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36
哮喘肺功能诊断标准
首先,哮喘的肺功能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呼气流量-容积曲线(FEV1/FVC)和
最大呼气流量峰值(PEF)的测定。
FEV1/FVC是指用力呼气一秒的容积占用力肺
活量的百分比,正常值大于70%,而哮喘患者通常低于70%。
PEF则是指在最大
用力呼气时的最大呼气流量,哮喘患者的PEF值通常会有明显的波动。
这两个指
标的测定对于哮喘的诊断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其次,除了FEV1/FVC和PEF的测定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
来进行综合判断。
哮喘患者通常会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肺功能检测结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哮喘。
此外,患者的过敏史、家族史以及哮喘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信息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最后,对于儿童哮喘的诊断,需要考虑到年龄和生长发育等因素。
儿童哮喘的
肺功能检测标准与成人略有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来进行评估。
通常,儿童哮喘的诊断需要结合儿童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检测结果来综合判断,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综上所述,哮喘肺功能诊断标准是通过肺功能检测指标和临床表现来综合评估
患者的呼吸功能,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哮喘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这一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来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哮喘肺功能诊断标准,为哮喘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一、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
近年来认识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一)哮喘的患病率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 3 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 3000 万人。
(二)哮喘的控制现状近年来哮喘规范化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使我国哮喘患者的控制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
三、诊断(一)诊断标准 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⑴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⑵发作时双肺可闻散在或弥慢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⑶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⑴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⑵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⑶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或 PEF 周变异率>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 1.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
2.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胸闷。
3.隐匿性哮喘:指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者。
随访发现有 14%~58%的无症状气道反应性增高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
(三)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药品名称】通用名:阿司匹林肠溶片英文名: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汉语拼音:Asipilin Changrong Pian【成份】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
其结构式为:分子式为:C9H8O4 分子量为:180.16 【性状】本品为肠溶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适应症】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
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
1、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
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2、抗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但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此外,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4、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儿科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的治疗。
【规格】25mg 【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口服。
①解热、镇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②抗风湿,一日3-6g,分4次口服;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则应用小剂量,如每日80mg-300mg(4~12片),一日1次。
④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疼停止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2.小儿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1.5g/m2,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次。
1.COPO(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反应。
2.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在除外慢性咳嗽的其它已知原因后,患者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并连续两年者。
3.小气道:指直径小于2mm的气道。
4.肺气肿: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5.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至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7.隐性肺动脉高压:如在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20mmHg,而运动后肺动脉平均压〉30mmHg 时为隐性肺动脉高压。
8.肺性脑病:是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综合征。
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9.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是吸入外界有机粉尘所引起的过敏性肺泡炎,为免疫介导的肺部疾病。
10.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通常亦称作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
表现为渐进性劳力性气促、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漫功能降低、低氧血症和影象学的双肺弥漫性病变。
