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一) 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7.55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小学数学《笔算乘法》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教材版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年级: 小学三年级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意义和操作过程。
2.学生能够掌握乘法口诀表中的基本乘法事实。
3.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4.学生能够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2.黑板和粉笔3.教学卡片和乘法口诀表4.练习题及答案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乘法的意义和用途来引入新知。
然后,教师共享乘法口诀表,并要求学生一起读乘法口诀。
步骤二:引导学生理解乘法教师通过示例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和操作过程。
教师可以用实际物品或图形来说明乘法的意义,并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步骤三:讲解一位数乘法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来讲解一位数乘法。
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例子开始,逐步引入更复杂的乘法计算。
教师要求学生跟随计算,同时解释每个步骤的含义和原理。
步骤四:练习一位数乘法教师向学生分发练习题和答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逐个核对答案,并解释解题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计算中的细节和常见错误。
步骤五:讲解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乘法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来讲解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
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例子开始,逐步引入更复杂的乘法计算。
教师要求学生跟随计算,同时解释每个步骤的含义和原理。
步骤六:练习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乘法教师向学生分发练习题和答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逐个核对答案,并解释解题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计算中的细节和常见错误。
步骤七: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提示。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和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的指标包括学生对乘法概念的理解程度、乘法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笔算乘法一、教学目标:1.掌握笔算乘法基本方法;2.提高学生口算乘法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解决乘法算式中的进位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2.预先准备好的乘法口算题目;3.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导入:将一道口算题写在黑板上,例如:34×25询问学生如何计算出答案。
学生可能会回答说使用竖式计算或使用计算器。
2.引出笔算乘法:解释竖式计算的原理,并说明为什么使用竖式计算。
提醒学生们平时在购物时不能总是使用计算器,这时候笔算乘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3.讲解笔算乘法方法:(1)先写下乘数、被乘数和结果。
34×25_________(2)首先计算个位上的乘数与结果,即4×5=20。
将0写在个位上,2进位。
34×25_________20(3)接着计算十位上的乘数与结果,即4×2+2(进位)=10。
将0写在十位上,1进位。
34×25_________100(4)最后将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答案,即850。
4.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解答几道乘法算式,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例如:46×21、57×23、68×29等。
5.进一步巩固:让学生在纸上独立完成一些乘法运算,然后相互交换作业进行批改。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适时的点评,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6.拓展学习:(1)用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用两位数乘以三位数。
七、总结与延伸:总结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乘法口算的练习。
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进行乘法运算的练习,例如计算买苹果用了多少钱、计算一天有多少小时等。
八、板书设计:(1)34×2520+150______85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笔算乘法(一)单元第六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学习目标1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 、理解竖式计算的思路和方法。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1、口算:2.20×4=80 200×4=8003.50×3=150 500×3=15004.21×3=63 12×3=365.13×2=26 23×2=46。
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在乘法计算中,有好多不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这就要用到笔算乘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笔算乘法。
学生抢答口算题。
复习口算乘法,为本节课学习列竖式计算乘法做准备。
讲授新课1、学习不进位乘法。
出示例题。
一共有多少支彩笔?你会列式计算吗?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式:每盒彩笔12支,一共有3盒,求一共有多少支彩笔,用乘法计算:12×3我用口算:先求10×3=30,再求2×3=6,用多种方法计算,可以使学生看出,不管用哪种方法,算理是一样的,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课件演示用竖式计算12×3 通常简写成:12×3=36(元)答:一共有36支彩笔。
2、做一做。
(1)(2)你能说说乘的顺序吗?最后求30+6=36,所以12×3=36.也可以用加法计算:12+12+12=36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先用2×3得6,再用10×3得30,再用6+30得36.学生计算。
并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顺序。
从个位乘起,依次去乘第一个数的每一位。
解算理。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10篇《笔算乘法》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数学书76页例2。
教学目标:会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练习10×9=9×9=19×19=二、揭示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投影,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65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笔算乘法进位的方法。
思考:1.先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哪个数?相乘时,如果满十怎么办?2.再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哪个数?相乘时,如果满十怎么办?最后算什么?如果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者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1、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2、看一看:生看书自学,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3、做一做:(课本第76页的“做一做”)a、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请举手。
下面,就要考考大家。
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得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b、板演练习,请2名后进生上台板演(65页“做一做”的1、3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
(要求:学生认真看板演的同学做的是否有错误,还要检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五、后教1、学生更正: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
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啊,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①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学生回答: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a、进位的数字有无写错。
b、进位的数字要写到前一位的右下角。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笔算乘法运算方法;2.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3.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笔算乘法的相关教材;2.工具:黑板、白板、教辅资料;3.教学实践:提前制作好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给学生展示几个简单的乘法运算,引导他们回顾并概括出笔算乘法的一般步骤。
2.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乘法有哪些应用场景?”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需要学习和掌握笔算乘法。
Step 2 阐述乘法规则1.提问:“在进行乘法运算时,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循?”鼓励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
2.引入乘法口诀:“先下后上,后面有数,转成乘十。
”并分发乘法口诀卡片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记忆。
Step 3 教学示范1.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如何进行笔算乘法运算。
