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急性菌痢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
慢性菌痢一般不发热,以长期腹泻为主。
【诊断标准】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
一般为1~2天。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可全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慢性菌痢可有急性发作史。
(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每日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有压痛。
儿童可有惊厥。
(2)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少于10次,便呈糊状或水样状,含少量粘液,常无脓血。
(3)重型:起病急骤,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恶心、呕吐等,呈脓血样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可有脱水表现,甚至澹妄,惊厥。
(4)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重度毒血症症状,以休克和脑病(频繁惊厥、昏迷、瞳孔改变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常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中毒型菌痢又可细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月不愈者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粪便可带粘液,或呈脓血便。
(2)急性发作型:类似急性菌痢,大便次数增多,呈脓血便。
可反复发作。
(3)慢性隐匿型:常无明显肠道症状,但粪便培养仍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仍有明显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粪便常规检查:典型者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4.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期可见结肠粘膜普遍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慢性病人可见肠粘膜增厚及息肉形成。
5.其他重型、中毒型菌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多渣、不易消化食物。
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由于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两类。
胃肠型食物中毒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本节主要阐述此型。
病原学1.沙门菌:革兰阴性杆菌,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水、牛奶、蛋及肉类食品中可存活数月。
不耐热,60℃25--30分钟灭活,沸煮即死。
其中以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
2.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盐条件下不能生长,故又称嗜盐杆菌。
此菌广泛存在于海鱼、海虾、墨鱼等海产品以及含盐较高的成菜、成肉、咸蛋等腌制品中。
本菌抵抗力较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但对热和酸极为敏感.56℃5~10分钟可灭活,在食醋中3~5分钟即死亡。
3.变形杆菌:革兰阴性小杆菌。
变形杆菌在外界环境中极易生长繁殖,夏季的凉拌菜或存放稍久的饭、菜均易被此菌污染。
变形杆菌的致病力主要是肠毒素,摩根变形杆菌还可产生组胺脱羧酶,使肉类中的组氨酸脱羧基成为组胺,可引起类似组胺中毒的过敏反应。
4.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革兰阳性球菌。
本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人体的皮肤、鼻咽部粘膜、指甲下及各种皮肤化脓性感染灶内。
此菌污染食物后,在37℃经6~12小时繁殖而产生肠毒素,此毒素耐高温,煮沸30分钟仍保持毒性,能致病。
5,蜡样芽胞杆菌:为一种需氧、有芽胞、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体外抵抗力极强,能在110℃存活1-4天,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
此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尘埃、水、草和腐物均可检出,也可存在于人、畜肠道中。
6.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是肠道正常存在的菌群,一般不致病。
引起食物中毒的大肠埃希菌有下列几种类型:①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原因;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婴幼儿腹泻和大规模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③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可累及成人和较大儿童,引起类似细菌性痢疾的症状;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表现为出血性肠炎。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一、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及发病机制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痢疾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侵入肠道后,细菌在肠黏膜上皮细胞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导致细胞坏死、脱落,形成典型的地图状溃疡。
毒素还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二、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病例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腹泻和腹痛,而重度病例则可能出现剧烈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细菌性痢疾的病程一般为12周,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病情反复,甚至转为慢性痢疾。
三、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细菌性痢疾治疗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抗生素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抗生素疗程通常为57天,以确保病情得到充分控制。
2. 免疫调节剂细菌性痢疾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有助于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减轻炎症反应。
目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泼尼松、泼尼松龙等。
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3. 微生态制剂细菌性痢疾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减轻炎症反应。
目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可降低抗生素耐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4. 支持治疗细菌性痢疾患者需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严重病例需给予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针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休克等,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中医治疗细菌性痢疾在中医学中属于“痢疾”范畴,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医师可能会给予清热解毒、调和气血、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案。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
痢疾杆菌分为四个菌群:甲群(志贺痢疾杆菌)、乙群(福氏痢疾杆菌)、丙群(鲍氏痢疾杆菌)和丁群(宋氏痢疾杆菌)。
四菌群可产生内毒素,甲群也可产生外毒素。
四种痢疾杆菌可引起普通痢疾和中毒性痢疾。
目前,我国痢疾病原体主要是福氏痢疾杆菌,宋氏和鲍氏痢疾杆菌有增多趋势。
腹泻是通过粪便的-口腔感染,也就是说,吃痢疾患者和细菌粪便污染食物会得痢疾。
痢疾患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痢疾杆菌,因此是痢疾的主要感染源。
