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4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优秀10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自由落体运动”选自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的第八节,在学生认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后,课本把该节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避免死记公式。
本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小实验,使学生明白,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缘故,对“如果物体只受到重力,不同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
【教学设想】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整节课的--围绕“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展开:→科学的抽象、推测(真空中,如何?)→实验验证(牛顿管演示)→得出结论(自由落体定义)→问题提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如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
开始的小实验很重要,是科学探究的入口处,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演示的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教学准备】小钢球、牛顿管、纸片、铁架台、电火花计时器、重物、纸带、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其规律可由三个公式体现出来(投影)。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
师:同学们对“自由落体运动”其实并不陌生。
(演示实验:将小钢球由高处静止释放,指出小钢球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那么除了小钢球的下落外,还有哪些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演示实验:让一张纸片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生:钢球落得快。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6篇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6篇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1 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场下落的运动.考虑: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场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一样.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假设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一样.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一样.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根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 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一样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测?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忆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一样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典题与精析例1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从静止开场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B.假设空气阻力不能忽略,那么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精析:此题主要考察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场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答案:ABCD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展观察,发现根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那么:vt=gt=.5 m/s=15 m/sh= gt2= .52 m=11.25 m.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理论,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络实际.分析^p 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详细分析^p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那么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精析:此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假如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那么有:h= gt2 ①h-25= g(t-1)2 ②由①②解得:h=45 m,t=3 s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自主广场根底达标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那么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一样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答案:ACD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那么在下落过程中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C.两球间隔始终不变D.两球间隔越来越大答案:AD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A. ∶2B. ∶1C.2∶1D.4∶1答案:B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那么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A.自由落体运动B.匀加速直线运动aC.匀加速直线运动agD.匀速直线运动答案:D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一样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一样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答案:AB6.从间隔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假设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答案:35 m综合开展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答案:0.5 s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g取10 m/s2)图2-4-1答案:1 s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2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结论: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课堂训练]图2—4—l所示是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用频闪连续拍照的方法获得的两张照片A和B||,任选其中的一张||,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我选图;(2)我从图中观察到的现象是:.(3)请对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参考解答1:(1)图A(2)质量相等的纸片和纸团同时释放||,纸片比纸团下落得慢.(3)如图2—4—2||,质量相等的纸片和纸团||,它们的重力相等.由于空气的阻力对纸片的影、响较大||,不能忽略||,所以纸片下落加速度较小.如果把纸片揉成纸团||,空气阻力对纸团的影响较小||,纸团下落加速度较大||,所以质量相等的纸片和纸团同时放手||,纸片比纸团下落得慢.参考解答2:(1)图B(2)体积相等的铅球和木球同时释放||,几乎是同时落地的.(3)如图2—4—3||,阻力对它们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虽然G铅大于G木||,但是由于m铅也大于m木||,即铅球的惯性比木球大||,所以它们获得了相同的加速度g.对于同种材料的大、小二球||,情况也是如此||,它们也有相同的加速度g||,所以体积相等的铅球和木球几乎是同时落地的.师:阅读课本并回答:(1)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是怎样的生: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特点是:(1)初速度为零;(2)只受重力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师:在地球表面附近从高处下落的物体||,事实上都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只受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但若物体在参考解答:他们采用的是自由落体运动规律||,通过测量石头下落的时间求位移的方法测量洞深.由于x=1/2gt2||,g=10m/s2||,t=2s||,所以x=20m该方法的优点:(1)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简单;(2)测量方法方便;(3)g的取值熟悉;(4)运算简便…………………………………………………该方法的不足:(1)测量方法粗略||,误差较大;(2)石块下落的初速度不为零||,不是真正的自由落体运动;(3)石块下落有空气阻力||,会造成一定的误差;(4)未考虑声音传播需要的时间.2.用滴水法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值.方法是:在自来水龙头下面固定一块挡板A||,使水一滴一滴断续地滴落到挡板上||,仔细调节水龙头||,使得耳朵刚好听到前一水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水滴刚好开始下落.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挡板的高度A||,再用秒表计时||,计时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4……”||,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按钮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l(1)写出用上述测量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2)为了减小误差||,改变h的数据||,测出多组数据.[课堂训练]一位同学进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实验.(1)现有下列器材可供选择:铁架台、电火花计时器及碳粉纸、电磁打点计时器及复写纸、纸带若干、220V交流电源、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秒表、导线、电键.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缺少的器材是 ||。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安排在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半部分,相当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与拓展。
