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进行翻译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11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郦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全文翻译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郦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译文]池塘里浮动着点点青苔,绿叶下传来黄莺的叫声。
暮春天气,白昼渐渐延长,纷飞的柳絮轻轻飘荡在空中。
[出典]北宋晏殊《破阵子》注: 1、《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
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2、【注释】①新社:即春社,祭祀土神的日子。
②巧笑:天真无邪的笑。
③逢迎:彼此问候嬉戏。
④疑怪:怪不得。
⑤斗草:女子采百草为游戏。
⑥破阵子:唐教坊曲名。
又名《十拍子》。
⑦双脸:指脸颊。
3、清明时节,海棠、梨花刚刚完事,柳絮却开始飞花。
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回来,初闻黄鹂娇声,天气也就转暖了。
闺中少女,此时应换了薄装,停了针线,赶节郊游踏青。
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边相逢,说着笑成一朵花。
4、晏殊,北宋前期词坛开风气的重要人物。
他一生沉浸于舞塮歌筵、花前月下,满眼歌舞升平的盛景,生活如锦缎般柔美华丽。
他听着晨钟暮鼓,赏着春花秋月,一草一木都能激起他的无限遐想。
他的词含蓄婉丽,不染俗尘,字里行间透着君子风、富贵气。
他也有感伤,他也有悲慨,但他不是李后主,他也不是秦少游,只是将自己的哀伤,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让读者细细品味,静静思索,默默感悟。
5、晏殊一生富贵,没有遭到大的挫折。
他热衷于饮宴,经常与张先、宋祁等人饮酒赋诗,畅饮达旦。
他的词吸收了温庭筠、韦庄的长处,又得冯延巳的“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境界,有“导宋词之先路”、“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
6、晏殊的词并不全是写离愁别恨的,也留下了不少描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的词,《破阵子》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7、社日是我们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燕子通常是春社来,秋社去,因此,古人常称燕子为社燕。
社日,特别是春社,是宋代的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
《三峡》古文翻译与赏析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写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在(晴朗的)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等到夏天*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挡。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陵,这两地之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赏析:《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水注》,是著名山水散文。
全篇只用一百五十五个字,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阔的景象。
全篇历历如画,文字简洁凝炼,生动形象,成为后世山水游记作品的典范《三峡》作品在写景物时多用四字骈句,受楚辞、汉赋的影响。
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采。
①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
与后来的词牌“浪淘沙”不同。
②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③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④天涯——天边。
夜间,当你仰望星空和银河出神的时候,你也许会想,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现在怎么样了?要是能到他们那里去作客该多好啊。
这首诗写的就是那样美妙的幻想。
不过,启发诗人幻想的不是天上的银河,而是地上的黄河。
雄浑壮丽的黄河,百转千回,风涛万里,泥沙滚滚,从天边浩荡奔流而下,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可是,天上不是有一条银河吗?这来自天上的黄河一定是跟银河相通了。
于是诗人欢呼起来:来吧,沿着这黄河往上走,直走到银河边上,上牛郎织女家瞧瞧吧!诗人在召唤谁和他同去呢?当然是他的读者,有我,有你,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朋友。
那么,这首诗是赞美银河的吧吗?不,是赞美黄河。
正是万里黄河的磅礴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和联想,使他从黄河望到天边,想到天上,又从天上的银河想到牛郎织女的。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另译】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自我赏析】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自我赏析】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你问我究竟有多少哀愁。
那哀愁正如春天的江水,滔滔不绝向东奔流。
[出典]李煜《虞美人》注: 1、《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翻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
回首往昔,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望着明月回想自己不堪回首灭亡的故国。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问君你能有多少哀愁,那过往的哀愁好像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走了。
3、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和鉴赏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
首先文章进行了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其次阐述了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现象;再次文章探讨了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第五部分介绍了有关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的翻译表现;最后,文章列举了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创造性译文佳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第一回;翻译鉴赏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文化中介,其任务就是把两个完全分隔的人—原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