健康的细菌患者外表健康,但他们的粪便中含有痢疾杆菌,因此细菌患者传播痢疾的作用不容忽视,是一个更危险的感染源。
患者和细菌患者的粪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污染食物、水果、水源、玩具和周围环境,苍蝇在传播痢疾杆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夏秋天气炎热,苍蝇繁殖快,密度高,喜欢呆在不洁净的地方,苍蝇脚上有很多头发,头发上可以附着大量的痢疾杆菌。
因此,苍蝇是痢疾杆菌的自愿搬运工,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
因此,痢疾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如果孩子吃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果,玩受污染的玩具,饭前洗手不好,或者孩子有吮吸手指的习惯,痢疾的可能性很大。
人群通常很容易感染痢疾1。
~3岁的孩子更容易患痢疾,尤其是营养不良和体弱多病的孩子。
患有痢疾的儿童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保持时间不长,菌群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一年内可多次患痢疾。
1.病因(1)病原体:痢疾杆菌是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
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分为A、B、C、D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痢疾杆菌和宋内痢疾杆菌。
各种志贺菌死亡后释放内毒素。
(2)感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3)传播方式:消化道传播。
(4)易感人群:人群普通易感,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易反复感染。
(5)流行特征:细菌性痢疾全年散发,夏秋常见。
2.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胃,容易被胃酸杀死,未杀死的细菌到达肠道,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然后通过基底膜进入固有层继续增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毒血症。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是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因毒素吸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夏秋季多发。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悬殊。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5-6月开始上升,7-9月为高峰。
常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和与带菌者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数为1~4d。
根据病情轻重和缓急,可分为两类六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①急性典型菌痢(普通型):突然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继而腹泻。
大便初为稀便,1~2d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10~20次或更多,有时为纯脓血或呈黏胨状。
常有腹痛,便前加重,排便后缓解,里急后重。
左下腹有压痛,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1~2周。
②急性非典型菌痢(轻型):全身症状轻,排稀便,日数次,有黏液,无脓血,显微镜下见少量红、白细胞。
病程数日,可不治自愈,部分可演变成慢性。
③中毒性菌痢(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高热或体温不升,迅速发生休克,昏迷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
根据临床表现又分三型: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
分为三型。
①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迁延不愈,大便不成形或稀便,常带黏液,偶有脓血,左下腹压痛,伴乏力、贫血、营养不良表现;②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痢疾病史,因受凉或进生冷饮食而导致急性发作者;③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痢疾病史,无临床症状,仅大便培养阳性,或乙状镜检发现有菌痢慢性期变化者。
3.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有较多红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可见吞噬细胞。
中毒性菌痢直肠拭子或灌肠采集大便标本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
慢性菌痢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黏膜充血、水肿、渗出、溃疡等。
大便痢疾杆菌培养阳性。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补充维生素及足够热量。
第三章病例分析——细菌性痢疾概念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着。
病原学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的无鞭毛杆菌。
流行病学(1)传染源:急、慢性菌痢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经粪-口途径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2天。
(一)急性菌痢1.普通型(典型):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多数病人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脓血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里急后重明显。
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急性菌痢自然病程为1-2周,多数病例可以自行恢复。
2.轻型(非典型):无明显发热。
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病程3-7天而痊愈。
3.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突然高热,病势凶险,主要表现为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而局部肠道症状很轻甚至缺如。
(二)慢性菌痢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菌痢。
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1.血常规:WBC增多,可达10-20×109/L,中性粒比例增高。
2.便常规:外观呈粘液脓血便。
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有助于诊断。
(二)血清学检查(三)病原学检查1.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出志贺菌可以确诊。
2.特异性核酸检测:核酸杂交或PCR。
(四)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五)X线钡餐:慢性期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等。
(六)结肠镜+活检: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诊断要点1.发病多在夏秋季,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急性期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有明显压痛。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临床表现:潜伏期1~2日(数小时~7日)。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寒战,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为粘液脓血便。
有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里急后重。
病程3~7日,也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
起病急、病情重。
高热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症状。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早期全身微血管痉挛,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脉细速甚至测不到、血压低,亦可正常而脉压小。
也可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②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严重者可发生脑疝,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
