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_仇是胜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_仇是胜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_仇是胜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_仇是胜

第14卷第1期现代农药V ol.14 No.1

专论与综述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Ⅱ)

仇是胜1,柏亚罗2

(1. 江苏嘉隆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112;2.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210024)

摘要: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 (SDHI) 杀菌剂历经3代,有18个品种上市或即将上市。尤其是第3代8个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问世,有力地带动了SDHI类杀菌剂市场的迅速发展。介绍了SDHI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和专利概况,逐个陈述了它们的应用与市场,总结了该类产品的抗性情况及产生机理,并展望了SDHI类杀菌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酰胺类杀菌剂;研究开发;应用;市场;抗性

中图分类号:TQ 455.4+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284.2015.01.001

Progress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Fungicides (Ⅱ)

QIU Shi-sheng1, BAI Ya-luo2

(1. Jiangsu Jialon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Jiangsu Xuzhou 221112, China; 2. Jiangsu Pesticid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Eighteen fungicides of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SDHI) have launched or will launch soon through three-generation-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sales of eight carboxamide fungicides in the 3rd generation, promoted significantly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 SDHIs.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patent profiles of SDHIs. The uses and markets of the all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described, their resistance and resistant mechanisms were summaried, and the futures of SDHIs were also prospected.

Key words: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SDHI); carboxamide fungicide; R&D; use; market; resistance

(续上期)

5.4 呋喃酰胺类 (furan-carboxamides,1个)

甲呋酰胺 (fenfuram) 是由壳牌公司发现、安万特(现拜耳作物科学) 公司开发[2]。

甲呋酰胺是替代汞制剂、具内吸性的拌种剂[9],可防治谷物上的腥黑穗病和黑粉病(Tilletia和Ustilago spp.)[2]。

甲呋酰胺的主要剂型有:DS和LS[2]。其开发代号为:WL 22361;主要商品名为:Pano-ram[2]。

截至2014年10月11日,甲呋酰胺尚未在欧盟、美国和中国登记[23-25]。

5.5 氧硫杂环己二烯酰胺类 (oxathiincar- boxamides,2个)

5.5.1 萎锈灵 (carboxin)

萎锈灵由美国有利来路(现科聚亚) 公司1966年报道,1969年引入市场[2]。

萎锈灵为内吸性杀菌剂,种子处理可用于大麦、小麦和燕麦等作物,防治黑粉病、腥黑粉病[特别是散黑穗病、黑穗病(Ustilago spp.)],用药量为每100 kg种子50~200 g;还用于大麦、小麦、燕麦、水稻、棉花、花生、大豆、油菜、蔬菜、玉米、高粱和其他作物上防治种子和幼苗上的病害,如黑穗病、腐烂病和疫病等,特别是丝核菌(Rhizoctonia spp.) 引起的病害。萎锈灵不能与强碱或强酸性农药混配[2]。

萎锈灵可采用闷种、拌种和浸种等方法施用,亦可叶面喷雾防治小麦、豆类、梨等的锈病。其对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使小麦增产[9]。

萎锈灵的主要剂型有:FS、SC、WP和WS等[2]。

萎锈灵的开发代号为:D 735;其单剂产品的

收稿日期:2014–10–13;修回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仇是胜 (1967—),男,江苏省徐州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药及有机合成工作。Tel:0516–85038670;E–mail:qiuss001@https://www.doczj.com/doc/413241585.html,

2 现代农药第14卷第1期

商品名有:Sunboxin、Vitavax、Hiltavax和Vitavax 34等。科聚亚、拜耳作物科学、Agro-Chemie、Azot、Sundat、Helena和Hindustan等多家公司参与萎锈灵的市场开发,开发了大量含萎锈灵的复配产品,如Agrosild (+多菌灵),Anchor、Kemikar T、Oxatin、Pro-Gro、Provax、Vitaflo 280、Vitavax 200FF、Vitavax 2000、Vitavax CT、Vitavax M、Zaprawa Oxafun T (+福美双),Crown (+噻菌灵),Kernal Guard Supreme、KickStart VP (+氯菊酯),Allerax、Stiletto (+甲霜灵+福美双),Enhance、Vitavax M DC (+克菌丹),Gaucho CS (+吡虫啉+福美双),Kick Start (+二嗪磷+gamma-HCH),Latitude (+吡虫啉+甲霜灵),Prevail (+甲霜灵+五氯硝基苯),Prosper (+甲霜灵+福美双+噻虫胺),Vitavax PC (+克菌丹+五氯硝基苯),以及Rancona RS (+种菌唑) 等[2]。

萎锈灵是第1个SDHI类杀菌剂,至今仍服务于农业生产,在美国、中国和欧盟18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登记和上市[23-25]。2011年,萎锈灵的全球销售额为0.75亿美元[31]。近年来,萎锈灵的全球市场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上[4]。

5.5.2 氧化萎锈灵 (oxycarboxin)

氧化萎锈灵由美国有利来路(现科聚亚) 公司1966年报道,1975年引入市场[2]。

氧化萎锈灵为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主要用于叶面,但也通过植物的根部吸收。其用于观赏植物(特别是天竺葵、菊花、康乃馨和玫瑰) 上防治锈病,用药量为200~1500 g/hm2。其不能与杀虫剂、杀螨剂混用,因为植物可能会产生药害[2]。

氧化萎锈灵的主要剂型有:EC和WP等[2]。其开发代号为:F 461;主要商品名为:Plantvax[2]。

氧化萎锈灵已在美国等国登记和上市,但迄今未在欧盟和中国登记[23-24]。

5.6 噻唑酰胺类 (thiazolecarboxamides,1个)

噻呋酰胺 (thifluzamide) 已几易其主。1992年在英国布赖顿植保会议上报道,最初由孟山都公司开发,1994年卖给了罗姆-哈斯(现陶氏益农) 公司,2010年1月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收购了噻呋酰胺的全球业务,陶氏益农和日产化学生产[2]。

噻呋酰胺为噻唑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叶面喷雾或土壤浇灌施用,可被植物的根部和叶面快速吸收,并经木质部和非原质体传导至整个植株。其主要用于防治由担子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水稻、马铃薯、玉米和草坪上由丝核菌(Rhizoctonia spp.) 引起的病害。水稻上叶面处理的用药量为50~150 g/hm2,可防治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引起的纹枯病;用于水稻苗床处理时,应用剂量为200~300 g/hm2[2];用于禾谷类作物和草坪等的茎叶处理时,用药量为125~250 g/hm2;用于禾谷类和非禾谷类作物拌种处理时,用药量为每100 kg种子7~30 g[32]。

240 g/L噻呋酰胺SC (商品名:满穗) 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对水稻纹枯病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达30 d。其一般在水稻纹枯病发生初期施药1次,就能控制田间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而且对水稻安全性好,并能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后期秆青籽黄。

噻呋酰胺的主要剂型为:FS、GR、SC、WG 和WP等[2]。

噻呋酰胺的开发代号为:MON 24000、RH-130 753;其单剂的主要商品有:Greatam G、Pulsor、Ikaruga、满穗;主要复配产品有:Shario (+异噻菌胺+多杀霉素+吡虫啉,用于育苗箱)[2]。

噻呋酰胺现已在日本、中国、韩国、越南、中国台湾省、哥伦比亚、巴拿马和委内瑞拉等登记用于水稻,在日本和韩国登记用于草坪,在墨西哥和巴西登记用于马铃薯,在委内瑞拉登记用于玉米,在巴西登记用于咖啡,在韩国登记用于草莓[2]。噻呋酰胺亦已在印度上市。

1997年,噻呋酰胺首先在韩国上市。2011年,其全球销售额为0.45亿美元[3]。

5.7 吡唑-4-酰胺类 (pyrazole-4-carboxa- mides,8个)

5.7.1 苯并烯氟菌唑 (benzovindiflupyr)

苯并烯氟菌唑是先正达发现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现由先正达和杜邦[31]共同开发,先正达生产[2]。

苯并烯氟菌唑在小麦、玉米和特种作物等许多作物上都展现了对主要病害的杰出防效。该产品对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基腐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小麦白粉病、玉米小斑病及灰霉病有特效[21],对亚洲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 具有杰出防效。据称,苯并烯氟菌唑与嘧菌酯的复配产品Elatus是10年来对巴西亚洲大豆锈病防效最好的产品。

该产品持效期长,可与多种杀菌剂复配,与市售的其他类型杀菌剂无交互抗性[21]。

苯并烯氟菌唑的开发代号为:SYN545192[21];