译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理想的翻译策略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妥协和折中,而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不容易做到的。
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
这就需要译者对原始文化及译入语文化有深透了解及对两国语言的娴熟运用。
译者在此不仅仅起桥梁的作用, 更有在对原语文化阐释解读之上的再创造作用,使译文得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规范。
要把一部蕴涵丰富文化内涵及体现其精华的语言文字译介给文化渊源及语言符码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族读者,就不得不对其译文加以创造性阐释,使译文从选词、句式、语法等符合译文规范,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包含的重视智慧和谋略,宣扬勇武与奋进,提倡求实和秉公执法等精神至今还具有积极意义;书中表现的忠君死节、君臣伦理、血缘宗法政治等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该书具有很高的学和文化价值,是一部中国古代形象的军事百科全书、威武雄壮的历史英雄剧和发人深思的道德悲剧,有“中国史诗”之誉。
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译者在翻译手法上的变通十分重要,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 其语言文字与我们现行通用的文字已有较大差异, 其中的文化历史典故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将这些传达给对于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历史渊源的英美读者来说, 其困难可想而知。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夏日田园杂兴(一)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①麦花:荞麦花。
菜花:油菜花。
②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
③蛱(ji á)蝶:菜粉蝶。
1.适当地加以想象和联想,描绘出一二句展现的画面。
(3分)2.三四两句写法有上什么特点?结合全诗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1.金黄色的梅子挂满了枝头,杏子也已长得圆润肥厚了。
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朵;远远望去,却是满眼雪白的麦花。
2.(1)以动衬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2)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色彩鲜丽。
后两句侧面写了农事繁忙,村中安静,体现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
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
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
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简析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一、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三、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四、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五、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赏析《第一场雪》发表时间:2018-07-16T16:20:30.02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作者:丁立峰[导读] 《第一场雪》(First Snow)是乔纳森·尼科拉斯(Jonathan Nicholas)的作品,这篇文章既描写了冬日美丽的雪景,又刻画了孩子们雪中嬉闹的场景,写景又不仅仅是景色描写,以景入情,体现了作者对女儿疼爱有加的深厚感情,本文从原文和译文两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对比赏析。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第一场雪》(First Snow)是乔纳森·尼科拉斯(Jonathan Nicholas)的作品,这篇文章既描写了冬日美丽的雪景,又刻画了孩子们雪中嬉闹的场景,写景又不仅仅是景色描写,以景入情,体现了作者对女儿疼爱有加的深厚感情,本文从原文和译文两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对比赏析。
关键词:乔纳森·尼科拉斯,《第一场雪》,赏析1.原文赏析《第一场雪》是乔纳森·尼科拉斯的作品,以描写初雪为背景,介绍了冬日初雪的场景,但这篇文章和我们所熟悉的朗费罗的《初雪》还是有区别的,朗费罗的作品更侧重于景色描写,体现的是自然美,而乔纳森·尼科拉斯的作品则从雪和女儿入手,全文十三个小段,其中第1、3、4、14段是对主人公和小女儿的描写;第2、6、7段描写了冬日初雪景象;第5、8、9、11、12段描写了初雪的街道、玩雪的孩子和热闹的邻家景象。
既包括对冬日雪景的赞美,又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在雪中嬉闹以及街道、邻居家的场景,通篇穿插地讲述了主人公对小女儿疼爱有加的种种情愫。
作者无论是对主人公和女人的直接描写,还是对雪景、街道、邻家的间接描写,都是想表达主人公对女儿的浓浓的情愫和绵绵的情谊,直抒胸臆地情真意切,侧面描写地入情入景。
下面从节奏美、修辞美、感知美、形象美、意蕴美、宁静美六个方面欣赏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一份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1邹忌讽齐王纳谏春秋战国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
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
《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1.这首诗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2. “林表明霁色”极为生动,试加以赏析。
答案:1. 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都是望中所见的。
2、“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
“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
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
