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92.68 KB
- 文档页数:28
中外新闻事业史教案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为两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部分主要讲授我国从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脉络,包括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新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大新闻宣传活动的历史概况、著名新闻人物、各时期主要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以及其他新闻机构等;外国新闻事业史部分主要讲授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梗概和基本规律,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和职能,以及当前世界不同类型国家新闻事业的概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课程共36课时,18周,每周2课时。
教材:(1)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年;(2)张允若编著《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外新闻史1305,1-18,广电041班,52人前言:学习新闻史的方法一、什么是新闻史1、新闻史——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新闻学:新闻史论+新闻业务二、学习新闻史的方法1、记忆史实,正确理解并评析与其他课程的比较:(1)新闻理论——分析、理解、记忆、分析(2)新闻业务——理论与实践并重,尤重后者(3)新闻史——记忆、分析2、把握主线,突出重点主线:新闻史分期重点:重要时代、重要报刊、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第一”、“最早”3、以人为本,以人率事报人——报纸4、暗线:传播科技是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传媒的不断更新、传播能力的不断提高5、处理好史论、新闻史学与史学之间的关系(1)运用新闻理论分析新闻史实(2)新闻史也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交叉学科),要在历史大环境下研究。
*结合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的经历谈谈怎样学习新闻史。
方汉奇,1926年,1946年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曾在上海新闻图书馆工作,现为中国人大教授。
座右铭:“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范文澜)中国新闻史绪论:中国新闻史的分期及特点(唐开元年间—1949)重点和难点:1、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分期;2、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一、中国新闻事业史分期1、古代报纸发展时期(唐开元年间-1820s)(2课时)开元——713到741年,共二十九年三种类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2、在华外报发展与垄断期(1820s初—1890s初)(1课时)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年8月,<英>马礼逊、米怜《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马六甲)3、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1890s中期—1910s中期)(2课时)两次国人办报高潮4、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黄金时期(1915—1927)(2课时)启蒙报刊——《新青年》为主体百家争鸣——《申报》(1872/4/30)、《新闻报》(1893/2/17)、《大公报》5、两级对立新闻事业格局形成与演变期(1927-1949)(1课时)形成阶段:1927、4——1937、7共处阶段:1937、7——1945、8结束阶段:1945、9——1949、10二、特点1、事业性质——强烈的政治性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以政治家办报为主流2、新闻业务——重视言论政论、“立言”王韬《循环日报》(1874、1、5)——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报刊政论时代3、管理体制——机关报为主体4、历史沿革——特有时期复习题:1、简述中国新闻史的分期。
课程名称:新闻事业简史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理解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兴趣,提高其新闻素养。
教学重点:1. 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2. 分析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新闻事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新闻事业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新闻事业的起源- 介绍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时期的新闻传播方式。
-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新闻事业的起源。
2.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讲解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如报纸、杂志、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兴起。
- 分析近代新闻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如启蒙思想、民主运动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近代新闻事业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影响?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提出课后思考题: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新闻事业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讲解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如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的兴起。
- 分析现代新闻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如信息传播速度、舆论监督等。
2. 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 讨论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如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政府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哪些挑战?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研究法:学生研究相关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新闻史教案中国新闻史教案中国新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中国新闻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人物,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2.熟悉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3.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4.提高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新闻史概述2.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3.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5.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6.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7.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讨论法4.实践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新闻史概述1.引入:介绍中国新闻史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2.讲授:讲述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中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二课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1.引入:介绍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清末民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三课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四课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五课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执笔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文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编号:0104004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8理论学时:68 实验学时:0学分:4开设专业:新闻学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属新闻学基础知识范畴,为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本课程介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进程概貌,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新闻人物、重要新闻媒介的产生过程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有系统而完整的了解,对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概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事件和新闻史人物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2.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3.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历史背景,发挥基础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产生和发展概况,唐宋无明清历代在我国出现的主要报纸及特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邸报和小报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第五节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教学要求:了解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外报在中国的扩展和影响教学要点:第一节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第四节近代报业的广泛传入与影响第三章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教学要求:了解民族近代新闻事业产生的概况,掌握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及其特点和作用,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出现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三节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特点与进步作用第四章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本时期的主要报刊及其特点,掌握本时期的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掌握主要的新闻事件。