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
可伴有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可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有炎症溃疡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血象: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期可有贫血。
粪便检查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
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应常规作药物敏感试验。
(3)免疫学检查:有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球法、免疫染色法等,快速简便,敏感性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4)乙状结肠镜检查和X线钡剂灌肠检查。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细菌性痢疾的分型急性菌痢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①普通型。
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怕冷、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里急"是指肚子里面的内急,一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便了,因为基本上都拉完了.即使拉出来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样的大便.但是病人一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老觉得想拉,就一直在厕所不敢出来。
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里急后重”。
病人可以自诉下坠感,想便时蹲后又无便感或排的很少。
里急后重是痢疾病人非常典型的一个症状,也是菌痢特有的症状。
)。
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
一般病程10~14天。
②轻型。
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粘液,无脓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
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和急性肠炎相鉴别。
一般病程3~6天。
③重型。
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
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
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④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
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
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和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中毒型菌痢又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口唇及肢端青紫,皮肤呈花斑状,血压降低,少尿、无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脑水肿型(颅压增高,血压升高,嗜睡,反复呕吐、惊厥,面色苍白,继而昏迷,呼吸衰竭)及混合型(是以上两型的综合表现,最为严重)。
由于中毒型的肠道症状不明显,极易误诊。
慢性菌痢菌痢患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
全世界每年死于志贺氏菌感染的人数约为60万。
一、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志贺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志贺菌普遍易感。
二、临床表现:志贺菌属主要引起细菌性痢疾,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型:(一)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典型、非典型及中毒型三种。
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腹泻日10余次或更多,但量不多。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非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婴儿多见。
多无全身中毒症状,不发热或低热。
腹痛较轻,腹泻1日3~5次。
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含少量粘液,但无脓血。
左下腹可有压痛。
食欲减退,并有恶心、呕吐。
急性中毒性菌痢起病急、发展快,体温可达40℃以上。
小儿患者早期出现烦躁、惶恐、谵妄和惊厥等。
少数患儿可表现抑郁,如嗜睡、精神萎靡、昏迷或半昏迷等,数小时内可发生休克或呼吸衰竭。
小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
发病初期肠道症状不明显。
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脓血便频繁,循环系统症状明显。
(二) 慢性细菌性痢疾:可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或迁延未愈,或开始症状较轻而逐渐发展起来,且病情迁延达两个月以上者。
细菌性痢疾的带菌者有三种类型,即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后者是菌痢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炊事员和保育员中的带菌者,危险性更大。
三、治疗原则(一) 预防原则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应特别注意预防暴发或流行。
(二) 治疗原则1.一般对症治疗:进易消化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ORS),必要时ORS和静脉输液同时应用。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八〜、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单位:北医大一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素芳、路文彬、车文玺、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1.治疗原则由于本病病情危急,发展迅速,疾病早期应积极抢救,以西医治疗为主,采取抗感染、抗休克、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及抗菌治疗等方法。
中医则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指导,待闭开脱回后,再对痢疾进行辨证施治。
2.治疗措施
(1)降温止惊:1)降温:高热易引起惊厥,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应选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尽快使体温降至36~37℃。
如用冷盐水灌肠,既可降温,又可获取大便送检;2)止惊:惊厥不止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每次0.3~0.5mg/kg(剂量每次不超过10mg);或水合氯醛溶液每次40~60mg/kg灌肠或苯巴比妥每次6~10mg/kg肌注。
(2)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1)脱水:首选20%甘露醇,每次0.5~1g/kg,静脉注入,必要时6~8小时重复一次,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以降低颅内压;2)改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常;吸氧;如出现呼吸衰竭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或机械通气。
(3)防治循环衰竭:1)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2)改善微循环。
在充分扩容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常用药物有东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和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
(4)其他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减轻脑水肿和抗休克作用。
应早期、大剂量、短程应用。
(5)抗生素:为了迅速控制感染,应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菌药物,因耐药菌株日渐增多,可适当选用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头孢三嗪)等药物。
或根据大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