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8
关于大学生购买动机的访谈调查报告10文化产业管理010610133 陶静芝引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中国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21世纪的到来也给这些当代的大学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笔记本电脑、手机、因特网、E时代等产品或名词成了他们身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追求经济独立,享受自主消费的满足感,立足成为新兴时代的代言人。
因而对于大学生购买动机的调查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访谈记录问:你们俩都买笔记本电脑了吗?都是什么品牌的?答:(徐同学)我买了,是在大一下学期买的,而且是联想的(夏同学)我也买了,也是联想的。
问:你们都是因为什么原因买笔记本电脑的呢?答:(徐同学)我买电脑是因为想用它做功课,由于作业太多、老师要求电子稿,我们必须用电脑来完成。
另外,我需要用电脑来查找很多需要的资料,用来开阔眼界。
娱乐也是必不可少的。
看电视,听歌,看小说等等。
(夏同学)因为有需要,所以买了笔记本电脑问:你们平常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外,还会消费些什么?为什么?答:(徐同学)除了生活用品之外,还会买点零食,或者跟同学看电影,逛街,聚餐。
原因是有时候会无聊的(夏同学)虽然我是男生,我偶尔也会买点零食,还有男生都有点爱玩游戏,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在某些游戏上也会有消费。
问:你们有遇到过买东西时犹豫不决的情况吗?遇到这种情况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答:(徐同学)嗯,有的。
我会让同学帮我做参考,或者直接不买。
但是如果遇到强烈欲望的,直接随手选一个。
(笑)(夏同学)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但男生嘛,不会做过多思考,一般就是找人给个参考意见问:你们觉得购买动机的产生只是因为需要吗?还有其它因素吗?答:(徐同学)购买东西还会因为攀比、喜欢、爱好等问题,不一定是因为自身的需要,有时甚至是送人的需要。
(夏同学)我跟徐同学差不多的看法,不只是因为需要才有了动机,可能还有可能还有从众心理和欲望。
问:请你们分别总结一下自己的购买动机?答:(徐同学)送朋友,自己喜欢,爱不及手,同学都有了,我也想有个。
动机性面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是由MILLER和ROLLNICK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治疗酒精依赖患者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访谈技术。
由于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主要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咨客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矛盾情感,进而达到增强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故被称为动机性访谈。
目前MI在西方国家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成为行为改变的主要技术之一。
但这一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报道还比较缺乏。
一、MI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行为改变干预技术相比,MI将当代不少行为改变的研究理论应用整合在实践中。
在行为改变理论方面,MI主要借鉴了DiClemente&Prochaska提出的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该理论强调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5个阶段,不同阶段个体对自身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亦不相同,为此,咨询中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咨询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MI 整个访谈过程大致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向行为改变的前意向与意向阶段,主要是帮助咨客增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第二阶段则指向行为改变的后面3个阶段,重点在于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
在咨询策略上,由于咨客的矛盾情感和阻抗常常是咨询第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Rogers人本主义理论和Festinger的认知推敲理论,MI强调运用冲入和扩大认知不一致来激发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
当咨客开始进入行为改变准备阶段后,能否做出有效的改变尝试是MI的关键。
为了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MI强调提高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效能是咨询的重点。
为此,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MI着重通过各种效能增强策略来增强咨客的效能信念。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尽管MI没有提出更多新的咨询理论和行为改变理论,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将当代不少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社会工作概论动机式访谈什么是动机式访谈?动机式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简称为MI)由William·Miller和Stephen·Rollnick于1990年代创立并逐渐完善,最早应用于治疗酗酒及其他的物质使用障碍,尝试解决来访者无治疗动机或抗拒治疗等问题。
