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考_中考_高考的历史回顾
- 格式:pdf
- 大小:254.67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1年第9
期中考、高考是无数教师、家长和学生关注的话题,它们牵动着无数人的欢喜与悲伤,许多人因此改变人生,更有甚者以此结束人生。但即便处在如此地位,我们中的许多人也仅仅关注其过程与结果,却不曾了解其历史演变,而关系着学生能否毕业的会考,更是遭受了被忽视的命运。一、会考的历史演变会考(UnifiedExams)又称中学毕业学科水平考试,即汇集某地区内的各校毕业生进行统一命题考试。高中阶段的会考制度酝酿于1983年,开始于1985年,1990年以后在全国实行,到1993年,全国各地均实行此项制度,随后又推广到初中阶段。会考属于目标参照性测验,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学生的考试结果与这一标准比较,以判断学生是否达标,为此,会考是一种水平考试。这种测验要求预先制定出考生需要达到的最低临界标准,并根据这一标准判断学生是否合格。而中考、高考属于常模参照性测验,它们是以学生团体在该考试中的平均成绩(常模)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学生的平均成绩在该团体分数中的相对位置,注重考生之间的比较,以此判断学生之间的能力,便于选拔。[1]1983年,我国进入高考的全面改革时期。在此之前,由于没有统一的中学毕业水平考试,使高考同时兼有衡量高中学生毕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当时认为这是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负担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经过两年的准备之后,1985年教育部决定首先在上海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之后,推广到浙江、海南、云南、湖南、湖北、广西、安徽、辽宁等省。1990年8月2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会考制度的意见》,会考制度正式成立。自此,“会考”成为检查和评估高中阶段教学质量、考核高中毕业生学习是否合格的主要手段,后来“会考”又延伸到初中。会考的实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属于国家认可的省级水平考试,会考的组织实施基本参照高考(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只是难度大大降低。高中会考成绩合格才能毕业并取得报考大学的资格。在后来的实践演变中,各地的会考政策发生变化,如,允许高中会考成绩不合格者(1至2门)报考大学;会考成绩由百分制变成“合格”与“不合格”;试卷分为“开卷”和“闭卷”两部分,保证合格率;组织权力下放等。会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们对高考的过分重视,在一段时间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行会考之后,各校充分发挥了会考在完成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改革过程中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保证了课程计划的实施。在会考背景下,不论高考指挥棒怎样变化,学校都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开齐课程(包括实验考查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力争让全体学生都学好高中课程,通过省级会考,拿到高中毕业合格证书。将水平测试与升学考试分开的做法,使片面追求升学的现象得到缓解,同时也促进了不参加升学考试课程的师资配备。但是,目前的会考已被“淡化”了许多,而且有逐步被结业考或毕业考所取代的趋势。《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要改革高中会考制度,允许不再进行高中会考。会考的“初衷”主要是两个。第一,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考、中考、高考的历史回顾
□黄德兴(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视点7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1年第9期结果证明会考并没有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在其初始阶段,还加重了学生负担。许多教师和学生颇有感叹:“原来三年紧张一次,现在年年紧张。”后来难度降低,这一矛盾有所缓和。但加重负担的原因也许不在有无会考本身,而与会考的内容、方法等有关:“会考”基本效仿高考模式,命题指导思想陈旧,学生必须反复背诵方能过关。第二,有助于学校端正办学思想,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偏科”现象。但实际效果也不明显,由于其成绩不计入中考、高考,像历史、政治这样的小科目逐渐被淡化。因此,有人认为“会考的历史使命已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有人建议将中考与会考合二为一[2],也有人认为高中会考应该缓行[3],会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由于考生都能通过这样的考试,考试的意义已经不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考将被改革,甚或淘汰。二、中考的历史演变中考(TheSeniorEntranceExam),全称叫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中考以省(直辖市)为单位出题。目前,许多省份将中考的命题权下放到所属地级市(区)。中考属于选拔性考试,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选拔,因此,中考内容要坚持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又要坚持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鼓励初中毕业生下基层锻炼,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由毕业考试(会考)替代,会考中的几个科目(如语文、数学)达到一定的分数就有资格申请进入高中就读,这个阶段没有固定的中考制度,中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人们开始重视学历,学历成了找工作的敲门砖。中考由此逐渐得到重视,每年参加中考的考生将从会考中预选,即从会考中选出高中(中专)预招生人数几倍的优秀毕业生,复习两个月,再参加统一的升学考试,一般中师中专和高中考试合为一次考试,这一次的升学考试科目相对较少,初中会考可以说成中考的淘汰赛,这时的中考上线率十分低,可谓“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4]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能上大学的机会增加,中考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加,中考人数也逐渐增多。到目前,中考成了规模最宏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考试,我们对中考的重视程度与高考相当,甚至可能比高考还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中考和高中招生相关政策规范,中考将走向一种新的制度。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启动,2001年进入实验区,2005年在全国全面推进。2004年,第一届新课程的毕业生参加中考,2008年全国所有初中毕业生都按新课程要求参加中考。新中考试图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级中学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5]中考可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也可以两考分开。