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4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新闻事业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新闻传播方式、技术手段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2. 熟悉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事件、里程碑及代表性人物,理解新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3. 掌握新闻伦理、法规及社会责任,分析新闻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评述;2. 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不同的新闻体裁表达观点和传递信息;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和分析新闻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新闻职业道德;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形成客观、公正、真实的价值观;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理解新闻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新闻事业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新闻写作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新闻观念和职业道德,为今后从事新闻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新闻事业史概述:介绍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涉及新闻传播方式的演变、新闻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新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章“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2. 我国新闻事业重要事件与人物:讲解近现代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事件、里程碑及代表性人物,分析这些事件和人物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二章“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事件与人物”3. 新闻伦理、法规与责任:探讨新闻伦理、法规的基本原则,分析新闻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强调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第三章“新闻伦理、法规与责任”4. 新闻写作与报道技巧:教授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不同体裁的新闻写作技巧,以及如何进行新闻报道。
教学内容:第四章“新闻写作与报道技巧”5. 新闻事件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中外新闻事业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四号黑体)(一)总体目标:(小四号黑体)本课程以全球新闻传播业的历史为讲述对象,以时间为轴、国别为纬,简明扼要地对其演变过程进行勾勒。
从人类出现“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一直讲述到20世纪信息化时代到来后的新闻业。
内容涉及各社会历史阶段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各国重要新闻机构、著名新闻从业者和记者,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内容、特征演变,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新闻体制、新闻业务和传播观念等等。
(二)课程目标:(小四号黑体)(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五号宋体)课程目标1:1.1扼要讲述中、外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勾勒近代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演变脉络;1.2揭示新闻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对有影响的报人、记者、编辑、报刊评论家等生平进行评述,以期达到鉴往知今、洋为中用的目的。
课程目标2:2.1使学生树立一种大历史观以及相应的新闻观,培育专业素养与职业认同;2.2一方面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廓清目标。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具体描述各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实验课程可按实验模块描述)导论1.教学目标:掌握关于新闻史及其历史分期2.教学重难点:对于“新闻史”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界目前有不同理解;当前新闻史的分期、脉络及其优劣评析。
3.教学内容:本章是课程的概论,内容有:(1)历史是什么;(2)三种“新闻的定义”;(3)我们所理解的“新闻史”及其分期;(4)本课程的授课思路和内容;(5)小结4.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5.教学评价:提问+文本阅读第一章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1.教学目标:掌握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2.教学重难点:人类信息传播媒介从口语传播到印刷传播的过程;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变迁之关系。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数分配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口头、文字传播的发展历程,古代新闻媒介的发展状况。
各个朝代新闻传播业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京报的由来第一节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二、先秦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汉唐至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汉唐时期的新闻事业二、宋至清代的新闻事业【复习思考题】唐代的邸报【作业题】简述清代的京报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近代报刊的基本情况,了解近代社会与报刊发展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外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近代报业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早期的中英文报刊第二节鸦片战争后的报业一、香港报业二、上海报业三、外报在华的发展与影响【复习思考题】谈谈你对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的看法【作业题】简述广州的早期报业第三章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国人办报的主张,了解国人创办的主要报刊。
【重点难点】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与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二、国人早期所办报刊第二节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一、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二、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贡献一、强度相对数二、结构相对数三、比较相对数四、动态相对数【复习思考题】国人早期办报活动的社会背景【作业题】简述维新派办报活动与维新运动的发展。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时期各政党办报活动及其政治上的争斗,新闻事业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报刊上所展开的论战对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办报活动及其论战一、革命报刊的兴起二、《苏报》三、改良派的报刊第二节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一、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二、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新闻思想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复习思考题】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报刊【作业题】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执笔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文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编号:0104004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8理论学时:68 实验学时:0学分:4开设专业:新闻学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属新闻学基础知识范畴,为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本课程介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进程概貌,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新闻人物、重要新闻媒介的产生过程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有系统而完整的了解,对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概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事件和新闻史人物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2.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3.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历史背景,发挥基础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产生和发展概况,唐宋无明清历代在我国出现的主要报纸及特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邸报和小报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第五节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教学要求:了解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外报在中国的扩展和影响教学要点:第一节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第四节近代报业的广泛传入与影响第三章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教学要求:了解民族近代新闻事业产生的概况,掌握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及其特点和作用,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出现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三节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特点与进步作用第四章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本时期的主要报刊及其特点,掌握本时期的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掌握主要的新闻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代码80000437课程性质选修课先修课程新闻理论总学时数40 周学时数 2开课院系新闻系任课教师蒋建国编写人蒋建国编写时间2007.8.25使用教材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新闻史作全面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了解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新闻史与社会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从事新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要求新闻事业史涉及到新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并在课前作好预习工作,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标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提问,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通过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展示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中国新闻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难点是对近现代报刊史作全面的介绍,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
主要考查新闻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评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考察学生对于新闻史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