概括来说,动机式访谈(MI)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又「兼具方向性」的助人模式,注重合作与引导,着力培养个体的内部动机与改变决心:当助人者/咨询师熟练运用MI时,会通过探索及解决个案的矛盾心态,并从整体的改变历程出发,依据来访者所处的不同改变阶段,提供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问题行为,有效提升改变的动机,化解矛盾心态与阻抗,促进健康的行为改变(Miller, W. R., & Rollnick, S.,2012.)。
MI历经三代,也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实证研究,已被研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助人模式。
特别是近些年来,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咨询/干预效果的研究,发现共同因素(common factors)对于效果的贡献更大,而共同因素实操化的集大成者,目前就是动机式访谈(Wampold, B. E., & Imel, Z. E.,2015.)。
MI历经三代,通过三十余年的实证研究,已被研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助人模式。
MI的应用范畴现已涵盖:心理咨询与治疗、医疗护理、校园教育、社工实务、司法矫治、运动员培养、营养健身以及组织管理等领域。
作为咨询师或者其他领域的助人者,也许我们对以下经历和体会并不陌生:1、“我们明明制定了目标,但是来访者总是变来变去,推进不下去啊....”2、“心理教育好像不难,但水过地皮湿.....来访者吸收的并不好......我该怎么办?”3、“我在使用询证的方法与概念化,为什么却进展不下去呢?我该怎么办?”4、“他/她在上次会谈中谈到,完成家庭作业蛮有把握的,怎么再回来却没做呢?之前的态度好像也变了......”5、“我在引导来访者,但很难让他/她相信其他的可能.....我该怎么办?”6、“我的来访者很健谈,但每次都讲个没完,我该怎么办?打断他/她,发起新的话题?这样做,对方好像不太高兴的样子哎......不这样做,效率好像又不高.....而且,他/她也明确拒绝设定会谈的议题了......我该怎么办?”7、“我的来访者话很少,都是我在找话题.......艰难而尴尬......”8、“我怎么处理来访者的阻抗?”……诸如以上,我们作为助人者/咨询师,无论新人还是老手,无论是自身亲历,还是来自同行们的分享,似乎都不是太过陌生的话题——“这是为什么?又该怎么办?”——也许,通过一起探索和学习动机式访谈,我们可以拓展一些思路,储备一些技巧,当融会贯通之后,我们自己就可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了,同时在实务工作中,也收获了一些应对之法。
动机访谈的四大基本技术包括
动机访谈的四大基本技术:
1、表达共情(expressempathy)。
共情需要咨询师从来访者的立场、想法、情感出发,理解来访者的世界。
反过来,共情也可以让来访者产生信任感,更深层地分享自身经历。
2、呈现矛盾(developdiscrepancy)。
动机源于矛盾——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动机式访谈中,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其生活现状是如何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状态和个体目标的。
矛盾的呈现和分析有利于增强进行改变的动机。
3、应对抵抗(rollwithresistance)。
当来访者感到自由和自主性被侵犯时,可能会对咨询师和治疗产生抵抗情绪。
在动机式访谈中,为了避免抵抗情绪,咨询师不会站在与来访者对抗的立场;而当抵抗情绪出现时,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不是在“摔跤”,而是在“共舞”咨询师进行咨询的核心仍是让来访者自己发现问题、解释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4、促进自我效能感(supportself-efficacy)。
动机式访谈相信来访者本身具有进行改变的能力,因此需要咨询师令来访者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我是可以做出改变的。
来访者经常会因为以往不成功的改变经历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丧失信心。
咨询师需要对于来访者的进步、能力的增强
进行积极的肯定。
45.动机式访谈的基本沟通方式包
什么是动机访谈
动机访谈是指美国心理学及精神医学教授米勒(Miller)和英国心理学家罗尔尼克(Rollnick)创立。
指的是通过独有的面谈原则和谈话技巧,协助人们认识到现有的或潜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其改变的动机。
[1]
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质滥用治疗时提出,并首次应用在酒精成瘾性治疗中,让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性的沟通,引导来访者发现和加强改变动机的,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方式。
动机访谈的6个基本沟通方式
1、问引发性问题:多问开放性问题,这种问题需要来访者详细的解释和深层的思考,可以帮助来访者发现改变的塬因和可能性。
2、探讨关于改变的不同可能性:问问来访者,改变对他们有什幺好处和坏处?保持不变又有什幺好处和坏处呢?
3、适当追问细节和例子:当有关改变的谈话发生时,尽量和来访者多聊一些细节。
“能不能再多和我讲一讲刚才说的事情?”“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时什幺时候?”
4、向后看:问间来访者,在(需要改变的)这个行为出现之前,他的情况有什幺不同?是不是比现在好?