11.Goodpasture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病因不明,本综合症以肺弥漫性出血、肺泡内纤维素沉着和肾小球肾炎为特征。
12.结节病肉芽肿:是非干酪样坏死性类上皮肉芽肿,病变中央是多核巨嗜细胞和类上皮样细胞,后者可溶合成郎格罕斯巨细胞,病变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无干酪样病变。
老喘友:当心阿司匹林哮喘发作作者:际基宗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年第11期许多哮喘患者在缓解期误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可激发剧烈的哮喘发作,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阿司匹林哮喘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伴有流鼻涕、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常有紫绀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窒息而死亡。
阿司匹林哮喘的特点内源性、非特异性和顽固性,发病无季节性;小儿老人多于成人,女孩多于男孩。
它并非过敏反应,故做“过敏原皮肤试验”的结论为阴性。
阿司匹林哮喘的原因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使炎性介质合成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诱发剧烈哮喘。
循证医学表明:阿司匹林哮喘是药源性哮喘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严重的,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
医药界倡导:中老年人长期、小剂量口服阿司匹林来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特别是患有呼吸道疾病者,更应警惕诱发“阿司匹林哮喘”的危险。
阿司匹林哮喘的预防近年医药界提出一个新观点:要合理用药,先要熟悉“药情”,力争用准药用好药。
即自己的常见病用的什么药,这些药中含有什么主成分,是否知道自己对哪种药过敏等。
例如,复方荼碱片中除了主药茶碱之外,还有非那西丁、氨基匹林、苯巴比妥、麻黄碱和咖啡因等,而“阿司匹林哮喘”患者服用后,会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其中的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氨基匹林等就会诱发哮喘病,有时比原有病更为严重。
又如感冒药“克感敏”,其成分为非那西丁、氨基匹林和咖啡因等,上述患者服用后也会加重哮喘病。
故详细了解和掌握哮喘病情及相关药物的“宜”与“忌”,谨慎用药,是防治“阿司匹林哮喘”的关键。
药师提醒阿司匹林哮喘患者要慎用传统的解热镇痛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与阿司匹林化学结构相近的非那西丁、氨基匹林等,及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消炎痛;同时还要慎用多种复方制剂,特别是含有上述几种成分的复方制剂,如复方阿司匹林片(APC、止痛片)、去痛片和安痛定等。
阿司匹林【药物名称】中文通用名称:阿司匹林英文通用名称:Aspirin其它名称:安可春、巴米尔、拜阿司匹灵、伯基、博尔心、醋柳酸、东青、力爽、塞宁、司尔利、协美达、延先、乙酰水杨酸、益欣雪、Acetard、Acetylsalicylic、Acetylsalicylic Acid、Acidum Acetylsalicylicum、Adiro、ASA、Aspirinum、Astrix、Bamyl、Bayaspirin、Cemirit、Colfarit、Ecotrin、Feprazoni【临床应用】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1.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痛经等。
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的退热。
本药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它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2.抗炎、抗风湿:本药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能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消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它并发症。
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药也可用于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但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此外,本药还可缓解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幼年型关节炎的症状及其它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疼痛,但近年来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药。
4.抗血栓:本药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的血栓形成以及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它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6.可治疗由于X线照射或放疗而引起的腹泻。
7.儿科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8.粉末外用可治足癣。
【药理】1.药效学本药为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如下作用:(1)镇痛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缓激肽、组胺等的合成,产生镇痛作用。
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药理作用及应用〔1〕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常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
对于急性风湿热患者能迅速改善其临床病症,并可用作鉴别诊断。
是目前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
〔2〕能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血栓素〔TX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小剂量应用可较好的抑制TXA2合成,而不致影响前列环素〔PGI2〕合成。
因此,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建议日服50mg〜75mg;防止脑血栓形成可日服30〜50mg.药动学特点〔1〕口服小剂量〔1g以下〕乙酰水杨酸时,其代谢按一级动力学进展,半衰期约2~3小时。
当用量〉1时,其代谢方式变为零级动力学,半衰期延长至15~30小时,如剂量再增大,可出现水杨酸中毒。
因此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最好进展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
〔2〕乙酰水杨酸为弱酸性药物,当应用过量时,可采用碱化尿液的方式加速其排泄,降低其血药浓度。
主要不良反响〔1〕胃肠道反响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发觉的胃出血,与它抑制胃粘膜合成PG,减少了内源性的粘膜保护因子有关。
〔2〕凝血障碍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造成出血倾向。
可用维生素K预防。
〔3〕过敏反响除常见的过敏反响外,某些哮喘患者用药后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其发活力理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根本一样,但其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其杀菌作用较后者强而迅速,但不能用于脑膜炎的治疗。
半衰期约为61.3分钟。
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较氨苄西林吸收更迅速完全,除对志贺菌效果较氨苄西林差以外,其余效果相似。
阿司匹林三联征1 病因阿司匹林三联征的病因至今不明确,可能病因如下:1.1 环氧化酶(cox)假说1977年Szczeklik等提出这一假说,认为阿司匹林导致哮喘的机制与此药对呼吸道cox的抑制作用有关,使花生四烯酸不能转化为前列腺素,但其在脂氧合酶的作用下生成白细胞三烯而致哮喘。