同时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为后面学习曲线运动,平抛运动打下基础,所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正值从初三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在学习方法上仍以初中记忆和模仿的学习方式为主,未能根据高中学习的特点进行调整。
2、在身心特点方面,高一学生正值身体发展的旺盛时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提高学生对事物变化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自由落体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够认识物理规律由一般性到特殊性的变化,了解科学的规律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的认识。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法、谈论法学法:观察体验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牛顿管、金属片、石头、纸片、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物体下落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例如苹果的“掉”落,树叶的“飘”落。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这两个运动。
问题1:这两个物体的下落过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我们还发现,苹果比树叶重,下落得就快,树叶轻,下落得慢。
那么是不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就下落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学完大家就知道了。
二、新课教学(一)自由落体运动看大屏幕,铁架台上悬挂着一个静止的小铁球,小球受到什么力作用,重力和绳子的拉力。
当烧断悬线后小球,就沿竖直方向下落,并且是在什么力作用下?重力,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烧断绳子后,小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自由落体运动》二、教学来源: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
(2)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抓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设理想模型的思想。
(2)经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理解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科学伟人的研究工作,认识科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小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处于积极求知的过程,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参与课堂教学。
(2)让学生认识到从生活经验得到的认识有些是不正确的,而要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通过习题,不仅使学生认识见义勇为的事迹而且从现象和理论数据上认识高空坠物的严重性,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教学用具:羽毛、牛顿管(课前抽真空)、硬币、纸片、小钢球、直尺五、学习者分析:学生通过运动学知识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知道运用多种方法判断一个运动是否为匀变速运动。
学生已有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但仍存在观察事物抓不住重点,分析停留在表面,自主探究能力不强,概括、推理能力较差等问题。
六、学习任务分析:教学问题从生活中来(通过两个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质疑,引出课题) 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注意直觉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矛盾,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与情景对话,学生之间协商,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和逻辑思维)→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对物体情景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逐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情景之间的物理量的关系)→讨论问题,回到生活。
甘肃省临夏中学教案
科目:物理授课教师:秦吉祥任课班级:高一A13班组长签字
新课引入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落体运动概念。
提出: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的谁快谁慢?
新课教学
一、自由落体运动
阐述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演示实验:1)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
2)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3)硬币和包住硬币的纸团从同一高度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跟物体质量无关
提出实际生活现象和实验结果的不同,促使学生思考造成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
演示实验:牛顿管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果:影响羽毛和金属片下落快慢的原因是空气阻力。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
2.条件:
①仅受重力,或者其它力可以忽略不计;
②从静止开始,初速度等于0。
提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打出纸带后,让学生测量出各计数点与A点的距离,输入到excel电子表格,自动求出各计数点速度,并画出v-t图象。
根据excel作出的v-t图象,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
1.大小:通常g=9.8m/s2
2.方向:竖直向下
观察课本的插图,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纬度和高度的关系。
3.纬度越高,g越大,在赤道上g最小,在两极g最大;海拔高度越高,g越小。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引导学生推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0,a=g,x=h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v。
2.5《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运动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提升。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合作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和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且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本节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运动轨迹和时间的方法及实验数据处理、结论得出、误差分析等实验方法。
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实验探究的思路、方法。
【学习者分析】学生前面已认识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且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已体会到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运用理想模型和数学方法(图象、公式),以及测加速度、处理实验数据等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渗透物理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科学抽象能力。
2.通过学生的合作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交流结论成果),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是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归纳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会判别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4.运用理想化方法,通过比较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大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由落体问题。
5.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体现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点,具体设计思路流程如右图。
虚线框内为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一、通过演示实验,引出要探究的问题1.概括落体运动是竖直向下的直线运动(1)悬挂在铁架台上的小球,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悬线拉力)演示1:用火将悬线烧断,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
2.5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设计台山一中李天勇【教材简析】“自由落体运动”是人教版高一物理课本的第二章的第五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对前面运动学内容的巩固与提高;二、本节比较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课本设置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论,得出结果”基本科学探究的过程;三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如平抛运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1、在身心特点方面,高一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2、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度直线运动的规律,会使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3、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实验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性质,规律2、重力加速度【教学难点】1.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理解。
2.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运用。
【教学模式】情景设疑,实验探究法,讲授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纸片、石头、牛顿管、长直尺等【教学过程】②方向:竖直向下③大小:虽然在不同地点加速度g值略有不同,但通常的计算中一般都取g=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取g=10m/s2。