详细演示如何进行竖式乘法,并讲解其中的步骤和思想过程。
2.控制演示的速度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
Step 4 分组练习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名代表。
给每个代表发一张计算题,其他组员和代表一起解答。
2.给每个小组分发纸和铅笔,要求他们按照演示的方法,独立完成乘法运算。
3.每组完成后,让代表上来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运算过程,并进行讲解。
Step 5 整理归纳1.让学生回顾笔算乘法的步骤和规则,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乘法为什么比其他乘法方法更高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6 拓展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需要进行笔算乘法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笔算乘法方法进行解答。
2.让学生将解答过程写在纸上,并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常见的易错点。
Step 7 总结和反思1.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并给予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一节关于笔算乘法的课程。
通过引入新知识、讲解规则、教学示范、分组练习、整理归纳和拓展练习等多个环节的组织,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参与。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熟练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课堂练习题。
3. 学生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复习表内乘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特点,发现乘法运算规律。
(2)教师示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解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 实践与应用(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强调易错点。
(3)学生互相评价,交流解题心得。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教师示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解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示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解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与个位数的积运算。
2.过程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4.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概念。
2.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与个位数的积运算。
三、教学难点能够清晰地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笔、计算器、乘法表。
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计算器,引导学生回忆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法和减法计算,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计算器上还可以进行其他运算吗?”“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计算吗?”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引发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兴趣。
2.展示新知(15分钟)教师板书题目:36×4=,采用横竖式进行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并回答问题。
例如:教师板书36,下方横线上写4,然后计算出结果并写在横线下方。
再给出其他类似的乘法题目,让学生继续进行计算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和定义,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与个位数的积运算。
3.温故知新(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乘法表,介绍乘法表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乘法表,找出规律,了解两位数与个位数的乘法运算结果的特点。
以例如36×8=?的形式,让学生在乘法表上找到对应的结果,并进行填写。
通过乘法表的观察和使用,巩固学生对两位数与个位数的乘法运算结果的掌握。
4.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每个小组选一位学生进行示范,在黑板上进行横竖式的乘法计算。
其他学生观察和记录示范学生的计算过程,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并相互学习和借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笔算乘法》教案优秀5篇《笔算乘法》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上的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巩固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认真、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能提高正确率。
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正确率。
教学关键:乘数与被乘数的积的个位要与乘数对齐。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口算。
14某243某226某325某2130某5100某3210某4160某32、在()里填数。
学校买来12个篮球,每个26元。
3、5某6+44某7+66某9+73某8+54某9+78某7+84、板演:148某7409某5二、新授。
1、引言。
前面已学的两位数乘法都比较简单,数字小,今天我们来继续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乘法,要算得迅速、正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定要认真计算,特别要注意乘法中的进位、被乘数中间带0的乘法。
2、教学例3。
48某72(1)审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怎么办?(2)教师重点指导进位时怎样计算。
如用十位上的“7”去乘48时,7乘8得56,在十位上写6,百位上轻轻地写一个小“5”,7乘4得28,28加5得33,在百位上写“3”时,把小“5”盖上,以免两部分积相加时,多加一个5。
板书:想:百位为什么写3?3、教学例4。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
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做完题。
(2)讲评时,让做错的和做对的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强调指出: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个位数时,得到的两位数,它的末位是几,就在十位上写几。
例4中用乘数十位上的“5”去乘被乘数个位上的“4”,得20。
20的末位是0,这个“0”不能去掉。
板书:三、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11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
做练习三的第1-4题。
《笔算乘法》数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笔算乘法(不进位)(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四单元p46例1、做一做及自编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创设了“王老师买书”这一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和方法,在探索算理时,借助情境列出横式,理解横式中每一步的意义,过渡到竖式,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本节课学生借助情境探究14×12的直观运算,可以采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来算。
把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再把相乘的结果加起来。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情境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算理。
2.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算理。
2.理解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末位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口算
14×2= 20×30=
14×20= 20×300=
(二)情境引入
王老师为了满足同学们的阅读需求,增加年级读书角的藏书,来到书店买书。
(1)王老师选了科普书籍,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①怎样列式?并口算出得数。
14×2=28(套)
②也可用竖式计算
(2)王老师发现买少了,又买了10套,又买了多少本?
怎样列式?14×10=140
(3)买完后王老师数了一下,总共买了12套科普书籍,那12套科普书籍一共有多少本呢?
①怎样列式?
②怎样列竖式计算?
(4)引出课题。
二、理解竖式算理,掌握算法(13')
(一)观察模拟“点子图”,思考算理。
14×12=
14×2=28
14×10=140
140+28=168
(二)学写14×12的竖式
1.从14×2 的竖式改成14×12 的竖式
对应横式:14×2=28
14×10=140
140+28=168
1 4 1 4 ×
2 × 1 2
2 8
2.学生尝试:
① 1 4 ② 1 4
× 1 2 × 1 2
2 8 2 8
1 4 0 1 4
1 6 8 1 6
8
3.结合三个横式梳理竖式
对应横式:14×2=28
14×10=140
140+28=168
1 4
× 1 2
2 8
1 4 0
1 6 8
梳理要点:(1)书写的顺序;(2)积的位置。
4.讲解每部分意义,再次回应三个算式。
1 4
× 1 2
( 2 )套书的本数← 2 8 … 14×2的积
(10 )套书的本数← 1 4 0 … 14×10的积
1 6 8
5.填空:
完成两题竖式填空。
(1)完成竖式计算
2 3 4
2
× 1 3 × 2 1 6 9
(3)对比:第二步积个位的“0”是否可以省略
不写。
2 3 2 3
× 1 3 × 1 3 6 9 6 9
2 3 0 2 3
2 9 9 2 9 9
在竖式中,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
数时,得数个位上的零可以省略不写。
三、及时练习,巩固算法
完成以下两题(自编题)。
1 3
2 1
× 1 2 × 4 1
2 6 2 1 1
3 8 4
1 5 6 8 6 1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
你有什么收获呢?
2. 布置作业:
列竖式计算。
21×13 32×11
(建议:原任课老师适当补充笔算乘法的练习题给学
生进行练习,并督促检查和及时批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