5、向前看:问问来访者,如果保持现状,未来会是什幺样子?试一-试问这个问题:“如果你在改变这个问题行为,上得到了100%
的成功,困扰你的问题全都解决了,你的生活会发生什幺不同?5年后,你的人生又会是什幺样?”
6、探索目标和价值:和来访者讨论对他来说中最重要的一些价值观是什幺,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什幺样的?然后再问问,当下的这个行为是否和他们的价值观相符?继续这个行为能对追求他们理想的人生有帮助吗?。
动机式访谈名词解释
隐性访谈法
隐性访谈法(Implicit Interview)是一种根据受访方和可能知晓受访方看法而进行访谈的方法。
隐性访访问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发展出来的,在最近的许多调查中,隐性访谈又被明确提出以及使用。
隐性访谈的方法是在访谈的过程中,观察者无意识地发现受访者的看法和判断。
这种方法是通过受访者在不同议题上的“建设性” 回答来发现其意见。
受访者可以通过“无意识”形式发出讯息,而不需要明确回答受访者提出的问题。
隐性访谈本质上就是收集受访者未能正式表达的议题、态度和消极情绪。
在最近的调查中,隐性访谈一般由观察者来进行,观察者只要关注细节,而不是受访者的回答,他可以对受访者的行为表现以及受访者的语言举止作出观察。
隐性访谈是一种无形的访谈,它不会严格地把受访者问题限制在某个特定的领域里。
它是一种比较自然的访谈,因为受访者的回答是
比较自然的表达,因为受访者受到的不是强制的访谈,从而促使受访者不会受到压迫而表达出自己真实的观点。
隐性访谈也可称为非显性访谈,受访者不会有明确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某个话题的前期讨论,及时品评受访者的认知与思考,从而再次提出新话题,以增加受访者面对不同话题的回答。
因此,受访者有机会给出更加真实的反应。
动机式访谈名词解释动机式访谈是一种受访者自发叙述的访谈方法,由研究者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提供空间让受访者自由发挥,从而深入了解其身心状态、看法、行为以及背后的动机。
它以探究为主要特点,起源于心理学,通过丰富受访者的回答,了解和揭示其底层的动机和深层意义。
动机式访谈的步骤主要有四个:定义研究问题、选择受访者、录制访谈过程、记录数据。
定义研究问题即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根据目标来确定研究内容,开展有重点的研究。
然后是选择受访者,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受访者,使访谈内容更贴近研究目标。
第三步是录制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采取开放式问题,指导受访者自发叙述,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记录访谈内容,录音录像数据。
最后是记录数据,将访谈内容抽象为概念,分析受访者的动机与基本模式,如此一来,研究所得就更有价值。
在进行动机式访谈时,应当提醒自己注意不要太急躁,要允许受访者自发叙述,尊重他们的想法,提出质疑,深入挖掘受访者的真实内心世界,以此来达到研究目标。
同时,克服主观立场,不做出判断性评价,从而不会影响受访者的反应,让受访者更愿意配合研究者提出的研究问题,回答更真实、更诚实。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要当心访谈效果,仔细钻研受访者的回答,认真记录录像数据,对得到的研究资料进行深入的解读,结合其他研究资料,以达到更好的研究结果。
回顾过去,动机式访谈一直是研究者选择深入探究受访者内心状态的有力工具,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
一方面,它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有效的资料,另一方面,受访者也可以获得对对方的尊重,反映出他们的有效性,这将有助于研究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总之,动机式访谈是一种受访者自发叙述的访谈方法,应用较广泛,其步骤有定义研究问题、选择受访者、录制访谈过程以及记录数据,研究者在进行访谈时,要注意不要太急躁,提出质疑,尊重受访者的看法,从而获取有效结果。
另外,研究者也要当心访谈效果,认真记录访谈内容,仔细解读研究资料,以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动机访谈的基本过程动机访谈是指了解个体的内在需求、期望和动机,这对于了解个体为何会对某种行为或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或反感非常重要。
无论是用于职业发展、市场调研还是宣传推广,动机访谈都是重要的工具。
那么动机访谈的基本过程是什么呢?下面来一步步阐述。
第一步:设定研究目标在动机访谈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
例如,我们想了解某个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还是想知道员工对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如何。
设定好研究目标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自己要得到的信息,从而更高效地进行访谈。
第二步:挑选受访者选择受访者是动机访谈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需要选择代表性的受访者,以确保得到的信息准确可靠。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受访者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因素,以及他们与研究主题的相关经验和认知。
第三步:准备问题准备好问题清单是进行动机访谈的关键。
问题应该针对研究目标,并能够引导受访者谈论他们的内在需求和动机。
问题不宜过于具体和直接,否则会导致受访者的回答变得生硬和不真实。
第四步:进行访谈在实际进行动机访谈时,我们需要让受访者感到自在,并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
同时,应该尽可能地按照准备好的问题清单进行访谈,注意聆听和记录受访者的回答。
如果需要深入探讨某个问题,可以适当灵活地调整问题。
第五步:进行分析完成动机访谈后,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可能需要对受访者的回答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将结果与事先设定的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和分析。
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结论和洞见。
总之,上述是动机访谈的基本过程。
