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制度变迁_历史制度主义的理念研究_刘圣忠
- 格式:pdf
- 大小:934.37 KB
- 文档页数:12
作者: 孙圣民[1];徐晓曼[2]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人员;[2]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副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151-158页
主题词: 经济史;制度变迁;新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诺斯;埃西姆格鲁
摘要:分别以马克思、诺斯和埃西姆格鲁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三种不同范式。
埃西姆格鲁为代表的新政治经济学派,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做出了综合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新制度经济史学的努力,在理论体系和观点上表现出向马克思主义史学靠拢的迹象,在分析方法和视角上兼备新制度经济史学的特长。
从当前经济史研究中分析工具的发展趋势来看,通过计量分析的定量研究,和运用博弈论等工具的逻辑推理,在当前经济史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也许正是我们进行经济史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引言: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强调制度变迁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它认为社会制度是历史演变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制度演变过程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解释历史和社会的进程。
本文将继续探讨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着重分析制度变迁的影响,以及这种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正文:一、制度变迁对历史演变的影响1.制度变迁的定义与形式-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的变化过程,包括制度的形成、变革和消亡等环节。
- 制度变迁可以通过革命、法律修订、政策改革等方式实现。
2.制度变迁对历史演变的作用- 制度变迁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制度变迁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也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
3.制度哲学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制度哲学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制度是社会发展和运行的基石。
- 制度变迁是制度哲学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4.制度变迁的模式和阶段- 制度变迁可以分为渐进变迁和突变变迁两种模式。
- 制度变迁的阶段包括制度危机、制度变异和制度创新三个阶段。
5.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制度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变迁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塑造。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1.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演变和变迁的核心要素。
- 历史制度主义主张通过对制度变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2.历史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 制度路径依赖:现有的制度结构受历史发展路径的影响,难以改变。
- 制度演变:制度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可能沿着进化或退化的方向发展。
3.历史制度主义的重要学派- 法国学派:重视社会规范和习惯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德国学派:注重制度的历史性和演进规律。
- 美国学派:关注制度对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历史制度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历史制度主义可以用于解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发展。
古代治国理政的理念与实践古代治国理政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
在没有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古代君主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政治手腕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本文将探讨古代治国理政的一些基本理念与实践,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古代治国理政强调德治。
古代统治者相信,只有他们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义准则才能有效地治理一个国家。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先德后功。
君主要具备诚信、仁爱和公正的品质,以赢得臣民的敬仰和忠诚。
此外,儒家还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君主应当用爱心待人,平等对待不同阶层的人民。
这种德治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国家能够保持稳定和社会凝聚力。
其次,古代治国理政注重法治。
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认可。
中国历史上的秦朝是法治的典范,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制度,如统一法律、度量衡和文字。
这些法律保证了全国各地的统一和秩序。
然而,纯粹的法治并不是古代治国理政的全部,因为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古代统治者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明智和判断来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
此外,古代治国理政也注重权谋和外交。
历史上的霸主国家如秦朝、汉朝和唐朝等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以确保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他们不仅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还通过联姻、赠送礼物和其他手段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此外,古代统治者还善于运用权谋和策略来解决内外部的挑战,如嫉妒的亲戚和异族入侵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解决经济问题,并增强朝廷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力。
古代治国理政的理念与实践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德治的理念提醒我们,领导者应该成为道德和行为的榜样,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法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公正的法律制度,一个国家才能保持秩序、公平和稳定。
此外,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灵活的外交政策和权谋仍然是保持和平和稳定的关键。