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
二:[注]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之南。
阴岭:终南山的北面,不朝阳,故易于积雪。
1.简要说说诗句是如何切题的。
(4分)2.末句“域中增暮寒”论者多指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请略加阐释。
(4分)参考答案1.远望岭上积雪,好象浮在云端;(2分)林梢上已透出雪后的阳光。
作者以此直扣诗题“望余雪”(2分)。
2.由望余雪而想到城里会因而更加寒冷,百姓会遭到寒气的袭击,寄予了诗人的关切。
(2分)雪景虽“秀”,现实却“寒”,耐人寻味。
(2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终南望余雪①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寒更传晓箭② ,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③舍,翛然④尚闭关。
[注]①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当时祖咏并未按照规定写成五言排律,而是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并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②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
常借指凌晨这段时间。
③袁安:《后汉书·袁安传》载,袁安未发迹前,有一年在洛阳遇罕见大雪,“人家皆除雪出”。
可袁安却僵卧在家。
雪一直下,他的屋舍早已给雪封住,县令掘雪救之,问他何以不出?答曰:“大雪人皆饿,不宜打扰人。
《庖丁解牛》习题课件(一)一、导入1. 阅读文言文《庖丁解牛》,了解文章背景及主题。
2. 思考以下问题:a.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b. 庖丁解牛的过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c.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二、习题解析1. 解释以下词语:a. 庖丁b. 解牛c. 髀d. 胫e. 膂f. 股g. 胠h. 胺i. 肪j. 肘2. 翻译以下句子:a.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c.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d.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e.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 分析以下句子:a.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b.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c.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d. “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
”4. 阐述以下观点:a. 庖丁解牛的过程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b. 庖丁解牛的故事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c. 如何理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三、拓展练习1. 请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谈谈你对“顺应自然”的理解。
2. 请以庖丁解牛为题材,创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3. 比较以下两个成语“游刃有余”和“目无全牛”,并结合庖丁解牛的故事,分析它们的寓意。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庖丁解牛》全文,并标注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 选取《庖丁解牛》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翻译和赏析。
3.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技进乎道”的理解。
五、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庖丁解牛》这篇文言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体会到了顺应自然、技进乎道的哲学思想。
同时,我们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将庖丁解牛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鉴赏(一)——————电影片名翻译鉴赏课程目的:电影片名的确定、选择并非无目的、无原则,它是片商和观众之间相互沟通的第一个直接的窗口。
瘪脚的译名通常是见词猜义或死译硬译的结果,常与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让学生欣赏鉴别各类电影片名的译本。
通过全面了解片名的来源及其命名特点,引导学生翻译相关影片的片名。
课程内容:1.引导学生概括电影片名的特征片名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大,总摄全片内容。
它们多以名词、短语、简单句出现,其中以短语居多。
2.列举一些令人印象深刻或夺人眼球的成功片名Ghost(人鬼情未了);American Beauty(美国丽人);Windspeaks (风语者)3.电影片名不同译本的鉴赏比对Sound of Music“仙乐飘飘何处闻” VS “音乐之声”Ghost “第六感生死恋” VS “幽灵” VS “人鬼情未了The Lives of Others “别人的生活” VS “窃听风暴”Pretty Woman “漂亮女人” VS “风月俏佳人” VS “麻雀变凤凰”Catch Me if You Can “逍遥法外” VS “猫鼠游戏”4.电影片名翻译的要求(原则)1)经济效益原则就片商制片的目的看,他们不仅是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达到丰富人们文化生活,促进人际间的交流,还要赚取利润,也就是它必须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影片的经济效益常在于片名对观众的吸引程度,片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
●如Sound of Music 在台湾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就令观众颇为不解。
后该片被译为“音乐之声”,已被广泛接受。
一些奥斯卡经典影片如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也已成为经典之作。
2)信息原则作为片名,虽然客观上要求简练、整洁,但一个字、一个词都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属于哪类电影。
●the Third Man 曾被译为“第三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爱情旋涡里的三角恋,而本片的第三者其实是指目睹一场凶杀的第三个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