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一)
- 格式:docx
- 大小:661.06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结构第一节菌丝体一.概念与形态1.概念菌丝:管状或细小的丝状物。
菌丝体:无数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菌丝群体(它是食用菌的营养器官,相当于植物的根、茎、叶)。
2.形态:丝状,直径不一(3-12um).二.结构1.基本结构:食用菌菌丝都是多细胞的.每个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组成的。
2.特点(与动植物细胞相比)①菌丝具有分隔,由横膈膜将菌丝隔成多细胞结构。
②细胞壁的骨架物质以几丁质为主。
③菌丝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无光合作用特性。
④菌丝端部细胞具有生长点的作用。
⑤菌丝根据细胞核的数目分为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
⑥具有锁状联合,担子菌类的食用菌多数具有锁状联合现象。
三.功能1、分解(胞内外酶)吸收与转化运输营养;2、贮藏营养物质;3、繁殖:①无性:无性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等)繁殖;片段菌丝(每一段生活的菌丝都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均可发育成新的菌丝体)繁殖。
该功能用于菌种生产。
②有性:形成子囊孢子或担孢子,进行繁殖.四、菌丝的类型:1.根据菌丝体发育的先后顺序、细胞核的数目将菌丝分为: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和三生菌丝。
2.根据在培养基上生长部位不同分为:气生菌丝、基内菌丝和产孢丝。
3.根据功能可分为:骨骼菌丝、缠绕菌丝和生殖菌丝。
五.菌丝的变态体(特殊形态)第二节子实体一.概况二.形态:伞状、头状、耳状、花瓣状、珊瑚状等等。
三.结构(以伞状为例)①菌盖:形态:多为伞状(以成熟期的形状为主,常见的有圆形、半圆形、圆锥形、钟形、喇叭形、马鞍型等,是种属的特征之一。
)是子实体的帽状部分颜色:也是食用菌种属的主要特征。
常见菌盖有白、黄、褐、灰、红等色泽,如蘑菇为乳白色,草菇为鼠灰色,香菇味褐色,灵芝为紫红色。
菌盖颜色常随栽培条件和生育阶段不同而变化。
同一种类因品种不同菌盖的颜色也有差异。
边缘:形态也各不相同一般初期内卷,随着子实体发育不断展开,乃至翻卷。
菌盖边缘的形态变化是栽培中确定采收时期的形态指征,一般以菇盖尚未展开之前为采收适期。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俗称菇或蕈。
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或子囊菌纲的菌类。
所谓担子菌是指有性孢子外生在担子细胞外的菌类,如双孢蘑菇、香菇等。
子囊菌是指有性孢子内生子囊细胞内的菌类,如羊肚菌。
目前国内外栽培数量最多的是担子菌纲的菌类,包括银耳目的银耳、黑木耳,多孔菌目的猴头菌和伞菌目的香菇、草菇等。
在担子菌纲中又以伞菌目的种类最多,资源比较丰富。
因此着重以伞菌为例,介绍一般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都是由菌丝体利于实体两大部分组成的。
(一)菌丝体菌丝体是食用菌的主体,相当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
分布在物质中,起吸收、分解、运输和积累营养物质的作用。
它是由许多分枝而纤细的菌丝组成、菌丝是由孢子萌发而来。
菌丝细胞是管状,通常无色透明,但老的菌丝可能产生各种色素,因而呈现种种不同色泽。
菌丝中有横隔壁,大多是多细胞的,每个菌丝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菌丝体在基质内,一方面吸收营养,一方面分支繁殖,不断向四周蔓延扩展,并在一定季节和一定的发育阶段,产生出繁殖器官——子实体。
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菌丝体的形态结构也不一样,通常可分为初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和三次菌丝体三种。
初生菌丝体也叫一次菌丝体,是刚从担孢子萌发而成的菌丝体。
开始时含有许多核,以后细胞产生横隔,使每个细胞各具一个核,所以也叫单核菌丝体(或同核体)。
初生菌丝体无论如何繁殖,一般都不会产生子实体。
次生菌丝体也叫二次菌丝体。