2015年2月仇是胜,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Ⅱ) 3

其主要单剂产品有:Aprovia、Solatenol[5];主要复配产品有:Aprovia Top (+苯醚甲环唑)、Elatus (+嘧菌酯)、Trivapro (+嘧菌酯+丙环唑)[5]。

2012年,苯并烯氟菌唑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上市,2014年3月在巴西上市;此外,苯并烯氟菌唑还在葡萄牙等国上市;同时亦已向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递交了登记申请[5]。先正达预测,苯并烯氟菌唑的年峰值销售潜能将超过5亿美元。5.7.2 联苯吡菌胺 (bixafen)

联苯吡菌胺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发现,2006年公开[3],拜耳公司生产[2]。

联苯吡菌胺为内吸性杀菌剂,具有广泛的杀菌谱,可有效防治谷类作物上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重要病害。试验证明,联苯吡菌胺对麦类作物上的诸多病害显示了从良好至优异的防效水平,如小麦叶枯病(Septoria tritici)、叶锈病(Puccinia triticina)、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眼斑病(Oculimacula spp.) 和黄斑病(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 等,以及大麦网斑病(Pyrenophora teres)、柱隔孢叶斑病(Ramularia collo-cygni)、云纹病(Rhynchosporium secalis) 和叶锈病(Puccinia hordei) 等[2],并能防治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壳针孢属病原菌引起的叶斑病(Septoria tritici)[33]。据报道,联苯吡菌胺对大麦网斑病、苹果白粉病有很好的治疗和保护效果[3]。在欧洲,125 g/L联苯吡菌胺EC叶面喷雾,用于小麦、黑麦、黑小麦和燕麦等,防治茎部和叶面病害[24]。

联苯吡菌胺的开发代号为:BYF 00587;主要复配产品有:Aviator Xpro、Siltra Xpro (+丙硫菌唑),Skyway Xpro (+丙硫菌唑+戊唑醇),Input Xpro (+丙硫菌唑+螺环菌胺),Variano Xpro (+丙硫菌唑+氟嘧菌酯),以及Zantara (+戊唑醇) 等[2]。

联苯吡菌胺是拜耳寄予厚望的新产品,其Xpro系列产品已在包括欧盟16国和智利等在内的诸多国家登记和上市。其中,与丙硫菌唑的复配产品已成公司的强档品种[31]。拜耳称,联苯吡菌胺与丙硫菌唑的复配产品可以提供“无以伦比”的长残效和广谱杀菌作用;它对植物生理学也具有积极影响,可以增加作物耐逆性,并提高作物产量。2011年,联苯吡菌胺与丙硫菌唑的复配产品以Xpro系列广泛引入市场,2011年上半年其销售额已突破1亿欧元[31]。可以说,联苯吡菌胺与丙硫菌唑的复配,是优势相长。

2011年是联苯吡菌胺上市首年,这一年其全球销售额为0.60亿美元,占当年SDHI类杀菌剂销售额的10.3%,在该类产品中位居第三,次于啶酰菌胺和萎锈灵[3]。拜耳对联苯吡菌胺期望的年峰值销售额为3亿欧元,它将成为公司的又一重磅产品[31]。

5.7.3 氟唑菌酰胺 (fluxapyroxad)

氟唑菌酰胺为巴斯夫公司发现,由巴斯夫生产[2],巴斯夫、孟山都和广西田园等公司参与开发。

巴斯夫长期从事酰胺类杀菌剂的研发,SDHI 类杀菌剂中的麦锈灵、啶酰菌胺都出自巴斯夫公司,从而为其研发具有杰出性能的氟唑菌酰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氟唑菌酰胺高效、广谱、持效、选择性强[33],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30],拥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它能抑制孢子发芽、芽孢管伸长、菌丝体生长和孢子形成,可有效防治谷物、大豆、玉米、油菜和特种作物等的主要病害。该产品通过叶面和种子处理来防治一系列真菌病害,如谷物、大豆、果树和蔬菜上由壳针孢菌(Septoria)、灰葡萄孢菌(Botrytis)、白粉菌(Erysiphe)、尾孢菌(Cercospora)、柄锈菌(Puccinia)、丝核菌(Rhizoctonia)、核腔菌(Pyrenophora spp.) 等引起的病害。其特别适用于豆类植物,防治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 引起的病害、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锈病、白粉病和壳针孢菌引起的病害,大豆锈病(Phakopsora),棉花上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引起的病害以及向日葵和油籽菜上由链格孢菌引起的病害等。在所有试验剂量下,对所有作物非常安全[2]。氟唑菌酰胺适配性强,可与吡唑醚菌酯、三唑类杀菌剂和巴斯夫其他产品复配使用[33]。

研究表明,氟唑菌酰胺比市售的酰胺类杀菌剂具有更好的活性,该产品无论在活性、多功能性,还是在内吸性和耐雨水冲刷性等方面都为现代杀菌剂建立了新标杆[31]。

氟唑菌酰胺的主要剂型有:EC、SC和FS等[2]。

氟唑菌酰胺的开发代号为:BAS 700 F、5094351[2];其主要单剂产品有:BAS 700 01F、BAS 700 04F、BAS 700 02F、BAS 700 03F、Fydex、Imbrex、Intrex、MBREX、Sercadis、Systiva、Xemium、Xzemplar[2,34];主要复配产品有:Adexar 、Morex、Pexan、健武(+氟环唑)[2],BAS 703 01F、BAS 703 02F、Lexicon Intrinsic、Merivon、Orkestra、Priaxor、健达(+吡唑醚菌酯)[2, 34],Ceriax、Orquesta Ultra (+氟环唑+吡唑醚菌酯)[2]。

4 现代农药第14卷第1期

巴斯夫打算将氟唑菌酰胺引入世界上50多个国家,用于100多种作物上。2011年,氟唑菌酰胺首先在英国登记和上市,现登记和上市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欧盟13国[24]、巴西和中国[23]等。

巴斯夫称,氟唑菌酰胺的登记和上市皆先于原计划。公司预测,该产品的年峰值销售额可达6亿欧元。这是所有SDHI类杀菌剂中,开发公司寄予的期望值最高的产品。

5.7.4 呋吡菌胺 (furametpyr)

呋吡菌胺是由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于1989年发现并开发[2]。

呋吡菌胺为内吸性杀菌剂,传导性能优良,具有渗透作用,兼具保护和治疗活性[2],持效期长[18]。对担子菌纲的大多数病菌具有优良的活性,对丝核菌属、伏革菌属引起的植物病害如水稻纹枯病、多种水稻菌核病、白绢病等有特效。叶面喷雾或灌水施药,用药量为120~600 g/hm2[2]。其可湿性粉剂和粉剂叶面使用,颗粒剂采用灌水施药法。大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用药量为450~600 g/hm2[18]。

呋吡菌胺的主要剂型有:GP、GR和WP等[2]。其开发代号为:S-82658、S-658;主要商品名为:Linber[2]。

1989年以来,住友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田间试验证明了呋吡菌胺对水稻纹枯病的药效。1996年,呋吡菌胺在日本首先登记[2];1997年在日本上市[4]。截至2014年10月11日,呋吡菌胺未在我国、欧盟和美国登记[23-25]。

2010年,呋吡菌胺的全球销售额小于0.10亿美元[4]。

5.7.5 吡唑萘菌胺 (isopyrazam)

吡唑萘菌胺由先正达公司发现、开发和生产[2]。

吡唑萘菌胺的活性谱广、持效期长,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中,以保护作用为主,田间试验也表现出一定的治疗活性。吡唑萘菌胺主要用于果树、蔬菜和谷类作物等。其可有效防治小麦叶斑病(Septoria tritici)、褐锈病(Puccinia recondita)、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大麦网斑病(Pyrenophora teres)、云纹病(Rhynchosporium secalis) 和柱隔孢叶斑病(Ramularia collo-cygni) 等,有效成分用药量为75~125 g/hm2;还可用于防治梨果上的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 和白粉病(Podosphaera leucotricha),蔬菜上的白粉病、叶斑病和锈病,油菜上的菌核病(Sclerotinia) 和黑茎病(Phoma),以及香蕉上的黑条叶斑病(Mycosphaerella fijiensis) 等[2]。

吡唑萘菌胺对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性品系病菌高效,尤其对壳针孢属(Septoria) 真菌防效优异。该产品对小麦锈病和大麦锈腐病的防效均优于氟环唑,田间施药7周后仍表现出明显效果,其保护期要比三唑类杀菌剂长2周左右。