动机访谈可以是繁琐并需要一定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的过程,但通过仔细计划、认真准备和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受访者那里获得有关他们内在需求、期望和动机的有用信息,使我们的职业生涯、商业策略以及宣传推广更加精准和有效。
动机性访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临床效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常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控制疾病症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问题,动机性访谈已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动机性访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临床效果。
动机性访谈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
其核心是通过询问患者的内在动机和目标,帮助患者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和动力。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动机性访谈主要用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在动机性访谈中,治疗师首先询问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态度和看法。
如果患者对药物治疗存在疑虑和不信任,治疗师可以通过引导患者逐渐理解药物治疗的作用和必要性,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
另外,治疗师还可以探讨患者服药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障碍,如忘记服药、药物副作用等,提供实用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帮助患者建立系统的服药计划和规律。
研究表明,动机性访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有积极的临床效果。
一项针对27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接受动机性访谈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病情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依从性较好的患者的症状改善更为显著。
另外,一项跟踪调查发现,经过一年的动机性访谈治疗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社会功能均得到明显提高。
不过,动机性访谈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动机性访谈需要有经验和技巧的治疗师来实施,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不适用于资金有限的医疗机构。
其次,动机性访谈需要一定的治疗周期,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接受治疗。
最后,动机性访谈无法完全解决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问题,仍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和管理措施来维持依从性和管理病情。
综上所述,动机性访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但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建立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动机式访谈的实施步骤前言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领域中,动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了解个体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他们。
动机式访谈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获取个体的动机和目标。
本文将介绍实施动机式访谈的步骤。
步骤一:明确研究目的在进行动机式访谈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
例如,你可能想了解某个员工为什么对工作失去了动力,或者想了解某个团队成员对项目的动机和预期。
明确研究目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设计问题和引导访谈的方向。
步骤二:选择受访者选择适合的受访者是动机式访谈的关键。
你可以选择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动机问题的个体,或者选择一组具有不同动机水平的个体进行比较。
选择不同类型的受访者可以为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视角。
步骤三:设计访谈提纲在设计访谈提纲时,需要结合研究目的和受访者的特点。
提纲应该包含关于动机的问题,以及可能引导受访者进一步回答的追问。
以下是一个例子:•你是怎样描述你对工作/项目的动机的?•你认为影响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你在工作/项目中的目标是什么?•你觉得你的目标是可行的吗?为什么?•你有了解过其他人在类似工作/项目中的目标吗?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你的动机和目标对你的工作/项目表现有什么影响?步骤四:访谈前准备在进行动机式访谈之前,需要进行一些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你需要和受访者确认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并确保他们愿意参与访谈。
其次,你需要确保录音设备正常工作,以便后续分析和回顾。
最后,你可以准备一些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的访谈信息。
步骤五: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和耐心。
你应该尽量避免打断受访者的回答,以免打断他们的思路。
你可以通过鼓励受访者详细说明、请他们给出具体例子来获取更加具体和详细的信息。
