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
- 格式:docx
- 大小:100.03 KB
- 文档页数:5
动机性面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是由MILLER和ROLLNICK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治疗酒精依赖患者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访谈技术。
由于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主要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咨客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矛盾情感,进而达到增强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故被称为动机性访谈。
目前MI在西方国家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成为行为改变的主要技术之一。
但这一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报道还比较缺乏。
一、MI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行为改变干预技术相比,MI将当代不少行为改变的研究理论应用整合在实践中。
在行为改变理论方面,MI主要借鉴了DiClemente&Prochaska提出的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该理论强调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5个阶段,不同阶段个体对自身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亦不相同,为此,咨询中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咨询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MI 整个访谈过程大致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向行为改变的前意向与意向阶段,主要是帮助咨客增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第二阶段则指向行为改变的后面3个阶段,重点在于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
在咨询策略上,由于咨客的矛盾情感和阻抗常常是咨询第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Rogers人本主义理论和Festinger的认知推敲理论,MI强调运用冲入和扩大认知不一致来激发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
当咨客开始进入行为改变准备阶段后,能否做出有效的改变尝试是MI的关键。
为了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MI强调提高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效能是咨询的重点。
为此,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MI着重通过各种效能增强策略来增强咨客的效能信念。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尽管MI没有提出更多新的咨询理论和行为改变理论,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将当代不少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45.动机式访谈的基本沟通方式包
什么是动机访谈
动机访谈是指美国心理学及精神医学教授米勒(Miller)和英国心理学家罗尔尼克(Rollnick)创立。
指的是通过独有的面谈原则和谈话技巧,协助人们认识到现有的或潜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其改变的动机。
[1]
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质滥用治疗时提出,并首次应用在酒精成瘾性治疗中,让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性的沟通,引导来访者发现和加强改变动机的,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方式。
动机访谈的6个基本沟通方式
1、问引发性问题:多问开放性问题,这种问题需要来访者详细的解释和深层的思考,可以帮助来访者发现改变的塬因和可能性。
2、探讨关于改变的不同可能性:问问来访者,改变对他们有什幺好处和坏处?保持不变又有什幺好处和坏处呢?
3、适当追问细节和例子:当有关改变的谈话发生时,尽量和来访者多聊一些细节。
“能不能再多和我讲一讲刚才说的事情?”“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时什幺时候?”
4、向后看:问间来访者,在(需要改变的)这个行为出现之前,他的情况有什幺不同?是不是比现在好?
5、向前看:问问来访者,如果保持现状,未来会是什幺样子?试一-试问这个问题:“如果你在改变这个问题行为,上得到了100%
的成功,困扰你的问题全都解决了,你的生活会发生什幺不同?5年后,你的人生又会是什幺样?”
6、探索目标和价值:和来访者讨论对他来说中最重要的一些价值观是什幺,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什幺样的?然后再问问,当下的这个行为是否和他们的价值观相符?继续这个行为能对追求他们理想的人生有帮助吗?。
应求动机式访谈手册如下:1.明确访谈目的和目标受众。
在开始访谈前,需要明确访谈的目的和目标受众,以便选择合适的问题和话题,并确保访谈内容与受众的兴趣和需求相关。
2.准备访谈问题和话题。
根据目标受众和访谈目的,选择适合的问题和话题,以便引导访谈过程并确保获得所需的信息。
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引导性,以便让受访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了解受访者的背景和需求。
在访谈前,需要对受访者的背景、需求和兴趣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受访者的观点和需求,并更好地引导访谈过程。
4.营造积极的访谈氛围。
在访谈过程中,需要营造积极的氛围,以便让受访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可以采用礼貌、亲切、真诚的语言和表情来营造积极的氛围。
5.关注受访者的情感和需求。
在访谈过程中,需要关注受访者的情感和需求,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需求,并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可以采用关心、理解、尊重的态度来关注受访者的情感和需求。