3.分析实验数据的误差来源。
7.巩固练习1 例:关于自由落体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B.从水平飞行着的飞机上释放的物体将做自由落体运动C.树叶从树上落下的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D.从水龙头上滴落的水滴的下落过程,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课堂练习8.根据列表,让学生们分析重力加速度随便着纬度不同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课堂提问: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图表分析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着纬度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值大小不一样,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赤道处重力加速度g值较小,两极g值较大。
专题2.5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讲】一.讲素养目标物理观念: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了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构思,领悟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了解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冲淡重力和合理的理论外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实验探究测重力加速度g。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伽利略的探究思想及科学精神。
二.讲考点与题型【考点一】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1.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1)条件:①初速度为零;①只受重力。
(2)运动性质: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如图所示),斜率k=g。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只有当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得多,可以忽略时,物体从静止下落才可以当作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理解(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大小:①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①大小与在地球上的纬度、距地面的高度有关:向才指向地心。
2物体在其他星球上也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但不同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不同。
【例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初速度为零、加速度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D.当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答案】CD【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B错误,C正确;当空气阻力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选项D正确。
【素养提升】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物理观念。
【规律总结】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两点注意(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运动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初速度不一定为零。
(2)物体在其他星球上也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但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星球上所受重力一般不同,所以物体下落时的加速度一般不同。
《2.5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4.理解在不同的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所不同;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5.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规律及重力加速度。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教学手段及方法1.多媒体教学2.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具学具准备硬币、纸片、牛顿管、木尺、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重锤。
设计思想本节课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总结归纳”为教学结构,采用“交流—互动”的探究模式教学。
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体现物理与社会、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展开新课(一)下落快慢比较1.提问: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如何?2.提问:为什么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当然实验是检验现象的唯一标准.演示:(1)硬币和白纸(2)硬币和纸团3.提问:为何出现上述现象4.提问:那减少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下落快慢会如何?演示:牛顿管中铁片和羽毛的下落5.归纳:不计空气阻力,所有物体下落一样快今天我们就和大家研究在不计空气阻力情回答1:一样快回答2:重的物体下落快回答3:跟它受的阻力有关系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回答:一样快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习惯师生互动展开新课(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1. 提问:对刚才的纸带分析求出其加速度?2归纳:通过多次测量发现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的,我们称其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3.提问: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如何?4.归纳: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同均为竖直向下5.提问:那它的大小如何呢?6.归纳:通过多次测量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标准值是9.80665m/s 2计算时我们用9.8 m/s 2计算.7.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区值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看书上表格.8.归纳:纬度增大,自由落体加速度增大学生动笔计算得出结果学生倾听回答:竖直向下学生说出刚才求的数值学生倾听学生看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动手、动脑兼顾大胆猜测加深理解课堂小结 梳理内容1.自由落体运动是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同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均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认真倾听系统梳理本节内容板书设计自由落体运动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导入】【板书】2.5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讲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可能从小学就听说过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些传奇性的东西是吧?咱到下节还讲关于伽利略对于这一块儿的一些卓越的研究。
那么这节只是介绍自由落体的一些概念、定义。
首先同学们看43页什么是落体?那就是你平常见物体的下落,是一种很常见的运动形式,这个没问题吧。
不知道中秋节那天大家有没有去云南旅游的,可能你看新闻知道,中秋那天夜晚,月亮上的嫦娥姐姐送给她的祖国人民一个大礼物,流光溢彩的从天而降。
(火流星视频)这个陨石是不是在做落体运动呀?是的。
还有比方说,秋天来了,怎么样啊,树叶就落下了;谁打你一拳,你的泪花就落下来了;你从楼底下一溜过,有时候易拉罐就下来了。
还有瓜熟蒂落、伞兵跳伞这些都属于下落的物体,这个好理解。
但是下落的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有什么区别没有?比方说秋天到了,叶儿黄了、苹果熟了。
风一吹,树一摇,两者同时从树上往下掉,那么问题来了:是苹果掉的快一些呢?还是树叶掉的快一些?或者换句话说,是重的东西掉的快一些呢?还是轻的东西掉的快一些?(PPT)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
”那么他的观点正确吗?我们找到3个重量依次减轻的物体——铁球、塑料片和纸片,在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它们。
通过观察发现,哎,好像挺符合我们的直觉的,确实是“重快轻慢”。
但是细细一想,我们就会找出这个实验的漏洞。
接着往下看实验二,如果老亚的观点正确,那么我们有轻的纸片应该比重的塑料卡后落地,这个没问题。
但是如果我把同样的一张纸捏成纸团,重量没有改变吧?再和这张纸同时、同地释放,按照他的理论重量相同应该是同时落地,为什么这两个重量相同的物体却一个落得快一个落得慢呢?只能说明一点: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的快!关于物体下落快慢和重力的关系,最早否定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是伽利略,他的思维过程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的进行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优秀3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一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自由落体运动”。
首先是:说教材:《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收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
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
因此本节课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说重点、难点: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
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后一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部分内容放在这里介绍。
然后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迪卡尔的观点,以及伽利略的观点同时列出,进行对比,然后介绍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推理,再通过实验设计,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由落体概念。
同时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在物理学当中的研究价值。