步骤六:整理和分析访谈数据在访谈结束后,你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你可以将重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表格或图表,以便于后续的理解和总结。
你还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相关的报告。
动机性访谈的沟通技巧
动机性访谈是一种通过提问和交流来了解对方的动机、目标和意图的沟通方法。
以下是一些在进行动机性访谈时可以使用的沟通技巧:
1. 开放性问题:使用开放性问题来引导对方进行更详细和深入的回答。
避免使用封闭性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得到简单的“是”或“否”回答。
2. 倾听和观察:倾听对方的回答,并观察其非语言表达。
注意对方的表情、姿势和声音的变化,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3. 重述和概括:在对方回答问题后,尝试用自己的话语重新述说对方的回答,以确保理解正确。
然后通过概括对方的回答来总结和整理信息。
4. 鼓励和肯定:提问时使用肯定和鼓励的语气,可以使对方感到舒适和开放,并更愿意与你分享更多的信息。
5. 深入追问:对于对方的回答,可以通过追问来寻求更多的细节或解释。
在追问时要保持敏感,并避免过于侵入对方的个人隐私。
6. 避免假设:在进行动机性访谈时,不要提前假设对方的动机或目标。
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对方的真实动机。
7. 注重沟通环境:创造一个舒适和放松的沟通环境,以便对方感到愿意分享更多的信息。
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访谈,并尽量避免打断对方。
最重要的是,进行动机性访谈时要保持尊重和专注的态度,尽量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得到了关注和重视。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关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访谈提纲(5篇)第一篇:关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访谈提纲关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访谈提纲时间:暂定2009年12月28日地点:某一中学采访对象:随机的在不同的三个班级里各抽两名学生采访人员:曾丹丹问题设计:1.你上小学之前就有受过教育吗?2.你几岁开始学习的?3.你在班级的成绩怎样?4.你父母对你的学习关注吗?5.你父母对你的学习严格吗?6.当你考试考差了,你父母会不会打骂你?7.老师对你们的学习要求高吗?8.你对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要求,平时有计划吗?9.课后,遇到难题,你会怎么办?10.在班级里,你有担任班委吗?11.平时有没有同学问你一些学习上的问题?12.你平时有什么课余爱好吗?13.课余活动占用的时间多吗?14.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打算?15.你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什么?你为什么而学习?第二篇:研究性学习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一班2010年4月课题指导老师:王正午课题负责人:赵萌萌课题组成员:吴楠、安炫柱、宁宁、刘震、张家铭、李嵩、吕丝语、马碧拥研究主导课程:生物相关课程:历史访谈提纲:询问对象:王正午老师记录员:吕丝语、张家铭赵萌萌: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王正午老师: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马碧拥: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王正午老师: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
例如,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李嵩: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王正午老师: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
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
宁宁: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王正午老师: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刘震: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王正午老师:“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动机访谈MI的主要目标:提高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加强这种动机制订行为改变计划MI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与个人寻求行为改变的矛盾心理有关:改变的重要性可实现行为改变的信心MI包含了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可鼓励对象围绕其评估所需的一些情况展开叙述,这与常规的采用一系列封闭式问题的结构访问式物质滥用评估法截然不同。
几类可能被使用的开放式问题如:你身边的社会工作者今天把你送来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你对使用这些物质(酒、药物)有哪些担心?过去使用这些物质如何给你带来了麻烦?要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可使你考虑改变滥用物质的行为?哪些情况会使你不改变滥用物质的行为?这次参与物质滥用治疗你有何担心?“动机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帮助患者找寻并挖掘改变自身行为的内在愿望,通过愿望与现实的相对比,使患者从内心的意愿出发,达到彻底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其最大特点就是不采取逼迫以及评价患者的方式,相反,在充分尊重患者以及其行为的基础上,使其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由此带来的隐患,另一方面,通过帮助患者预见美好的未来,使患者从内心激发其自身的改变潜能,从而达到彻底改变行为的目的。