第六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五四时期报刊的特点,学习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作风,继承无产阶级早期办报的好传统。
重点和难点:1、五四时期中国过早期无产阶级的报刊发展情况。
2、《新青年》等报刊对新文化、新思潮的现场及其受到的冲击。
3、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
主要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新机一、国民党的报纸复苏首先是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的报纸开始出现,1915年10月10日在上海出版了《中华新报》,由张季鸾主持笔政;1916年中华革命党人叶楚伧、邵仲辉创办了《民国日报》,之后在北京还先后出版了国民党各派的报纸《甲寅日刊》、《中华新报》、《东大陆民报》、《晨钟报》等。
这些报纸反对帝制,相信共和,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这就从新闻宣传中打开了军阀控制报界的缺口。
二、邵飘萍自办新闻编译社1916年邵飘萍一面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一面创办“新闻编译社”,既采编本国新闻,也选择外电,向北京各报发稿。
他有振兴中国人民新闻事业的雄心,想发展独立自主的新闻事业,这是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反抗,也是一种民主要求。
三、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和《青年杂志》问世陈独秀“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到日本,1915年回国,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大型刊物《青年杂志》。
后来他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依托北大文科,以该刊物为阵地,使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一、《新青年》宗旨:第一卷《青年杂志》其宗旨:“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改,非其旨也”。
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接受读者批评,开始批评时政。
作用:在批孔反复辟中宣传科学民主;在反顽固势力中提倡新文学运动;把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影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运动;造就了一批人才;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二、《每周评论》及新青年团体的分裂(一)《每周评论》是《新青年》的姊妹刊物,二者相互补充,各有特点,他们协同作战共同扫除新文化运动的障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辟广阔阵地。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一篇: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一、课程说明(一)教材的选用本课程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作为主要教学参考用书。
(二)本课程的目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规律。
使学生吸取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3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5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重点讲述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其中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和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是重点章节;而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和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的反复为本课程难点章节。
(五)本课程的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新中国文化史的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前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法规、管理等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描述。
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和业务等课程都会使用新闻史料来阐释相关的问题的。
二、课程内容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对于这种说法,克罗奇有一个很经典的论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我们对一切历史的认识,都掺入我们当代人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不能毫无主观色彩的去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
大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历史和现当代的具体事实相联系。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也曾经说过:“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讲述的是人类的经验及后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加进了许多因素,如社会形态、人等。
”二、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新闻教育、新闻法规等有关新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1.2 教学内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图片或实物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于新闻事业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第二章:报纸的兴起与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报纸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概况2.2 教学内容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报纸的特点和作用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概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报纸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案例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报纸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报纸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三章:无线电广播的诞生与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理解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概况3.2 教学内容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概况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无线电广播诞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无线电广播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四章:电视的诞生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理解电视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电视的发展概况4.2 教学内容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电视的特点和作用中国电视的发展概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电视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电视的发展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视诞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电视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五章:新闻事业与社会的互动5.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5.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案例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事业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新闻事业对社会作用和影响的理解第六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6.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概念掌握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探讨新闻事业在数字化时代的道德挑战6.2 教学内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定义与重要性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与责任数字化时代新闻道德挑战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础知识案例分析法:讨论具体的新闻道德挑战案例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职业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及对职业规范的应用第七章:新闻采访与报道技巧7.1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与编辑方法理解新闻现场的处理与报道伦理7.2 教学内容采访准备与技巧报道结构与写作风格现场报道的伦理与实践7.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授采访技巧和报道写作知识实操演练法:模拟新闻采访和报道过程反馈法:学生互评和教师指导改进模拟采访:评估学生的采访技巧和问题设计报道写作:评估学生的报道结构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新闻报道伦理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流程8.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编辑的基本职责掌握新闻出版的流程与规范学习新闻排版与设计的原则8.2 教学内容新闻编辑的角色与任务出版流程与时间管理排版设计的原则与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编辑的职责和出版流程实操演练法:学生参与模拟新闻编辑过程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完成排版设计任务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编辑职责的理解排版设计展示:评估学生的排版设计能力和创意编辑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参与编辑过程的表现第九章: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理解新闻媒体在公众关系中的作用掌握新闻发布和媒体沟通的技巧探讨新闻媒体与公众互动的新趋势9.2 教学内容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概述新闻发布与媒体沟通的策略新媒体时代公众互动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基本概念角色扮演法:模拟新闻发布和媒体沟通场景小组讨论法:分析新媒体时代公众互动的案例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理解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在模拟沟通中的表现第十章:新闻事业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分析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理解新闻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10.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新闻教育的意义与未来角色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新闻事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闻业的发展方向小组分享法:学生分享对新闻教育未来角色的看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事业挑战与机遇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新闻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事业在社会的角色和影响是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明确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新闻事业史的定义、范围新闻事业史,就是新闻事业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的事实。
