知觉体验。
知觉与场所紧密相连,人的参与是场所的关键,没有人的参与,空间难以成为场所。
体验者通过感官感知场所,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加强对场所的认同感,赋予其独特的精神氛围。
1.2大学校园绿地空间与场所营造根据场所营造理论,大学校园绿地不仅是物理环境,还包括情感、认同、知觉等多层要素。
地铁外部施工对隧道的影响及监控措施作者:丁召伦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广州绿地中心商业楼基坑开挖施工项目为例,介绍了施工实施监测的必要性及监测要点,就如何做好对地铁外部近距离施工监控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铁外部施工;对隧道影响;监控措施;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study the commercial building of Guangzhou green center 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monitoring points and monitoring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how to do on the subway close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measures.Keywords: subway construction; the influence of tunnel; control measures;中图分类号: U2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引言:地铁工程结构本身由于地基的变形及内部应力、外部荷载的变化而产生结构变形和沉降。
而地铁旁边的基坑开挖正是引起外部荷载变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地铁结构变形和沉降超过允许值,将会对地铁的运营安全造成影响。
根据国家和广州市地铁设施保护的相关规定,以及绿地集团广州白云新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本工程范围内受施工影响的地铁隧道结构进行变形(变位)监测,准确测量出地铁隧道局部变形或整体变形的准确位置、大小量值、变形方向和变化速率,检验设计,信息化指导施工,及时准确地掌握绿地集团广州白云新城建设施工过程对地铁隧道的影响,确保地铁隧道结构和建设项目施工顺利进行。
1.工程概况广州绿地中心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新城,拟建多栋商业楼及高层写字楼。
小区绿化设计方案(一)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住宅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设计出“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园林式居住区,以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成为当今住宅区园林绿化的设计准则.本文针对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对城市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一、城市住宅区绿化设计的原则近几年,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选购住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强调一个新的选择尺度:景观环境。
现今,居民的住房消费更趋于理性化和理想化,住宅区绿化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应坚持“方便、安全、整洁、环保",从改善城市小气候,能充分发挥小区功能出发,通过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美观、休闲、有益于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城市人居生态景观.在现代住宅小区设计中,一般要求绿化率达30%,高档住宅区甚至要达50%–60%。
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对树种选择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此外,还应考虑以下:1、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
现代的住宅小区,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因此,应以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来有机结合,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芜杂,适合该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以发挥最佳生态效益。
科研人员从园林植物的改善环境功能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入手,换算城市最佳效益结构为乔灌木草(含地被、绿篱).这种种植结构可创造最佳生态效益,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效果。
2、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
我们知道,人类有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
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更要注重居民的交流、运动和休息,如何围绕小区绿地这一共享空间,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生活,密切人际关系,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集中的中心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