1.2 白介素(interleukin,IL)炎症介质的释放炎症释放的IL5等细胞因子经血流刺激骨髓产生嗜酸性粒细胞并使其活化,导致下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IL5参与哮喘急性发作过程,并可能与哮喘气道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有关。
鼻息肉组织中产生大量IL5,且延长嗜酸性粒细胞的寿命。
炎症释放的化学递质经血流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1.3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Ogata等为了探明阿司匹林诱发的哮喘合并鼻息肉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情况、经激素治疗后的组织化学结果和复发性息肉的组织化学特点,以及嗜酸性碱性蛋白在分泌物与息肉中的不同分布,采用了抗嗜酸性粒细胞球蛋白(eosinophil globulin,EG)1和抗EG2抗体标记的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和复发的息肉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并且是激活的,而在激素治疗后就变得比较稀少,这些发现表明,嗜酸性粒细胞与合并阿司匹林哮喘的鼻息肉的形成密切相关,嗜酸性粒细胞的激活在鼻息肉形成的早期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1.4 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改变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乙酰水杨酸类药物不耐受与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导致的白细胞三烯产生过多有关。
白细胞三烯收缩平滑肌的作用相当于组胺作用强度的6000倍,又是最强的炎症介质,故可引起严重的哮喘发作。
1.5 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研究表明,鼻息肉的IgE 含量比血清高。
由于其临床表现与速发型变态反应相似,且在鼻息肉和支气管黏膜中可查见嗜酸性细胞浸润等,故长期以来认为是免疫学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药物超敏反应)。
1.6 N乙酰5甲氧基色胺的表达阿司匹林三联征患者息肉组织的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N乙酰5甲氧基色胺的高表达有关。
哮喘诊断标准5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气道高度敏感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
正确的哮喘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哮喘诊断的5条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一疾病。
1. 症状。
哮喘的典型症状包括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夜间或清晨加重,也可能会在接触气味、烟雾、花粉等过敏原后加重。
患者在发病期间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个或多个,这些症状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2. 客观检查。
医生在诊断哮喘时需要进行客观检查,包括肺功能测试和变异性刺激试验。
肺功能测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了解气道阻塞的程度。
变异性刺激试验则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对过敏原的敏感性,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 个体史和家族史。
哮喘患者通常会有过敏史或者家族史。
过敏史包括对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过敏原的反应,家族史则是指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是否有哮喘、湿疹、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了解个体史和家族史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哮喘。
4. 响应治疗。
对于怀疑患有哮喘的患者,医生可以通过给予支气管舒张剂或类固醇进行治疗试验,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如果患者对治疗有明显的好转,这可能是哮喘的一个支持性证据。
5. 排除其他疾病。
在进行哮喘诊断时,医生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
这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哮喘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客观检查结果、个体史和家族史以及治疗反应等因素。
只有全面而准确地进行评估,才能够确诊哮喘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希望医生和患者能够重视哮喘诊断的重要性,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堡结擅塑哩咝苤查!Q!!生!旦筮!!鲞箜!期垡!i!』旦b!堡垦!!也旦堡:坠婴堕!!Q!:y!!:!!:堂:!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照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修订,为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Ⅱular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二、诊断(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诊疗方案.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l增加≥12%,且FEVl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acute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chmnic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clinicalremission)。
用不同药物治疗慢阻肺的个典型病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且不可逆转的呼吸道疾病。
它通常被归类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种病变的一种。
COPD是一种逐渐进展的疾病,其中慢性气流限制和阻力增加可能会引起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和咳痰。
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健康负担的前列。
治疗COPD的方法包括使用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方法。
以下是关于使用药物治疗COPD的个案分析。
个案1:阿司匹林哮喘三联治疗及瑞珂姆舒®病史:女性,63岁,已故丈夫有吸烟史。
主诉:呼吸困难、低能量、咳嗽、咳痰。
辅助检查:可听到肺部呼吸音,并出现肺气肿;肺功能检查显示FEV1/FVC = 44.8%。
诊断:COPD。
建议按阿司匹林哮喘三联治疗使用吸入式糖皮质激素、长效β2激动剂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布特罗、伊托罗韦。
将家庭非医用洗涤剂、香料、清洁剂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最小化。
治疗:到该诊所进行肺功能强化并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
最开始,她被告知要使用雾化剂,但是由于她的病情不稳定,医生治疗了数周后转而使用了吸入式药物。
使用瑞珂姆舒®后,其病情显著改善,呼吸变得畅顺,能量得到恢复,咳嗽和咳痰的频率也有所减少。
个案2:氧气治疗和伊托托羟乙基®病史:男性,74岁,吸烟史长达60年。
主诉:呼吸困难、咳嗽、胸闷、咳痰。
辅助检查:FEV1/FVC = 38.3%,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O2 = 53 mmHg,PaCO2 = 71 mmHg(pH = 7.34)。
诊断:COPD。
建议通过氧气治疗来缓解缺氧情况。
建议使用吸入式抗胆碱能药物,如伊托托羟乙基®。
治疗:在住院期间,他接受了氧气治疗,并使用了吸入式伊托托羟乙基®。
在使用这种药物的第二天,他的呼吸困难症状减少了,并能够进行更深的呼吸运动。
在氧气治疗的帮助下,他的氧气饱和度得到了提高,并且在他出院后的几周内,他的肺功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