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数分配章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或手段课后作业思考题练习题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2 课堂讲授 1 1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初步发展4 课堂讲授 1 1三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4 课堂讲授 1 1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六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八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十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事业8 课堂讲授 1 1**合计40 11 1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口头、文字传播的发展历程,古代新闻媒介的发展状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2、“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3、“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4、“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1.2 教学内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图片或实物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于新闻事业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第二章:报纸的兴起与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报纸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概况2.2 教学内容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报纸的特点和作用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概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报纸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案例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报纸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报纸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三章:无线电广播的诞生与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理解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概况3.2 教学内容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概况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无线电广播诞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无线电广播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四章:电视的诞生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理解电视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电视的发展概况4.2 教学内容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电视的特点和作用中国电视的发展概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电视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电视的发展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视诞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电视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五章:新闻事业与社会的互动5.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5.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案例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事业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新闻事业对社会作用和影响的理解第六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6.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概念掌握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探讨新闻事业在数字化时代的道德挑战6.2 教学内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定义与重要性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与责任数字化时代新闻道德挑战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础知识案例分析法:讨论具体的新闻道德挑战案例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职业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及对职业规范的应用第七章:新闻采访与报道技巧7.1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与编辑方法理解新闻现场的处理与报道伦理7.2 教学内容采访准备与技巧报道结构与写作风格现场报道的伦理与实践7.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授采访技巧和报道写作知识实操演练法:模拟新闻采访和报道过程反馈法:学生互评和教师指导改进模拟采访:评估学生的采访技巧和问题设计报道写作:评估学生的报道结构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新闻报道伦理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流程8.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编辑的基本职责掌握新闻出版的流程与规范学习新闻排版与设计的原则8.2 教学内容新闻编辑的角色与任务出版流程与时间管理排版设计的原则与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编辑的职责和出版流程实操演练法:学生参与模拟新闻编辑过程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完成排版设计任务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编辑职责的理解排版设计展示:评估学生的排版设计能力和创意编辑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参与编辑过程的表现第九章: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理解新闻媒体在公众关系中的作用掌握新闻发布和媒体沟通的技巧探讨新闻媒体与公众互动的新趋势9.2 教学内容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概述新闻发布与媒体沟通的策略新媒体时代公众互动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基本概念角色扮演法:模拟新闻发布和媒体沟通场景小组讨论法:分析新媒体时代公众互动的案例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理解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在模拟沟通中的表现第十章:新闻事业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分析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理解新闻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10.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新闻教育的意义与未来角色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新闻事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闻业的发展方向小组分享法:学生分享对新闻教育未来角色的看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事业挑战与机遇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新闻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事业在社会的角色和影响是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36 学分: 2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
一、教案简介《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本课程将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现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 掌握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重要事件;3. 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背景1.1 中国古代的传播方式与新闻概念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2.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新闻政策与管理2.2 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2.3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的改革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3.2 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3 文化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困境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4.1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的恢复4.2 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的变革4.3 互联网时代与新闻事业的新发展第五章: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5.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5.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5.3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述、解读、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观点;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新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等;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领导能力等;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质量,包括研究深度、分析能力等;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中国新闻史是为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比较系统地讲授了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学习中国新闻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新闻史观,从我国新闻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得出相应的认识和结论。
我国的新闻学教育开始于1918年,至今已有了 90年的历史。
新闻史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的教学方式,它越来越强调将新闻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新闻界的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对于新闻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等。
简而言之,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中国新闻史课程奉行的指导思想。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定位于让学生了解我国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知识,学习我国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掌握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而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同时,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历史背景,发挥基础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1、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与基本情况;2、掌握新闻事业发展各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并能给予客观、理性的历史分析与评价;3、熟悉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能熟练地运用这些书籍和资料进行检索。
二、教学内容《中国新闻史》是新闻学专业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具有基础性、借鉴性、时代性、历史性和前沿性等特点。
新闻史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起构成了新闻学的主体,它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引导学生认识新闻学科和了解新闻工作的作用,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现实服务,本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的工作经验,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从而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发扬历史上新闻传播活动的优良传统。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脉络、封建时代各个时期官方新闻的传播特点;掌握并领会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第二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崛起第三节上海报业的崛起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了解我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察世俗》、《东西洋考》、《字林西报》、《万国公报》、《申报》等报刊,掌握中国近代报业的孕育发展过程;了解报业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依存关系;掌握早期新闻业务的发展进步情况,认识新闻业务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了解这一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第二节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第三节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了解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及其主编的情况;了解维新派办报的历史作用及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理解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系。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办报刊的情况;了解“苏报案”、两派报刊论战等近代新闻史上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了解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内外的办报活动;了解清政府制定报刊法规和出版官报的基本情况;掌握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新闻业务的改进。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第二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第三节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了解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演变情况,认识在旧中国不可能有新闻自由的根源;了解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政权统治新闻事业的手段与特点,认识其新闻出版法规的反动性质;了解民初有影响的报人的情况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了解《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把握《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演变成无产阶级刊物的主要历程;了解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分析掌握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了解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在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和办报思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工具,如口碑、驿站、邸报等。
