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9
外伤性脑梗塞鉴定标准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外伤后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管阻塞,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疾病。
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下面将介绍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外伤史。
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外伤史,包括外伤的时间、部位、程度等情况。
外伤史是判断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依据,通过外伤史可以初步确定外伤与脑梗塞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临床表现。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鉴定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外伤性脑梗塞的可能性。
三、影像学检查。
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MRI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脑血管的情况,发现血栓形成、脑梗塞灶等病变,从而确定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依据。
四、病理生理学检查。
外伤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脑组织活检、脑血管造影等方法获取患者的脑组织和血管情况,进一步确定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变特征和病理生理学改变,为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还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评估等辅助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特征,为鉴定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六、鉴定结论。
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生理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病史,最终得出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需要准确、科学,并符合法律规定和医学伦理,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标准包括外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生理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等内容,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最终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为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小脑电刺激治疗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 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21-01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损伤病人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致残致死率较高。
需临床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诊断及治疗,1并结合小脑电刺激治疗,与传统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可以大大减少患者伤残率的发生。
本文共收集我科自2009年01月~2012年01月收治的58例发生外伤性脑梗塞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电刺激辅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01月~2012年01月收治住院的58例颅脑外伤后发生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且均经头部mri平扫+弥散成像检查确诊。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3.2岁;对照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4.6岁。
1.2 方法两组均按外伤性脑梗塞治疗原则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小脑电刺激疗法。
即使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的cvft-010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治疗,将电极贴片各1粘贴于双侧耳背乳突处,进行小脑顶核电刺激,每日2次,每次30分钟,14天为1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按levett6级肌力评定法,并结合主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治疗效果。
显效:治疗后肌力增加2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
好转:治疗后肌力增加1级,生活部分自理。
无效:治疗前后肌力无变化或病情加重。
2 结果经用小脑电刺激治疗的30例脑梗塞病例,23例患者瘫痪肢体肌力改善大于等于2级,4例患者肌力改善1级,2例患者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脑梗塞面积增加,病情加重,呈植物生存状态,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28例中6例患者瘫痪肢体肌力改善大于等于2级,12例患者肌力改善1级,10例患者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64.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确实有良好的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
刘发权
【期刊名称】《中国辐射卫生》
【年(卷),期】2008(17)4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价值及最佳复查时间。
方法20例颅脑损伤患者首次CT检查后,分别与2、5、7天CT复查扫描,结合临床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
结果外伤性脑梗塞在颅脑外伤后3天的出现率约为50%,继发于脑挫裂伤,脑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骨骨折;7天以内的发现的梗塞占80%。
结论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塞的最佳复查时间为7天以内,外伤后及时复查CT是确诊外伤性脑梗塞的可靠手段,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总页数】2页(P493-494)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体层摄影术;复查时间
【作者】刘发权
【作者单位】宜昌市中医院CT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
【相关文献】
1.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MRI表现 [J], 吴林发;林顺发
2.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分型及CT表现 [J], 青科;陈义雄
3.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与CT表现(附31例报告) [J], 郭闻师
4.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J], 张春华
5.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21例分析 [J], 李巧玉;袁志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在外伤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脑供血灌注不足或
脑动脉舒缩而产生的脑梗塞,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外伤性脑梗塞的
病因机制较为复杂,有时并不易于诊断,而且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
不良后果,严重的甚至会致命。
因此,对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
后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收集一定量的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外伤部位、发病时间、诊断方法、症状表现、脑影像学表
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探究其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同时评估其预后情况。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20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一步了解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认识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四、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详细地探究其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有
效降低其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康复情况。
五、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可在临床方面对外伤性脑梗塞进行深入探究,全面了解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进一步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医生和患者更
加充分地认识和应对外伤性脑梗塞,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24例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观察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脑梗塞的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科24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外伤性脑梗塞机制复杂,并发症多,常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极差,病死率高。