初生菌丝体育到一定阶段,由两个单核菌丝细胞的细胞质融合在一起(质配),成为双核细胞,具双核细胞的菌丝体称双核菌丝体。
由于细胞内含有两个遗传性不同的核,所以又称异核体。
双核菌丝体的菌体粗壮,生长也快。
在菌丝根隔壁上方有锁状联合的结构;所谓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细胞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借锁状联合使双核菌丝得以不断增殖。
通常菌丝较细的食用菌如香菇、黑木耳等,在双核菌丝上都有锁状联合;菌丝较粗的食用菌如蘑菇、草菇等在双核菌丝上就没有锁状联合。
第一章食用菌形态结构及分类主要内容:第一节食用菌概述第二节第二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第三节食用菌的发展食用菌是指子实体肉质或胶质可食用的大型真菌。
少数是子囊菌,绝大多数种类是担子菌。
担子菌中又以蘑菇目或称伞菌目最多。
因此叙述食用菌的形态结构时,多采用此目中的种类加以介绍。
这是一个食用菌生活史简单示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食用菌生活中经历孢子、菌丝体、子实体等阶段,当然有些食用菌也会存在一个休眠体阶段,下面从菌丝体、休眠体、子实体三个方面介绍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第一节菌丝体什麽是菌丝体?通常把菌丝前端不断地生长,分枝并交织形成的菌丝群称为菌丝体。
既然菌丝体是由菌丝交织而成的,首先我们先介绍菌丝的概念。
一、菌丝1、什麽是菌丝?菌丝是由孢子萌发而形成的丝状结构。
2、菌丝来源:食用菌的孢子是微小的繁殖单位,菌丝是由孢子萌发而来。
3、菌丝形态:菌丝细胞是管状,通常无色透明,但老的菌丝可能产生各种色素,因而呈现种种不同色泽。
菌丝中有横隔壁,大多是多细胞的,每个菌丝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二、菌丝体菌丝前端不断地生长,分枝并交织形成的菌丝群,通常称为菌丝体,即食用菌的营养体,是形成子实体(出菇)的基础,菌丝体质量的好坏,对是否出菇,产量高低,品质好坏起决定性作用。
菌丝体➢功能:菌丝体是营养结构,主要是分解基质、吸收、输送、贮藏养分以及繁殖。
➢分类:按发育的顺序,菌丝体可分为初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和三生菌丝体。
1、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也叫一次菌丝体,是刚从担孢子萌发而成的菌丝体。
开始时含有许多核,以后细胞产生横隔,使每个细胞各具一个核,所以也叫单核菌丝体(或同核体)。
➢一般大多数单核菌丝不产生子实体,必须由亲和的初生菌丝或单核菌丝之间配对形成次生菌丝或双核菌丝后,才能形成发育健全的子实体。
➢例外:金针菇单核菌丝替能形成单核子实体,但这种子实体小,菌盖发育不完全。
2、次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也叫二次菌丝体。
食用菌;-食用菌是指那些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
菌丝:在培养基上向各个方向呈辐射状延伸、分支的每一根细线,称为菌丝。
细胞管状,壁薄、透明,细胞内含有一个、两个或多个细胞核。
菌丝体:是由基质内无数纤细的菌丝交织而成的丝状体或网状体。
外菌幕:包裹在整个菇蕾表面的膜状组织。
内菌幕:连接在菌盖边缘和菌柄之间间的膜状组织。
菌环:内菌幕破裂后残留在菌柄上的环状物。
菌托:外菌幕破裂后残留在菌柄基部的杯状物。
碳氮比C/N):培养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总量的比值,是衡量培养基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宗结合:指由单一担抱子萌发出的菌丝,充分生长后即可形成子实体的交配类型,即自交可孕。
在食用菌中,同宗结合又因是否存在不亲和性因子分为初级同宗结合和次级同宗结合。
异宗结合:指每个担孢子仅一个细胞核,担孢子萌发生成的单核菌丝体通常自身不能形成子实体,需要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体交配后才可形成子实体的交配类型。
菌种:并非食用菌真正的种子--孢子,而是在一定容器中以适当的培养料为基质培养获得的纯菌丝体。
一般是指双核菌丝体。
母种(一级种、试管种、斜面菌种):指由孢子、子实体组织、菇(耳)木或基质菌丝分离纯化,并在琼脂培养基上繁殖的菌丝体、芽孢及其培养基质。
