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48.47 MB
- 文档页数:9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发布时间:2022-10-17T06:50:18.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李岩[导读]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李岩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 043300[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方法:随机选择患者150例,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就诊科室神经内科,就诊时间2020年03月~2022年03月。
随机划分两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5例。
常规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抗血小板治疗。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统计,在NIHSS评分方面,研究组评分下降明显,且低于常规组,P<0.05;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93.33%)高于常规组(81.33%),P<0.05。
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临床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神经内科临床上比较常见到的一类高发性疾病,它的常见临床类型包括完全性或进展性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再加上患者多体质较差,导致该病的致残、致死比例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危害严重[1-2],因而需要加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
下面,文章随机抽选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进行临床治疗,旨在研究和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现状进展情况。
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纳排标椎1.1.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确诊标准,且均为缺血性脑卒中;②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良好;③患者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源性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疾病等;②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内脏出血以及活动性溃疡等病症;③近3个月存在手术史或手术计划;④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或肝肾等严重疾病;⑤患者存在胃肠道性疾病,对本次药物治疗造成影响。
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又称脑缺血性疾病(ischemic cerebral diseases),是一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其临床类型主要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为一种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与TIA 的界限),但在3周内完全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阳性局灶性神经缺失体征,可能有小范围脑梗死存在。
3.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超过6小时才达到高峰,脑内出现梗死灶,多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
4.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CS)发病后数分钟到1小时内达到高峰,最迟不超过6小时(与PS的界限)。
5.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约占脑梗死的10%,多邻近血管分布的周边区,最明显者为MCA和PCA分区之间,也可见于小脑的主要血管(如PICA和AICA)之间,尚可见与基底节区或同一母动脉的分支之间。
6.腔隙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为脑实质中单支终末穿动脉闭塞引起的直径3~20mm范围的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2%~25%,多位于基底节区,少见于丘脑、内囊和深部白质,可没有症状或表现为卒中样症状。
三病因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病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但不同的病因都可能涉及到三个基本的病理过程: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所有影响到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ICVD的病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是由于脑血管短暂性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TIA是一种紧急情况,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可预期性的与中风发病风险相关,所以对TIA的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TIA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也日益丰富和完善,使得患者可以更好地预防TIA后中风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急性期处理TIA是由于脑血管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通常在1小时内消退,发作患者很少有晕厥等意识障碍。
对TIA的急性期处理十分关键,一方面是因为TIA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快速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后续中风的风险。
在TIA急性期处理中,首要任务是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同时尽快评估病情和进行相应的治疗。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指南都建议对TIA的急性期处理采用“ABCD2”评分系统。
该系统通过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判断患者的中风危险性。
在具体操作中,A代表年龄(≥60岁),B代表血压(≥140/90mmHg),C代表临床症状(单侧行症,≥2点,言语受损,≥1点),D代表短暂性症状(≥60分钟,≥2点,15-59分钟,≥1点),D代表糖尿病(≥1点),如果总分≥4分,那么患者的中风风险就很高,需要立即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了“ABCD2”评分系统,对于TIA的急性期处理,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医疗干预措施,比如抗凝治疗和抗栓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以考虑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者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等。
而对于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TIA,一些新型的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也可以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二、病因治疗TIA的发生和病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TIA时,也必须对病因进行全面的治疗。
常见的病因包括颈动脉狭窄、心脏瓣膜疾病、房颤等。
对于颈动脉狭窄引起的TIA,手术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stenting)。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病率、残疾率、病死率高,通常此类疾病患者预后较差,3/4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虽然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
目前药物治疗方法较多,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方法,特异性溶栓药物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及严格的适应症,溶栓率较低。
其次因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较多,单一药物并不能逆转全程,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变化,及时选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现本文就分析本病药物治疗进展,旨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药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5%,主要是因颅脑供血动脉阻塞,堵塞血管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区脑组织因发生缺氧、缺血而坏死。
同时血栓或栓塞一旦发生,诱发一系列的“瀑布级联反应”,即神经元去极化、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目前此病药物治疗方法较多,其共同目的是要挽救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恢复通畅血流及纠正神经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但仍缺乏合理、有效的药物。
因此,本文就简单综述药物治疗进展,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1抗血小板药物1.1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推荐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1]。
但是仍没有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饱和量阿司匹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马福兴等[2]报道双联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效果96.36%高于单纯氯吡格雷70.91%(P<0.05),且药物双联能够改善血糖血脂,降低神经缺损程度。
陈勇等[3]证实氯吡格雷的效果93.48%高于阿司匹林的82.22%,出血率4.34%低于阿司匹林的24.44%,且能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动脉内径,并优于阿司匹林(P<0.05)。
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作者:黎文彬刘铮李志刚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3年第24期【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极其重要的治疗方法,替罗非班是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行总结,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替罗非班缺血性脑血管病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Tirofiban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LI Wenbin, LIU Zheng, LI Zhig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24): -188[Abstract]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seriously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ntiplatelet therapy is a very important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irofiban is one of the new antiplatelet drug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irofiban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antiplatelet therapy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Key words] Tirofiba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view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Ganzhou 314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4.043腦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第三大致残原因。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进展课件一、引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常见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
