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14水泥与沥青》word教案 (1)-精装版
- 格式:doc
- 大小:8.17 KB
- 文档页数:3
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1我们的身体第一单元走进树林1林中的树2树木中的纹路3蘑菇4林中的鸟5谁吃谁6茅草与锯子自由研究第二单元池塘群落8 鱼9 蛙10 龟和鳖11 池塘中的植物12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13 做个小生态瓶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公路14水泥与沥青15盘山公路16桥17车的运动18自行车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农田19常见的农作物20农作物与土壤21农作物与化肥22大棚蔬菜23防治病虫害自由研究1我们的身体(鄂教版科学五上第1课)教学目标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
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
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
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
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
”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水泥与沥青》教学设计实验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十四课实验名称:观察水泥和沥青有哪些特点实验班级:五(2)班实验设计理念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这个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水泥加水干燥后的变化,二是沥青加热后及冷却后的变化。
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水平、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水准,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
教会学生准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水平、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公路”单元的第一课,本节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的过程,教材围绕水泥加水干燥后的变化,沥青加热后及冷却后的变化两部分内容,为凸显不可逆变化和可逆变化,水泥加水干燥和沥青加热及冷却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五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水平,不但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相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
所以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增强指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⑴.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1我们的身体第一单元走进树林1林中的树2树木中的纹路3蘑菇4林中的鸟5谁吃谁6茅草与锯子自由研究第二单元池塘群落8 鱼9 蛙10龟和鳖11池塘中的植物12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13 做个小生态瓶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公路14水泥与沥青15盘山公路16桥17车的运动18自行车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农田19常见的农作物20农作物与土壤21农作物与化肥22大棚蔬菜23防治病虫害自由研究1我们的身体(鄂教版科学五上第1课)教学目标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
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
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
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
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
”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水泥与沥青》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学习建筑中常用的水泥和沥青,并且让学生了解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水泥和沥青。
二、学习目标•知道水泥和沥青是什么;•了解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能够简单地分辨水泥和沥青;•掌握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使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以及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使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区分水泥和沥青,并且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利用导入环节,让学生快速了解水泥和沥青的基本概念,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程。
2. 学习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20分钟)介绍水泥的历史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水泥对建筑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并介绍水泥的制作方法和流程。
3. 区分水泥和沥青(15分钟)通过图片和文字的解释,让学生了解水泥和沥青的外观、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区分水泥和沥青。
4. 探究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使用(25分钟)通过图片和演示,让学生了解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常见用途,例如水泥地面、水泥墙体、沥青路面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要使用水泥和沥青。
5. 小结反思(10分钟)通过问答和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估1.学生能够简单地介绍水泥的历史和制作过程;2.学生能够区分水泥和沥青的外观、性质和用途;3.学生能够简单地描述水泥和沥青在建筑中的使用。
六、教学资源•PPT课件;•学生手册。
七、教学体会与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成功引导学生了解了水泥和沥青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在建筑中的使用方法。
但是在教学难点方面,仍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水泥和沥青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14水泥与沥青》word教案 (1)-精装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科学】20xx最新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14水泥与沥青》wo
rd教案 (1)
水泥与沥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能在水泥与沥青变化实验中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细致地观察。
能够有根据地预测并体会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少量的水泥与沥青,烧杯,水,计时表,小铁锤。
教师可另备酒精灯、坩锅、坩锅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先介绍在铺路架桥等活动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到水泥与沥青,然后请学生说说关于它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并仔细留意学生讲到的各种已有认识,有些学生已经说到的可能会在后面的教学中用到。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产中是如何使用它们的也谈一谈,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
(二)开展观察和实验
第一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
教师出示为各组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与沥青本来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变化。
可以先让学生预测水泥在加入水搅拌后可能出现的情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完善,重点是引导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如何观察水泥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对实验中不同时间段水泥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积累的对干燥后水泥的认识,或出示教师课前制作的水泥块,展开讨论:干燥后的水泥还能回到原来的粉末状水泥吗?
(三)认识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
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沥青的加热过程:固态的沥青被加热后,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形成可以流动的液体,待温度降低后,它又会还原成原来的固态。
从而比较这种变化与前面水泥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给出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基本概念。
2.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水泥和沥青变化类似的例子,并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的。
在学生列举时,教师应不满足于学生仅仅讲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说出更加细致的变化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
3.最后,要求学生按这两类给列举的变化分类。