吡唑萘菌胺的主要剂型有:EC和SC等[2]。

吡唑萘菌胺的开发代号:SYN520453、SYN534969 (syn-isomer)、SYN534968 (anti-isomer);单剂的主要商品名为:IZM、Seguris、Seguris Flexi、Reflect;主要复配产品有:Bontima (+嘧菌环胺),Seguris (+氟环唑),Reflect Xtra、Symetra、绿妃(+嘧菌酯),Embrelia、Reflect Top (+苯醚甲环唑)[2]。

2010年,吡唑萘菌胺上市,当年的销售额小于0.10亿美元[35]。目前已在欧盟10国[24]、新西兰和中国[23]等国家和地区登记和上市,其主要市场在新西兰和欧盟。2013年,吡唑萘菌胺产品Seguris的销售额几乎增长了2倍;2014年1季度,Seguris的销售额翻了1番多;2季度,该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增长率突破了60%。显然,吡唑萘菌胺的市场成长性非常好。

5.7.6 氟唑菌苯胺 (penflufen)

氟唑菌苯胺由拜耳公司发现、开发和生产[2]。这是拜耳继联苯吡菌胺之后开发的又一个SDHI类杀菌剂[31]。

氟唑菌苯胺兼具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它主要用作杀菌种子处理剂,种子处理后,药剂经渗透进入发芽的种子,通过幼株的木质部传导至整个植物,从而高水准地保护生长的幼苗。该产品低剂量下即可广泛防治担子菌和子囊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2]。

氟唑菌苯胺除被开发用作种子处理剂、马铃薯块茎/种子处理剂外,还可以土壤施用,所有处理皆可高效保护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棉花、花生、洋葱、肉质豌豆和豆类等植物的幼苗免遭由担子菌中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引起的种传和土传病害,还可以有效防治谷类作物上由黑粉菌(Tilletia、Ustilago)、丝核菌(Rhizoctonia) 和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等引起的病害。如氟唑菌苯胺能优异防治由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在实验室研究中,其对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 也显示活性。根据作物和地区的不同,其用

2015年2月仇是胜,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Ⅱ) 5

药量为 1.4~10 g/hm2不等。马铃薯上推荐用药剂量,欧洲为50~100 g/hm2,北美为80~160 g/hm2[2]。

氟唑菌苯胺的主要剂型有:FS、GR和DS等[2]。

氟唑菌苯胺的开发代号为:BYF14182;其单剂产品有:EverGol Prime、Emesto Prime、阿马士;主要复配产品有:EverGol Xtend (+肟菌酯)、Emesto Quantum (+噻虫胺)、EverGol Energy (+丙硫菌唑+甲霜灵)、Emesto Silver (+丙硫菌唑)、Emesto Flux (+吡虫啉)、Prosper EverGol (+甲霜灵+噻虫胺+肟菌酯)[2]。

Emesto系列产品专用于马铃薯,可以防治马铃薯上的大多数病害。EverGol系列产品可以改善作物生长活力,提高作物的耐旱作用,增强作物抵御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从而提升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大量试验证明,使用EverGol以后,可以使作物更健康 (FIT)、出芽更快 (FAST),并获得更高的产量 (FIRST)。

2011年,氟唑菌苯胺首先在英国登记;2012年,在加拿大首先上市[6]。拜耳希望能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登记氟唑菌苯胺 (EverGol/Emesto) 系列产品。目前该产品已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6]和捷克[24]等国登记和上市。

5.7.7 吡噻菌胺 (penthiopyrad)

吡噻菌胺由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于1996年发现并开发。2007年1月,杜邦获三井化学授权在美洲、欧洲和澳大拉西亚地区开发吡噻菌胺;三井化学负责亚洲市场[15],并生产吡噻菌胺[2]。日本曹达、先正达也参与了吡噻菌胺的市场开发。

吡噻菌胺具有渗透和内吸性,可以提供预防和治疗作用。与早期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不同,吡噻菌胺不仅可有效防治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和大田作物上的锈病和由丝核菌(Rhizoctonia spp.) 引起的病害,还可以防治灰霉病(Botrytis spp.)、白粉病(Podosphaera leucotricha) 和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 等[2]。吡噻菌胺的防治对象包括由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壳二孢属(Ascochyta spp.)、葡萄孢属(Botrytis spp.)、白粉菌属(Erysiphe spp.)、丝核菌属(Rhizoctonia spp.)、核盘菌属(Sclerotinia spp.)、壳针孢属(Septoria spp.)、单囊丝壳属(Sphaerotheca spp.) 和黑星菌属(Venturia spp.) 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15]。

日本和法国的大田试验表明,叶面施用吡噻菌胺可以很好地防治苹果黑星病(药效与醚菌酯相当,优于代森锰锌)、苹果白粉病(药效与己唑醇相当,略逊于醚菌酯)、黄瓜灰霉病(药效与异菌脲相当) 和黄瓜白粉病(药效优于四氟醚唑)[15]。

吡噻菌胺的主要剂型有:SC和WG等[15]。

吡噻菌胺的开发代号为:MTF-753;主要商品名为:Affet、Aphet Gaia、Fontelis、Kabina ST、Mytemin spray (+啶虫脒)、Treoris (+百菌清)、Velista和Vertisan等[2,15]。

吡噻菌胺于2009年上市;目前已在日本[15]、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6]、欧盟6国[24]、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多国登记和上市。2010年其全球销售额小于0.10亿美元[4]。

5.7.8 氟唑环菌胺 (sedaxane)

氟唑环菌胺由先正达公司发现、开发并生产[2]。

氟唑环菌胺是先正达开发的专用种子处理剂中的第1个有效成分。该产品适用于谷物、大豆、玉米、蔬菜、甘蔗、马铃薯、梨果和油菜等众多作物防治多种土传和种传病害[37],以保护作用为主。先正达将基于氟唑环菌胺的Vibrance系列产品加入到许多市场领先的种子处理剂中,以进一步增强产品的保护和保健作用。氟唑环菌胺对难以检测的、侵袭性病原菌丝核菌特别有效[31]。

氟唑环菌胺的开发代号为:SYN524464[2]。先正达开发了氟唑环菌胺的众多复配种子处理剂,其主要产品有:Vibrance、Vibrance Integral (+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Vibrance Gold (+苯醚甲环唑+咯菌腈),Vibrance XL、Helix Vibrance (+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Cruiser Maxx Vibrance Cereals (+精甲霜灵+噻虫嗪+苯醚甲环唑),Cruiser Maxx Vibrance Beans (+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Vibrance Extreme (+苯醚甲环唑+精甲霜灵),Orvego、Zampro (+烯酰吗啉)[2]。

氟唑环菌胺于2011年上市,现已在阿根廷、法国、澳大利亚[6]、加拿大、美国、捷克[24]、智利和中国[23]等国登记和上市。2013年,Vibrance系列产品在全球多个作物市场成功上市,其中加拿大和美国市场的贡献最大。Vibrance入市即成为领军品种,2013年1季度,Vibrance在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即超过5000万美元。2014年上半年,其全球销售额已超过1.00亿美元[5]。基于氟唑环菌胺的杀菌种子处理剂Vibrance系列将成为先正达的重要增长品种之一,是先正达确立其在种子处理剂领域领先地位的重要产品[31]。

6 现代农药第14卷第1期

5.8 吡啶酰胺类 (pyridinecarboxamides,1个)

啶酰菌胺 (boscalid) 是由巴斯夫公司1992年发现,巴斯夫、拜耳(在欧洲、北美和南美市场上销售) 和纽发姆等多家公司参与市场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或烟酰胺类) 杀菌剂,由巴斯夫生产[15]。

啶酰菌胺具有优异的预防作用,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它可以抑制孢子萌发、芽管伸长、附着器形成,对真菌生长的所有其他阶段也有效,呈现卓越的耐雨水冲刷和持效性[15]。

啶酰菌胺为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它可以有效防治对其他类型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病害。该产品可以通过木质部向顶传输至植株的叶尖和叶缘;它还具有渗透作用,可以通过叶部组织,传递到叶子的背面。啶酰菌胺主要通过茎叶喷雾,有效成分用量为100~1200 g/hm2;也可以用作种子处理,巴斯夫正在开发这方市场[15]。

啶酰菌胺用于防治葡萄、草坪、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和其他作物上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褐腐病(Monilinia spp.)、叶斑病(Mycosphaerella spp.) 以及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灰霉菌(Botrytis spp.)、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p.) 等引起的病害。它对马铃薯早疫病、葡萄灰霉病等具有优异防效[38]。啶酰菌胺也以复配制剂用于谷物、葡萄、花生和马铃薯等可耕作物上[15]。