它属于文化史的范畴,是总的通史的组成部分。
新闻事业史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卫星通讯、新闻教育、新闻法学等发展变化的历史。
二、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新闻教育、新闻法规等有关新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显学。
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起点,新闻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是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开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着为起始、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有1230能多年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看,可分为五个时期:(一)从唐朝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发展时期)(二)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前10年(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期)(四)1915年——1927年(黄金时期)(五)1927年——1949年(国民党和共产党新闻事业对立格局形成与演变时期)三、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1、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新闻事业是人创造的,但人的主观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支配主观的客观条件,是有变化的,这一变化是有规律的。
我们了解它的规律,可以指导当前的新闻工作,更好地认识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中的问题。
2、可以总结和借鉴前辈的办报经验和教训。
我们有外人在华的办报经验,有留学生、华侨在国外的办报经验,有白区、苏区、游击区的办报经验,还有利用不同性质的报刊采取各种方式宣传的经验和教训。
3、继承发扬历史上一些报人的好作风,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方法。
胡乔木曾特别强调地指出:“报刊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报刊工作者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必须详细地介绍一些杰出的报刊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一、课程名称新闻事业简史二、课程目标1. 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新闻事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2. 培养学生的新闻史观,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新闻事业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对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内容1. 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2. 我国新闻事业的创立与发展3. 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发展4. 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六、教学重点1. 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2. 我国新闻事业的创立与发展3. 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七、教学难点1. 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发展2. 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新闻事件,使学生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闻事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3.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发展,分享各自的观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新闻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使学生了解新闻事业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时1. 讲解:我国新闻事业的创立与发展。
2.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发展,分享各自的观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新闻事件,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使学生了解新闻事业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 总结:归纳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强调新闻事业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十、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交流:评估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的表现,如观点是否独到、逻辑是否严密等。
一、教案简介《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本课程将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现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 掌握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重要事件;3. 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背景1.1 中国古代的传播方式与新闻概念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2.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新闻政策与管理2.2 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2.3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的改革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3.2 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3 文化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困境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4.1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的恢复4.2 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的变革4.3 互联网时代与新闻事业的新发展第五章: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5.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5.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5.3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述、解读、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观点;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新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等;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领导能力等;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质量,包括研究深度、分析能力等;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工具,如口碑、驿站、邸报等。
1.2 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如申报、新闻报等。
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4 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探讨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挑战。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2.1 党的新闻事业方针: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新闻事业的方针和政策。
2.2 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新闻事业,如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
2.3 抗日战争与新闻事业: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困境。
2.4 解放战争与新闻事业:探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3.1 建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3.2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3.3 突发事件与新闻报道:探讨中国新闻事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与挑战。
3.4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监管与自律4.1 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阐述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如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
4.2 新闻法律法规:介绍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新闻出版自由条例等。
4.3 新闻事业的自律:探讨新闻行业的自律组织与规范,如中国记协、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等。
4.4 典型违规事件分析:分析我国新闻事业中出现的典型违规事件,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
第五章: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1 媒体融合与新闻事业: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
5.2 互联网新闻传播:分析互联网新闻传播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