总结起来,古代治国理政的理念与实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历史制度主义1作者: 何俊志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来源日期: -5-22本站发布时间: -8-22 10:37:13阅读量: 95次【提要】历史制度主义既是当代西方以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科学的主要分析范式之一, 也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部的一个重要流派。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继承和改造了政治科学中的旧制度主义, 而且还在对行为主义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承接了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分析视角, 同时吸纳了历史社会学的有关理论资源。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 在结构观中,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强调了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极为重视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 在历史观上, 历史制度主义注重经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 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 并试图经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经过新范式的建立而架起了政治科学各分支的沟通桥梁, 开辟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新空间,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2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而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各大流派中, 真正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 最早成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新制度主义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历史制度主义学派(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对于什么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有哪些等问题, 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介绍。
一些学者还曾经尝试使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基层选举和社会活动等。
可是, 对于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居重要地位的历史制度主义, 国内学界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文拟结合国外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有关文献, 对这一流派的主要分析视角和基本观点作一初步介绍, 以唤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从而引发更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何俊志来源:国外社会科学来源日期:2002-5-22本站发布时间:2009-8-22 10:37:13阅读量:95次【提要】历史制度主义既是当代西方以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科学的主要分析范式之一,也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部的一个重要流派。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继承和改造了政治科学中的旧制度主义,而且还在对行为主义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承接了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分析视角,同时吸纳了历史社会学的有关理论资源。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在结构观中,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强调了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为重视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在历史观上,历史制度主义注重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并试图通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通过新范式的建立而架起了政治科学各分支的沟通桥梁,开辟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新空间,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而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各大流派中,真正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最早成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新制度主义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历史制度主义学派(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对于什么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有哪些等问题,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介绍。
一些学者还曾经尝试使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基层选举和社会活动等。
但是,对于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居重要地位的历史制度主义,国内学界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文拟结合国外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有关文献,对这一流派的主要分析视角和基本观点作一初步介绍,以唤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从而引发更为深入的研究。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框架逐渐运用于比较政治学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研究上,斯考切波(Skocpol)的《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俄中的比较分析》)一书突出了历史进程中国家结构同其他因素(阶级关系、经济发展、军事力量等)结合的重要意义,而斯考切波与他人(同Evans、Rueschemeyer)合编著作Bring the State back in(可以译作《国家的回归》或《寻回国家》)的名称“国家的复归”,也成为政治研究中重要且流行的标语。
就后者而言,在比较政治经济分析的研究中,一些学者的成果也推动了相应的研究向新的方向发展,不仅审视现实问题,也很好地解决了疑问。
例如斯坦默的《税收与民主》(Taxation and Democracy: Swedish, British and American Approaches to Financing the Welfare State, 1993)解释了美、英、瑞典三国的政治制度对于税收政策的塑造方式。
汉森(JohnMarkHansen)所著的《获得接近的机会:国会与农业游说,1919一1981》与阿龙·弗雷德伯格(AsronL.Friedberg)所著的《笼罩在驻防国家的阴影下》主要研究美国内部的国家的基本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随着历史制度主义者们的研究视野的扩展和研究框架的不断成熟,一些历史制度主义者也开始站出来对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总结和理论整合,即明确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确立历史制度主义与其它研究途径之间的区别等。
瑟伦(KathieenThelen)等人在1992年所推出的《结构化政治学: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论著中,回顾了作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历史制度主义的发展历程,确立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任务,明确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层次,提供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范例,并首次将历史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宏大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了区分。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的视角
孙圣民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从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基本假设、方法论和制度变迁动力与方式异同的角度,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得出以下结论:可以坚持经济人基本假设,将经济理性看作是个人学习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来考察,将文化、伦理、社会性等作为结构和环境等制约因素,引入到对经济人的分析中;诺斯和马克思理论中的制度变迁动力说,都表达了对学习和知识存量的重视;两种制度变迁动力说,各有其适应的层次和范围;自然禀赋等非制度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不可忽视.