原种(二级种):指由母种移植到木屑、棉壳、粪草、谷粒等固体(不包括琼脂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上繁殖获得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栽培种(三级种、生产种):指由原种移植到木屑、棉壳、粪草、谷粒等固体(不包括琼脂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上繁殖获得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
菌丝的类型: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基内菌丝,气生菌丝菌丝按横隔的有无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按细胞内核的个数划分: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多核菌丝、二倍体菌丝按生长的空间划分:气生菌丝、基内菌丝菌丝的组织:组织体菌丝束,菌核,菌索,子座伞菌子实体的模式结构:菌盖表皮附属物,菌盖表, 菌肉,菌褶或菌孔,菌柄, 菌环与内菌幕, 菌托与外菌幕菌褶与菌柄关系:直生,弯生,离生,延生根据单个担孢子萌发生长的菌丝能否形成子实体分为:同宗结合和异宗结合两大类。
实训一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一、实训目的通过食用菌认识和掌握常见的栽培食用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其双核菌丝和锁状联合的结构。
二、材料准备:新鲜的食用菌子实体若干种;浸、干制标本若干种。
三、用具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刀、解剖针、解剖剪等。
四、观察方法(一)菌丝体形态结构观察1、菌丝体宏观形态结构观察2、菌丝体微观形态结构观察(二)食用菌子实体形态结构观察1、食用菌子实体宏观形态观察(1)观察其子实体的组成部分及其形态特征。
(2)用解剖刀纵切子实体观察其菇盖组成。
菌肉的颜色、质地、菌褶形状和着生情况(离生、延生、直生、弯生)。
(3)观察其菌柄的组成,菌柄的质地,中实或中空。
2、食用菌子实体微观形态观察选择新鲜幼嫩子实体→菌盖上取一小块菌褶于置左手,右手持刀片→横切菌褶若干薄片放入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取载玻片于中央加半滴蒸馏水→用小镊子小心而轻快地在水内将切下的薄片挑起→放入载片水滴→染色加盖片→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菌两侧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着生情况和结构。
五、作业1、绘香菇、平菇子实体形态及纵剖面简图,并注明各部位名称。
2、绘担子及孢子着生情况图,并注明各部位名称。
实训二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制作一、实训目的:以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为例掌握母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二、材料准备: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
琼脂20克,水1000毫升,KH2PO431.5克,MgSO4HO71..5克,维生素B1片10mg,调至pH6。
三、用具准备:18×180毫米试管数支,1.5×1.5厘米纱布数块,水果刀一把,铁架台一只,漏斗一只,1000毫升烧杯2只,普通棉花3—5两,手提式高压灭菌锅一只,电炉一只。
四、配制程序:称量去皮,挖去芽眼,切成蚕豆大小块状的土豆200克→加水煮沸土豆30分钟→纱布过滤→取土豆汁并加水至1000毫升→加入18—20克琼脂→加热融化→加其他成分→搅拌均匀→分装试管→塞好棉塞→牛皮纸包住棉塞部分→ 10支试管捆成一捆→直立放入高压锅内→灭菌→取出试管摆成斜面,凝固后备用。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一)
食用菌的菌丝体
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俗称菇或蕈。
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或子囊菌纲的菌类。
所谓担子菌是指有性孢子外生在担子外的菌类,如双孢蘑菇、香菇等。
子囊菌是指有性孢子内生于子囊内的菌类,如羊肚菌。
目前国内外栽培数量最多的是担子菌纲的菌类,包括银耳目的银耳、黑木耳,多孔菌目的猴头菌和伞菌目的香菇、草菇等。
在担子菌纲中又以伞菌目的种类最多,资源比较丰富。
