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发热临床诊断方法(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40.08 KB
- 文档页数:10
发热诊疗指南2020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
随着各种疾病的发展,发热诊疗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2020年的发热诊疗指南,包括常见的发热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一、发热疾病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原体不同,发热疾病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感染性发热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非感染性发热疾病则包括肿瘤、风湿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二、发热的诊断方法1. 体温测量:体温是判断是否发热的重要指标,通常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2℃。
口腔、腋下和直肠温度测量是常用的方法。
2.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热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了解疾病的可能原因。
3.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查看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脾大等,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
4.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病原体检测等,可以帮助确定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
三、发热的治疗原则1. 对症治疗:根据发热的原因,针对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比如,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物缓解症状。
2. 抗感染治疗:对于感染性发热疾病,如细菌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3. 密切观察:对于病情严重或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的发热处理1. 孕妇:孕妇在发热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某些感染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孕妇应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儿童:儿童的发热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等。
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就医。
3. 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力较弱,对感染更容易感染。
因此,老年人在发热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发热诊疗指南2020提供了对发热疾病的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指导。
对于发热患者和医生来说,遵循指南的建议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发热的评估要点
发热的评估要点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体温测量:首先需要测量病人的体温。
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5摄氏度。
超过此范围可能表明发热。
2. 病史询问:询问病人病程、症状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其他与发热相关的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
3. 咨询旅行史和接触史:询问病人最近是否去过某些地区,或与感染病例有过接触。
4. 体征检查: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皮肤状况、听诊心肺、检查腹部等。
5. 实验室检查:根据病史和体征,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液培养、X光等。
6. 评估并排除常见病因: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发炎、肿瘤等。
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发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多学科协作: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可能需要咨询其他医学专家,如感染病专家、肿瘤学专家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评估要点仅供参考,具体的评估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
断。
建议在发热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等情况下,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发热诊断标准
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外界病原体时的一种常见反应。
诊断发热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下是常用的发热诊断标准:
1. 腋下体温超过37.5℃或口腔温度超过37.8℃被认为是有发热的表现。
2. 根据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
急性发热通常指持续不超过2周,而慢性发热则指高热持续超过2周。
3. 发热的程度、频率、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和体征也是判断热源的重要依据。
例如,高热(体温超过39℃)、周期性发热、夜间盗汗、关节痛、皮肤疹等与疟疾有关;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与肺部感染或结核病有关;腹部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与消化道感染或炎症有关。
4. 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或确认某些疾病的存在。
例如,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感染程度;C反应蛋白和血沉则可作为炎症反应的指标;血培养、尿培养等可以检测出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
总之,发热作为一种常见临床表现,既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也是不同疾病特有的症状。
因此,对于发热患者的诊断需要全面分析病情,结合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因素进行诊断。
发热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一、发热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概述发热是身体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它通常是由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所引起。
然而,要准确诊断出导致发热的具体原因却并不容易。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使用一系列的鉴别诊断方法来帮助确定发热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发热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进行准确的诊断。
二、详细身体检查详细而系统的身体检查对于鉴别发热的原因至关重要。
医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1. 询问患者有关发热情况和其他相关症状:了解发热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伴随出现的其他症状,如咳嗽、头痛、胸闷等。
这些信息能够给予医生初步线索。
2. 观察和检查患者外部表现:包括皮肤颜色变化、水肿、淋巴结肿大等。
3. 检查口腔和咽部:检查有无溃疡、红肿、化脓性分泌物等。
这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口腔感染。
4. 仔细触诊头部和颈部:检查是否有颅内感染征象,如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等。
5. 检查胸廓和肺部: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难、声音异常或干湿啰音,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6. 触诊腹部:检查有无压痛、包块、肝脾肿大等情况,这可以提供相关的信息以确定是否存在腹腔疾病。
7. 检查四肢关节:寻找关节红肿、活动受限等征象,这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相关。