难点(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 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这样设计教学:首先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迁移。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2.5 自由落体运动【学习者分析】学生目前对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加上日常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属概念和规律的综合课。
(2)自由落体运动在教材中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例进行研究,其作用有二:一是通过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巩固和加深对匀变直线速运动的理解,同时自由落体运动作为一个典型的物理模型也需要学生掌握;二是通过事例说明研究自然规律的一般科学方法。
(3)由于本教材将力、力的合成、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分别放在第四、五、六章,所以不能从受力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结论,而必须通过研究位移、时间的关系来获取。
4、在本章第二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并且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下,使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比采用频闪照相法更切实可行,将频闪照片用来欣赏和计算说明阻力的影响,可以使抽象出理想化模型的难点更加自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方向和大小;(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4)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观察自由下落的物体,预测其运动特点;(2)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3)阅读教材第三部分,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一般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2)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可以认为“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重点。
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来说,确定“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重点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难点: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理想条件下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课前预习1、自由落体运动:。
在地球表面上,它是一个理想运动模型。
一般情况下,如果空气阻力相对重力比较小,产生的影响小,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密度较大实心物体的下落都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和 2、。
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的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用符号表示。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 g 的大小是不同的: 1、纬度越高, g 越;2、同一纬度,高2 2度越大,g 越。
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9.8m/s 或 10m/s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按m/s 2 计算。
5、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是是;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是;位移与时间关系。
三、典型例题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C.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g 是标题,有大小无方向。
B.地面不同地方 g 不同,但相差不大。
C.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D.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 g 越小。
例3、 AB 两物体质量之比是 1:2,体积之比是 4: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课题课时名数称3 课课型问题解决课时《一般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知识的详细内容标准以下: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经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快度大小,成立重力加快度的看法,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及纬度差异;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色和规律;4.经过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用于研究、坚持真理的崇高情操。
1.知识与技术:(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着落快慢的要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是初速度为 0 的匀加快直线运动,并能自行设计实验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2)经过实验丈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快度,并用结论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计算自由落体运动有关知识。
(3)认识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认识逻辑推理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1)指引学生利用实验进行物理研究的习惯,并让学生学会办理实验数据。
(2)让学生领会抽象思想、提出假说、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调换学生踊跃参加议论的兴趣,培育学生的逻辑思想能力及表述能力。
(2)经过认识历史,培育学生的意志和科学的方法观。
重点要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运用。
(2)培育学生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实验手段在研究中的运用。
难难点: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运用。
学习过程[根源:]评论任务(内容、问题、试题)学习活动(方式、行为策略)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成立【问题1】联合教材预习,你认“亚里士多德的看法: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着落得快”正确吗?试试用你逻辑推理证明或许颠覆这一结论。
【成功发现】:其实再理想状况下,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得同样快。
不过平常生活中,物体着落或多或少地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因此我们感觉轻的物体着落得快。
像这类,假如没有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着落运动称之为“自由落体运动” 。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着落的运动称之为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色是:1.初速度为 0;2.只受重力,没有空气阻力,或许空气阻力能够忽视。
高中物理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内涵,并使同学能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逻辑娴熟应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2、使同学在了解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有相同加速度的基础上,对自由落体加速度有较深熟悉。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讨论,培养同学运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办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试验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1、对落体运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分离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分量打算的;伽利略认为重物与轻物下落的一样快。
)2、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头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用粉笔头演示自由落体运动。
3、请大家猜测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师生互动:⑴观看粉笔头的自由落体运动,研究运动的初速度(为零),运动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大).提出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⑴试验验证:⑴.研究试验计划:四人为一小组绽开研究,老师提醒可以参考书本。
最后由各组派代表总结发言各组的试验计划。
老师总结如下:⑴打点计时器、纸带⑴光电计时装置⑴频闪照相(同学能看了书本P45的“问题与练习”的4题而提出计划,若没人提,老师可适当引导。
但不清晰闪光照片是怎么得到的,老师可利用电脑动画介绍频闪照相过程)⑴. 动手试验:仍分小组试验,提供的试验器材有打点计时器、纸带,光电计时装置。
按照刚才的发言给适当的器材。
注重,因为光电计时装置的使用要求较高,可少用,且给基础较好的学生。
试验过程中老师四处走动可适当的举行指导。
⑴研究试验结果:通过试验得到的数据,你采纳何种处理办法,终于得到什么结果?仍是小组研究后代表发言,老师终于总结以下可能的处理办法:⑴.延续相等时光内的位移之差Δs是一个常数⑴.速度匀称增大(利用v-t图像)⑴.x⑴t2(利用x-t2图像)若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
2.5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加速度,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体验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3、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
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性质。
教学方式
讲解、演示、师生互动、对比归纳。
教学仪器
金属片,纸片;牛顿管,抽气机;重物,直尺。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左右,杭州滨江区的闻涛社区的一处住宅小区内,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
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
同样有着两岁儿子的吴菊萍之后被人们称为最美妈妈!