【总页数】5页(P30-34)
【作者】孙圣民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9
【相关文献】
1.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国死刑改革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J], 汪恭政
2.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评《企业理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J], 王丹
3.新自由主义企业理论方法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J], 刘凤义
4.论企业理论中关于人的行为分析的三种范式——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J], 刘凤义
5.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比较研究 [J], 于金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 上海 200083)摘 要 :产权理论 ,国家理论 ,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 ,在探讨该该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的基础上 ,分析该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和启示 。
关键词 :制度变迁 ;产权 ;国家 ;意识形态 ;路径依赖North ’s T heory o f I nstitutional Change and its Impl icatio nsHE Zhi - mei( S chool of Eco nomics , Shanghai Universit y of Finance and Eco nomics , Shanghai 200083 , P. R. China )Abstract :The t he o ries of p ropert y right s , st at e and ideology are t he t hree t heo retical bases of No rt h ’s t heo ry of instit utionalchange. This paper , based o n a d iscussio n of it s inherent log ical st ruct ure , analyzes it s impact o n and implicatio ns for t he Chinese eco no mic reform.Key wo rd s :instit utio nal change ; p ropert y right s ; st at e ; ideolo gy ; pat h dependence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 (总第 104 期)文章编号 :1003 - 6636 (2003) 03 - 0054 - 05 ;中图分类号 : F09 ;文献标识码 :A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启示Ξ何智美诺斯是新经济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主要贡献被认为是 ,形成了包括政治 、经济和社会因素在 内的广泛分析框架 ,构造了一个以制度 、制度结构 、 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制度变迁模式研究作者:郭金鹏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摘要: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三大流派,即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这三大流派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同时,通过对其制度变迁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加深对新制度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变迁一、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一)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孕育于社会学界的制度研究传统,在政治科学领域中发展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其重视“制度”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张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可供人选择的行为都深受规则和制度的影响,个人的行为是对特定制度和规则的遵从。
认为个体行动者的能动性实际上是受到背景限制的理性,坚持修订社会科学中的整体主义观点。
社会学制度主义在进行关于制度理论的规范研究时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这得益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丰富学术资源和它本身对于规范性和认知性要素的重视。
同时,它所具有的缺陷与弊端也使它得到诸多批评,首先,社会学制度主义对于“制度”的界定“过于宽泛并模棱两可”,不仅正式的制度,结构,规范等也被划入制度的范畴,同时其对制度和组织的区分不够明确,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其次,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理论主张在许多情境下略显无力,“它们在制度创设或改革的过程中,忽略了承载着不同利益的行动者之间权力冲突的重要性”[1]。
其三,一些社会学者提出:社会学制度主义对文化和认知的强调虽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社会学长期以来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传统。
[2](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致力于对国会问题的研究,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理性选择理论的拓展和进步,为政治学研究引入了经济学的方法。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理性人假设”法,其认为利益的最大化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多种动机中最稳定的因素,它以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从个体层面研究政治行为。
社会科学研究 2003年第4期从新制度主义看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基本特点赵 晖 祝灵君摘要 新制度主义是作为对传统制度研究的继承以及对 行为主义革命 的反动而出现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历史制度主义是这种范式中的一个研究派别,它以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路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从各国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变迁的不同过程,寻求在稳定的制度安排下政策变化的根源,以及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的互动作用,以解释在特定制度局限下观念变革如何能导致政策变化。
作为一个派别,历史制度主义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因而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学研究也有独特的贡献;当然,历史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基本的理论缺陷,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滞后性,在预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上的 事后描述 以及 观念 解释的模糊性上。
关键词 政治学研究范式;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中图分类号 D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69(2003)04-0024-06一、背景分析:从新制度主义到历史制度主义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
从那以后,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如柏拉图的 理想国 社会制度;莫尔的 乌托邦 社会制度;安德里亚的 基督城 社会制度;圣西门的 实业制度 ;傅立叶的 和谐社会 ;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和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运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
古典意义上的制度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法(公法)、体制(民主与专制)、组织(政府权力分配)等领域;近代以来,制度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扩展,开始包括对国家宪法、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政权机构内部机制、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等领域。