6.引导受访者深入表达。
在访谈过程中,需要引导受访者深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便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引导性话题、鼓励性语言等方式来引导受访者深入表达。
7.保持中立和客观。
在访谈过程中,需要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以便让受访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避免对受访者产生不当的影响。
8.记录和分析访谈内容。
在访谈结束后,需要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经验,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
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笔记等方式来记录访谈内容,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9.提供反馈和建议。
根据访谈结果和目标受众的需求,可以提供反馈和建议,以便帮助受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动机式访谈名词解释动机式访谈是一种受访者自发叙述的访谈方法,由研究者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提供空间让受访者自由发挥,从而深入了解其身心状态、看法、行为以及背后的动机。
它以探究为主要特点,起源于心理学,通过丰富受访者的回答,了解和揭示其底层的动机和深层意义。
动机式访谈的步骤主要有四个:定义研究问题、选择受访者、录制访谈过程、记录数据。
定义研究问题即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根据目标来确定研究内容,开展有重点的研究。
然后是选择受访者,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受访者,使访谈内容更贴近研究目标。
第三步是录制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采取开放式问题,指导受访者自发叙述,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记录访谈内容,录音录像数据。
最后是记录数据,将访谈内容抽象为概念,分析受访者的动机与基本模式,如此一来,研究所得就更有价值。
在进行动机式访谈时,应当提醒自己注意不要太急躁,要允许受访者自发叙述,尊重他们的想法,提出质疑,深入挖掘受访者的真实内心世界,以此来达到研究目标。
同时,克服主观立场,不做出判断性评价,从而不会影响受访者的反应,让受访者更愿意配合研究者提出的研究问题,回答更真实、更诚实。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要当心访谈效果,仔细钻研受访者的回答,认真记录录像数据,对得到的研究资料进行深入的解读,结合其他研究资料,以达到更好的研究结果。
回顾过去,动机式访谈一直是研究者选择深入探究受访者内心状态的有力工具,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
一方面,它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有效的资料,另一方面,受访者也可以获得对对方的尊重,反映出他们的有效性,这将有助于研究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总之,动机式访谈是一种受访者自发叙述的访谈方法,应用较广泛,其步骤有定义研究问题、选择受访者、录制访谈过程以及记录数据,研究者在进行访谈时,要注意不要太急躁,提出质疑,尊重受访者的看法,从而获取有效结果。
另外,研究者也要当心访谈效果,认真记录访谈内容,仔细解读研究资料,以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动机访谈的基本过程动机访谈是指了解个体的内在需求、期望和动机,这对于了解个体为何会对某种行为或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或反感非常重要。
无论是用于职业发展、市场调研还是宣传推广,动机访谈都是重要的工具。
那么动机访谈的基本过程是什么呢?下面来一步步阐述。
第一步:设定研究目标在动机访谈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
例如,我们想了解某个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还是想知道员工对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如何。
设定好研究目标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自己要得到的信息,从而更高效地进行访谈。
第二步:挑选受访者选择受访者是动机访谈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需要选择代表性的受访者,以确保得到的信息准确可靠。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受访者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因素,以及他们与研究主题的相关经验和认知。
第三步:准备问题准备好问题清单是进行动机访谈的关键。
问题应该针对研究目标,并能够引导受访者谈论他们的内在需求和动机。
问题不宜过于具体和直接,否则会导致受访者的回答变得生硬和不真实。
第四步:进行访谈在实际进行动机访谈时,我们需要让受访者感到自在,并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
同时,应该尽可能地按照准备好的问题清单进行访谈,注意聆听和记录受访者的回答。
如果需要深入探讨某个问题,可以适当灵活地调整问题。
第五步:进行分析完成动机访谈后,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可能需要对受访者的回答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将结果与事先设定的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和分析。
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结论和洞见。
总之,上述是动机访谈的基本过程。
动机访谈可以是繁琐并需要一定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的过程,但通过仔细计划、认真准备和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受访者那里获得有关他们内在需求、期望和动机的有用信息,使我们的职业生涯、商业策略以及宣传推广更加精准和有效。