”据了解,动机访谈在美国的心理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戒烟、戒酒、戒毒、抑制药物滥用甚至减肥等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认可。
也是美国心理健康专家们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在国内,动机访谈还是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并未广泛应用到实践领域。
“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遇到两难境地,‘既想要改变又不想改变’是患者的真实心理写照,”布林博士介绍说,“动机访谈的第一步,就是让患者理解这种两难的思考是正常的,对患者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建立彼此信任。
第二步,了解患者的人生目标,使其意识到自己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但并不以外界的压力来影响患者;第三步,在患者产生抵抗情绪的时候,给其充分的信心,告诉他抵抗的心理很正常,在过程中避免与患者进行争辩,而是用患者内心的愿望来说服其坚持,最后直至患者完成自我转变。
动机性面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是由MILLER和ROLLNICK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治疗酒精依赖患者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访谈技术。
由于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主要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咨客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矛盾情感,进而达到增强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故被称为动机性访谈。
目前MI在西方国家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成为行为改变的主要技术之一。
但这一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报道还比较缺乏。
一、MI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行为改变干预技术相比,MI将当代不少行为改变的研究理论应用整合在实践中。
在行为改变理论方面,MI主要借鉴了DiClemente&Prochaska提出的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该理论强调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5个阶段,不同阶段个体对自身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亦不相同,为此,咨询中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咨询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MI 整个访谈过程大致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向行为改变的前意向与意向阶段,主要是帮助咨客增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第二阶段则指向行为改变的后面3个阶段,重点在于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
在咨询策略上,由于咨客的矛盾情感和阻抗常常是咨询第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Rogers人本主义理论和Festinger的认知推敲理论,MI强调运用冲入和扩大认知不一致来激发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
当咨客开始进入行为改变准备阶段后,能否做出有效的改变尝试是MI的关键。
为了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MI强调提高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效能是咨询的重点。
为此,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MI着重通过各种效能增强策略来增强咨客的效能信念。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尽管MI没有提出更多新的咨询理论和行为改变理论,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将当代不少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吉林省实验中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访谈报告[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关键事件访谈法,随机抽取吉林省重点中学30名高一学生并对其进行访谈。
通过对访谈记录的分析,总结出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一、前言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身心方面极易有问题的滋生,因此青少年一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群体之一。
面对现在社会形势与我国的教育体系,在这个关键期期间少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然而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初中生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工作。
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问题上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就可以解决的,家庭也占有‘部分的比重。
本文探究青少年时期家庭背景与其学习动机的关系。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在高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而且在各个学科当中,分不清哪一门科是学习的重点,因此引起了学生对学习的不明确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