多么惊险的一幕,吴菊萍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如果2岁小女孩是从半米高的位置落到大人手中,小女孩会毫发无损,而从10层楼高的位置落下来后,为什么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吴菊萍从观察到动手接住小女孩,允许她反应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她又冒着多大的危险去接小女孩的呢?
生活中有许多这种落体现象。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今天只研究最简单、最理想的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
提问:大家看见过落体运动吗?
树叶的下落;
雨滴、雪花的下落;
蹦极时,人的下落;
工地上,从高处落下的砖头和瓦片;等等。
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过落体运动吗?
演示实验:小石头和羽毛的下落。
实验现象:小石头下落的比羽毛快。
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金属片和纸片,利用它们设计小实验,做一做。
对你看到的现象进行说明。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介绍他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做一做,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思考。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
显然也不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们的轻重决定的。
16世纪末的伽利略,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他还有有一个很巧妙的推理:假设“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是正确的,那么大石头要比小石头下落得快了。
把两块石头用绳拴在一起下落,大的就会被小的拖着减慢,整体比大的单独下落要慢。
可是,两块石头加起来比那块大的还重,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反而慢。
而前提是上面的假设。
可见,假设是错误的。
提问: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物体确实下落得有快有慢。
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在刚才的实验里,纸片变成纸团,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得出,空气阻力的影响小了,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图景是什么样子呢?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1)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演示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
(2)在有少部分空气的空间里,演示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
(3)在有大量空气的空间里,演示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
实验现象:
(1)筒内没有空气时,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
他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2)筒内有空气后,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就不同了。
筒内没有空气时,物体只受重力,这种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一、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
不过,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实际物体的下落运动,受空气阻力,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是次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忽略空气得阻力,抓住主要因素,认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下落,这样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这种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处理方法是物理学上常用的处理方法,称之为理想化方法。
提问: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小石块的下落可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呢?羽毛的下落可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呢?
到此为止,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了正确的认识: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可是,在历史上,从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到16世纪末的伽利略,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是在不断地认识落体运动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他的著作很多,对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
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
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演示实验:小球的下落
实验现象:
(1)从静止开始运动
(2)运动得越来越快
(3)轨迹是直线
我们不难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在课堂上我们先来看一个摸拟实验
——用频闪照片分析自由落体运动
介绍频闪照相的原理。
频闪照相是每隔相等的时间暴光一次,每暴光一次就把这一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记录下来,从而可以知道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物体的位移。
出示一张频闪照相的数据,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处理,让每组的中心发言人总结出实验结论。
小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性质
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请同学们算一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多少?
提出重力加速度的定义。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常用g表示。
(2)方向:竖直向下
下面列出了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值。
小结:国际上取北纬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即g=9.8m/s2。
(3)大小:g=9.8 m/s2,粗略的计算中,g=10 m/s2。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也适用,大家还记得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吗?
速度规律 Vt=V。
+ a t
位移规律 S=V。
t+at2 /2
速度位移规律 Vt2- v2。
=2aS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因此:
四、规律
速度规律 Vt=gt
位移规律 h=g t2 /2
位移规律 Vt2=2gh
练习1:这是新余九中的教学楼,共有六层,如果从六楼释放一个小球,请你估算:从开始运动起,它在1s内、2s内、3s内下落的位移分别是多少?
接下来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
这个小实验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
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反应灵敏,对战士、司机、飞行员、运动员等尤其如此,当发现某种情况时,能及时采取相应行动,战胜对手,或避免危险。
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提问:你能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吗?
读一读(课本第38页)这段材料。
提问:这个实验的原理、器材、怎么操作、怎么读数、怎么计算出反应时间。
提出:可以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
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出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这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继续研究。
练习 2:
小结:略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本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课本上这一节的内容,并完成练习八的(1)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