1.2 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如申报、新闻报等。
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4 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探讨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挑战。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2.1 党的新闻事业方针: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新闻事业的方针和政策。
2.2 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新闻事业,如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
2.3 抗日战争与新闻事业: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困境。
2.4 解放战争与新闻事业:探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3.1 建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3.2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3.3 突发事件与新闻报道:探讨中国新闻事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与挑战。
3.4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监管与自律4.1 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阐述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如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
4.2 新闻法律法规:介绍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新闻出版自由条例等。
4.3 新闻事业的自律:探讨新闻行业的自律组织与规范,如中国记协、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等。
4.4 典型违规事件分析:分析我国新闻事业中出现的典型违规事件,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
第五章: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1 媒体融合与新闻事业: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
5.2 互联网新闻传播:分析互联网新闻传播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1.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新中国的新闻事业(1949-1978)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2.2 社会主义改造与新闻事业的变革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4 新闻事业在探索中前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1978-至今)3.1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事业的恢复与发展3.2 媒体多样化的趋势3.3 互联网与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3.4 我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第四章:我国新闻事业的制度与政策4.1 新闻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体制4.2 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4.3 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4 新闻事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第五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5.1 新闻伦理的含义与作用5.2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5.3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5.4 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第六章:重要历史事件与新闻报道6.1 重要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6.2 典型报道案例分析6.3 新闻报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6.4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第七章: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7.1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7.2 新闻写作的格式与要求7.3 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实践途径7.4 分析优秀新闻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8.1 新闻编辑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流程8.2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编辑特点8.3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出版8.4 培养学生新闻编辑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九章:新闻传播与受众9.1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9.2 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9.3 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与导向作用9.4 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十章: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0.1 数字化与网络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10.2 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创新10.3 在新闻领域的应用10.4 我国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详细讲解古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口碑、驿站、邸报等,以及这些方式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前言一、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对象(一)历史:(1)过去的事实;(2)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3)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产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三)新闻史和政治、经济、文化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史是研究新闻史的基础;另一方面,新闻史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研究。
(四)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内容:封建社会(1300多年),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00多年),社会主义社会(40多年)的历史;报刊(6万),通过社(1300个),电台电视台(3000多家)的历史;大小宣传战役(数百次),杰出新闻工作者(上千人),新闻宣传思想(数十种)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也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为实现服务。
具体来说,是因为:第一,现代历史哲学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事实和已经过去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过去的事实只有通过记载反映出来才是历史,“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
第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续和发扬历史上新闻宣传活动的优良传统。
如:政治家办报的传统,全党办报的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传统;讲事实、讲真话、讲真理的传统;艰苦奋斗的传统等。
第三,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
如,优秀记者黄远生、邹飘萍、范长江、陆怡、穆青等;优秀编辑家陈冷、潘公展、邹韬奋等;优秀评论家王韬、梁启超、陈布雷、张秀鸾、邓拓等;优秀新闻经营家汪康年、英敛之、汪汉溪、胡政之、肖同兹等。
第四,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知历史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史的重要性。
三、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发展概况第一阶段:1917——1949年,新闻史著作50多种。
其中,最早是1917年姥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影响最大的有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规模最大的有管仲翼的《新闻学集成》。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 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7、明代邸报的特点: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书、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发展。
①开始采用活字印刷;②仍以手抄为主;③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
④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 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1976—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了解新闻改革和进展情况。
重点和难点: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媒体的发展。
4、中国进入WTO后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新闻界揭露批判了“四人帮”的种种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拨乱反正。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宣传报道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障碍,直接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行。
三、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新闻界学习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恢复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新闻媒介逐渐摒弃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宣传模式,开始按新闻规律办事。
批评报道得以恢复和加强;读者工作受到重视。
第二节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一、加强经济报道,推进经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了转移。
新闻媒体报道推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了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改革举措,推进了经济改革。
二、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新闻界对其进行了斗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闻改革的起步及其经验教训
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
新闻界学习江泽民和李瑞环对新闻界的讲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新闻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加快和深化了经济改革。
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普遍重视;新闻界和海外的交住日益频繁。
二、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
新闻界告别了铅与火,改为激光照排,联网编辑,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三、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的繁荣
为适应新闻业的大发展,新闻教育由原来的三所院校有新闻系,发展到上百所院校有新闻系或新闻专业。
新闻学术研究的繁荣:研究机构不断增加,新闻学术研究的书刊大量增加。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课堂教学+讨论分析+课下资料收集
思考题:
1.新闻事业是如何进行拨乱反正的?
2.新闻改革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是如何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