不少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放弃了学习,整天就想着玩,应付式上课,缺乏主动性,还有平时没有花时间去学习,还有的对学习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扰,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就我们学校学生中存在的学习动机做了这个访谈报告并对如何激发学习动机作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一)访谈对象。
吉林省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二)研究工具。
关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访谈提纲、关键事件访谈法。
(三)研究过程。
在吉林省实验中学,十一高中、外国语中学、东北师大附属中学、长春市第五中学的高一年级随机地各选择6名同学,对其进行学习动机访谈并做记录,之后对影响每位同学的学习动机因素进行分析。
三、结果和讨论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还是比较单纯,理想也比较单一。
对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在此不便一一列举出,仅以下表为例进行分析:姓名性别年级学习动机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学习情况最喜欢的科目最喜欢的老师理想的职业肖同学男高二考大学大学本科公务员中等生物数学老师与物理无关韩同学女高二考大学大学本科烟草公司中等语文语文老师记者于同学女高一考大学大学本科教师年级前50 英语数学老师会计张同学女高一考大学高中个体户班级前10 数学数学老师教师董祁隆男高三考大学高中邮局职员中上等物理物理老师飞行员许津源男高二考大学大学公司职员中等语文语文老师作家张同学女高二考大学本科会计中等语文物理老师律师曲同学女高二竞争本科公务员班级前5 生物生物老师军官陈禹壮男高一考大学高中公务员班级前5名数学数学老师飞行员刘雨涵女高一考大学大学本科教师班级前10名英语英语老师与翻译相关的工作刘泓南男高三考大学高中出纳班级前3 物理生物老师与物理有关陈昊女高三考大学高中自由职业中等语文数学老师公务员李婷女高二考大学大学专科自由职业中等生物化学老师医生杨一明男高二考大学大学本科教师班级前10 数学数学老师大学教授(一)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模糊性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如何帮助一个“不想改变”得人?|动机式访谈得概念与运用2017-06-03 12:22在咨询室中,总就是不乏一些似乎不愿改变得来访者。
或许她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中得问题,而就是在身边亲友得要求下走入咨询.又或许她们得困扰由来已久,做出改变就好像就是要经历一场外科手术,虽然能治愈病症,但也必须经历疼痛。
面对这些“不想改变”得人,咨询师该怎么办?来访者对于改变得准备对于来访者想不想改变、对改变得准备就是否成熟,咨询师可以通过 Prochaska 与 Norcross(2010)提出得来访者准备得5个阶段来评估,这5个阶段分别就是:前沉思阶段、沉思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与维持阶段。
在Uni往期文章,对来访者对于改变得准备有过详细得介绍:1.前沉思阶段:个体还没有改变行为得意图,尽管她们可能会思考改变或想要改变,但她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来促进改变。
2.沉思阶段:个体会承认自己得问题,想要改变,愿意采取行动而不只就是停留在思考3.准备阶段:行为与意图达成一致。
个体准备做出改变,开始设定目标与行动计划,为进入下一阶段做准备。
4.行动阶段:个体投入时间与精力来改变她们得行为,并开始解决她们得问题,关键就是她们得努力开始被其她人认可.5.维持阶段:维持与持续行为得改变超过6个月就是维持阶段得标志.改变得过程由内向外,自上而下。
准备水平低得来访者,在咨询进程中容易产生阻抗,影响咨询得进展与成效.面对还没准备好得来访者什么就是动机式访谈?在应对准备水平很低得来访者时,咨询师能做得就是提升治疗得意识、给予大量得安抚、并评估环境得影响(Seligman & Reichenberg, 2016).其中,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质滥用得治疗方法时创立了名为动机式访谈得疗法,指得就是一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性得,引导来访者发现与加强改变动机得,以人为中心得咨询方式。
当咨询中出现阻抗时,咨询师无须直接面对,而可以使用动机式访谈得相关技巧(如多问开放性问题、探讨目标与价值等)创造罗杰斯式让改变发生得条件(共情、一致性与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动机式访谈得运用中,强调三大要素与四大原则——三要素为动机式访谈确定了基调与风格,而四原则进一步为动机式访谈得实践指明了方向。
如何帮助一个“不想改变”的人?| 动机式访
谈的概念与运用
2017-06-03 12:22
在咨询室中,总是不乏一些似乎不愿改变的来访者。
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而是在身边亲友的要求下走入咨询。
又或许他们的困扰由来已久,做出改变就好像是要经历一场外科手术,虽然能治愈病症,但也必须经历疼痛。
面对这些“不想改变”的人,咨询师该怎么办?
来访者对于改变的准备
对于来访者想不想改变、对改变的准备是否成熟,咨询师可以通过Prochaska 和Norcross(2010)提出的来访者准备的5个阶段来评估,这5个阶段分别是:前沉思阶段、沉思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在Uni往期文章,对来访者对于改变的准备有过详细的介绍:
1.前沉思阶段:个体还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图,尽管他们可能会思考改变或想
要改变,但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来促进改变。
2.沉思阶段:个体会承认自己的问题,想要改变,愿意采取行动而不只是停
留在思考
3.准备阶段:行为和意图达成一致。
个体准备做出改变,开始设定目标和行
动计划,为进入下一阶段做准备。
4.行动阶段:个体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行为,并开始解决他们的问
题,关键是他们的努力开始被其他人认可。
5.维持阶段:维持和持续行为的改变超过6个月是维持阶段的标志。
改变的过程由内向外,自上而下。
准备水平低的来访者,在咨询进程中容易产生阻抗,影响咨询的进展和成效。
面对还没准备好的来访者
什么是动机式访谈?