动机式访谈的实施步骤前言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领域中,动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了解个体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他们。
动机式访谈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获取个体的动机和目标。
本文将介绍实施动机式访谈的步骤。
步骤一:明确研究目的在进行动机式访谈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
例如,你可能想了解某个员工为什么对工作失去了动力,或者想了解某个团队成员对项目的动机和预期。
明确研究目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设计问题和引导访谈的方向。
步骤二:选择受访者选择适合的受访者是动机式访谈的关键。
你可以选择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动机问题的个体,或者选择一组具有不同动机水平的个体进行比较。
选择不同类型的受访者可以为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视角。
步骤三:设计访谈提纲在设计访谈提纲时,需要结合研究目的和受访者的特点。
提纲应该包含关于动机的问题,以及可能引导受访者进一步回答的追问。
以下是一个例子:•你是怎样描述你对工作/项目的动机的?•你认为影响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你在工作/项目中的目标是什么?•你觉得你的目标是可行的吗?为什么?•你有了解过其他人在类似工作/项目中的目标吗?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你的动机和目标对你的工作/项目表现有什么影响?步骤四:访谈前准备在进行动机式访谈之前,需要进行一些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你需要和受访者确认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并确保他们愿意参与访谈。
其次,你需要确保录音设备正常工作,以便后续分析和回顾。
最后,你可以准备一些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的访谈信息。
步骤五: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和耐心。
你应该尽量避免打断受访者的回答,以免打断他们的思路。
你可以通过鼓励受访者详细说明、请他们给出具体例子来获取更加具体和详细的信息。
步骤六:整理和分析访谈数据在访谈结束后,你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你可以将重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表格或图表,以便于后续的理解和总结。
你还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相关的报告。
如何帮助一个“不想改变”得人?|动机式访谈得概念与运用2017-06-03 12:22在咨询室中,总就是不乏一些似乎不愿改变得来访者。
或许她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中得问题,而就是在身边亲友得要求下走入咨询.又或许她们得困扰由来已久,做出改变就好像就是要经历一场外科手术,虽然能治愈病症,但也必须经历疼痛。
面对这些“不想改变”得人,咨询师该怎么办?来访者对于改变得准备对于来访者想不想改变、对改变得准备就是否成熟,咨询师可以通过 Prochaska 与 Norcross(2010)提出得来访者准备得5个阶段来评估,这5个阶段分别就是:前沉思阶段、沉思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与维持阶段。
在Uni往期文章,对来访者对于改变得准备有过详细得介绍:1.前沉思阶段:个体还没有改变行为得意图,尽管她们可能会思考改变或想要改变,但她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来促进改变。
2.沉思阶段:个体会承认自己得问题,想要改变,愿意采取行动而不只就是停留在思考3.准备阶段:行为与意图达成一致。
个体准备做出改变,开始设定目标与行动计划,为进入下一阶段做准备。
4.行动阶段:个体投入时间与精力来改变她们得行为,并开始解决她们得问题,关键就是她们得努力开始被其她人认可.5.维持阶段:维持与持续行为得改变超过6个月就是维持阶段得标志.改变得过程由内向外,自上而下。
准备水平低得来访者,在咨询进程中容易产生阻抗,影响咨询得进展与成效.面对还没准备好得来访者什么就是动机式访谈?在应对准备水平很低得来访者时,咨询师能做得就是提升治疗得意识、给予大量得安抚、并评估环境得影响(Seligman & Reichenberg, 2016).其中,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质滥用得治疗方法时创立了名为动机式访谈得疗法,指得就是一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性得,引导来访者发现与加强改变动机得,以人为中心得咨询方式。
当咨询中出现阻抗时,咨询师无须直接面对,而可以使用动机式访谈得相关技巧(如多问开放性问题、探讨目标与价值等)创造罗杰斯式让改变发生得条件(共情、一致性与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动机式访谈得运用中,强调三大要素与四大原则——三要素为动机式访谈确定了基调与风格,而四原则进一步为动机式访谈得实践指明了方向。
动机性访谈的沟通技巧
动机性访谈是一种通过提问和交流来了解对方的动机、目标和意图的沟通方法。
以下是一些在进行动机性访谈时可以使用的沟通技巧:
1. 开放性问题:使用开放性问题来引导对方进行更详细和深入的回答。
避免使用封闭性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得到简单的“是”或“否”回答。
2. 倾听和观察:倾听对方的回答,并观察其非语言表达。
注意对方的表情、姿势和声音的变化,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3. 重述和概括:在对方回答问题后,尝试用自己的话语重新述说对方的回答,以确保理解正确。
然后通过概括对方的回答来总结和整理信息。
4. 鼓励和肯定:提问时使用肯定和鼓励的语气,可以使对方感到舒适和开放,并更愿意与你分享更多的信息。
5. 深入追问:对于对方的回答,可以通过追问来寻求更多的细节或解释。
在追问时要保持敏感,并避免过于侵入对方的个人隐私。
6. 避免假设:在进行动机性访谈时,不要提前假设对方的动机或目标。
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对方的真实动机。
7. 注重沟通环境:创造一个舒适和放松的沟通环境,以便对方感到愿意分享更多的信息。
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访谈,并尽量避免打断对方。
最重要的是,进行动机性访谈时要保持尊重和专注的态度,尽量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得到了关注和重视。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45.动机式访谈的基本沟通方式包