啶酰菌胺的主要剂型有:SC、WG、SE和WP 等[15]。

啶酰菌胺的开发代号为:BAS 510 F;其单剂的主要商品名有:Ancoli、Cadence、Cantus、Emerald、Endura、Filan、Kai Tse、Lance、凯泽等;主要复配产品有:Champion、Tracker、Venture (+氟环唑),Pictor (+醚菌胺),Bellis、Naria、Pristine、Signum (+吡唑醚菌酯),Collis (+醚菌酯),Nautilus (+代森锰锌),Viverda (+氟环唑+吡唑醚菌酯) 等[15]。

2002年,巴斯夫首先在智利、韩国和英国登记啶酰菌胺。其登记迅速,时至2007年,啶酰菌胺已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登记用于100多种作物上防治80多种病害[15]。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悉数登记了啶酰菌胺[24],巴西、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等也登记和上市了啶酰菌胺[15]。

2003年上市的啶酰菌胺,2005年便取得了1.05亿美元的销售额;2009年啶酰菌胺的销售额为2.80亿美元,2004—200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68.7%,为此期间增长最快的品种[15];2012年啶酰菌胺的销售额为3.55亿美元[39]。

SDHI类杀菌剂2011年的全球销售额为5.81亿美元,啶酰菌胺在其中占据了58.52%的份额,在该类杀菌剂中位居第一,在全球杀菌剂市场居于第11位。啶酰菌胺将有信心为公司带来超过3亿欧元的年峰值销售额[15]。

6 抗性

由于作用位点单一,FRAC将SDHI类杀菌剂归类为中等至高抗性风险药剂,其SDHI工作组开展了广泛的抗性监测工作,并提出了抗性管理措施。

SDH由4个亚基 (A、B、C、D) 组成,在SDH 基因中,病原菌靶标位点因基因突变而产生抗性。FRAC已启动病原菌对SDHI类杀菌剂的敏感基线研究及抗性监测项目。无论在实验室诱变,还是在田间研究中,都已经检测到多个靶标位点的突变。早在2007年,Avenot等就报道了美国加州阿月浑子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 分离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

FRAC收集了截至2012年3月已报道的对SDHI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真菌以及SDH基因上的突变,详见表3。

由表3可见,关于萎锈灵和啶酰菌胺的抗性报道较多,这可能与它们的使用时间较长、使用频次较多有关。

2013年12月11日,国际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SDHI工作组召开了第7次会议。会上总结了拜耳、先正达、巴斯夫、杜邦、三井等FRAC工作组成员对SDHI类杀菌剂(除苯并烯氟菌唑和isofetamid外) 的抗性监测结果。虽然研究人员监测到一些抗性菌株,发现了靶标位点上的基因突变,但总体而言,田间药效尚未受到影响[41]。

在2012年的测试样品中,研究人员发现法国和英国的2个小麦壳针孢属叶斑病(Mycos- phaerella graminicola) 分离菌敏感性下降 (SDH-C 亚基:T79N、W80S)。不过,抗性指数较低。

2012年,德国北部2个大麦网斑病(Pyreno- phora teres) 分离菌的敏感性超出了敏感基线的范围。研究人员确定了1个靶标位点的突变 (B- H277Y)。2013年,检测到更多敏感性下降的分离菌。并检测到5个突变:B-H277Y、C-G79R、C-H134R、C-S135R和C-N75S。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突变为C-G79R。B-H277Y的抗性指数较低,C-G79R、C-H134R、C-S135R、C-N75S的抗性指数为中等。

2015年2月仇是胜,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Ⅱ) 7

表3 对SDHI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真菌及抗性机理[40]

真菌报道的寄主发生地抗性机理(亚基-突变) 报道人/报道时间/药剂

玉米黑粉菌

(Ustilago maydis)

(实验室) 实验室突变体B-H257L Keon等/1991年/萎锈灵

小麦叶枯病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 (实验室) 实验室突变体

B-H267Y/R/L、B-I269V、

C-H152R、C-N86K、

D-H139E等

Skinner等/1998年/萎锈灵;Scalliet等/2010年/

SDHI;Scalliet等/2011年/SDHI;Stammler等/

2010年/SDHI;Fraaije等/2011年/SDHI

米曲霉菌(Aspergillus oryzae) (实验室) 实验室突变体B-H249Y/L/N、C-T90I、

D-D124E

Shima等/2009年/萎锈灵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不同寄主实验室突变体、大田B-P225L/T/F、B-H272Y/R/L、

B-N230I、D-H132R

Stammler等/2007年/啶酰菌胺;Yin等/2011年/

啶酰菌胺;Veloukas等/2011年/啶酰菌胺;Angelini

等/2010年/啶酰菌胺

灰霉病菌(Botrytis elliptica)

(椭圆葡萄孢菌)

百合花大田B-H272Y/R Fraaije等/2011年/SDHIs

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阿月浑子大田

B-H277Y/R、C-H134R、

D-D123E、D-H133R

Avenot等/2008年/啶酰菌胺;Avenot等/2009年/

啶酰菌胺;Stammler/2008年/啶酰菌胺

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葫芦大田

B-H287Y/R、C-S73P、

D-S89P

Miyamoto等/2008年/啶酰菌胺;Miyamoto等/

2010年/啶酰菌胺

蔓枯病菌

(Didymella bryoniae)

葫芦大田B-H277R/Y Avenot等/2011年/啶酰菌胺、吡噻菌胺白粉病菌

(Podosphaera xanthii)

葫芦大田B-H->Y FRAC工作组成员召开的FRAC会议信息

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油菜大田D-H132R

Stammler等/2010年/SDHIs;Gl?ttli等/2009年/

SDHI

黑斑病菌

(Stemphylium botryose)

芦笋大田 B-P225L、H272Y/R FRAC工作组成员召开的FRAC会议信息

2013年,在波兰检测到1个敏感性降低的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分离菌。

针对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2013年,在德国 (B-H273Y) 和法国 (D-H132R) 各检测到1个抗性分离菌。

先正达2009年开始开展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Alternaria alternata) 的抗性监测研究,在荷兰首次检测到分离菌敏感性下降。

在对香蕉黑叶斑病(Mycosphaerella fijijensis) 的离体抗性监测研究中,在厄瓜多尔和哥斯达黎加首次监测到分离菌敏感性下降,但未得到靶标位点突变的信息。

针对葫芦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Podosphaera xanthii、Erysiphe cichoracearum),除瑞士检测到1个抗性分离菌外,其他所有测试的分离菌完全敏感。

FRAC工作组对小麦褐锈病(Puccinia recondita)、谷物雪霉病(Microdochium spp.)、谷物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大麦云纹病(Rhyn- chosporium secalis)、柱隔孢叶斑病(Ramularia collo-cygni)、大麦锈病(Puccinia hordei)、葡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葡萄白粉病(Erysiphe necator)、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苹果白粉病(Po- dosphaera leucotricha)、巴西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 等的抗性监测表明,所有测试的分离菌对SDHI类杀菌剂敏感,且在敏感基线内。

SDHI类杀菌剂在同一交互抗性组,随着这类产品的广泛开发和频繁使用,抗性问题不可避免。为了延缓抗性的发生和发展,农业生产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抗性管理措施。FRAC建议:按照生产商推荐的有效剂量和安全间隔期使用;限制SDHI类杀菌剂的用药次数,每生长季最多用药3次;使用复配产品来延缓抗性时,其桶混或复配的配伍通常要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使用的单剂对靶标病害也应该提供满意的防效,同时必须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应该预防性使用SDHI类杀菌剂,即在病害发生早期施药[41];新药剂大面积应用前及时建立靶标病原菌的敏感基线,且对田间抗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治理[4]。

2个或多个SDHI类杀菌剂复配时,它们虽然可以提供好的生物防效,但并不能作为抗性治理策略,必须视作单一的SDHI类杀菌剂来处理[41]。

7 小结

经过40多年的历练和积淀,SDHI类杀菌剂终

(下转第20页)

20 现代农药第14卷第1期

液的粒径先呈明显减小的趋势,乳液Zeta电位的绝对值及常贮14 d后乳液的体积分数先呈上升趋势,乳状液稳定性逐渐增强;当用量为7%时,乳液粒径达到一个较小值,而Zeta电位绝对值达到最大,乳液最稳定;再继续增加乳化剂的用量,液滴平均粒径基本不变,Zeta电位绝对值却开始下降,乳液静置14 d后的体积分数下降,稳定性变差。在乳化剂TRF-10P用量较小时,随着TRF-10P用量的增加,TRF-10P在油滴界面吸附,油滴界面电荷增多,导致液滴Zeta 电位绝对值增加,有利于乳液稳定;当乳化剂用量为7%时,TRF-10P在油滴界面达饱和吸附,Zeta电位绝对值最高,乳液稳定性最好;继续增加乳化剂用量时,介质中的反离子逐渐增多,不断压缩双电层,使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乳液稳定性变差。

3 结论

TRF系列表面活性剂随着分子中环氧乙烷数的增加,浊点、HLB值以及表面张力增加,在用于10.8%精喹禾灵乳油时,TRF-10与NP-10在乳化性能上非常接近,可以成为NP-10的替代品,而TRF-12则稍差。TRF-10P制备的20%三唑磷水乳剂液滴的平均粒径较小,热贮后粒径变化不大,比其他TRF磷酸酯配制的水乳剂体系的稳定性好。TRF-10P用量对水乳剂粒径及Zeta电位的影响显著,与水乳剂稳定性密切相关,加入过多或过少都会使稳定性降低,当TRF-10P用量为7%时,20%三唑磷水乳剂的稳定性最佳。

参考文献

[1] 张高勇, 王军. 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学进展 [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0, 23 (S1): 200–202.