详细身体检查能够为医生提供丰富的线索,并缩小鉴别诊断范围。
三、实验室检测在发热的鉴别诊断中,实验室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实验室检测方法:1. 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规检查可以提供关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其他血细胞参数的信息。
异常的计数值可能暗示着某种感染或炎症的存在。
2. 炎症指标检测:包括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沉等指标,它们能够反映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3.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对患者体液或分泌物进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的特定致病微生物,并测试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 病毒学检测:利用PCR技术等方法,检测患者体液中是否存在某些病毒感染。
发热的诊断思路-临床医师实践技能1.病史采集(1)现病史1)针对发热本身的问诊:①询问发热的可能诱因:a.传染病接触史和疫区居住史利于传染病的诊断;b.着凉和过劳等利于呼吸道感染的诊断;C.不洁饮食利于肠道感染的诊断;②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a.急性发热:急性起病,发热病程少于两周,主要由感染引起,也可能是全身发热的早期表现;b.长期发热:为两周以上体温在38℃以上的高热,常由感染、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引起,但仍以感染为主;c.慢性低热:体温在38℃以内的非生理性发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可能是器质性低热,也可能是功能性低热;③询问热度和发热的特点,以确定热型,对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如上述。
但由于抗生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解热药的应用及个体差异等,有时使热型变得不典型。
2)相关鉴别问诊:①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②伴有寒战:一次性寒战:即先寒战后发热,发热后不再发生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输血反应、输液反应;反复性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某些淋巴瘤;③伴出血现象: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等;④伴有胸痛: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肺脓肿等。
在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时也可有发热伴胸痛;⑤伴有腹痛: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肝脓肿、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及腹部肿瘤如淋巴瘤、肝癌、结肠癌等;⑥伴尿痛、尿频、尿急: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⑦伴有明显的肌肉痛:可见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⑧伴有皮疹:见于如下情况:发疹性传染病:发热与皮疹出现的时间常有固定关系:发热1天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天后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天后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天后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天后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天后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一)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
介绍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是医学界对于发热疾病的诊断标准的最新版本。
•这一标准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
标准内容
•根据发热病程的持续时间和体温水平,将发热分为以下几类:
1.临时性发热:病程少于3天,体温超过摄氏度。
2.持续性发热:病程超过3天,体温持续在摄氏度以上。
3.铁律性发热:病程超过3天,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将发热疾病分为以下几类:
1.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发
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不由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是由于自身免
疫性疾病、药物反应、肿瘤等因素导致。
•根据特定临床表现和体征,将发热疾病细分为更具体的类型:
1.呼吸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2.胃肠道感染导致的发热:如感染性腹泻、胃肠炎等。
3.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
4.血液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等。
应用与意义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依据,使得发热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和规范化。
•这一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判断发热疾病的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结论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是医学界的重要成果,对于提高发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标准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发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注意:本文所述仅为虚构,实际发热疾病的诊断需参考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指南。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一种自然反应,它常常伴随着其他不适症状。
然而,在临床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发热病例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发热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 详细询问病史病史采集是确定发热原因的重要步骤。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的疾病发病时间、发热特点、伴随症状、病程等信息,以便进一步分析。
常见的感染疾病有肺炎、扁桃体炎、腹腔感染等,此外还应关注有无接触传染源的可能。
2. 仔细检查体格体格检查应着重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皮肤状况等方面。
体温持续性增高可能提示慢性感染,而体温波动性增高则可能与药物热、周期热等因素有关。
此外,皮肤状况的异常也可能为某些特定疾病的信号。
二、常见的发热相关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URTI)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疾病之一,其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和鼻塞。
这类病毒感染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发热持续一周以上时需要仔细鉴别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 大肠杆菌感染(UTI)大肠杆菌感染是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病症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等。
对于存在发热的尿路感染病例,需进一步鉴别是否存在肾周围炎等严重并发症。
3. 肺炎肺炎是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
除了标准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和胸闷等,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往往表现得不典型,因此需要进一步仔细鉴别确诊。
4. 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全身性细菌感染疾病,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累及其他组织器官。
对于长期发热伴有咳嗽、盗汗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以排除结核病可能。
