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成败的影响因素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173.83 KB
- 文档页数:5
分析青光眼手术后滤过泡的问题【摘要】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是青光眼手术比较多见的并发症类型,临床中发生率高。
本文就针对青光眼手术后滤过泡的问题加以分析,旨在为日后的青光眼手术提供简单参考。
【关键词】青光眼;术后;滤过泡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的囊壁是避免眼内组织受到细菌侵袭的重要屏障。
如果囊壁较薄,特别是在受到轻微外伤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囊壁受到损伤发生渗漏,而渗漏的通道也就成为病原菌侵袭入眼的通道,有时上下眼睑对滤泡的摩擦甚至均有可能对滤泡造成损伤。
滤过泡感染是因术后细胞感染所致,并不会让玻璃体出现感染。
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是因滤过泡、玻璃体等受到感染而出现严重表现的病症。
一、滤过泡的形态学分类(一)理想滤过泡理想滤过泡通常表现为囊壁较厚,表面光滑的弥漫性乳白色多囊样结膜隆起,隆起的结膜表面无血管,这种滤过泡一般都具有疏松较薄的上皮结缔组织,能允许眼内有较多的液体由此处流出。
如果作裂隙灯光学切面检查,可以发现由较薄的单个或多个较大囊泡组成,表面无血管,房水可直接渗流到结膜上皮下,这种滤过泡通常具有良好的降眼压功能。
(二)囊性滤过泡囊性滤过泡和上述的理想滤过泡则有所不同。
它弥漫囊状隆起,泡壁薄,表面有贫血症状,近角膜缘处可见分房样的微小囊。
(三)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近年来文献上报道较多的一种滤过泡,其发生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由于它的泡壁是由致密纤维膜组成,缺乏足够的渗透性小孔,通常在术后4~6周可重新出现眼内压升高。
(四)扁平滤过泡如果滤过手术后,手术区的结膜与巩膜粘连,表面含血管,这样的滤过泡就是扁平滤过泡。
因泡壁厚,有坚实的瘢痕形成,呈硬结状,表面及周围充满新生血管,因此,它无滤过功能,患者术后的眼压也不能下降。
二、滤过泡引流的机制与产生因素(一)滤过泡引流的机制(1)房水通过薄壁的结膜上皮直接与泪液混合;(2)通过新的有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直接与输淋氏管连接;(3)房水可使巩膜和球结膜下毛细血管壁周围产生疏松的退行性变,使房水直接被这些血管吸收;(4)通过众多极细的网状相连的淋巴管流入结膜下,然后再进入静脉系统。
滤过手术治疗青光眼成功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保定072750)张士宏摘要目的:对滤过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成功率进行探讨,找出影响手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入住我院的青光眼患者180例,入选病例均接受滤过手术治疗,运用Kaplan-Meier 生存率曲线了解手术成功率,以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白内障手术史、术后并发症等作为因素,运用C o 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各因素对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的影响。
结果:术后18个月的手术成功率为69. 44%;Cox 分析:青光眼患者年龄越高,经滤过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越高;与术前眼压控制不满意的患者相比,眼压平稳的患者收获的手术成功率较高;与发生前房出血的患者相比,无前房出血患 者的手术成功率较高(P<〇. 05)。
结论:滤过手术治疗青光眼预后良好;年龄、前房出血、手术时机是滤过手术失败的高危因素。
主题词青光眼/外科学@滤过手术因素分析,统计学【中图分类号】R 775【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l 000-7377.2016.12.025青光眼是一种疑难眼病,以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为主要症状,该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的特 点[1]。
研究指出[2],用滤过性手术治疗青光眼患者收 效满意。
滤过性手术虽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但 手术成功率并不能达到1〇〇%,本文将对滤过手术治 疗青光眼的成功率进行探讨,希望能找出影响手术成 功率的相关因素,为眼科医师顺利开展临床工作提供 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80例(均为单眼患病),其 中男36例,女1U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6.36±5. 69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0例,慢性闭角型青 光眼110例;11例患者有白内障手术史。
人选病例均 曾接受药物治疗,效果欠满意。
本次研究符合伦理学 标准且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