[2] Shumate R E, Stark C M, Scheible J J, et al. Process for Marking

N-Alkylaminopolyhois: US, 5449770 [P]. 1995–09–12.

[3] 冉君花, 李和平. 烷基葡萄糖酰胺的性能与生产工艺 [J]. 精细石油

化工进展, 2003 (3): 1–5.

[4] 王军, 葛虹. 烷基葡糖酰胺的合成与性能 [J]. 日用化学工业, 2002,

32 (3): 54–57.

[5] 宋冰蕾, 商士斌, 宋湛谦. 油茶副产物在绿色表面活性剂中的利用

与研究进展 [J].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0, 44 (2): 43–47.

(责任编辑:顾林玲)

(上接第7页)

于迎来了迅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俗话说,你能走多远,看你与谁同行。SDHI类杀菌剂因作用位点单一,开发公司大多选择与其他产品复配。从目前上市的品种看,它们大多“傍”上了世界主流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搭上了这2类产品发展的顺风车。如苯并烯氟菌唑与嘧菌酯或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吡唑萘菌胺与嘧菌酯的复配,联苯吡菌胺与丙硫菌唑或戊唑醇的复配,氟唑菌酰胺与氟环唑或(和) 吡唑醚菌酯的复配,氟唑菌苯胺与肟菌酯或丙硫菌唑的复配等。

SDHI类杀菌剂已突破了“仅对担子菌”有效的束缚,防治谱不断扩大,子囊菌和半知菌也已成为其防治对象。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不断有新型、广谱的SDHI类杀菌剂问世,形成该类产品强大的竞争团队,从而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角逐市场地位。(续完)

参考文献

[32] 刘长令. 农用杀菌剂研究开发的新进展(二) [J]. 精细与专用化学

品, 2000 (16): 8–10.

[33] 柏亚罗. 世界农药市场概况及新产品研发 [J]. 中国农药, 2012 (1):

5–22.

[34] 顾林玲. 巴斯夫草坪杀菌剂Xemium在美国登记 [J]. 现代农药,

2014, 13 (2): 32.

[35] 张一宾. 21世纪以来全球上市的化学农药品种综述 [J]. 世界农药,

2013, 35 (2): 7.

[36] 柏亚罗. 2014年一季度世界前五大农药公司业绩全披露 [J]. 农药

快讯, 2014 (13): 9–12.

[37] 张一宾. 近年全球正在研发的化学农药品种 [J]. 世界农药, 2013,

35 (1): 12–19.

[38] 朱春雨, 吴新平, 张楠, 等. 2011—2012年度杀菌剂新产品田间药

效试验评价概述 [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2, 33 (12): 9–11. [39] 吴鸿飞, 孙克, 张敏恒. 啶酰菌胺合成方法述评 [J]. 农药, 2014, 53

(8): 619–621.

[40] FRAC.List of fungal species with resistance reports towards SDHI

fungicides and mutations in the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gene [EB/OL].

[2014–09–23].https://www.doczj.com/doc/413241585.html,/work/120305%20List%20of%20 SDHI%20resistant%20species%20corrected%202-26-13.pdf.

[41] FRAC. Protocol of the discussions and us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DHI Working Group of the 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 (FRAC) [EB/OL]. [2014–09–24]. https://www.doczj.com/doc/413241585.html,/work/Minutes %20of%20the%202013%20SDHI%20Meeting,%20Recommendations %20for%202014.pdf. (责任编辑:顾林玲)

实验十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实验十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竞争性抑制概念及作用机理。 2、了解在无氧情况下观察脱氢酶作用的简单方法。 二、实验原理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等组织中琥珀酸脱氨酸,能使琥珀酸脱氢而成延胡索酸,脱下氢可使甲烯蓝退色,还原为甲稀白。反应如下:草酸、丙二酸等在结构上与琥珀酸相似,可与琥珀酸竞争与琥珀酸脱氢酸的活性中心结合。若酶已与丙二酸等结合,则不能再与琥珀酸结合而使之脱氢,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取决于琥珀酸与抑制剂在反应体系中浓度的相对比例,所以这种抑制是竞争性抑制。本实验通过观察在由不同浓度的琥珀酸与丙二酸组成的反应体系中使等量甲稀蓝退色反应时间,从而验证丙二酸对琥珀酸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这样,便可以显示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1、仪器:恒温水浴锅,研钵或组织匀浆机 2、材料和试剂(1)新鲜兔肝(2) 0、10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0、1mol/L NaH2PO419 ml 加0、1mol/L Na2HPO481ml。 (3)0、093 mol/L琥珀酸钠溶液:取琥珀酸钠1、5g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4)0、10 mol/L丙二酸钠溶液:取丙二酸钠1、5g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5)0、02%甲稀蓝溶液。 (6)液体石蜡。 四、实验操作新鲜兔肝立即剪碎,放于组织匀浆机中研碎,加入pH7、4的0、10 mol/L磷酸盐缓冲液,制备成200 g/L的肝匀浆液备用。取五支试管分别编号,按下表配制反应体系:试剂管号0、093 mol/l琥珀酸钠0、10 mol/l丙二酸钠0、 10mol/l(pH7、4)磷酸缓冲液肝匀浆液0、02%甲烯蓝11ml2ml1ml3滴 21、5ml0、5ml1ml1ml3滴31ml1ml2ml3滴42ml1ml1ml3滴51ml1ml1ml1ml3滴将各管溶液混匀后加一薄层液体石蜡后静置(此时不可摇动!),观察各管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各管颜色完全变化的时间。思考题: 1、抑制的分类及其特点? 2、本实验中液体石蜡起什么作用? 本实验需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可加一层液体石蜡以隔绝空气。 3、各管中的反应体系配好后为什么不能再摇动? 4、制备肝浆时用磷酸缓冲液,可否换用蒸馏水,为什么?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_仇是胜