动机式访谈法是一种协作的、目标导向风格的沟通方式,它特别注意改变的语言,被设计用来强化个人对一个具体目标的动机和承诺,通过在一种接纳和至诚为人的氛围下引出和探索这个人自己关于改
变的原因。
”动机性访谈的基本沟通方式采用了多种理论与治疗模式,如当事人中心疗法、认知治疗、系统理论、自我规范等。
咨询师主要是协助求助者认识到目前潜在的问题,消除他们改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并非担任权威型角色,而是以同理心了解他们的处境,肯定他们自身的改变意向,营造一个对改变有正面效果的氛围。
有效沟通-动机访谈
亚当·格兰特的《重新思考》这本书里提到过,有效的沟通方法之一称为动机访谈,重点不在于你和沟通对象说些什么,而是听他说。
也就是,倾听比表达其实更重要。
了解我的都知道,我其实是一个很能说的人,我的很多好朋友都是不怎么爱说话的一类。
但同时,我也很能倾听。
我可以听别人跟我连续吐槽几个小时,哪怕只是情绪宣泄。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我觉得都很重要。
从事传播的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总是尝试让自己看起来很聪明。
但其实,你应该让对方感觉他很聪明,他和你的沟通才会没有压力,感觉自己才是主导谈话的那一方。
你像一个导游,慢慢把他引向你希望他去的地方,却又并不会让他有被强迫之感。
每个人其实都渴望有自己的听众。
好的销售和咨询顾问,并非一定需要舌灿莲花,口若悬河。
只是往那一坐,默默地听客户诉苦,炫耀,吐槽,发泄,之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默默地听着,而不是强行灌输你的思想给他,他会在讲述的过程中逐渐理清自己的思路,自己找到答案。
你认真耐心充满诚意的去倾听,实际上也是在把对方的负能量转移到自己身上,帮助他去卸掉他的烦恼,压力,困惑,与痛苦。
很多时候,只要听,就够了,对方并不是真的需要你提出什么建议和意见来。
能量输出完毕,一切豁然开朗。
学会倾听,做一个好听众。
动机性访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临床效果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其特征包括妄想、幻觉、思维紊乱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才能维持稳定,然而,服药依从性不佳往往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和复发率增高。
因此,如何促进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动机性访谈是一种通过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增强其内在动机,进而促进行为改变的心理干预方法。
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动机性访谈对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下面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首先,动机性访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认知和理解。
与普通药物知识教育相比,动机性访谈能够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情感共鸣和主观话语交流,增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自我效能感和信心,同时让患者了解到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某些研究表明,动机性访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服药知识的掌握度和信心水平,从而促进了服药依从性的提高。
其次,动机性访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和症状,并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
研究发现,对于一些患有严重幻觉和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佳往往与不良的认知和情绪状态有关。
而动机性访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识别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和情绪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工具,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地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样,患者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症状,并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提高服药依从性。
最后,动机性访谈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难处,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和丰富表现形式的疾病,每个患者的体验和需求都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动机性访谈,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日常生活和交往情况,帮助他们制定更为实用和可行的自我管理计划,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这样,患者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情况和需要,从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如何帮助一个“不想改变”的人?| 动机式访谈的概念与运用2017-06-03 12:22在咨询室中,总是不乏一些似乎不愿改变的来访者。
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而是在身边亲友的要求下走入咨询。
又或许他们的困扰由来已久,做出改变就好像是要经历一场外科手术,虽然能治愈病症,但也必须经历疼痛。
面对这些“不想改变”的人,咨询师该怎么办?来访者对于改变的准备对于来访者想不想改变、对改变的准备是否成熟,咨询师可以通过 Prochaska 和Norcross(2010)提出的来访者准备的5个阶段来评估,这5个阶段分别是:前沉思阶段、沉思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在Uni往期文章,对来访者对于改变的准备有过详细的介绍:1.前沉思阶段:个体还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图,尽管他们可能会思考改变或想要改变,但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来促进改变。