随着改革实践的推进,“中考”逐渐被“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简称学业考试)取代。学业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说以前的“中考”融入了“初中毕业会考”,即考的形式是会考的形式,考的结果是升学、招生选择的依据,目标参照性测验的“会考”分数体现了常模参照性测验“中考”价值。这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文件中可以体现。文件明确提出“学业成绩应以等级形式呈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根据考试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或公布名次”。另外,新中考的考试形式也由以前单一的纸笔测验变为纸笔测验、听力测试、实验加试、体育加试、口试等多种评价形式,纸笔测验也采用闭卷、开卷等不同形式。评价内容强调中考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一轮的中考改革不仅在考试方面做了改革,也在普通高中招生方面作了要求,要求高中招生应将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建议提供给普通高中录取用的学业成绩应以等级的形式呈现等。三、高考的历史演变高考(NationalMatriculationTest),全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定义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考是考生进入大学的资格考试,是国家考试之一,由国家统一组织调度,国家或省专门组织命题,统一时间(部分省市考试科目较多,结束时间较晚)
的视点8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1年第9期考试。科举制度废除后,西方的大学自主招考直接引用到中国的新式学堂。其间,我国也曾出现过统一考试、联合招生的举措,但是都不为延续。新中国成立初期,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形式上的联合招生外,其他学校都沿用自主招生制度。[6]由于学校声誉差异的原因,造成很多学校招生不足、报到率低等混乱局面,因此,建立高度统一、严格管理的大学准入制度成为了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1952年,统一的高考制度初步形成。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废除了大学入学考试,实行过“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推举制度,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文革之后,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国务院决定自该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由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改革形势的影响,原来的高考制度越显不适应了,于是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高考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历程以1997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7]第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有三方面。第一,推行会考制度的同时,变革高考科目设置。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试科目分为文、理两类,以前忽视的科目分别放在相关类别作为升学考试科目,比如“历史”作为文科生的必考科目。但是此举仍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理科生几乎将“历史”一类的文科生科目作为可有可无的课外科目。第二,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是在参照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5年开始在广东省的英语和数学考试中试行,1989年逐渐在全国推广。第三,大力推进和加强高考能力考查。但是,施行的高考制度仍然没有遏制应试教育的现象,反而愈演愈烈,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助长了应试教育的气焰。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包括了高考改革的意见。于是,高考改革迈入第二个改革阶段。1997年高校招生完成并轨(“并轨”指在招生计划中不再分国家任务、委托培养、自费生三种计划形式),1999年2月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俗称“3+X”,高校由此开始大幅度招生。该方案中“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所谓“X”是指高校有权从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6个学科自行确定1门或几门考试科目,或者由这6个科目组成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等,认为实行综合考试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自2002年起,这种高考方案在全国普遍实行。之后,这种考试方案随地区进行了一些变化,“3+X”“3+X+1”“4+基础综合”“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4科+选修2科)+信息技术+综合素质测评”“3+综合”等等。高考改革不仅在考试科目上作了变化,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内容上要求重视素质、能力、知识运用的考查,命题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又不拘于大纲(标准);考试形式上,允许个别地区自主安排考试;录取方式上,逐渐实行计算机网上远程录取,加试英语听力等。新高考自2000年春季开始试点,2001年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2002年该方案在全国全面实行,2003年高考时间由7月提前到6月以避开酷暑和洪水。[8][9]当前,自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高考开始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全国都在组织专家对这方面的试题评价进行研究,探索招考分离、学生多次选择、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试点,以图高考能够引导学校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会考与中考、高考是两种性质的考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能用静态的眼光来看其对与错。比如,目前的中考融合了升学和毕业两重功能,有人认为这又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考试制度,是一种倒退,但从中等教育普及的角度来看,淡化中考的甄别,不就是普及的最好诠释吗?可能有一天,高考也会走中考改革的路线,至于高考制度的优劣,只有通过历史来证实。□◢参考文献:[1]徐万益.中考的性质与数学命题的原则、特点[J].宁夏教育,1994(5).[2]任章林.高考和会考合二为一[J].教学与管理,2007(1).[3]陈应祥.高中会考应该缓行[J].中小学管理,1995(6).(下转第14页
)视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