第14卷第1期现代农药V ol.14 No.1 专论与综述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发进展(Ⅱ) 仇是胜1,柏亚罗2 (1. 江苏嘉隆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112;2.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210024) 摘要: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 (SDHI) 杀菌剂历经3代,有18个品种上市或即将上市。尤其是第3代8个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问世,有力地带动了SDHI类杀菌剂市场的迅速发展。介绍了SDHI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和专利概况,逐个陈述了它们的应用与市场,总结了该类产品的抗性情况及产生机理,并展望了SDHI类杀菌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酰胺类杀菌剂;研究开发;应用;市场;抗性 中图分类号:TQ 455.4+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284.2015.01.001 Progress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Fungicides (Ⅱ) QIU Shi-sheng1, BAI Ya-luo2 (1. Jiangsu Jialon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Jiangsu Xuzhou 221112, China; 2. Jiangsu Pesticid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Eighteen fungicides of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SDHI) have launched or will launch soon through three-generation-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sales of eight carboxamide fungicides in the 3rd generation, promoted significantly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 SDHIs.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patent profiles of SDHIs. The uses and markets of the all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described, their resistance and resistant mechanisms were summaried, and the futures of SDHIs were also prospected. Key words: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SDHI); carboxamide fungicide; R&D; use; market; resistance (续上期) 5.4 呋喃酰胺类 (furan-carboxamides,1个) 甲呋酰胺 (fenfuram) 是由壳牌公司发现、安万特(现拜耳作物科学) 公司开发[2]。 甲呋酰胺是替代汞制剂、具内吸性的拌种剂[9],可防治谷物上的腥黑穗病和黑粉病(Tilletia和Ustilago spp.)[2]。 甲呋酰胺的主要剂型有:DS和LS[2]。其开发代号为:WL 22361;主要商品名为:Pano-ram[2]。 截至2014年10月11日,甲呋酰胺尚未在欧盟、美国和中国登记[23-25]。 5.5 氧硫杂环己二烯酰胺类 (oxathiincar- boxamides,2个) 5.5.1 萎锈灵 (carboxin) 萎锈灵由美国有利来路(现科聚亚) 公司1966年报道,1969年引入市场[2]。 萎锈灵为内吸性杀菌剂,种子处理可用于大麦、小麦和燕麦等作物,防治黑粉病、腥黑粉病[特别是散黑穗病、黑穗病(Ustilago spp.)],用药量为每100 kg种子50~200 g;还用于大麦、小麦、燕麦、水稻、棉花、花生、大豆、油菜、蔬菜、玉米、高粱和其他作物上防治种子和幼苗上的病害,如黑穗病、腐烂病和疫病等,特别是丝核菌(Rhizoctonia spp.) 引起的病害。萎锈灵不能与强碱或强酸性农药混配[2]。 萎锈灵可采用闷种、拌种和浸种等方法施用,亦可叶面喷雾防治小麦、豆类、梨等的锈病。其对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使小麦增产[9]。 萎锈灵的主要剂型有:FS、SC、WP和WS等[2]。 萎锈灵的开发代号为:D 735;其单剂产品的 收稿日期:2014–10–13;修回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仇是胜 (1967—),男,江苏省徐州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药及有机合成工作。Tel:0516–85038670;E–mail:qiuss001@https://www.doczj.com/doc/413241585.html,

15生物化学实验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丙二酸的抑制作用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丙二酸的抑制作用 【目的】 1 .掌握琥珀酸脱氢酶作用及丙二酸抑制作用的实验技术与原理。 2 .深化理解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原理】 肌肉组织含有的琥珀酸脱氢酶是一种结合蛋白酶,以 FAD 为辅基。它能催化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FAD 接受氢生成FAD·2H 。体外实验以美蓝 ( 甲烯蓝 ) 为受氢体,使美蓝还原生成美白 ( 甲烯白 ) 。其反应如下: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越高,美蓝脱色所需的时间越短,由于美白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美蓝。故实验需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可加一层液体石蜡以隔绝空气。 丙二酸与琥珀酸的化学结构很相似,能和琥珀酸竞争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从而抑制琥珀酸的脱氢作用。其抑制程度与抑制剂和底物二者的浓度有关。本实验通过不同浓度的琥珀酸和丙二酸来观察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 【器材】 1 .研钵与剪刀 2 .漏斗 3 .纱布 4 .恒温水浴 【试剂】 1 . 0.2mol/L 琥珀酸溶液 2 . 0.02mol/L 琥珀酸溶液 3 . 0.2mol/L 丙二酸溶液

4 . 0.02mol/L 丙二酸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均先用 5mol/L NaOH 溶液调至 pH7.0 ,再用 0.01mol/L NaOH 溶液调至 pH7.4 。直接用琥珀酸钠或丙二酸钠配制亦可。 5 . 1/15mol/L 磷酸盐缓冲液( pH7.4 ) 1/15mol/L Na 2 HPO 4 80.8ml 与 1/15mol/L KH 2 PO 4 19.2ml 混匀即可。 6 . 0.02% 美蓝溶液 7 .液体石蜡 【操作】 1 .肌肉提取液的制备 取用蒸馏水清洗过的新鲜动物肌肉组织约 10g ,置于研钵(或匀浆器)中,研磨成糜状,然后每克肌肉组织加 4 倍体积的冰冷的 pH7.4 1/15mol/L 磷酸盐缓冲液,混匀,用双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备用。 2 .酶促反应 取试管 5 支,编号,按下表操作。 将上述各试管液混匀后,沿各管壁加入液体石蜡 5 ~ 10 滴,使其在液面形成一薄层以隔绝空气。置于37 ℃ 水浴中保温,记录各管保温开始时间及美蓝开始脱色的时间。 3 .计算并解释各管美蓝颜色变化原因。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原理] 肌肉组织中含有琥珀酸脱氢酶,能催化琥珀酸脱氢转变成延胡索酸。反应中生成的FADH2可使蓝色的甲烯蓝还原为无色的甲烯白(还原型甲烯蓝)。丙二酸与琥珀酸的分子结构相似,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故能与琥珀酸竞争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中心。丙二酸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后,酶活性受到抑制,则不能再催化琥珀酸的脱氢反应。抑制程度的大小,随抑制剂与底物两者浓度的比例而定。 本实验以甲烯蓝为受氢体,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通过甲烯蓝的褪色程度来判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并籍此观察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CH2COOH CH2 COOH FAD MB?2H(甲烯白) 琥珀酸 琥珀酸脱氢酶 CHCOOH HOOCCH FADH2MB(甲烯蓝) 延胡索酸 [试剂] 1.0.2mol/L琥珀酸: 取琥珀酸钠(MW:270.14)27克加水至500ml。 2.0.02mol/L琥珀酸: 取1液稀释10倍。 3.0.2mol/L丙二酸: 取丙二酸钠(MW:166.05)16.7克加水至500ml。 4.0.02mol/L丙二酸: 取3液稀释10倍。 5.1/15mol/L pH7.4磷酸盐缓冲: 1/15mol/LNa2HPO4溶液80.8ml与1/15mol/LKH2PO419.2ml 混合即成。 (1)1/15mol/LNa2HPO4溶液: 取Na2HPO4.12H2O (MW:358.14)23.876 克, 加水至1000ml。 (2)1/15mol/LKH2PO4溶液:取KH2PO4(MW:136.09)1.814克,加水至200ml. 6.0.02%甲烯蓝溶液 7.液体石蜡 [主要器材] 1.新鲜猪心 2.玻璃研钵 3.漏斗

实验五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实验五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实验目的】 1、掌握竞争性抑制概念及作用机理。 2、了解在无氧情况下观察脱氢酶作用的简单方法。 【实验原理】 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等组织中琥珀酸脱氨酸,能使琥珀酸脱氢而成延胡索酸,脱下氢可使甲烯蓝退色,还原为甲稀白。反应如下: 草酸、丙二酸等在结构上与琥珀酸相似,可与琥珀酸竞争与琥珀酸脱氢酸的活性中心结合。若酶已与丙二酸等结合,则不能再与琥珀酸结合而使之脱氢,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取决于琥珀酸与抑制剂在反应体系中浓度的相对比例,所以这种抑制是竞争性抑制。本实验通过观察在由不同浓度的琥珀酸与丙二酸组成的反应体系中使等量甲稀蓝退色反应时间,从而验证丙二酸对琥珀酸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实验用品】 1、试剂 (1)0.10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0.1mol/L NaH2PO419ml 加0.1mol/LNa2HPO481ml。 (2)0.093mol/L琥珀酸钠溶液:取琥珀酸钠1.5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3)0.10mol/L丙二酸钠溶液:取丙二酸钠1.5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4)0.02%甲稀蓝溶液。 (5)液体石蜡。 2、器具 (1)0.10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0.1mol/L NaH2PO419ml加0.1mol/LNa2HPO481ml。 (2)0.93mol/L琥珀酸钠溶液:取琥珀酸钠1.5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3)0.10mol/L丙二酸钠溶液:取丙二酸钠1.5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4)0.02%甲烯蓝溶液。 (5)液体石蜡。 2、器具 (1)恒温水浴箱(2)研钵或组织匀浆机 【实验操作】