5.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痛、关节肿胀和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发热可能是疾病活动性的表现,因此需要区分与感染引起的发热。
三、辅助检查与确诊1.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评估发热病例的基础检查,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中性粒细胞比值等指标了解感染程度。
发热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特点急性发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温升高及所患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一)热度与热程通常将发热程度分为:①低热:37.3~38°C;②中度发热:38.1~39°C ;③高热:39.1~41°C;④超高热:41°C以上。
热程是指发热病程持续的时间。
通常按发热持续的时间将其分为急性发热和长期发热,而急性发热是急诊最常见的发热类型。
(二)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C达数8或数周之久,24小时体温波动<1°C。
2.弛张热体温持续升高,24小时波动达2°C或更多。
3.波状热体温在数日内逐渐上升至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低热状态,一段时间后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
4.回归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日,周期性交替。
5.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化无规律。
(三)发热时相及临床特点急性发热临床过程通常经过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时伴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前驱或伴随症状。
(1)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40°C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多见于疟疾、细菌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及输液反应等,幼儿易在此阶段伴发惊厥。
(2)缓升型:体温逐步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有寒战。
常见于伤寒、结核、布氏杆菌感染所致发热。
2.高热期体温上升到高峰后在较高水平保持--定的时间。
患者不再有寒战,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呼吸加快、口唇干燥等表现。
发热持续时间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流行性感冒.细菌性肺炎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
3.体温下降期当病因消除或疾病得到控制,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和消失,体温开始下降并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此期机体散热>产热,患者表现为汗多、皮肤潮湿等。
体温下降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1)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
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
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
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
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发热病人的诊治断步骤对发热病人的诊断,应强调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常规化验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观察病情演变,作出初步诊断及在病程演变中不断发现新资料,修正诊断及随时更改处理方案。
(一)反复询问病史1、首次采取病史往往有所遗漏:有时病人须仔细回忆,或在病程经过中不断有新的症状出现,故病史须反复询问。
过去病史偶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如若干年前患结核病已愈,此次发热原来是旧结核病灶重新活动,或是在其他系统出现新的病灶。
须了解家属成员的健康情况,有些发热病为传染病,如结核病、伤寒、痢疾等。
有些有遗传倾向。
病人反复诉说的痛苦往往是病变所在,如某发热患者反复主诉左腰部痛,排除了肾脏疾病、腰椎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经10天左右时间观察,始确诊为左腰深部脓肿,经手术治愈。
生活史及旅游史、与动物或传染病人接触史,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2、病人对发热的感觉:有的病人对体温升高甚敏感。
但有些病人,特别是结核病人,体温升高超过38℃,一般只觉乏力,骨节酸软,此类在院外无体温记录者,须经住院观察休温,才能推断病史中的发热情况。
3、发热是否伴寒战:突然发热前的寒战,对诊断某些疾病可提供一些线索。
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胆系统染、疟疾、斑疹伤寒、急性肾盂肾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易有寒战。
有时病毒症也可寒战。
非感染性疾病,如淋巴瘤、皮肌炎、恶性组织细胞病也有进战。
结核、伤寒病少见寒战。
非感染性疾病,如淋巴瘤、皮肌炎、恶性组织细胞病也有寒战。
结核、伤寒病少见寒战。
(二)全面体检全面细致的体检对发现诊断线索是极为重要的,且要逐日反复检查,以便发现新的体征及观察体征的变化。
注意现病史中的主要症状,结合相应体征作深入细致分析。
1、热型:病史中不易了解热型,住院时期定期测体温,便可明确热型(注意不用退热措施干扰)。
这比脉搏、呼吸更客观地反映生理状态。
热型可帮助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但热型并无诊断的确切意义。
2020发热临床诊断方法(完整版)
发热病人的一般状况和全身皮肤粘膜情况是体格检查的重点。
观察病人的面色、精神、是否有乏力、食欲不振等,可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
检查皮肤和粘膜有无皮疹、黄疸、紫癜、出血点等病征,有助于判断病因。
2.淋巴结检查
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热时淋巴结的检查可以判断病因。
触诊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压痛、质地硬或软等病征,可以了解淋巴结的病理情况。
3.心肺腹部检查
心肺腹部是发热病人的常规检查部位,可以了解病人的呼吸、心跳、肝脾肿大等情况。
听诊肺部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心脏有无杂音、腹部有无压痛等病征,可以判断病因。
4.神经系统检查
发热时神经系统的检查也很重要,可以了解病人的神经系统病变情况。
检查病人的意识、神经反射、肌力、感觉等病征,可以判断病因。
二、高热的常见原因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1℃的发热,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高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肺炎、败血症、脑膜炎、流行性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也是高热的常见原因之一,包括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都是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常伴有发热等症状。
3.肿瘤
肿瘤也是高热的原因之一,包括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常伴有进行性消瘦、贫血等症状,良性肿瘤则多无明显症状。
4.药物热
一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发热,称为药物热。
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5.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高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中毒等。
三、高热的诊断流程
对于高热病人,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
具体流程如下:
1.详细病史询问
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热的病程、热度及热型、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
2.全面体格检查
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状况、皮肤粘膜、淋巴结、心肺腹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因。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病原体检查等,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可以了解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