2.沉思阶段:个体会承认自己的问题,想要改变,愿意采取行动而不只是停留在思考3.准备阶段:行为和意图达成一致。
个体准备做出改变,开始设定目标和行动计划,为进入下一阶段做准备。
4.行动阶段:个体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行为,并开始解决他们的问题,关键是他们的努力开始被其他人认可。
5.维持阶段:维持和持续行为的改变超过6个月是维持阶段的标志。
改变的过程由内向外,自上而下。
准备水平低的来访者,在咨询进程中容易产生阻抗,影响咨询的进展和成效。
面对还没准备好的来访者什么是动机式访谈?在应对准备水平很低的来访者时,咨询师能做的是提升治疗的意识、给予大量的安抚、并评估环境的影响(Seligman & Reichenberg, 2016)。
其中,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质滥用的治疗方法时创立了名为动机式访谈的疗法,指的是一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性的,引导来访者发现和加强改变动机的,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方式。
当咨询中出现阻抗时,咨询师无须直接面对,而可以使用动机式访谈的相关技巧(如多问开放性问题、探讨目标和价值等)创造罗杰斯式让改变发生的条件(共情、一致性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动机性面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是由MILLER和ROLLNICK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治疗酒精依赖患者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访谈技术。
由于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主要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咨客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矛盾情感,进而达到增强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故被称为动机性访谈。
目前MI在西方国家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成为行为改变的主要技术之一。
但这一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报道还比较缺乏。
一、MI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行为改变干预技术相比,MI将当代不少行为改变的研究理论应用整合在实践中。
在行为改变理论方面,MI主要借鉴了DiClemente&Prochaska提出的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该理论强调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5个阶段,不同阶段个体对自身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亦不相同,为此,咨询中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咨询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MI 整个访谈过程大致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向行为改变的前意向与意向阶段,主要是帮助咨客增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第二阶段则指向行为改变的后面3个阶段,重点在于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
在咨询策略上,由于咨客的矛盾情感和阻抗常常是咨询第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Rogers人本主义理论和Festinger的认知推敲理论,MI强调运用冲入和扩大认知不一致来激发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
当咨客开始进入行为改变准备阶段后,能否做出有效的改变尝试是MI的关键。
为了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MI强调提高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效能是咨询的重点。
为此,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MI着重通过各种效能增强策略来增强咨客的效能信念。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尽管MI没有提出更多新的咨询理论和行为改变理论,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将当代不少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如何帮助一个“不想改变”的人?| 动机式访谈的概念与运用
2017-06-03 12:22
在咨询室中,总是不乏一些似乎不愿改变的来访者。
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而是在身边亲友的要求下走入咨询。
又或许他们的困扰由来已久,做出改变就好像是要经历一场外科手术,虽然能治愈病症,但也必须经历疼痛。
面对这些“不想改变”的人,咨询师该怎么办?
来访者对于改变的准备
对于来访者想不想改变、对改变的准备是否成熟,咨询师可以通过 Prochaska 和 Norcross(2010)提出的来访者准备的5个阶段来评估,这5个阶段分别是:前沉思阶段、沉思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在Uni往期文章,对来访者对于改变的准备有过详细的介绍:
1.前沉思阶段:个体还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图,尽管他们可能会思考改变或想要改
变,但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来促进改变。
2.沉思阶段:个体会承认自己的问题,想要改变,愿意采取行动而不只是停留在
思考
3.准备阶段:行为和意图达成一致。
个体准备做出改变,开始设定目标和行动计
划,为进入下一阶段做准备。
4.行动阶段:个体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行为,并开始解决他们的问题,
关键是他们的努力开始被其他人认可。
5.维持阶段:维持和持续行为的改变超过6个月是维持阶段的标志。
改变的过程由内向外,自上而下。
准备水平低的来访者,在咨询进程中容易产生阻抗,影响咨询的进展和成效。
面对还没准备好的来访者
什么是动机式访谈?