在应对准备水平很低的来访者时,咨询师能做的是提升治疗的意识、给予大量的安抚、并评估环境的影响(Seligman & Reichenberg, 2016)。
其中,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质滥用的治疗方法时创立了名为动机式访谈的疗法,指的是一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性的,引导来访者发现和加强改变动机的,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方式。
当咨询中出现阻抗时,咨询师无须直接面对,而可以使用动机式访谈的相关技巧(如多问开放性问题、探讨目标和价值等)创造罗杰斯式让改变发生的条件(共情、一致性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在动机式访谈的运用中,强调三大要素和四大原则——三要素为动机式访谈确定了基调和风格,而四原则进一步为动机式访谈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也将介绍一些实践中可以使用的咨询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将动机式访谈的理论思想落实到实践中。
动机访谈之三大要素
动机式访谈的三大要素包括改变(Change)、合作性(Collaborative)、和引发性(Evocative):
•改变(Change)
首先,动机性访谈是关于改变的谈话,目的是改变来访者现状中对其产生困扰的行为或想法。
研究发现,来访者对于改变的言论与改变的效果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访谈中,咨询师要引导来访者说明、评估或解释改变的欲望(我想要改变)、能力(我可以改变)、原因(改变对我很重要)及需求(我应该改变)。
在此之后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改变的执行力:承诺(我会做出改变)、激活(我已经准备好进行改变)、和行动(我在通过具体的行动做出改变)。
•合作性(Collaborative)
其次,动机式访谈中的咨访关系强调合作性,以人为中心,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性。
这意味着访谈应该根植于来访者的感受和想法,而非权威性的“给予与接受”的关系,彼此合作的属性有助于构建和谐互信的咨访关系。
但这不意味着咨询师需要认同来访者对于问题本质或改变的所有看法,双方可能会对同意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彼此理解,而非谁对谁错。
•引发性(Evocative)
最后,动机式访谈的目的是引发和加强来访者进行改变的动机,从而为改变投入更多实质的行为。
相比于观点的输出,引发出来访者对改变的动机与决策会产生更持久的进步。
改变的力量源于来访者自身,这既是对来访者自主性的尊重,也同时在引导来访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动机访谈之四大原则
动机式访谈的四大原则包括表达共情(express empathy)、促进自我效能感(support self-efficacy)、应对抵抗(roll with resistance)、和呈现矛盾(develop discrepancy):
•表达共情
共情需要咨询师从来访者的立场、想法、情感出发,理解来访者的世界。
反过来,共情也可以让来访者产生信任感,更深层地分享自身经历。
•促进自我效能感
动机式访谈相信来访者本身具有进行改变的能力,因此需要咨询师令来访者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我是可以做出改变的。
来访者经常会因为以往不成功的改变经历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丧失信心。
咨询师需要对于来访者的进步、能力的增强进行积极的肯定。
•应对抵抗
当来访者感到自由和自主性被侵犯时,可能会对咨询师和治疗产生抵抗情绪。
在动机式访谈中,为了避免抵抗情绪,咨询师不会站在与来访者对抗的立场;而当抵抗情绪出现时,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不是在“摔跤”,而是在“共舞”。
咨询师进行咨询的核心仍是让来访者自己发现问题、解释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呈现矛盾
动机源于矛盾——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动机式访谈中,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其生活现状是如何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状态和个体目标的。
矛盾的呈现和分析有利于增强进行改变的动机。
动机访谈之六个谈话技巧
在四大原则的指导之下,动机式访谈的实践中还有以下几个小技巧可以运用(节选自美国马塞诸塞州立大学发布的《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Definition Principles and Approach》):
1.问引发性问题:多问开放性问题,这种问题需要来访者详细的解释和深层
的思考,可以帮助来访者发现改变的原因和可能性。
2.探讨关于改变的不同可能性:问问来访者,改变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和坏
处?保持不变又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3.适当追问细节和例子:当有关改变的谈话发生时,尽量和来访者多聊一些
细节。
“能不能再多和我讲一讲刚才说的事情?” “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时什么时候?”
4.向后看:问问来访者,在(需要改变的)这个行为出现之前,他的情况有
什么不同?是不是比现在好?
5.向前看:问问来访者,如果保持现状,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试一试问这个
问题:“如果你在改变这个问题行为上得到了100%的成功,困扰你的问题全都解决了,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不同?5年后,你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
6.探索目标和价值:和来访者讨论对他来说中最重要的一些价值观是什么,
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然后再问问,当下的这个行为是否和他们的价值观相符?继续这个行为能对追求他们理想的人生有帮助吗?
人本主义理论相信,每一位来访者都是有力量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自己人生的掌控者。
电影《时时刻刻》中,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伍尔芙对想要让她远离城市喧嚣的丈夫说:
“你永远无法通过逃避人生来找到平静。
”
改变的最终决定权始终在来访者手中,而咨询师能做的便是帮他们找回自己的力量,叫醒他们内心的勇敢者。
参考文献与资料:
1.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Definition Principles Approach. University of Massachussets
ler & Rollnick(2013).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 (郭道寰,王韶宇,
江嘉伟译).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Seligman & Reichenberg (2016). 如何选择有效的心理疗法. (项锦晶,张丽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只有20%的来访者准备好了改变” | 来访者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