总的说来,研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分析政治形式与政治原则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种政治形式来实现某种政治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政治学研究都是制度研究。
理念与制度:大学学术自由的历史变迁作者:刘赞英郑浩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4年第2期刘赞英郑浩摘要:自中世纪以来,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的金科玉律备受推崇。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学学术自由的内涵与维护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中世纪大学的习俗与信仰共铸的自由神话,到近代大学的理念与制度共生的自由梦想,再到现代大学的理性与法律成就的自由权利,大学学术自由沿着理念与制度双重理性化的规律这条主线历经历史变迁。
鲜明的历史证明,大学只有将守持理念与完善制度相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大学学术自由。
关键词:大学学术自由;理念;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2-0082-07收稿日期:2014-01-20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大学制度管理理论研究”(13FGL012);2012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治理视域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SD122009)。
作者简介:刘赞英(1952-),女,河北任丘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如果说学术是大学的灵魂,那么学术自由就是学术的灵魂,大学基业常青与其学术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
学术的发展必须依靠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失去了自由与自治,高等教育便失去了其精华(赫钦斯,1959)。
英国高等教育专家哈罗德·珀金(Harold Perkin)教授认为:“大学过去的希望、抱负和价值观与现代大学概念紧紧结合在一起。
”所以,大学不仅是一个现实的存在,更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它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生长在今天又不局限于今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与大学紧密相关的学术自由、现代大学制度,同样经历着传承与发展、革故与鼎新的变化。
现今大学学术自由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沿承古典大学的传统与理念,同时也加入了现代化的意义,其中关键的节点就是欧洲新教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精神的萌发。
迈向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作者:赵洲洋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作者简介:赵洲洋(1991-),男,吉林长春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国家社会关系、制度主义研究。
摘要:制度为何以及如何变迁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早期阶段,外生性制度变迁理论占据解释的主导,随后,理性选择与社会学制度主义者们通过准参数、强调行动者作用等方式将制度变迁内生化。
通过融合其他流派的概念与机制,历史制度主义在解释制度变迁时,超越了以往的“间断—均衡”模式,同时有效地将“行动者与结构”融合,从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战略、冲突和行动者之上,强调了制度变迁的渐进性,整合了内生—外生、静态—动态的制度变迁的模式。
因此,有必要以历史制度主义为中心,借鉴其他流派,回顾制度为何以及如何变化等相关研究。
历史制度主义所发展出的渐进式制度变迁理论,基于制度间相互作用、制度再生产与变革的同源性、制度的复杂动态,有力地推动了兼有内生、外生和静态、动态的制度变迁理论。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新制度主义的多种路径,从制度的层次性出发来进一步整合制度变迁。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间断均衡;渐进式制度变迁;制度层次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0.03.004对于制度主义者来说,解释变迁现象并不容易。
因为“变迁”本身与“制度”充满张力,也即变迁的反面——稳定及其带来的可预期性——才是“制度”这一概念的应有之义。
因此,制度主义往往预设制度具有稳定性,并通过跨国的制度比较来论证不同制度产生不同结果。
本文回顾考察近三十年以来探讨制度变迁的文献,制度主义者直接着手处理“制度为何以及如何变化”等问题,在新制度主义发展的早期,研究主要采用比较静态分析,外生性制度变迁解释占主导。
许多外生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国际战争和殖民经历、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都被用来解释制度变迁。
企业家发现、知识与制度变迁:奥地利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刘志铭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与诺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以“适应性最大化”框架下忽视人类行动主体中心地位的制度变迁解释不同,坚持主观主义方法论的奥地利学派关注企业家精神在制度变迁的核心角色.基于由门格尔提出、拉赫曼等人发展的制度理论,柯兹纳和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以及哈耶克的知识观,可以构建一个企业家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这一框架下,制度变迁是由熊彼特式企业家所驱动并由柯兹纳式企业家跟进响应的,它是企业家在不确定的动态环境下发现、学习和试错的互动演化过程.
【总页数】6页(P77-82)
【作者】刘志铭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343
【相关文献】
1.奥地利学派制度变迁理论与企业家作用 [J], 周茜
2.企业家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J], 李治
3.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J], 吴志峰
4.制度变迁与两类企业家的作用--奥地利学派企业家理论的拓展与应用 [J], 王冰;
杨虎涛
5.关于奥地利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方法论的初步分析 [J], 左金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制度学派对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探索
郭忠华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与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等学派有关制度变迁的解释不同,以奥菲、约翰逊等人为代表的部分新制度主义者在详细阐述后共产主义国家特殊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偶然理论.[1]这一理论认为,在苏、东剧变后产生的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完全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性表现在这些国家新掌权者偶然的政策选择上,偶然的政策选择在制度遗产、国家能力和政策顺序等因素的干预作用下,制度变迁以消极型制度设计或积极型制度设计的方式发生.路径偶然理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方式,也反映了制度变迁研究方法的创新,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总页数】6页(P119-124)
【作者】郭忠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02
【相关文献】
1.新制度学派对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探索 [J], 郭忠华
2.从新制度经济学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财政制度变迁 [J], 张燕
3.国家与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述评 [J], 梅德平
4.制度变迁中国家作用的再思考--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 [J], 王海龙
5.国家与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述评 [J], 梅德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