在应对准备水平很低的来访者时,咨询师能做的是提升治疗的意识、给予大量的安抚、并评估环境的影响(Seligman & Reichenberg, 2016)。
其中,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质滥用的治疗方法时创立了名为动机式访谈的疗法,指的是一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性的,引导来访者发现和加强改变动机的,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方式。
当咨询中出现阻抗时,咨询师无须直接面对,而可以使用动机式访谈的相关技巧(如多问开放性问题、探讨目标和价值等)创造罗杰斯式让改变发生的条件(共情、一致性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在动机式访谈的运用中,强调三大要素和四大原则——三要素为动机式访谈确定了基调和风格,而四原则进一步为动机式访谈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也将介绍一些实践中可以使用的咨询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将动机式访谈的理论思想落实到实践中。
动机访谈之三大要素
动机式访谈的三大要素包括改变 (Change)、合作性 (Collaborative)、和引发性 (Evocative):
•改变(Change)
首先,动机性访谈是关于改变的谈话,目的是改变来访者现状中对其产生困扰的行为或想法。
研究发现,来访者对于改变的言论与改变的效果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访谈中,咨询师要引导来访者说明、评估或解释改变的欲望(我想要改变)、能力(我可以改变)、原因(改变对我很重要)及需求(我应该改变)。
在此之后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改变的执行力:承诺(我会做出改变)、激活(我已经准备好进行改变)、和行动(我在通过具体的行动做出改变)。
•合作性(Collaborative)
其次,动机式访谈中的咨访关系强调合作性,以人为中心,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性。
这意味着访谈应该根植于来访者的感受和想法,而非权威性的“给予与接受”的关系,彼此合作的属性有助于构建和谐互信的咨访关系。
但这不意味着咨询师需要认同来访者对于问题本质或改变的所有看法,双方可能会对同意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彼此理解,而非谁对谁错。
•引发性(Evocative)
最后,动机式访谈的目的是引发和加强来访者进行改变的动机,从而为改变投入更多实质的行为。
相比于观点的输出,引发出来访者对改变的动机与决策会产生更持久的进步。
改变的力量源于来访者自身,这既是对来访者自主性的尊重,也同时在引导来访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动机访谈之四大原则
动机式访谈的四大原则包括表达共情(express empathy)、促进自我效能感(support self-efficacy)、应对抵抗(roll with resistance)、和呈现矛盾(develop discrepancy):
•表达共情
共情需要咨询师从来访者的立场、想法、情感出发,理解来访者的世界。
反过来,共情也可以让来访者产生信任感,更深层地分享自身经历。
•促进自我效能感
动机式访谈相信来访者本身具有进行改变的能力,因此需要咨询师令来访者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我是可以做出改变的。
来访者经常会因为以往不成功的改变经历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丧失信心。
咨询师需要对于来访者的进步、能力的增强进行积极的肯定。
•应对抵抗
当来访者感到自由和自主性被侵犯时,可能会对咨询师和治疗产生抵抗情绪。
在动机式访谈中,为了避免抵抗情绪,咨询师不会站在与来访者对抗的立场;
而当抵抗情绪出现时,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不是在“摔跤”,而是在“共
舞”。
咨询师进行咨询的核心仍是让来访者自己发现问题、解释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呈现矛盾
动机源于矛盾——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动机式访谈中,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其生活现状是如何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状态和个体目标的。
矛盾的呈现和分析有利于增强进行改变的动机。
动机访谈之六个谈话技巧
在四大原则的指导之下,动机式访谈的实践中还有以下几个小技巧可以运用(节选自美国马塞诸塞州立大学发布的《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Definition Principles and Approach》):
1.问引发性问题:多问开放性问题,这种问题需要来访者详细的解释和深层的思
考,可以帮助来访者发现改变的原因和可能性。
2.探讨关于改变的不同可能性:问问来访者,改变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保
持不变又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3.适当追问细节和例子:当有关改变的谈话发生时,尽量和来访者多聊一些细
节。
“能不能再多和我讲一讲刚才说的事情?” “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时什么时候?”
4.向后看:问问来访者,在(需要改变的)这个行为出现之前,他的情况有什么
不同?是不是比现在好?
5.向前看:问问来访者,如果保持现状,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试一试问这个问
题:“如果你在改变这个问题行为上得到了100%的成功,困扰你的问题全都解决了,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不同?5年后,你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
6.探索目标和价值:和来访者讨论对他来说中最重要的一些价值观是什么,他们
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然后再问问,当下的这个行为是否和他们的价值观相符?继续这个行为能对追求他们理想的人生有帮助吗?
人本主义理论相信,每一位来访者都是有力量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自己人生的掌控者。
电影《时时刻刻》中,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伍尔芙对想要让她远离城市喧嚣的丈夫说:
“你永远无法通过逃避人生来找到平静。
”
改变的最终决定权始终在来访者手中,而咨询师能做的便是帮他们找回自己的力量,叫醒他们内心的勇敢者。
参考文献与资料:
1.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Definition Principles
Approach. University of Massachussets
ler & Rollnick(2013).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 (郭道寰,王
韶宇,江嘉伟译).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Seligman & Reichenberg (2016). 如何选择有效的心理疗法. (项锦晶,
张丽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只有20%的来访者准备好了改变” | 来访者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