当血管堵塞后,脑细胞在短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就会发生损伤甚至死亡。
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一)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关键,一般在发病后的 45 小时内进行效果最佳。
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患者往往错过了这个时间窗。
(二)血管内治疗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
其中,机械取栓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可以直接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迅速恢复脑部血流。
(三)药物治疗除了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这些药物可以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形成,稳定斑块,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四)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旨在通过各种途径减轻脑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目前研究的神经保护药物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等,但大多数药物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进展(一)生活方式干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础。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中国科学家对其指南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介绍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一、研究进展1. 病因研究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研究。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确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2. 诊断方法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国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准确、敏感的诊断方法。
目前,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外,生物标志物如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钠肽(BNP)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治疗策略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治疗策略,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修订。
其中,静脉溶栓疗法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的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治疗策略1.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溶栓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2. 机械取栓术机械取栓术是指在导管辅助下,通过器械将脑内血栓取出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存在大血管阻塞、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
在进行机械取栓术前,需进行严密的影像学评估和病例选择。
3.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术相结合的治疗策略。
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黄光富;刘德华;蒋万书
【期刊名称】《四川医学》
【年(卷),期】2001(022)006
【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过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应用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愈加受到重视,现将这两方面情况作一介绍.rn1 恢复脑血管通畅的手术rn1.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951年Fisher[1]等对1100多例尸体的颈动脉检查,发现血管内的血栓样或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卒中.1953年Strully率先开展了颈动脉内膜切除(carotid endarderectomy,CEA),欧美国家在80年代已作10多万例.40多年的临床验证证明该手术可有效改善脑供血及大大减少引起缺血卒中的微栓子来源.北美症状性CEA协作组综合50家临床中心的659例重度颈动脉狭窄(70%~90%),两年内同侧卒中发生率内科组为26%,手术组为9%[2].
【总页数】2页(P584-585)
【作者】黄光富;刘德华;蒋万书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2
【相关文献】
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外科治疗进展 [J], 郝向阳
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J], 李雄新;王大成
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J], 黄光富;蒋万书
4.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J], 任新光
5.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J], 李雄新; 王大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在发病机制方面,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炎症反应则会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引发继发性损伤,加剧脑组织坏死。
因此,针对这两个因素的治疗成为研究重点。
在诊断方面,头颅CT和磁共振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头颅CT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但对于发病早期的小病灶或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效果不佳;磁共振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发现早期缺血和脑组织水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配合的患者不适用。
还有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功能磁共振、灌注成像等也在研究中。
在治疗方法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包括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等。
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供应;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抗炎药物则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继发性损伤。
手术治疗则包括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主要针对较大的血栓或严重的血管狭窄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成为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虽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溶栓药物治疗的时间窗较窄,且存在出血风险,因此对于一些患者并不适用。
虽然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但长期使用也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手术治疗的费用较高,且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随着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这些治疗方法有望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途径。
同时,研究也需要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长期康复和功能恢复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颅内外动脉血管成形术现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缪中荣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或血栓形成后出现的一系列的病变,轻者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重者导致永久残废或死亡,占所有中风发作(包括出血性中风)的85%以上。
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的原因有动脉夹层、心脏病、动脉炎、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等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缺血性中风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和治愈的疾病,其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两个,急性发作期和第一次中风发作后,绝大多数的病人在大中风发作之前都会有一些小发作,而这些小发作就像是预警警报一样,往往被忽略,失去第一次最佳治疗时机,而一旦较大的中风发作后一般都要去医院就诊,许多医生可能单纯给与输液或保守治疗而忽视了病因学检查,从而错过第二次治疗时机。
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在中风急性期治疗和预防中风再发作显示出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绝大多数的中风是由于动脉狭窄所致,其机制是1、动脉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的低灌注,就像水渠水流不够造成土地干旱一样,当狭窄程度较高时,侧支循环不能代偿,远端血流降低,此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使血管反射性扩张,同时脑实质也会主动增加从血液中吸取的氧气量,以维持脑正常代谢功能,一旦这种代偿不能维持脑的代谢需求就会发生卒中。
2、造成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导致栓子脱落堵塞正常脑动脉致中风。
3、狭窄部位血管内膜粗糙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引发中风。
介入治疗是在X-线监视下,从大腿根部血管穿刺植入鞘管,通过鞘管伤口约2毫米,然后通过鞘管使用导管插入到相应的脑动脉,通过导管做诊断和治疗。
中国神经介入治疗是凌锋教授1984年首先开展的。
缺血性中风介入治疗的目的针对脑血管狭窄或脑血管急性闭塞,包括两个主要的技术,即血管成形技术和动脉内溶栓技术,前者是使用球囊扩张或在狭窄的血管腔内植入支架,使狭窄的血管管径恢复正常,从而使缺血脑组织恢复正常血流,另外植入支架后使狭窄部位粗糙的内膜重新修复,防止斑块的脱落和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