结论:研究提示我们须重视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92-02外伤性脑梗塞(tci)是颅脑外伤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外伤后早期症状容易被掩盖,其临床症状体征多于伤后48h内出现,大部分患者伤后24~48h出现迟发性神经体征,最长延迟至第16d出现,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使病情加重,增加死亡率及致残率。
本文回顾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救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24例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治疗经过,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5~68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5~17岁2例,17~55岁19例,55~67岁3例。
受伤机制:高处坠落伤2例,车祸伤16例,打击伤6例。
所有病例均无原发性脑梗塞病史。
1.2临床表现。
伤后持续昏迷12例。
入院时gcs评分>13分3例,9~12分9例,5~8分7例,0.5cm的有9例,伴有颅骨骨折4例,1例伴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伴四肢骨折3例。
发现脑梗塞时间48h内13例,2~7d复查ct出现梗塞灶11例,1周后出现的有3例,梗塞范围均大于3.0cm,梗塞灶位于枕叶8例,颞叶3例,额叶3例,脑干梗塞2例,小脑1例,大脑半球梗塞3例,多发梗塞5例。
2治疗结果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类方法。
患者出院时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恢复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
随访资料3个月至1年,平均6个月。
24例患者中6例恢复良好,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其中手术组死亡2例,保守治疗组死亡3例)。
外伤性脑梗塞42例治疗体会血管病变所致脑梗塞是常见的,因四肢骨折手术后等引起的血管栓塞性脑梗塞也时有发生,而脑外伤所致的脑梗塞在基层医院由于ct及mri的普及,近年来才被临床认识。
它是指颅脑受到损伤后继发的脑梗塞,是颅脑外伤较常见的并发症,能进一步加重颅脑损伤的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亦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外伤性脑梗塞42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8-70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伤前无脑梗塞病史。
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坠落伤18例,打击伤2例,跌伤2例。
1.2 头部影像学检查: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9例,原发性脑干损伤8例,脑挫裂伤及复合性血肿5例。
脑梗塞出现的时间24小时8例,1-4天26例,大于4天18例,额、颞、顶、基底节区及脑干均发生脑梗塞。
1.3 临床表现:伤后均表现不同的意识障碍,本组病例入院时按gcs评分5-7分30例,8-10分5例,≤5分7例,伤后合并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导致单侧或双侧瞳死散大形成脑疝20例,合并多发伤休克10例,肢体偏瘫、单瘫20例,失语7例。
1.4 治疗及结果:非手术治疗15例,手术治疗27例,手术行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治疗结果良好15例,中残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死亡率占21.4%。
2.讨论2.1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外伤性脑梗塞病理机制比较复杂,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
目前公认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头部外伤时,头颈部突然伸屈活动造成颈部血管牵拉,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受损,一方面直接形成创伤性血栓,另一方面可反射性引起血管痉挛,本身为血栓形成提供了可能,血栓扩大或脱落栓塞了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从而引起脑血栓[1]。
②低血压休克直接导致脑灌注压明显下降,加重脑缺血性改变,导致脑梗塞。
③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凝血块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血管壁机械性的压力,可使磷脂酶c激活,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从而致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收缩,这样就会加重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就会发展成脑梗塞[2]。
8、什么叫外伤性脑梗塞,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由头部外伤引起的脑梗塞谓之外伤性脑梗塞。
这种病多见于青少年,均有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出现在伤后24小时以内。
而伤后2周或立即出现症状者较少见,脑血管造影,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近年来,由于CT的广泛应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其发病机制,与动脉内膜损伤及血管痉挛有关。
头部外伤时,头颈部突然的伸屈活动,造成颈部血管的牵拉,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受损,一方面直接形成创伤性血栓;另一方面可反射性的引起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本身为血栓形成提供可能。
同时,因为血管损伤、痉挛,或血栓形成产生缺血改变,损伤的血管壁可成为延缓形成血栓的部位。
血栓扩大或血栓脱落,栓塞了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从而引起脑梗塞。
另外,外伤性脑梗塞也可能与夹层动脉瘤形成有关。
脑血管内层与中层之间,由于外伤损害后,血流撞击作用,导致内膜与中层进行性分离,而形成夹层动脉瘤,血管腔进行性狭窄,最终导致血管闭塞。
而小儿由于脑发育不健全,加之血管纤细等生理解剖特点,轻微的外伤性打击,就可引起颅内深穿支及分支血管闭塞而发生脑梗塞。
9、为什么清晨易发生脑梗塞?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些老年人清晨一觉醒来,却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偏瘫,或伴有不会说话等症状。
送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脑梗塞。
那么,为什么清晨容易发生脑梗塞呢?目前认为与机体的动脉血压、血浆中儿茶酚胺及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1)血压波动人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
总体上说,人到夜间入睡后,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于是便成了清晨发生脑梗塞的生理病理基础。
(2)血液凝固性改变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粘度,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红细胞压积以及粘度均相对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
加之人经过夜间长时间的睡眠,不吃不喝,没有补充水分,仍继续有肾小球滤过,导致血浆丢失,血液变得更加浓缩,粘度更大,因此易发生脑梗塞。
临床研究症有益。
腹腔感染是PD 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一般认为胰漏及胆漏是发生腹腔感染的主要原因。
另外尚有许多因素可导致腹腔发生感染,如肿瘤侵袭范围大,清扫的创面大,渗血多;伤及淋巴管未确切结扎,渗出淋巴液潴留;术中胆汁、胰液和胃肠液流入腹腔而未彻底清除与冲洗;以及病人营养状态差,免疫功能低下等。
预防和治疗腹腔感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前改善病人营养状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增强病人的抵抗力;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麻醉前30分钟左右经静脉输注胆系浓度较高的广谱抗生素;③重视无菌观念和精细操作,尽量避免胆汁、胃肠液外溢污染腹腔。
注意创面止血,廓清淋巴结时注意结扎淋巴管;④清洗腹腔,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前要彻底清洗腹腔,消化道重建后再彻底清洗1次;⑤充分引流,在胆肠、胰肠吻合口附近及文氏孔留置引流管,术后保持通畅。
如引流量连续3日少于10ml ,应及时拔除引流管。
上消化道出血是造成PD 术后出血的另一个原因,术后的制酸、补液、营养甚至生长抑素治疗一般多可预防和治疗出血,若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出血较多者行手术探查止血也不会增加死亡率。
因此,应果断地、不失时机地开展。
参考文献1 Martignoni E ,Wagne r M ,K ra he nbuhl L.E ff ect of p reopera 2tive biliar y dr aina ge on -sur gical outcome af ter pa ncreatoduo 2denectomy[J ].Am J Surg ,2001;181(1),522 张方利,郭剑民等.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 ].胰腺病学,2005,5(4):214~2163 王志才.胰十二指肠切除61例临床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0):1114 易为民,陈道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处理[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5):474~476作者单位:115100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外伤性脑梗塞影响因素的分析陈家玉1 梁树立2 曾啸雄3 陈 鹏3 李 涛3【中图分类号】R322.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3-0022-02【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相关创伤性因素,在伤后早期做出颅脑外伤患者出现继发性脑梗塞的危险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