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MS2102 规格:100管/96样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正式测定前务必取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SDH(EC 1.3.5.1)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培养细胞中。SDH是线粒体的一种标志酶,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膜结合酶,是连接呼吸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枢纽之一。此外,为多种原核细胞产能的呼吸链提供电子。 测定原理: SDH催化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脱下的氢通过吩嗪二甲酯硫酸(PMS)传递还原2,6-二氯酚靛酚(DCPIP),并且在600nm处具有特征吸收峰,通过600nm吸光度的变化,测定2.6-DPIP 的还原速度,代表SDH酶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酶标仪、水浴锅、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研钵、冰和蒸馏水。 试剂的组成和配制: 试剂一:100mL×1瓶,-20℃保存; 试剂二:20mL×1瓶,-20℃保存; 试剂三:1.5mL×1支,-20℃保存; 试剂四:粉剂×1瓶,4℃保存; 试剂五:粉剂×1支,-20℃保存; 样本的前处理: 组织、细菌或细胞中胞浆蛋白与线粒体蛋白的分离: 1、称取约0.1g组织或收集500万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和10uL 试剂三,用冰浴匀浆器或研 钵匀浆。 2、将匀浆600g,4℃离心5min。 3、弃沉淀,将上清液移至另一离心管中,11000g,4℃离心10min。 4、上清液即胞浆提取物,可用于测定从线粒体泄漏的SDH(此步可选做)。 5、在步骤④的沉淀中加入200uL试剂二和2uL 试剂三,超声波破碎(冰浴,功率20%或200W, 超声3秒,间隔10秒,重复30次),用于线粒体SDH活性测定。 测定步骤和加样表: 1、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600nm,蒸馏水调零。 2、样本测定 (1)在试剂四中加入18mL蒸馏水充分溶解,置于37℃(哺乳动物)或25℃(其它物种)水浴10min;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2)在试剂五中加入1mL蒸馏水,充分溶解待用;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3)在微量石英比色皿或96孔板中加入10μL样本、10μL试剂五和180μL试剂四,混匀, 第1页,共2页

琥珀酸脱氢酶作用及竞争抑制的观察

1.琥珀酸脱氢酶作用及竞争抑制的观察 2.紫外分光法测定核酸含量 本实验分组为15组,如果为16组,相应材料要增加。 需要的试剂 配制方法 注意事项 1.5%琥珀酸钠溶液 7.5g 琥珀酸钠→500ml →15小瓶 没有琥珀酸钠则用琥珀酸代替后用NaOH 调和至PH7.0 1%丙二酸钠 5g 丙二酸钠→500ml →15小瓶 没有丙二酸钠则用丙二酸代替后用NaOH 调和至PH7.0 0.02%甲稀蓝 0.1g 甲稀蓝→500ml →15小瓶(棕色瓶) 甲稀蓝别名亚甲酰蓝 1/15mol/L Na 2HPO 4 23.6g Na 2HPO 4 →2000ml →15大瓶 石蜡油 可以不用分装 每个房间在水浴锅前放1个 核酸 称一定量的小牛胸腺DNA 融入0.1%的NaOH 5-50ug/mL 浓度 羊的心脏 切碎成小块大约2g 左右 提前购买,将皮、脂肪处理掉分割后放在冰箱里 石英砂 均匀的撒在上面 注:每三个人一组,分为15组。如果人数多可以适当多分几瓶试剂。 胶头滴管 共77个 所需仪器 所需数量 40ml 试剂瓶 45 60ml 试剂瓶 15 试管 ○ 14x15 ○ 22x15 共90个 移液管(优先10ml 的本次用5ml 移液管) 15 研钵 15 种类 数量 心脏提取液 15 1.5%琥珀酸钠 15 1%丙二酸钠 15 0.02%甲稀蓝 15 蒸馏水 15 液体石蜡 2

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含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含量的原理 2.掌握利用紫外线分光度计测定核酸含量 二、实验原理:DNA和RNA都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最大吸收峰在260nm波长处紫外线吸收是嘌呤、嘧啶碱基具有共轭双健系统(-C=C一C=C 一),能够强烈吸收250~280nm 波长的紫外光。等书上112页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DNA样品紫外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 1.取DNA样品5ml,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260nm与280nm处的OD值按下式按下式计算核酸浓度 ○1计算核酸浓度 DNA的质量浓度(mg/l)=OD260nm/0.020xL x稀释倍数 ○2计算核酸纯度=OD260nm/OD280nm 2.取DNA样品5ml,沸水浴中加热5min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260nm处的OD值比较DNA 前后吸光度OD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备注: 紫外光区:100-400nm 可见光区:400-700nm 红外光区:700-500um 比色杯:玻璃比色杯(glass,G):仅用于可见光区 石英比色杯(silici,S):用于可见、紫外光区。 比色杯清洗:不能用碱性试剂洗涤,用弱酸性试剂洗涤,或者去污剂洗涤。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目的与要求:了解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酶促反应中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实验原理:肌肉组织中含有琥珀酸脱氢酶,能催化琥珀酸脱氢转变为延胡索酸(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反应中生成的FADH2可使甲烯蓝还原为甲烯白。丙二酸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与琥珀酸的分子结构相似,与酶的亲合力高。丙二酸与酶结合后,酶活性受到抑制,则不能催化琥珀酸的脱氢反应。本实验以甲烯蓝为受氢体,在隔离空气条件下,以甲烯蓝褪色程度来观察、判断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操作步骤:酶提取液的制备酶促反应管的制备37℃酶促反应,观察甲烯蓝褪色程度实验结果:间隔10分钟,记录各管甲烯蓝褪色程度,解释结果。注意事项:充分碾磨家兔肌肉,碾磨器械、纱布要及时清洗。滴加液体石蜡时,倾斜试管,避免产生气泡。观察结果时不能振摇试管,避免甲烯白重新氧化变蓝。改良Mohum法测定谷-丙转氨酶活性目的与要求:了解Mohum法测定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原理及测定方法实验原理:利用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为底物,在转氨酶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谷氨酸,再利用2 4-二硝基苯肼与丙酮酸反应,生成棕色的丙酮酸二硝基苯肼,在520nm波长测定其光密度,与经同样处理标准丙酮酸溶液比较,即可计算谷-丙转氨酶的活性。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单位定义:每毫升血清在

pH值7.4,37℃保温条件下与底物作用30min后,每生成2.5ug 的丙酮酸为1谷-丙转氨酶单位,正常值为2-40单位/ml。实验步骤:见书Page 77酶活性测定表格。实验结果:谷丙转氨酶活性单位A测定管/A标准管标准管中丙酮酸含量 10/2.5。注意事项:保温温度和时间要精确,即谷丙转氨酶发挥催化作用环境。酶活性单位。微量移液器的使用。..

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液(四唑盐法)使用说明

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液(四唑盐法)使用说明 货号:G1910 有效期:6个月有效 名称规格Storage 试剂(A):NBT孵育液50ml4℃避光 试剂(B):NBT对照液10ml4℃避光 产品简介: 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是此琥珀酸氧化酶系的第一个酶,位于线粒体内。琥珀酸脱氢酶是黄素蛋白酶,分子内含有-SH,决定着酶的活性,故封闭-SH者皆可作为抑制剂。此酶活性最适pH为7.6~8.5。此酶参与三羧酸循环,在组织化学上,常以此酶活性作为三羧循环的代表,亦作为线粒体的标志酶之一。含此酶活性高的组织为心肌、肾小管上皮和肝细胞。此酶对固定剂敏感,故需用新鲜组织切片。Leagene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液(四唑盐法)以琥珀酸为底物,在酶作用下脱氢,硝基蓝四唑(nitro BT)为受氢体,接受氢后被还原为甲噁,呈蓝紫色,用以代表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NBT孵育液含有特殊的中间递氢体,可使定位更加准确,染色更加清晰。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冰冻切片,厚6μm,无需固定。 2、切片人NBT孵育液中,置于37℃温箱,浸染约5~30min。 3、蒸馏水冲洗。 4、甘油明胶封固。 染色结果: 酶活性部位蓝紫色沉淀;线粒体蓝紫色颗粒。 阴性对照(可选): 1、相同切片置于NBT对照液中,37℃温箱浸染约5~30min作为对照。其余步骤同正常步骤,结果为阴性。 2、(可选)相同切片经10%福尔马林浸泡30~60min,再入NBT孵育液,结果为阴性。

注意事项: 1、本染色液适用于冰冻切片。 2、对冰冻切片染色时,应减少切片在室温暴露的时间。 3、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试剂盒使用说明

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试剂盒使用说明 微量法货号:BC0955 规格:100管/96样 产品内容: 试剂一:100mL×1瓶,-20℃保存; 试剂二:20mL×1瓶,-20℃保存; 试剂三:1.5mL×1支,-20℃保存; 试剂四:粉剂×1瓶,4℃保存; 试剂五:粉剂×1支,-20℃保存; 产品说明: SDH(EC1.3.5.1)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培养细胞中。SDH是线粒体的一种标志酶,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膜结合酶,是连接呼吸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枢纽之一。此外,为多种原核细胞产能的呼吸链提供电子。 SDH催化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脱下的氢通过吩嗪二甲酯硫酸(PMS)传递还原2,6-二氯酚靛酚(DCPIP),并且在600nm处具有特征吸收峰,通过600nm吸光度的变化,测定2.6-DPIP 的还原速度,代表SDH酶活性。 需自备的仪器和用品 可见分光光度计/酶标仪、水浴锅、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研钵、冰和蒸馏水。 操作步骤: 一、样本的前处理:

组织、细菌或细胞中胞浆蛋白与线粒体蛋白的分离: 1、称取约0.1g组织或收集500万细菌或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和10uL试剂三,用冰 浴匀浆器或研钵匀浆。 2、将匀浆600g,4℃离心5min。 3、弃沉淀,将上清液移至另一离心管中,11000g,4℃离心10min。 4、上清液即胞浆提取物,可用于测定从线粒体泄漏的SDH(此步可选做)。 5、在步骤④的沉淀中加入200uL试剂二和2uL试剂三,超声波破碎(冰浴,功率20% 或200W,超声3秒,间隔10秒,重复30次),用于线粒体SDH活性测定。 二、测定步骤和加样表 1、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600nm,蒸馏水调零。 2、样本测定 (1)在试剂四中加入18mL蒸馏水充分溶解,置于37℃(哺乳动物)或25℃(其它物种)水浴10min;用不完的试剂4℃保存一周; (2)在试剂五中加入1mL蒸馏水,充分溶解待用;用不完的试剂4℃保存一周; (3)在微量石英比色皿或96孔板中加入10μL样本、10μL试剂五和180μL试剂四,混匀,立即记录600nm处20s时的吸光值A1和1min20s后的吸光值A2,计算ΔA=A1-A2。 三、SDH活性的计算 a.用微量石英比色皿测定的计算公式如下 (1)按样本蛋白浓度计算 单位的定义:每mg组织蛋白每分钟消耗1nmol2,6-二氯酚靛酚定义为一个酶活性单位。SDH活性(nmol/min/mg prot)=[ΔA×V反总÷(ε×d)×109]÷(Cpr×V样)÷T=952×ΔA÷Cpr

实验十六、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实验十六: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实验名称】: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09救援一班第三大组李岚宇2009222336 室温:25℃ (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2、观察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二)实验原理:化学结构与酶作用的底物结构相似的物质,可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丧失,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琥珀酸脱氢酶是机体内参与三羧酸循环的一种重要的脱氢酶,其辅基为FAD,如心肌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在缺氧的情况下,可使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脱下之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 这样,便可以显示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 丙二酸的化学结构与琥珀酸相似,它能与琥珀酸竞争而和琥珀酸脱氢酶结合。若琥珀酸脱氢酶已与丙二酸结合,则不能再催化琥珀酸脱氢,这种现象称为竞争性抑制。如相对地增加琥珀酸的浓度,则可减轻丙二酸的抑制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1器材大白鼠、手术剪、镊子、磁盘、匀浆器、量筒、烧杯、纱布、滤纸、试管及试管架、恒温水箱、电热水浴锅 2试剂0.2mol/L琥珀酸溶液、0.02mol/L琥珀酸溶液、0.2mol/L丙二酸溶液、0.02mol/L 丙二酸溶液、1/15mol/L磷酸缓冲液、0.02%甲烯蓝、液体石蜡。 (四)实验步骤: 1、酶提取液的制备:去大白鼠的肝脏、心脏、肾脏,用冷水洗3次,加入1/15mol/L磷酸缓冲液pH 在7.4。在匀浆器中进行匀浆,然后用纱布过滤,用干净的烧杯收集过滤的备用。 2、取试管6支,编号,在按图步骤操作, 酶提取液(ml)磷酸 缓冲 液 (ml) 0.2mol/L 琥珀酸 (滴) 0.02mol/ L琥珀酸 (滴) 0.2mol/L 丙二酸溶 液(滴) 0.02mol/L 丙二酸溶液 (滴) 蒸馏 水 (滴) 甲烯 蓝 (滴 ) 褪色时间 (分钟) 试管1 2 - 8 - - - 8 3 3分33秒试管2 2 - 8 - - 8 - 3 5分30秒试管3 2 - 8 - 8 - - 3 6分04秒试管4 2 - - 8 8 - - 3 7分28秒试管5 - 2 8 - - - 8 3 无限大试管6 2 - 8 - - - 8 3 无限大试管6,在酶提取液先在100℃的水浴加热煮沸5min。 各管溶液立即混均匀,沿试管壁加入液体石蜡,约0.5cm,各管置于37℃的水浴中保温,切勿摇动试管,随时观察比较各试管颜色的变化,记录褪色时间。 (五)实验结果记录:

实验五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实验五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实验五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实验目的】 1、掌握竞争性抑制概念及作用机理。 2、了解在无氧情况下观察脱氢酶作用的简单方法。 【实验原理】 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等组织中琥珀酸脱氨酸,能使琥珀酸脱氢而成延胡索酸,脱下氢可使甲烯蓝退色,还原为甲稀白。反应如下: 草酸、丙二酸等在结构上与琥珀酸相似,可与琥珀酸竞争与琥珀酸脱氢酸的活性中心结合。若酶已与丙二酸等结合,则不能再与琥珀酸结合而使之脱氢,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取决于琥珀酸与抑制剂在反应体系中浓度的相对比例,所以这种抑制是竞争性抑制。本实验通过观察在由不同浓度的琥珀酸与丙二酸组成的反应体系中使等量甲稀蓝退色反应时间,从而验证丙二酸对琥珀酸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实验用品】 1、试剂 (1)0.10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7.4):0.1mol/L NaH 2PO 419ml 加 0.1mol/LNa 2HPO 481ml 。 (2)0.093mol/L 琥珀酸钠溶液:取琥珀酸钠1.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 (3)0.10mol/L 丙二酸钠溶液:取丙二酸钠1.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 (4)0.02%甲稀蓝溶液。 (5)液体石蜡。 2、器具 (1)0.10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7.4):0.1mol/L NaH 2PO 419ml 加0.1mol/LNa 2HPO 481ml 。 (2)0.93mol/L 琥珀酸钠溶液:取琥珀酸钠1.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 (3)0.10mol/L 丙二酸钠溶液:取丙二酸钠1.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 (4)0.02%甲烯蓝溶液。 (5)液体石蜡。 2、器具 (1)恒温水浴箱 (2)研钵或组织匀浆机 【实验操作】 新鲜免肝立即剪碎,放于组织匀浆机中研碎,加入pH7.4的 0.10mol/L 磷酸盐缓冲液,制备成200g/L 的肝匀浆液备用。取五支试管

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液(四唑盐法)

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液(四唑盐法) 简介: 琥珀酸脱氢酶(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是此琥珀酸氧化酶系的第一个酶,位于线粒体内。琥珀酸脱氢酶是黄素蛋白酶,分子内含有-SH ,决定着酶的活性,故封闭-SH 者皆可作为抑制剂。此酶活性最适pH 为7.6~8.5。此酶参与三羧酸循环,在组织化学上,常以此酶活性作为三羧循环的代表,亦作为线粒体的标志酶之一。含此酶活性高的组织为心肌、肾小管上皮和肝细胞。此酶对固定剂敏感,故需用新鲜组织切片。 Leagene 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液(四唑盐法)以琥珀酸为底物,在酶作用下脱氢,硝基蓝四唑(nitro BT)为受氢体,接受氢后被还原为甲噁,呈蓝紫色,用以代表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NBT 孵育液含有特殊的中间递氢体,可使定位更加准确,染色更加清晰。 组成: 自备材料: 1、 蒸馏水 2、 恒温箱或水浴锅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 冰冻切片,无需固定。 2、 切片人NBT 孵育液中,置于温箱,浸染。 3、 蒸馏水冲洗。 4、 甘油明胶封固。 染色结果: 阴性对照(可选): 编号 名称 DE0065 60ml Storage 试剂(A): NBT 孵育液 50ml 4℃ 避光 试剂(B): NBT 对照液 10ml 4℃ 避光 使用说明书 1份 酶活性部位 蓝紫色沉淀 线粒体 蓝紫色颗粒

1、相同切片置于NBT对照液中,置于温箱,浸染,作为对照。其余步骤同正常步骤,结 果为阴性。 2、(可选)相同切片经福尔马林浸泡,再入NBT孵育液,结果为阴性。 注意事项: 1、本染色液适用于冰冻切片。 2、对冰冻切片染色时,应减少切片在室温暴露的时间。 3、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有效期:6个月有效。 相关: 编号名称 DC0032 Masson三色染色液 DE0001 碱性磷酸酶染色液(改良Gomori钙钴法) DF0135 多聚甲醛溶液(4% PFA) DG0005 糖原PAS染色液 DM0035 抗酸染色液(Kinyoun冷染法) IH0270 甘油明胶封固液 PT0001 BCA蛋白定量试剂盒 TC0713 葡萄糖检测试剂盒(GOD-POD比色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