5.病理检查
对于病因不明的高热病人,可以进行病理检查,包括活检、穿刺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综上所述,对于高热病人,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注意四肢有无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情况,可提示骨折、关节炎等疾病。
神经系统检查时,注意有无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反射减退等情况,可提示神经系统疾病。
特别要注意脑膜刺激征象,如颈项强直等,可能是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表现。
文章中存在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已经删除。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
感染性发热是指由感染引起的体温升高,常见的病因包括肺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此外,风湿热、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能引起关节红肿和压痛。
而脑膜刺激征如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则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在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方面,血液检查是必须要做的检查之一。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为细菌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也可能出现在某些病毒性感染中。
白细胞总数减少则见于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及疟原虫感染等。
嗜酸粒细胞增多则提示急性血吸虫感染。
而分类中出现不成熟细胞则见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异常淋巴细胞出现则提
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常组织细胞出现则提示恶性组织细胞病。
若全血细胞减少伴发热,则可能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等。
尿液检查也是常用的检查之一。
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是出现白细胞管型,则提示急性肾盂肾炎。
蛋白尿伴或不伴有管型尿则提示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放射学检查包括X线胸部摄片、胸部或腹部CT扫描等,可以明确胸腹部是否有病变及病变性质,如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胸膜炎、肝脓肿、肝癌、肾癌等,并有助于了解胸腹腔内是否有淋巴结肿大。
除了必须要做的检查外,还有一些应选择做的检查。
例如,疑有败血症(包括伤寒、副伤寒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做血培养,必要时做骨髓培养。
疑为结核病应做PPD试验、痰结核
菌培养及24小时尿浓缩找抗酸杆菌。
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应做嗜异性凝集试验。
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疑为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应做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疑为恶性
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应做淋巴结穿刺、活检及印片,必要时加做免疫组化检查。
疑为结缔组织病,应做免疫学检查,包括ANA、RF、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以及总补体(CH50)及补体测
定等。
此外,血找狼疮细胞、皮肤狼疮带试验及免疫球蛋白测定亦有重要诊断价值。
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则应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若其活性及积分值增高,则
多见于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在诊断感染性发热时,思维程序也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判断是否为感染性发热,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最终得出明确的诊断。
感染性发热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通常占50%~60%。
其中,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应首先考虑。
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中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伴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成熟中性粒细胞内见中毒颗粒,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积分值升高,通常提示为细菌性感染。
但是,结核、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疟疾等感染性疾病并不会导致白细胞总数增多,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热型和病程等综合分析,并进行选择性实验室检查以鉴别。
如果确定为感染性发热,需要分析病原体是什么。
例如,病毒性感染通常病程不超过3周,NAP活性及积分值降低或
阴性;疟疾有典型症状、特殊热型,血或骨髓中找到疟原虫,这些都有助于诊断。
细菌感染可为局部或全身感染,常见的原因有结核、伤寒、副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可通过血培养、Widal反应、PPD试验、超心声动图等进行鉴别。
确定感染部位需要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来确定。
例如,发热伴咽痛、扁桃体肿大、白细胞升高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发热、咳嗽、胸痛可能为肺炎,摄胸片可明确诊断;发热伴右上腹痛、黄疸,提示为胆囊炎胆石症;发热伴寒战、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结合尿液检查可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发热伴咽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结合血涂片中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可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改变,提示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型疟疾;发热伴皮疹、关节痛、脾肿大及明显全身毒性症状,提示为败血症,可行血培养、骨髓培养加以确诊。
结缔组织病发热是第二位常见的发热原因,约占
15%~18%。
常见的疾病有SLE、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血管炎。
如果怀疑为结缔组织病,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如疑为SLE者,应查ANA、抗dsDNA 抗体、CH50、C3、C4等;疑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应查抗RNP抗体;疑为类湿性关节炎,应查RF;疑为风湿热,应查ESR、ASO等。
最后需要考虑是否为肿瘤性发热。
如果排除了其他原因,需要进行相应的肿瘤检查,如CT、MRI、PET-CT等。
引起发热的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其他实体瘤如肾癌、肝癌和肺癌等。
诊断白血病可通过骨髓涂片,淋巴瘤的诊断则需要淋巴结活检。
对于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血液、骨髓或淋巴结活检可以发现异常组织细胞或巨多核组织细胞。
胸、腹部CT扫描是筛查其他实体瘤的重要手段。
当各种检查都未能证实发热原因,各种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时,可停用抗菌药物及其他可能引起发热的药物,观察3~4
天的体温变化。
如果停药后高热逐渐退至正常,可确诊为药物热。
如果在临床上高度怀疑某一疾病,但无病原学或组织学证据,可进行诊断性治疗。
一般应该是特异性治疗,例如抗结核治疗、抗疟治疗、抗阿米巴治疗。
如果病人不愿意进行开胸活检,但有纵隔肿块,则可按淋巴瘤治疗,试验性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
如果病人长期反复高热,高热时伴关节痛、一过性皮疹,但全身状况良好,实验室检查除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外,无其他异常。
对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而试用皮质激素可以退热,缓解病情,则可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
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