因此着重以伞菌为例,介绍一般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的。
(一)菌丝体
生长在基质中的大量丝状物是食用菌的营养体,称菌丝体。
菌丝体是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的管状的丝状体,每根细丝叫菌丝。
菌丝以顶端部分进行生长,但菌丝的每一个细胞都潜存有生长的能力。
菌丝通常无色透明,但也有的种类有色,在基质中蔓延伸展,反复分枝,组成菌丝群,通称为菌丝体。
菌丝体一般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基内菌丝,或者叫营养菌丝,分布在基质内,一方面吸收营养,一方面分枝繁殖,不断向四周蔓延扩展;另一部分菌丝是气生菌丝,由基内菌丝产生并分布在空气中,并在一定季节和一定的发育阶段,产生出繁殖器官——子实体。
左图
中深
色发
暗的
是基
内菌
丝,
浅色
发亮
的是
气生
菌
丝。
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菌丝体的形态结构也不一样,通常可分为初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和三级菌丝体三种。
初生菌丝体也叫一级菌丝体,是刚从担孢子萌发而成的菌丝体。
开始时含有许多核,以后细胞产生横隔,使每个细胞各具一个核,所以也叫单核菌丝体(或同核体)。
初生菌丝体无论如何繁殖,一般都不会产生子实体。
次生菌丝体也叫二级菌丝体。
初生菌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由两个单核菌丝细胞的细胞质融合在一起(质配),成为双核细胞,具双核细胞的菌丝体称双核菌丝体。
由于细胞内含有两个遗传性不同的核,所以又称异核体。
双核菌丝体的菌体粗壮,生长也快。
在菌丝隔膜上方有锁状联合的结构。
所谓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细胞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双核菌丝得以不断增殖。
锁状联合是在这种双核菌丝上的横隔膜处产生的一个具有特征性的突起。
它往往发生在菌丝顶部双核细胞的两核之间。
最初由细胞向侧面伸出一个喙状突起,向下弯曲,其顶端与母细胞接触。
与此同时,两核之一移入突起之中,然后二核同时分裂,产生四个子核,二核留在细胞的上部,一核居下部,一核在突起之中。
这时,细胞生出隔膜,将原来的细胞分成两个,上面细胞双核,下面细胞一核;突起的基部也同时产生横隔,其顶端则与下面细胞接触处融通,其中的一核移入下面的细胞内,因而就构成了上下两个双核细胞,侧面就留下了销状联合。
所以凡是具有锁状联合的菌丝就可以断定它是双核菌丝;但反之则不然,因为有许多具有双核菌丝的担子菌并不产生锁状联合。
通常菌丝较细的食用菌如香菇、黑木耳等,在双核菌丝上都有锁状联合;菌丝较粗的食用菌如蘑菇、草菇等在双核菌丝上就没有锁状联合。
三级菌丝体又叫结实性双核菌丝体。
双核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在适宜条件下,能互相扭结成团,发育成子实体原基,进一步发育成子实体。
它与次生菌丝体所不同的是有一定排列、有一定结构和组织分化的双核菌丝体,而不再是散生的、无组织的双核菌丝体。
(二) 菌丝体的特殊形态
菌丝束有些食用菌的菌丝体平行地排列在一起,组成白色、粗而略有些分枝的束叫做菌丝束,能够把基质中的养分和水分及时输送到子实体内。
菌索许多菌丝体交织在一起,密集成绳索状的结构叫菌索。
它的外层是由菌丝分化形成的较紧密的组织,或叫外表皮;有一个生长的尖端。
一般颜色较深,在不良的环境中能保持休眠状态,也有的可以蔓延伸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形成子实体。
菌核有些菌丝体成团,密集成块状或颗粒状的休眠体叫菌核。
菌核能使食用菌抗御不良环境,也有贮存营养的作用,如茯苓的菌核贮存80%的茯苓多糖。
菌根有的食用菌的菌丝能和高等植物的根生长在一起,组成相互供应养分的一种共生的菌根组织。
较常见的是外生菌根,即少量的菌丝进入根皮组织的细胞间和寄主植物交换营养物质外,大量的菌丝则在根周围形成类似菌索的结构,这就是外生菌根。
如松茸和赤松根共生,或块菌和栎树根共生时,即是如此。
菌膜菌丝紧密地交织成的一层膜。
如在香菇栽培中在菌块表面可以看到有白色或后期变褐色的膜。
有些食用菌在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上还会形成厚垣孢子、粉孢子、芽孢子、分生孢子等无性繁殖器官。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这些无性孢子又能萌发成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